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新解(六)贾宝玉

1

《红楼梦》中有《西江月》二词是描写宝玉的,其中包括“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和“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表面上是贬,实则为褒。因为所有这些词句,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我们才能充分理解作者的意思。宝玉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在等级秩序森严的贾府中,他有着特殊的地位。

贾府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四大家族之一,“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但是实质上已经在逐渐地走向衰败。贾家的人,无论是上至老爷、太太,下到丫鬟、小厮,都多少对贾府的衰败有一定的认识。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就预示了贾府必然衰败的命运。而贾家最大的希望,就寄托在宝玉身上,因此贾母对宝玉格外地溺爱。而贾政对于宝玉的态度很矛盾,他看出宝玉的叛逆性格似乎是无法改变的,但他又不愿放弃,所以几次让他去读书。从宝玉到学房入学,贾政所说的话,可以看出他不愿放弃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他对宝玉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经。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这门!”

贾政是一个正统的封建主流意识卫道士,他既不像贾雨村那样贪赃枉法,也不像贾赫那样荒淫无耻。书中说他“自幼酷喜读书,又端方正直”。这完全不是对贾政的讽刺,而是一种客观的描写。贾政思想僵化,循规蹈矩。他的特点就是平庸,他的几次罢官,几乎都是因为他的迂腐和缺乏灵活应变所致。他的悲剧是封建腐儒的悲剧。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主流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一度使中华文明位于世界的前列。但是作为一种适应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腐朽,儒家思想也逐渐地变得消极,其负面作用日益显露出来,并影响到封建宗法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对于顽固的儒家思想卫道士来说,他们已经不能从这种思想中吸取积极的因素,只能与其一起变得僵化和腐朽。

贾政是时代的牺牲品,他的悲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处处严守正在衰落的价值观念,成为其最忠实的卫道士。因此他对宝玉这样的叛逆者,就表现出一种敌对的态度。后来两个人的矛盾激化,宝玉被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宝玉在贾母的庇护下,反而脱离了贾政的束缚,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自由。书中写道宝玉,“越发得意了,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中晨昏定省,一发都随他的便了,日日只在园中游玩坐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就回来里了,却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宝玉从而以后,似乎心愿得尝。

2

宝玉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人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气逼人。”如果我们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那便误解了这段话的意思。因为宝玉后来结交了秦钟、蒋玉函和柳湘莲,显然和他说的有矛盾,所以我们要从象征的方面来理解。因此“女子”在宝玉的眼中,是具有抽象意义的。如他所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希罕尊贵呢。”“女儿”在宝玉的思想中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即代表“清明灵秀”的一种飘逸唯美和超凡脱俗的精神。

所以对他来说,凡是与他心中的女儿形象相一致或相似的,无论是男是女,都是“女儿”。如他看见“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的秦钟时,“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在他的眼中,秦钟俨然就是他心目中的“女儿”。所以真实的性别被象征的性别所代替。因此宝玉想与秦钟结交,“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在他的心中,“女儿”同时也是代表少数边缘的、非主流的拒绝媚俗之人。与此相对的,当然是象征社会主流大众的“男子”。他对此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首先就是贾政,以封建社会正统和权威的姿态出现,处处对宝玉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而其在封建社会中却是平庸和无能的代表。贾赫和贾琏这些“男子”,几乎是丑恶和污浊的化身。贾雨村是封建社会典型的贪官污吏,是那种靠科举取士,读圣贤书而成为国家官吏的读书人的代表。他忘恩负义,寡廉鲜耻,善于阿谀奉承。这些人作为上层统治者作威作福,构造了腐朽和罪恶的统治阶级社会。在压迫和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时,也与腐朽的封建制度一起走向消亡。

正是由于对这些“男子”的鄙弃和憎恶,对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主流思潮的厌恶。让宝玉选择了反抗主流,决不媚俗的道路。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仕途经济”的态度。一般来说,他对“女儿”都很尊重,和她们采取平等对话态度。只有听到有人和他说“仕途经济”时,他才会爱搭不理,或者讽刺嘲弄。他说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当他听说迎春要嫁给孙绍祖,并带去四个丫头时,便跌足道:“从今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洁的人了。”在他看来,凡是和那些“男子”或“仕途经济”观念有关系。便被划分到“男子”代表的那个庸俗不堪,虚伪丑恶的阵营中去了。

当宝钗劝他登科取士时,他就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吊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意造言,原为引导后世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正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女儿”与“男子”的褒贬,并非一些评论家所说的女性崇拜。而是一种关于“雅”与“俗”,“清明灵秀”与“须眉浊物”,“边缘”与“主流”的区分。凡是前者都是真诚、善良、雅秀的代表,凡是后者都是虚伪、丑恶、庸俗的化身。后来,“众人见他如此疯癫,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

正因为他反抗媚俗的态度坚定,所以站在媚俗一边的人渐渐都和他疏远了,他因此被称为“疯癫”。连他母亲王夫人也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但是拒绝媚俗的人,会和他站在一起。“独有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黛玉之所以会成为宝玉心中最为完美的“女儿”代表,是因为黛玉不曾劝他“仕途经济”这样的混帐话。“那宝玉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讨厌峨冠礼服贺悼往还等事。”他已经看透这些人的虚伪本质,厌恶他们曲意逢迎的做作。贾雨村来贾府,无非是因为他要攀附权贵。而当贾政衰败时,他却毫不留情地乘机落井下石。

3

宝玉只愿意待在大观园的“女儿国”里,因为只有在这里,他才可以远离那些“国贼禄鬼”、“须眉浊物”和“沽名钓誉”之辈。他在大观园里,渡过了最快乐的时光。感到“只求你们看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的。——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儿,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完了。”但是他知道这种时日只是暂时的,如同虚幻缥缈的梦境一样。美好总是易逝的,对于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无限地留恋。

宝玉在生活中采取“混世”的态度。这种“女奴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的“混世”之举,对现实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向媚俗妥协,本身也是一种抗争。在文学作品里,采取这种态度的有加缪《局外人》里的莫尔索,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王小波的一系列作品中的“王二”。其明显的特征是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甘地在印度所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既不是激进的战斗,也不是消极的逃避,但是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东方式的哲学和智慧,在冲突对立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解放道路。

宝玉是以处于“边缘”的道家思想,来对抗“主流”儒家思想的。他在看《庄子》时,模仿其笔调续写了一篇,表达自己在“女儿国”中的烦恼。借用《庄子》里的话:“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邀游,泛若不击之舟。”在宝玉的思想里,正是以老庄的出世思想来抗拒媚俗的。庄子的思想中,充溢着清灵飘逸,似真如幻的意境。他的“玉”是由“空空”与“渺渺”携来,大观园的繁华尽去以后,他的“混世”没有了寄托,从而转为“出世”。

宝钗、袭人都能在处事中做到圆通豁达,在贾府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游刃有余,但是她们的思想意识,并没有超出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正所谓:“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宝玉则不一样,他以道家的边缘思想来解构儒家的正统思想。他看到无论是大观园里的美好,还是贾府的繁荣,都只不过是表象罢了,衰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听见黛玉诗云:“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之后,“不觉恸倒在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的花容月貌,将来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断肠,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着年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便可解这段悲伤。”他的出世思想与虚无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他不愿与贾政、贾雨村之流为伍,宁可待在大观园里,去寻求短暂而易逝的乌托邦梦想。而乌托邦一旦在他面前幻灭,虚无主义就占据了他的思想意识。他只得由“混世”转变为“出世”。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宝玉在理想破灭后,选择了出世,将意识转向虚幻的“茫茫”和“渺渺”。因为尘世生活对于他来说是痛苦的,所以他将目光投向了“彼岸”。

叔本华认为而意志是盲目的,以跛足的智能为仆役,使人不断地屈服于天性、情绪和各种欲望。欲望的未完成是一种痛苦,而欲望的完成又产生新的欲望,所以从本质上说欲望是人生痛苦的根源。只有人不再将注意力放到个别的事物,从日常的利害关系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事物的永恒形式,比如艺术时,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思想的升华。宝玉只有在充满艺术气息,整日吟诗作画的“大观园”中才能感觉到快乐。可是艺术生活只能暂时让他忘记现实的痛苦。当在大观园里的众人“风流云散”后,他完全用虚无主义来否定丑恶的现实,以出世的态度远离媚俗的社会。这或许是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时代里,所想到的最好结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猴年说猴 | 贾宝玉的“猴性”
《红楼梦》内容简介
《红楼梦》里政老爹何以与女儿探春几无交集,原因归结三点
魏晋庄园:《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精神雏形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导读
共读红楼群,精品文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