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学画

作者张震和其老师黄丕谟

      喜欢我的画的人蛮多,找我学画的人也不少,我基本上都是婉言谢绝,我不太相信跟着某个人后面学画,能真正画好画,能自成一家,而且一旦学会了,将来想要摆脱会很难。

       我从艺38年,一直勤奋、刻苦、善思、独立,我接触过不少真正的绘画大师,跟随过他们,我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他们没有一个人收过我一分钱,所以,我即使带学生,也不会收任何人的一分钱。

黄丕谟 峡江春雪(版画)八十年代

      学画,在古代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从小学画,这类大多是穷人,当手艺学,将来画画瓷器、灯笼及其他工艺品,养家糊口,混口饭吃。

      另一类成年之后学画,一般都是生活水平中等以上的人,这些人学画的目的,有的是突然产生了爱好,有的是工作之余向往风雅,有的则是诗文之余,将诗情画意转化成笔墨形象。

      “扬州八怪”就和这一类接近,“八怪”中的多数人都是中年之后开始画画,他们都不是穷人,有的是正处级,有的是商人,有的是举人,有的是进士,他们虽然也卖画,但在活着的时候并不靠卖画为生,千万不要被网络上许多“扬州八怪靠卖画为生”的文章迷惑,他们多数人都有田产、房产和固定收入。一个完全靠卖画为生的人,会长年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一个背负巨大生活压力的画家,必须要靠卖画生存的画家,是脱不了俗笔的,更难有逸笔。另外一个画家也需要有社会地位,没有社会地位,画值不了几个钱。就拿“八怪”之一罗聘来说,他最擅长“鬼趣图”,又有几个人会花钱买他那既不美观又有点瘆人的群鬼挂在家里?“扬州八怪”能流传至今,都是因为他们有大量的脱俗之作、逸笔之作。 

黄丕谟 江南春雪(版画)七十年代

     我们现在人学画,多数人目的性太强,从小学起的,最初是喜欢爱好,稍有点样后就指望孩子考艺校、考美院,以避开硬拼数理化的高考。青年人学画,多数总想拜名师,走捷径,有名师关照,可以提前入展,提前获奖,可以加入国家级协会,正应了那句话——出名要趁早,急啊。然而,“急”恰恰是艺术创作的大忌,少年太急无形,青年太急浮澡,中年太急则此生荒也,去急方生静,有静方生雅。

      有买的就有卖的,任何市场都是随着需求的增大而增大,学画也是如此。于是,培训小孩子学画学书法的教育机构到处都是,给小孩子绘画书法颁发金银奖的机构到处都是,既然是发金银奖,就应该给孩子们发奖金或奖品呀,可这些机构偏偏要收钱,于是小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是要用金钱买来的。还有一件事更可笑,给孩子们的绘画书法评等级,评等级套路一下挣点银子也就算了,问题是误导了孩子们。绘画书法哪有等级可言?赵朴初是几级?启功是几级?李可染是几级?傅抱石又是几级?教育是授业解惑传道育人,无父母心,又何必当教师爷呢。

黄丕谟 赶早市(版画)

这幅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反映了北京郊区农民赶早市的场景,当时《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华君武将此幅作品刊发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上。

黄丕谟 庆丰收(版画)六十年代

黄丕谟版画 合作社成立之后的生产场景 五十年代

黄丕谟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场景(版画)六十年代

黄丕谟 南京长江大桥(版画)六十年代

     有的画家、书法家,由于经济条件一般,暂时放弃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开个培训班,挣几个养家糊口的钱,这可以理解,也是自实其力。

      可有的人心就大了,以忽悠为主,冠以名家头衔来收取高昂的学费,10节课6000元,每节课两小时,还有比这更高的。6000元超过了一个全日制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可能收这费用的人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比较,如果做了自己都会沉默不言。我的国并没有那么富裕,可有些过于望子成龙,迷信名家的家长,却偏偏相信,省吃俭用,盼望孩子在名家的指导下迅速成器,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失望。

     还有一种培训班,学员都是老板、贵夫人,钱不用烦,关键是要见效快,问题是谁又有办法让他们见效快?唯一的办法就是吹捧,说上一箩筐的好话:“画的好,像齐白石。”反正齐白石早死了,他也听不见,如果齐白石还活着,他肯定暴跳如雷:“他们怎么会像我呢?岂有此理!”这两种培训机构都多次找过我,我都拒绝了,我在电话里说:“我不是任何一级美术协会会员,我不是画家,更不是名家,我干不了这活,我也不想干这活。”

黄丕谟 劳动间隙(版画)六十年代

黄丕谟 一颗红心(版画)六十年代

     学画在初级阶段需要一些培训,但也不能过于依赖老师,老师的话并非都是圣旨,聪明的人自会掌握其中的分寸。

     尊重老师是对的,但这种尊重最好不要太江湖,绘画书法毕竟是文化行业,文化人首先应该走在文明的前列。我看到有些拜师场合,统一中装,一跪一大片,向师傅师娘磕头,拍照、摄像挂在网上,让人看了不但没能产生敬畏,反而增加了各种不舒服。有人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可别忘了知廉耻、讲大义、重道德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学艺和这种“磕头”没有任何关系,学好艺才是对老师的最大尊重,真正的尊重不是表现在短暂的形式上,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情投意合的相处,取长补短的探讨。

黄丕谟版画 六十年代

黄丕谟 春风春水江南(版画)八十年代

      学画不仅仅是练习的过程,如果仅仅是练习最多是一个匠人,师傅画一笔,你画一笔,一离开师傅又什么都不会了。学画更需要琢磨、探索和感悟,书画是一门艺术,艺术创作比拼的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比拼人的学识、修养以及审美取向和人品道德,当然也需要一些天赋。

      我的老师,我国著名版画艺术家黄丕谟在活着的时候,就和我关于学画有过许多次交流,他说他这一辈子学画、创作画最深的体会就是一个字“闯”,其实这个字就是琢磨,就是探索,就是开拓,就是以自己毕生的精力,为中国画坛添上一支鲜艳的花朵。我跟随他十余年,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没有谈过一次这张画值多少钱,那张画卖多少钱。他给我的形象永远是站在画案前创作,或者坐在沙发上对我说:“我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我又尝试了一种新的办法。

黄丕谟 黔南石寨(国画)80岁后作品

黄丕谟 林荫深处有人家(国画)80岁后作品

黄丕谟 云雾深处见人家(国画)80岁后作品

黄丕谟 群山烟岚(国画)80岁后作品

黄丕谟 白云晴岚添画意(国画)80岁后作品

     学画到了一定程度后,最好不要单拜某一个老师,而是要转益多师是汝师,不薄今人爱古人。任何一个老师,无论他多么非凡和伟大,他的技术和学识总是有限的,而艺术创作是无限的,画画是一辈子的事情,最终就看谁能熬的住。

张震 读书乐

*作者:张震,独立文人画画家,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喜欢独立思考、写作、画画,避热闹,轻粉华,忌悖德,不向往混的好,只想平和平静地与纸笔交朋友,南山种豆,东篱采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丛:艺坛趣闻录(八)
【洞庭作家】魏和青/丹青易瓷
(四十七)晚明才华横溢的画坛奇才陈洪绶
《隔江山色•仝凌飞精品绘画展》艺术研讨会在恭王府举行
画家任振兴老师精美的国画水墨山水画六幅画作品欣赏
新春赏画,邀大家共赏画家王猛老师国画斗方花鸟画,喜欢的请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