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建之最(五)

64 【我国现存楼阁式建筑结构奇巧之最―经略台真武阁】(1982年第二批国保)

广西容县经略台真武阁(明万历元年,1573年)

真武阁

真武阁

真武阁近观

真武阁全景

经略台真武阁位于广西容县,现存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用于奉祀真武帝以镇火灾。其结构采用三层檐、歇山顶、穿斗式构架,通高13.2米(不含台基),用近3000条铁梨木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吻合,相互制约,形成稳定的结构整体。它最大的结构特点在于,二层的4根内柱离地悬空,在建筑史上极为罕见。

二层内柱悬空

真武阁二层内部

首先这“杠杆结构”的提法,最早应该是梁思成先生于1961年在容县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梁先生未在亲眼目睹之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为是所谓'垂莲柱’做法,且不可能是宋代,因此没有予以考虑…,对此抱着不很大的希望”。直到亲自登临真武阁,才确认其为“罕见的结构”,是为“自1931年从事古建调查研究以来初次见到” (摘选自1961年12月梁思成真武阁考察日记)。

1961年12月梁思成真武阁考察日记(节选)

在结构上,采用通柱做法8根大柱直通顶楼,是三层楼阁全部荷载的支柱;柱之间用梁枋相互连接,柱上各施有四朵斗拱,上面承托四根棱木,有力地把楼阁托住。二层楼有4根内柱,用以承负上层的楼板、梁架、配柱和屋瓦等,脚柱却悬空离地约3厘米,是全楼结构中最为奇特、最为精巧的部分。

真武阁结构剖面图

真武阁立面、剖面结构图

真武阁结构“杠杆原理”

真武阁结构框架体系

这种结构的原理是在悬空的柱上,分上下两层用18根梁枋穿过檐柱,组成两组严密的“杠杆式”的斗拱,拱头承托外面宽阔的瓦檐,拱尾托起室内的悬空柱。这种像天平一样维持一座建筑物平衡的独特“杠杆结构”,在现存古建结构中应该找不出第二例。

真武阁底层结构

真武阁二层结构

真武阁三层结构

梁思成教授到容县考察后不久,于1962年在《建筑学报》第7期发表《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由此这座深藏数百年,犹如天平一样维系整座建筑的三层楼阁始被世人所关注。若不是发现的晚,可能早就上了国保级第一批次。

65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表建筑―汉阙】

精美雄壮的汉阙门(现代仿制)

我国现存最早的地表建筑,是汉阙,没有之一。现存多为东汉时期,且寥寥无几,据公开资料统计总计现有43处,保存完好的仅有29处,其中20处为国保级。现存汉阙中最著名的是河南登封的“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年代最久的是四川梓潼的李业阙(公元36年);形制最高的是重庆忠县的丁房阙(6.26米高);保存最完整精美的是四川雅安高颐阙。

国保级汉阙明细表(应该遗漏了个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乌杨阙)

有人说之前不是提到孝堂山石祠吗?年代够久远,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的遗物,不过这可不是地表建筑而是地下的暮祠结构,且始建年代仅为大致推测,并不一定比李业阙年代更久远。

汉阙的形制等级

“阙”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十分耀眼的存在,“阙,缺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它是建在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一种装饰性威仪建筑,通常左右各一。一般认为,最早在西周时中国已有阙这种建筑形式出现,有木构,有石砌,但木阙和西汉以前的石阙现已无存,现存石阙多数为东汉时期建筑。汉阙的形制按等级可分为三类:单阙、双阙和三阙,其中单阙仅为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官民可采用;双阙即由一个主阙和一个子阙组成,士大夫可用之;三阙则是由一个主阙和两个子阙构成,为天子专用。

【汉三阙】汉阙中的“汉三阙”最为著名,嵩岳“汉三阙”,是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太室阙,建于公元118年,高3.96米;少室阙,建于公元123年,高3.75米;启母阙,建于公元123年,高3.17米。其均为汉代太室山庙的神道阙,阙身存有篆刻铭记、平雕画像等,尤其石刻画像,题材多样、手法夸张、风格飘逸自然。

【汉三阙之太室阙】太室阙,建于公元118年

【汉三阙之太室阙】20世纪初的太室阙

【汉三阙之太室阙】太室阙全貌一览

【汉三阙之太室阙】太室阙阙身石刻细节

【汉三阙之少室阙】少室阙,建于公元123年

【汉三阙之少室阙】少室阙阙身细节

【汉三阙之启母阙】启母阙,公元123年

【汉三阙之启母阙】启母阙阙身正反面石刻细节

【李业阙】其建于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为现存汉阙年代之最早者,属单阙,现仅存一段阙身,为独石刻成,顶为后世所配。该阙形似碑碣,高2.5米、宽约1米,由红砂石凿成,呈下大上小的方柱形。

李业阙,建于公元36年,现存汉阙之最早者

李业阙全貌及阙身石刻一览

【丁房阙】其始建年代无从确考,推测东汉末年,为现存汉阙高度之最,属双阙。双阙一处为子母阙,一处为单阙,二阙形制不一。子母阙地表以上由阙身、腰檐、阙楼、阙顶等11块石构件组成,高6.26米,阙身为一整石,刻有浮雕,庑殿顶;单阙地面以上由9块石构件构成,高5.55米,形式大致与左阙相同,但腰檐、阙顶未刻细部。

丁房阙,建于东汉末年,为现存汉阙高度之最,因三峡蓄水,从原址处迁移

丁房阙全貌一览

【高颐阙】其始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为目前所公认的已知汉阙中保存较为完好、阙身高大且雕刻较为精美的一处。其原为一对扶壁式双阙,现东阙已残,其主阙斗拱以上和子阙早被破坏,仅存的西阙保存完好。

高颐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高颐阙,摄于1908年,伯施曼【德国】

高颐阙,摄于1939年,梁思成考察期间

高颐阙,双阙全貌一览

高颐阙阙身细节一览

保存完好的西阙主阙十三层,子阙七层,是用多块大小不同的红色长石英砂岩堆砌的有扶壁重檐五脊式仿木建筑,由基、身、楼、顶四部组成,主阙高度6米。阙座雕有蜀柱斗子,阙身雕柱子、斗拱棱角,四面浮雕有人物、车马、禽兽等内容,脊上镌刻着鹰口衔组绶。阙前有一对石兽,刚劲有力,典雅古朴。其形制高大、雕刻精湛、图案精美,是为现存汉阙中之极品。

【其它汉阙】另知名的有冯焕阙、平阳府君阙、沈府君阙、武氏祠阙、樊敏阙、乌杨阙等,无一不是国保级精品。

冯焕阙(公元121年,四川渠县)

平阳府君阙(东汉末期,四川绵阳)

沈府君阙(公元122~125年,四川渠县)

武氏祠阙(公元147年,山东嘉祥)

武氏祠阙阙身石刻一览

樊敏阙(公元205年,四川芦山)

乌杨阙(汉晋时期),是现存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处(现陈列于三峡博物馆)

66 【我国古建摩天之最―永宁寺塔】

很可惜,此物仅为曾经拥有且昙花一现,从建成到被雷击焚毁只有短命的15年。永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由笃信佛法的灵太后胡氏主持修建,规模之宏大为洛阳千寺之冠。

永宁寺塔复原模型

北魏期间佛教信仰有多狂热?如《洛阳伽蓝记》所述,“逮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履,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意思是说大家伙儿将家财视若敝屣,随时无条件捐建寺庙,“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下之姿,竞摹山中之影;宝刹与灵台比高,广殿与阿房等状”。所以恢弘之永宁寺与永宁寺塔,即为此背景之产物。

永宁寺塔遗址

北魏神龟二年(公元519年),永宁寺塔建成。塔身为木构九层,关于它的高度,史料记载不一,且一直是个谜。北魏的杨衒之对于此塔描述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也就是说总高一百丈,按魏制度量尺寸折算超过300米,有点吹牛了。

当代学者对永宁寺塔的复原参考图

比较靠谱的是同一时代的郦道元《水经注》对其描述,“……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折算下来大约151米,专家学者参照北魏时期佛塔结构形制等数据分析,推算出《水经注》版的佛塔台基,其边长约为39米,与考古发现的遗址台基边长38.2米数据比较接近。因此,《水经注》中的记载更为接近事实。

永宁寺塔与各朝高层木构建筑对比图

现代专家学者经过数据比对复原推测,普遍认为实际高度大约接近140米。对照现存的最高木构应县木塔67.3米(辽代),陕西泾阳崇文砖塔的87.22米(明代),曾经的恢弘巨构武周明堂约98米(同一时期的天堂并无准确的数据支撑,此处摩天之最略有争议),它显然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在以经验为主的木构营建时代,它在结构上是怎么做到的呢?

永宁寺塔平、立、剖面示意图

从1979年出土的遗址来看,塔身外檐是9*9的木柱网,四周用青石包覆加固,内部则是16根密集的巨柱。如此密集的内柱是干嘛用的呢?经专家学者分析推测,从其底部到6层左右,中央是一个“土坯”,在土坯中央包裹的,是更高的塔心柱。整座塔均靠此为支撑,才能建得如此高度。也就是说,永宁寺塔其实为“土木混合”的结构,此类做法类似于我国自先秦延续到隋唐时期以夯土台为基础的“高台建筑”,以木结构的原材尺寸、力学承重极限来看,这样倒也能解释得通。

永宁寺塔结构复原推测示意图

永宁寺塔木架构推测及功能区域示意图

可叹的是一场雷暴,木塔遭受雷击被焚毁,卒于公元534年,年仅15载。而盛极一时的北魏王朝顿失佛法护佑,于永宁寺塔被毁当年,旋遭覆灭。这座北魏洛阳城的地标,整个中国古建的最高天际线,一个超越时代的人类建筑奇迹,将永载史册。

67 【我国现存最大的石坊群―隆昌石坊群】(2001年第五批国保)

四川隆昌石坊群

隆昌石牌坊群,位于素有“四川东大门”之称的四川省隆昌市,现存石牌坊17座,主要分布在城区金鹅街道南北二关(成渝古驿道古关隘)的古驿道上,远远望去,鳞次栉比,俨然成群。

其石坊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间“奉旨”建造,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素有“立体史书”之称。其中主要的13座呈念珠状坐北向南一字排列,位于巴蜀古驿道隆昌市城南北两端的驿道中央,蔚为壮观。

牌坊结构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石质牌楼式建筑,平均面宽9米,通高11~14米,坊间距离最近处仅10余米。石坊汇集德政、节孝、功德、贞洁、孝子、百寿、山门、嵌瓷观赏八大门类,集结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工艺的精髓。其造型端庄精美,布局恢弘严谨,雕工细腻精巧,极具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

68 【我国现存同类楼阁式建筑高度之最―北京钟鼓楼】(1996年第四批国保)

北京钟鼓楼

此处有个前提设置,不计列塔这类特殊的建筑,因其结构特殊且普遍具有强烈的宗教属性和特殊用途,按建筑形式通常单独分类,否则古建摩天结构前十估计全为塔类建筑。另外还有一处重庆石宝寨,虽有惊人的56米,但原只有9层,后3层是1956年加上去的;且整体依山而建,结构上不具备完整独立性,此处予以剔除。

重启石宝寨,建筑高度12层56米,顶部3层为1956年添加

要论古建筑的高度,除了塔,只能是楼阁建筑最有代表性。不过,类似楼阁建筑中的城垣和钟鼓楼等建筑普遍建于台基之上,而台基作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当然也必须计列入总体高度,此处有讨巧之嫌。

北京鼓楼

北京鼓楼一览

在古代,一座城市的最高建筑往往是钟鼓楼(除了塔),因“晨钟暮鼓”传声之用途,它的形制必须高大。那它在结构上能做成多高呢?根据现存的楼阁建筑资料来看,普遍20~30米,高大者30~40米,超过40米的可谓是凤毛麟角。

北京钟楼

北京钟楼一览

在查阅数据资料时,提到最多的不是北京的钟鼓楼,而是下面这座临汾平阳鼓楼。其楼通高43.76米,建于10米之高的台基上,确实依云逼日、恢弘壮观。但不能称其为高度之最,要论“最”字,当属北京的这两座:北京鼓楼通高46.7米(其中台基高4米),形制为歇山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面,三重檐砖木结构;北京钟楼通高47.95米,形制为重檐歇山、无梁式砖石结构,汉白玉须弥座基座,建于高大的砖砌城台之上。

临汾鼓楼,通高43.76米

接近50米的高度在古代可谓是庞然巨构了,不信?上一组现存较为高大的,著名古建楼阁式建筑高度数据:北京所有城门中最高大的正阳门,通高42米;天安门,通高34.7米;西安城门正楼最高者,36米;西安钟鼓楼,通高皆为36米;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通高36.75米;独乐寺观音阁,通高23米;陕西大佛寺石窟护楼,通高38米;万荣飞云楼,通高23米;代县边靖楼,通高26.7米;宣化清远楼,通高25米;颐和园佛香阁,41米,…...

北京正阳门与箭楼,正阳门楼通高42米

北京天安门,通高34.7米

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通高36.75米

代县边靖楼,通高26.7米

独乐寺观音阁,通高23米

陕西大佛寺石窟护楼,通高38米

万荣飞云楼,通高23米

西安城门,正楼最高36米

西安钟鼓楼,通高皆为36米

宣化清远楼,通高25米

颐和园佛香阁,通高41米

岳阳楼,通高19.42米

武周洛阳“七天建筑”之应天门、明堂、天堂

即便是唐代“危楼高百尺”的越王楼,历史高度也只有堪堪30米左右;而史上著名的楼阁建筑,如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等,古代普遍仅2~3层,绝非现在的动辄50米以上甚至百米之巨。以上当然不能代表全部,历史上最恢宏的楼阁式建筑出现在武周时期,著名的洛阳“七天建筑”之明堂、天堂、应天门等虽已不存,但依旧是中国建筑史上曾经壮丽恢弘的篇章,见证了历史王朝的盛衰沉浮与荣辱变迁。

69 【我国乃至世界开凿最早、规模最大、延续使用时间最早的运河―京杭大运河】(2014年世界文化遗产)

先得提一下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长城、京杭大运河与坎儿井,估计最后一项已被多数人所遗忘。

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长城、京杭大运河、坎儿井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其工程规模之浩大、路线之长、延续使用年代之久,为世界历史之最。

隋代的京杭大运河路线图

其始掘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其后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元明清的京杭大运河路线图

简要概括它的产生背景:古代的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常年历经战乱破坏,最终逐渐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为保证南北两大中心的联系,确保南方的赋税钱粮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都城,开辟并维持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干线就成为了必然,因此京杭大运河这一史诗级的工程应运而生。从本质上讲,起初是着眼于政治、军事战略部署的需要而掘凿。

隋运河与元明清之京杭大运河线路对照图

另外得纠正一下常见的历史认知误区,提到大运河往往过于强调起始于隋代,而忽略今之大运河与隋代大运河的本质区别。隋唐时期都城有长安与洛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由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四部分组成;而元明清以后政治中心皆位于北京,于是把运河改直,不再绕道洛阳,较之隋代的京杭运河缩短了900余公里,主要新开了北京至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至东平的会通河、东平至济宁的济州河三段运河。

京杭大运河起点,杭州塘栖

我们现今所指的大运河,主要为元代以后的大运河。但2014年成功申遗的大运河,涵盖的范围更广,包括现今的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全长约3200公里,沿线流经8个省份35座城市。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

京杭大运河常州段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

京杭大运河高邮段

京杭大运河淮安段

大运河数千年漕运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维系历代王朝的生命血液,其仓储、物资运输等环节客观上促进了运河沿岸商业活动的发展与文化交流,是为商运之河、民运之河。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

京杭大运河山东德州段

京杭大运河河北沧州段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

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

2500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彰显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是我国古人留下来为数不多的、依旧沿用并发挥巨大作用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现存50大古建筑 这才是华夏的文明和底蕴
阎铁成:山水之间的郑州建筑风华
美丽小镇(6)塘栖古镇
邮票上出现过古塔
中国古塔邮票
为什么克拉运河100公里需要挖十年,古时京杭运河1794公里只挖了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