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案习

​​1、柴胡桂枝干姜汤

齐某,男,42岁。

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己近5年。

腹痛腹泻,午后为甚,大便有粘液,轻则每日3~4次,重则每日7~8次,往往因过食生冷或精神紧张而加重。伴见口苦心烦,失眠,口渴欲饮,不思饮食,小便短少,下肢肿胀。舌边尖红,苔白厚,脉弦而缓。

证属太阴脾寒而肝胆郁热。

柴胡10克,黄芩6克,桂枝12克,干姜12克,花粉12克,牡蛎20克,炙甘草10克。

服药七剂后,腹泻减为每日1~2次,腹痛减,精神好转,续上方加党参9克,又连服二十余剂,诸症皆消。后经纤维结肠镜检查,溃疡愈合。(刘渡舟医案)

按语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小柴胡汤的一个变方,治疗邪传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寒,津液不布而见“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心烦,渴而不呕,小便不利,但头汗出”等证。

但从临床上看,属于少阳气郁而三焦气寒的病证并不很多见,然而这并不妨碍本方在临未上的广泛运用。

从本方的药物组成来看,由于内含甘草干姜汤及桂枝甘草汤二个基本方,所以,常用来治疗少阳气郁而兼脾阳不足或心阳不足之病变。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2、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董某,女,49岁。

周身皮肤肿胀,随按随起而无凹陷。腹部胀满尤为明显。更有奇者,肚脐周围出现如栗子大小包块十余个,按之软,随按而没,抬手叉起。腹部皮肤发凉,间或嗳气上逆,面色黧黑不泽。脉沉无力,舌苔白。

该证病名为“气分”,属寒邪内搏气机所致。

桂枝9克,生姜15克,大枣10枚,炙甘草6克,麻黄6克,细辛4.5克,附子9克,川椒3克。

服三剂后腹中气动有声,矢气甚频,肤胀随之消减,脐周之包亦消。

但腹中胀满尚未尽愈,改方用李东垣寒胀中满分消汤三剂而愈。(刘渡舟医案)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3、桂枝加大黄汤

患慢性利疾,多年屡治不愈。

大便下痢挟有红白粘液,里急后重,每日三四次,伴腹满疼痛拒按。脉弦有力,舌质绛苔黄。

此证虽然脾胃气血不和,但又挟有阳明凝滞之实邪,积邪不去,则下利不能止。

治法当加大黄以通腑气,扫除肠中腐秽。

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大枣10枚,炙甘草6克,大黄6克,三剂。

嘱一次煎煮顿服。服药后大便畅利,泻下皆粘腻臭秽之物。而后下利日渐轻缓。(刘渡舟医案)

解说: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方再加大黄而成。《伤寒论》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本案的辨证要点是在桂枝加芍药汤证的基础上,又见腹稍拒按,大便秘结脉按有力,舌绛苔黄等实证。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4、麻杏石甘汤加味

周某某,男,24岁,1959年2月11日就诊。

患风瘾疹已历八年之久,时愈时发,发时皮肤突感瘙痒,续即出现红色块疹,随搔随发,瞬即蔓延全身。疹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发生寒热或喘息。

曾在其他医院治疗,注射氯化钙、葡萄糖酸钙,进行封闭疗法、组织疗法及内服盐酸苯海拉明等,均不见效,而来我院诊治。

处方: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9克,甘草3克,蝉衣3克。

服1剂,症状减轻一半,翌日再进1剂,全身疹块完全消退。患者为防复发,继进原方8剂而痊愈。后经随访数次,未见复发。

按语

荨麻疹,中医谓之“风隐疹”,多因内蕴湿热,外感风寒而发。

本案虽患疹数年,但气血不虚,又每见寒热或咳喘,为外寒内热,肺气闭郁之证机。

肺主皮毛,郁热在肺,则见皮肤瘙痒起疹,用麻杏甘石汤清散肺中部热,令隐疹随之而消。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伤寒论》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5、麻黄附子甘草汤

许某,男,47岁.

初诊日期1978年5月4日:感冒2天,右头痛,自觉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滤泡增生多。

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

麻黄三钱,制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川芎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剂,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精神如常。

按语

何廉臣的《重订全国名医类案》中就载有少阴感冒,认识到因体质的不同感冒出现的症状则不同,也即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表现为太阳病和少阴病。

此例为体质阳虚明显的咽炎感冒,呈现虚寒阴性表证,即少阴病,解表须用汗法,但须加温阳强壮的附子等才能驱除外邪。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其汗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伤寒论》心得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伤寒论经方113方总结
郑钦安医书阐释》全本 八
伤寒论398条文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