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呃逆——呃逆,打膈,反酸,胃脘痛

40呃逆——俞长荣医案

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案

陈某,男,40岁。1974年5月7日就诊。自诉胃脘部窒塞感、隐痛,时时呃逆持续1个多月未解,经福州市某医院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痉挛。在外治疗效果不显。伴见口苦,食欲不振,食后脘胀,二便正常。脉弦缓,舌质略红、较干,苔薄白。诊为木乘土位、胃气上逆。治拟疏肝降逆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潞党参、代赭石各15g,半夏、黄连、黄芩、旋覆花各6g,干姜、炙甘草各4.5g,生姜2片,大枣3枚,服2剂。

5月9日二诊:自觉诸症减轻,但食欲不振。脉较平和,舌可。当和胃理气,予橘皮竹茹汤加味。至5月26日询知,诸症兼本皆除。

原按:呃逆系胃气上逆所致,治则以和胃降逆平逆为主,针对其病因,分别用祛寒、清热、化痰、滋养胃阴、温补脾肾等。由于胃气虚弱、寒热交结者多兼有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等,治则和胃降逆,苦辛并进,方用半夏泻心汤。呃逆甚者,配合旋覆代赭汤。本例呃逆不止,系由胃失和降而致;口苦、舌红而干为胃有郁热;食欲不振、脉弦缓、舌苔薄白又系脾胃虚寒之象。总缘虚实寒热错杂,故治以寒热互用、辛苦并进、补泻同施。摘自:俞长荣,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J].福建中医药,1981,(3):30-33.《经方治验消化病》

论:呃逆,就是打膈,此是胃气不降,即有厥气上冲。

41呃逆——闫云科医案

王某,男,45岁,某银行行长。感冒解后,又服清热药两剂。翌日,呃逆连声不断,难以入睡,寐后呃声方止。寤则复然,有时竟因呃而醒,如此连续9日。其间服过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针刺足三里、内关、会厌皆不效。

望其体胖肌腆,面色红润,舌淡红,苔微腻,咽红而不肿,然有痛感,吞咽尤甚。呃声长而洪亮。询知胃纳可,不恶心。大便日一行,小便清白。口不干苦,不欲冷。诊其脉,沉弦滑。触其腹,心下满,无压痛。

脉证分析:呃逆一症,虽有虚实寒热之分,然皆因胃气上逆所致。脾胃虚寒者,余以《病因脉治》之丁香柿蒂汤取效;脾虚肝旺、胃有振水音者、则用旋复代赭汤以治。今咽红、咽痛,为上热之候;服寒凉所诱,口不苦、不欲冷及小便清白为下寒之象。上热下寒者,必中焦痞结也,故以调寒热、通痞结为治。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5g 黄连4.5g 吴茱萸6g 党参10g 炙甘草10g白芍30g 沉香3g(冲)生姜10g红枣10枚二剂。一剂尽,当晚呃逆减轻,翌晨醒后,呃逆不再。《经方躬行录》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4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42呃逆——聂惠民医案)

袁某,男,31岁。1989年1月10日初诊。胃脘胀闷呃逆多年,有慢性胃炎、幽门溃疡病史,大便不成形,日三行,苔薄白,脉沉弦,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之。处方:旋覆花10克(包),苏子6克,半夏12克,黄芩6克,黄连3克,甘草4克,党参10克,大枣7枚,干姜4克,鸡内金12克。3付。1989年1月13日复诊,诸证皆减,大便成形,日一次,苔薄黄,脉沉弦,上方加茯苓10克,6付而诸证全部消失。《聂氏伤寒学》

43术后打嗝——大塚敬节医案

胃溃疡手术后因嗳气而苦恼

五十岁男性,五个月前,在某医院外科行胃溃疡手术。其后不停地嗳气,怎么也没办法。经该院内科医生治疗也丝毫不见效果。

一天,患者向内科医生询问:“医生,用汉方怎么样?”医生回答说:“也许可以呢,那么介绍给你汉方的医生吧。”然后就得到了名片。该内科医生是一位内科大家,这么做是很难得的,我很钦佩这位医生的态度。

患者和我讲话时,不断“嗝—,嗝—”地嗳气。并说,就因为这个,没办法见人。

腹诊,心口窝部痞满,有心下痞硬状。大便一天一次。

于是投予半夏泻心汤,并考虑如果无效的话再试用旋覆花代赭石汤。

但半夏泻心汤很有效,从服药起嗳气就开始减轻,心里变得痛快,进食也比以前多了。

   又继续服药一个多月,便痊愈了,遂即停药。其后过了约半年,又感觉有些不适而来诊,服药二周。最终未使用旋覆花代赭石汤。《汉方诊疗三十年》

44打嗝嗳气——陈亦工医案

魏某,女,48岁,深圳人。2008年5月6日初诊。胃脘痞满,嗳声连连,不能自己,影响工作、进食和睡眠一年,胃镜检查报告为浅表性胃炎,曾服胃复安、吗丁啉、陈香露和中药等,可暂时缓解而反复,哀叹嗳气连连,气从何来?特通过朋友帮忙来医圣故乡求中医诊治。刻诊嗳声不断,虽自觉胃脘胀满,叩诊无胀气,也无压痛,大便不实,舌苔薄白,脉沉关(双)弱。拟半夏泻心汤:清半夏15克,黄连4克,黄芩12克,干姜12克,甘草12克,党参12克,大枣3枚。上七味,加水1200毫升,煎取600毫升,分温三服。3剂,日1剂,水煎服。

5月9日二诊,服药当天,胃痞打嗝已减,尽剂缓解,为巩固疗效,授上方自制之水丸,每服10克,一日3次,1个月量。追访一年未复发。《仲景病案学》

45反胃恶心口臭——邓铁涛医案

某女,26岁,2000年11月11日初诊。患者饮食无规律,近2年来常有反胃,恶心,呕吐,时吐清水,伴口臭。曾到某市求医,效果不明显。中医认为,口臭多因胃热吐清水又属胃寒。证乃寒热错杂,中焦痞塞。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如下:姜半夏、太子参各12g黄芩、干姜、陈皮、炒竹茹、炒枳壳各10g炙甘草5g 沉香曲6g 姜汁炒黄连2g 生姜3片大枣3枚。5剂,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5剂后反胃除,纳食增,未再呕吐,舌苔白。守方黄芩减半,太子参改为15g。

三诊:上方服后胃胀,局部有冷感,舌苔白。守二诊方加麦芽、谷芽各12g,继服。

四诊:服10剂,稍有反胃。后以上方合香砂养胃丸服用,以资巩固。《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

论:火气不降,胸膈湿热,必见口臭。

46反酸烧心——张照兰医案

患者;男,29岁,公司职员。主诉:泛酸,烧心2周。平素应酬多,喜食辛辣,嗜烟酒。2周前吃火锅后,出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灼热疼痛,嘈杂,有酸水上冒至咽。口干苦,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胃镜检查报告:糜烂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胃失和降。治疗以清热和胃,降逆止痛,制酸。处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10g,黄芩12g,黄连9g,枳实10g,生姜6g,乌贼骨20g,浙贝母12g,生大黄6g(另包后下),代赭石15g服药7剂后,胃脘及胸骨后疼痛、嘈杂症状明显缓解,大便畅通,上方去大黄以防苦寒太过;伤及胃气。再服5剂,诸症基本消失,但虑其胃食管黏膜的修复需要巩固,给乌贝散(乌贼骨20g,浙贝母12g)续服2周。复查胃镜:食管黏膜恢复正常,胃黏膜显著改善,胃内未见胆汁。《经方验案评析》

论:火气不降则脉数,胃气不降则反酸。胃为阳腑,不降则瘀热酸腐。不是瘀血导致胃热,不用乌贼骨也行。大黄加的很好,大黄用不到了,减掉就行,不是防苦寒太过,脾胃没有人想象的那么脆弱,唯一脆弱的就是虚其虚而实其实,这是最大的过。苦寒之过,何况仅6克大黄,大黄是泻热降逆的要药,就是泻下之后,大便也通畅了,用不到了,自然就可以减掉。

     观以上医案,大部分医案的脉象,要么是上关上脉滑,要么就是弦数。部位在上腹部,或心下胃脘部。

47胃脘痛——陈宝田医案

吴某,男,40岁。1976年5月15日初诊。上腹部饥饿性闷痛已多年。10天前因饮食不当,上腹部疼痛又复发,饥饿时尤甚,得食可缓解,疼痛喜按,伴吐酸、心下灼热感,上腹部深按之感到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证属寒热夹杂型胃脘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半夏9克、党参9、干姜9克、黄芩7.5克、炙甘草4.5克、红枣9克、吴茱萸4.5克、煅牡蛎18克,3剂,水煎服。复诊:服药后,上腹痛缓解,暖气吞酸消失。依前方去煅牡蛎,再服3剂,症状消失。《经方临床应用》《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48胃脘痛——郑玉兰医案

许某,女,45岁,1987年2月14日初诊。主证:近半年来,胃脘经常胀痛,伴有饥饿感,喜热食,进食痛减,饭后半小时胃痛加重,平日食量很小,常嗳气,夜晚胃痛影响睡眠。舌质淡红、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濡数。钡餐透视为胃窦炎,心电图提示为心肌炎。分析患者以上症状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且寒重于热,并兼气血不足,故用半夏泻心汤,干姜加至9克。处方3剂,嘱患者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患者述服前方后,胃脘痛减轻,但仍感心下痞闷,舌脉同前,前方干姜用量加至12克,并加佛手9克,以助调气,嘱其继服5剂。

三诊:患者食欲增,胃脘胀满痞闷已愈。虑患者素有心肌炎病史,现仍有虚象,故于前方去佛手,加黄芪20克补气生血,继服5剂以善后。半年后随访,胃脘痛未再复发。    

9月22日钡餐透视结果:胃、十二指肠无异常。[山东中医杂志1990,(1):252按语:寒热错杂型胃脘痛,报道甚多,临床用半夏泻心汤确有1良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49胃脘痛——刘永军医案

管某,男,55岁,2015年6月4日初诊。1个月前饱食受凉后出现胃脘胀痛不适,间断服用奥美拉唑、藿香正气水等药,效果不显。5日前因天气变化,胃脘胀痛不适症状加重,特慕名来诊。发病以来精神一般,食欲差,小便尚可,大便完谷不化。刻下症:胃脘胀痛,上腹痞满,口干,干哕恶心,呕吐白沫,大便完谷不化,舌红,苔黄腻,脉缓。中医诊断:胃脘痛(寒热错杂,痞塞不通)。治则:辛开苦降,和胃止痛。处方:半夏15g,党参15g,黄苓9g,黄连3g,干姜12g,枳实9g,苍术12g,瓦楞子15g,鸡内金15g,神曲12g,陈皮30g,醋五灵脂9g,炙甘草6g,大枣9g,5剂,免煎剂。

6月10日二诊:药后症状明显好转,食欲、精神转佳。继服上药7剂,并嘱其注意精神、饮食调摄,以收全功。《经方临证实践录》

50胃脘痛——米子良医案

徐某,女,49岁,2011年7月5日初诊。2年前出现胃脘部疼痛,伴嗳气、烧心、反酸等,经中医治疗后好转。近3个月因受凉,病情复发且加重,并伴腹泻,遂习治于米老。症见胃痛,嗳气,烧心,反酸,纳食不香,腹痛,腹泻,日大便3~4次,白带量多,神疲乏力,寐差,梦多。近日在医院做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妇科检查示:阴道炎。舌红、中裂、边齿痕,苔黄少津,脉沉细缓弦、寸关显。中医诊断:胃脘痛;泄泻(脾胃虚弱,中焦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司)。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则:健脾和胃,平调寒热。

处方:半夏10g,川黄连4g,太子参15g,炙甘草6g,白芍15g,代赭石15g,煅瓦楞子15g,乌梅12g,白术10g,焦三仙各15g,夜交藤25g,延胡索10g0 7剂,水煎服,日1剂。

7月13日二诊:胃痛消失,嗳气、烧心、反酸明显减轻,饮食稍增加,仍腹痛、腹泻、寐差,近日白带量多。上方加薏苡仁15g,白果10g,芡实15g.7剂,水煎服,日1剂。

7月21日三诊:嗳气、烧心、反酸消失,腹痛减轻,大便日2~3次,白带量减少,睡眠好转。上方去代赭石、煅瓦楞。7剂,日1剂,水煎服。

8月9日四诊:药后诸症基本不显,仍服上方7剂巩固疗效。《经方临证实践录》

论:只要是嗳气的症状,就是胃气不降。至于是什么导致的胃气不降,那就很复杂了,我也不知道。也可能是脾陷胃逆,也可能是胃逆不降,也可能是木贼,也可能是水寒,还有可能是胆胃不和。另外就是烧心,反酸,就是胆火不降火逆则烧心,反酸就是生姜泻心汤提纲的干噫食臭之症,就是胃热酸腐之义,此也是胆火不降。胃为阳腑,阳腑不降,必生瘀热酸腐,此瘀热者,即是生溃疡之病源也。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
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经验
理清温润通补治疗脾胃病
于己百辨治胃痛案二则
株洲中医刘彬治疗胃气虚弱寒热错杂胃胀
医案|太阳病变证-胃虚痰阻痞证之旋覆代赭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