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这也是楹联最基本的特征,只有具备了这基本特征,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这些特征,总结起来为六条规则,亦称为“六要素”。
(一):平仄相谐,字句对等。
字句对等,是指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要相等。为什么这样?因为楹联不仅是视觉文学,而且是声韵文学;不仅讲究文字对称,也要讲究声韵和谐。上下联字数或句数不对称时,体现在声韵上也不会和谐。
一言联:
死!
生?(这里的“生”字应倒着写)
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有人追悼死难烈士而作的。意为宁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意义深刻,掷地有声!有人说这是别开生面的副联,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谜语式的对课,还不能称作联。
二言联:
岳峻;湘清。 张 式《长沙城南书院联》
三言联:
疑无路;小有天。 《山西小有天景点联》
四言联: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周恩来《赠友赴日留学》
一天明月;五柳清风。 《南京陶庐》
五言联:
入堤均赏脸;对叶偶思眉。 王漱居《湘湖迎柳桥》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朱 熹《白鹿洞书院》
诗犹称弟子;酒不让先生。 清·何绍基《江油太白楼》
六言联:
世界山河两大;平原道路几千。 方地山《赠张大千》
落日平原策马;秋风古道题诗。 张大千《自题画室》
易曰乾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 佚 名《婚联》
七言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刘鑫门《大明湖小沧浪》
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日地无皮。 佚 名《讽贪官》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清·陶 澍《豫园卷雨楼》
(二)内容相关,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对联要求对仗,对仗要求相对应的词(词组)性质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首要规则。这里说的词性,必须用现代汉语语法为标准。在实词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在虚词中,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拟声词对拟声词。如励勉联: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联中,“海”、“天”均为名词,“阔”、“高”均为形容词,“凭”、“任”均为副词,“鱼”、“鸟”均为名词,“跃”、“飞”均为动词。
词性对品是原则的要求,实际情况远非这么简单,详细情况请参阅“对联的对仗”和”“不同词性的对仗”两节。
(三)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規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也就是要求上下联的词结构、短语结构、句法结构必须对应。词和短语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动补结构、连动结构等。句法结构的主要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不管是单句型还是多句型,其句法结构必须对应,主谓句式对主谓句式,主谓宾句式对主谓宾句式,无主句式对无主句式,包孕句式对包孕句式,倒装句式对倒装句式,独词句式对独词句式。详见“对联的对仗”一节。
(四)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语流”,是指语言的流动,既是流动,就肯定产生节拍,即声律节奏。对联的声律节奏,一般按“二字而节”。
四言联往往是“二/二”节律: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五言联往往是 “二/二/一”节律:
帆远/浮天/阔;
江空/得月/多。
万紫/千红/地;
花团/锦簇/天。
六言联多为“二/二/二”节律:
处事/当克/己短;
交友/应学/人长。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七言联的节律复杂多变,主要是“二/二/二/一”。
心无/俗虑/精神/爽;
室有/清淡/智慧/开。
国泰/民安/天地/暖;
风调/雨顺/稻菽/香。
出现单字,可占一节。如合肥包公祠联:
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
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
此联第一分句的“凡”和“谒”为单字,亦占一节,其平仄与下文音步相交替。但多数单字音步不与下文音步计平仄。如宿松小姑山梳妆亭联:
梳/长生/鹤发;
妆/不老/峰头。
此联第一字的“梳”、“妆”均为平声,不与下文计平仄。
如果联语中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以上的词语,可以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如高维岳题西安曲江池寒联:
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
千余载/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想见/冰心。
此联的节奏点如上所标。
再如刘铭传题狮球岭古隧道联:
十五年/生面/独开,羽毂/飙轮,从此/康庄/通海屿;
三百丈/岩腰/訢辟,天梯/石栈,居然/人力/胜天公。
此联的节奏点如标示,因按语意节奏定音步,所以上下联的尾三字应作一个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