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元御——生平介简与年谱

黄元御生平简介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或赐号)玉揪子,昌邑县黄家辛郭村人(实为城关南隅),是痒生,中年得目疾,为庸医所误,伤其目。因空抱凌云不能仕进,遂发奋习医,博览古今医学书籍,集其大成为一家言,所著有《伤寒悬解》15卷,《伤寒说意》11卷,《金匮悬解》22卷,《四圣心源》10卷,《素灵微蕴》4卷,《长沙药解》4卷,《玉楸药解》4卷,《四圣悬枢》4卷,共八种,已刊行于世,名曰《黄氏八种》。另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周易悬解》、《玉根子堂稿》、《道德经解》六种未能刊就,以上六种底稿已不知所存(此六种稿在1957年,敞曾搜集全稿,当时联系省卫生局印刷,有本县卫生局长徐松芳曾收稿销至省局,后未刊成,则底稿已丢失无踪。)在清高宗乾隆年间,诏开四库书馆,建四库全书,玉楸子先生应其选至京都以备顾问。乾隆庚午年在京,辛未年高宗南游,随驾武林,后为高宗治病愈,赐官不受,“妙悟岐黄”额诸太医院门前,随帝保健为太医院御医。先生当时不愿为少数人服务,愿为劳苦大众多数人服务,因辞母病回里为乡里诊治,名博遐迩。后高宗有旨诏回京都,先生以死回告,乃潜至苏杭,几年来桃李遍苏杭。于1758年由杭州归里病逝,年五十四岁。先生生于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十八日),逝于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十七日)。

(刘德正写于1980年)

昌邑县搜集整理

黄元御医学著述

昌邑县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故乡。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医学遗产,昌邑县最近组织了十几名医务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对黄元御的著述和事迹进行了调查。黄元御,字坤载,早年为诸生,因庸医误药损其目,遂发愤学医,会萃古今名医学说,集其大成为一家言。著述宏富,名博一时,特别是其中的《黄氏八种》,从清代后期就在国内外医学界广为流传。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已发掘出黄氏未刊行的著作三篇,并找到了黄氏的故居,搜集到一些有关他的传说,发现了一批黄氏医著的原稿。昌邑县有关人员,对这次搜集的大量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分析。这一活动,既推动了全县中医药的研究工作,也给上级医学研究单位提供了资料,还为一些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和某些国外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宋甲其)

(摘自《大众日报》1980年6月17日)

清代名医黄元御的著述得整理

昌邑县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故乡,他的医学著作流传于国内外中医学界,至今仍有一些医学工作者经常来这里参观和调查,国外有的学者也托人询问。

为了发掘、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医学遗产,最近,昌邑县委组织县医科研究所、人民医院、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单位的十几名医务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对黄元御的著述和事迹进行了调查和整理。这将为医学研究机关、有关教学单位和某些国外学者提供必要的资料。

(宋甲其)

(摘自《山东科技报》1980年8月21日第一版)

黄元御年谱

著作图表,

黄元御年表

1705年  康熙四十四年  乙酉

黄元御于9月18日下午5时,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城西郊黄家辛郭村。

1734年雍正十二年  甲寅

黄元御30岁。

8月得目疾,因庸医误药,左目失明。委弃试贴,遂发奋学医,考镜灵兰之秘,谁读仲景《伤寒》。

1737年  乾隆二年   丁已

黄元御33岁。

仲春,经过三年的研读,已领悟到《伤寒论》的旨意。

“纵观古今《伤寒》之家,数十百种,岁历三秋”,“丁已伸春,欲枕假寝,恍然解矣。”

1740年  乾隆五年   庚申

黄元御36岁。

9月28日,草成《素灵微蕴》二十六篇。从1737年初步掌握《伤寒论》的原理后,又进一步研究《内经》,经三年著述,写成其第一部巨著《素灵微蕴》。

1741年  乾隆六年   辛酉

黄元御37岁。

此后四年,南游江淮,先后两次去浙江钱塘,登临会稽山,瞻仰大禹陵。

1745年  乾隆十年   乙丑

黄元御41岁。

此后三年中,研读张仲景《金匮玉函要略》。

1746年乾隆十一年  丙寅

黄元御42岁。

山东大饥,昌潍一带人相食。

11月24日上午,黄元御之父黄钟去世。黄元御在家为父治丧。

1747年  乾隆十二年   丁卯

黄元御43岁。

山东大饥,灾情仍无所减。

黄元御在家为父丁忧。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戊辰

黄元御44岁。

3月末,开始撰述《伤寒悬解》。

7月3日,《伤寒悬解》书成。

7月初,开始撰述《金匮悬解》。

8月末,《金匮悬解》书成。

1749年  乾隆十四年    己巳

黄元御45岁。

春初,析瘟疫痘疹,开始起草《四圣悬枢》。

2月,撰述《四圣心源》,创辟大略,遇事辍笔。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庚午

黄元御46岁。

2月初,考写《黄氏家谱·迁徙渊源》。

春,旅寓济南,历下申士秀为其撰写《金匮悬解后叙》。黄元御起草《伤寒说意》数篇。

4月,北游帝城。为乾隆皇帝治疾有功,御赐“妙悟岐黄”匾额。

11月终,由北京南赴清江浦。

1751年  乾隆十六年  辛未

黄元御47岁。

2月,乾隆皇帝南巡,黄元御随驾武林(杭州)。

4月,回到清江河院署,研思《四圣心源》。十得其九,厥功未成。

6月,客处江都(扬州),续成《伤寒说意》全书。

6月末,又回到清江河院署,对《四圣悬枢》修改定稿”。

8月15日,开舟北上,再客京华(北京)。

秋,南浮江淮,客阳邱,准备写《长沙药解》,但未考虑成熟,因此没下笔。

1752年,乾隆十七年  壬申

黄元御48岁。

10月,作《天人解》,续成《四圣心源》全书。

1753年  乾隆十八年  癸酉

黄元御49岁。

2月,作《长沙药解》。

5月,删定《伤寒悬解》。

7月,笔削《金匮悬解》。

8月,修改温疫痘疹,定稿《四圣悬枢》。

9月11日,写《四圣心源自序》。

9月17日,修完《四圣悬枢》。

1754年  乾隆十九年  甲戌

黄元御50岁。

1月,久宦京华,复加删定《伤寒说意》。

5月,修成《素灵微蕴》。

6月,开始撰写《玉楸药解》。

8月癸丑,《玉楸药解》书成。

8月甲寅,撰写《玉楸药解自叙》。

1755年  乾隆二十年  乙亥

黄元御51岁。

2月,开始撰写《素问悬解》。

11月,《素问悬解》书成。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  丙子

黄元御52岁。

2月,撰《道德经解》。

2月25日,开始撰写《灵枢悬解》。

5月2日,《灵枢悬解》书竣。

5月16日,始创《难经悬解》。

5月22日,《难经悬解》书竣。

6月中,撰写《周易悬象解》。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

黄元御53岁。

撰修《玉楸堂稿》。

1758年  乾隆二十三年  戊寅

黄元御54岁。

9月17日晚9时在昌邑城里南隅寓所去世。葬于昌邑城西郊黄家辛郭村南黄氏祖茔。

说明:本书对黄氏的年龄计算,采用其著作中自称的虚岁数,即比周岁数大一岁。

黄元御年谱

1705年  乙酉  康熙四十四年  一岁

九月十八日申时,黄元御生。

《黄氏家谱》:“黄元御,(黄钟)钟之三子,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另号玉揪子,”“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十八日申时。”

《黄坤载先生志墓碑文》:“先生生于康熙四十四年。”

(黄元御六世族孙霭霖书)

《黄元御官道碑文》:“先生姓黄氏,忠宣公十代孙。”

(宋逵升撰文)

黄元御生于昌邑西郊西岩山下新郭村。

《西岩记》:“去县西二里许名曰新郭村,近古城遗址,今以名村因其旧也。村之西有山,近视之若夷,远望则丰隆耸秀,青草蒙茸如翠屏状。其极顶前后又有小峰突起,中区平坦亩余,旧有泰山等祠。闻之故老云,厥初创建,几见神异。今虽漫无可考,然岁时伏腊,邑中人士瞻拜祠下者,动以数百计,往来络绎,若或使之,也可以稽此山之灵也。”“东则为忠宣公墓,石兽森列,松松葱郁,而其子孙之环处于其侧者,尚济济焉。”(明孙梦邑人)

《题西岩》:“世外风流爱小山,结庐高著翠微间;天台佳气春常在,阆苑浮云昼自闲。槛外松烟偏霭霭,枝头鸟语故关关;明朝柱史朝枫陛,野老思君何日还。”(明翟瓒邑人)

《昌邑县续志》:“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明太保忠宣十一世孙。”

1734年  甲寅  雍正十二年   三十岁

八月,庸医误药损其目。

《素灵微蕴·目病解》:“玉楸子中外条固,夙无苛殃。甲寅八月,时年三十。左目红涩三日后白睛如血,周外肿起,渐裹黑珠。口干不饮,并无上热烦渴之征。延一医诊之,高冠严色,口沫泉涌,以为大肠之火,用大黄、黄连下之,不泄,又以重剂下之,微泄,不愈。乃意外有风寒,用滚茶一盆,覆衣蔗蒸,汗流至睡,不愈。有老妪善针,轻刺白珠,出浊血数十滴如胶,红肿消退,颇觉清朗。前医犹谓风火不尽,饮以风燥苦寒数十剂,渐有飞白拂止,如轻霉蒙笼。伊谓恐薄翳渐去,乃用所谓孙真人秘方,名揭障丹,一派辛寒,日服二次。又有熏法,名冲翳散,药品如前,煎汤热覆,含筒吹熏,取汗如雨,每日一作,如此半月,薄翳渐长渐昏,蟹睛突生,外皆光流似电。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病中虚,至今未复。此缘阳泄土败,木陷火虚。”(黄元御:《素灵微蕴》)

《伤寒悬解自序》:“甲寅之岁,以误药粗工,委弃试贴。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黄元御:《伤寒悬解》)

《清史稿》:“黄元御,字坤载,山东昌邑人。诸生。因庸医误药损目,发愤学医。”(《清史稿》卷五百二第13872页)

《中国人名大辞典》:“黄元御清昌邑人,字坤载,号研农。早为诸生,因庸医误药损其目,遂发愤学医。”(第1228页)

1737年 丁巳  乾隆二年  三十三岁

仲春,经三年研读,已领悟《伤寒论》要旨。

《伤寒悬解自序》:“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乃博搜笺注,倾沥群言,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岁历三秋,犹尔茫若仰赞莫从。废卷长呼:鲁鄙人之为闭倪,说之弟子,以不解解之。何者,固不可解也,是殆亦不可解矣。丁已仲春,此心未已,又复摊卷淫思,日落神疲,枕假寐。时风清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清梦一肱,华胥初回,恍然解矣。然后知群公著述,荒浪无归。彼方且涉泽迷津,披榛罔路,何以引我于康庄也?吾闻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楚越者,坐而至,有舟也。今适秦之车,且东其辕;适越之舟,或北其首。虽风利而马良,终身不至矣。然则古圣之书,晦于训站者固多,而后人之心,误于笔疏者不少也。伊时,拟欲作解,年岁贸迁,日月缠迫,腹稿荒残,零落不追。”

《素灵微蕴序意》:“杜门谢客,馨心渺虑,思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悟,乃知夫圣人之言冥冥,所以使人盲也。轩岐既往,灵素犹存,世历三古,人更四圣,当途而后,赤水迷津,而一火薪传,何敢让焉。因溯四圣之心,传作《素灵微蕴》二十有六篇。”

1740年 庚申 乾隆五年 三十六岁

九月二十八日草成《素灵微蕴》。.

《素灵微蕴序意》:“玉楸先生宰思捐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槟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苷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古之至人视听不用耳目,自兹吾作庚桑子矣。杜门谢客,馨心渺虑,思黄帝、鼓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悟,乃知夫圣人之言冥冥,所以使人盲也。轩岐既往,灵素犹存,世历三古,人更四圣,当途而后,赤水迷津,而一火薪传,何敢让焉。因溯四圣之心,传作《素灵微蕴》二十有六篇。原始要终,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藏诸空山,以待后之达人。岁在庚申,九月二十八日草成。”

《杝元赋》:“玉楸子著《素灵微蕴》既成,绚华之客以为不急之务,虚亘岁月,乃述上圣之功,剖作者之义,作杝元以解嘲。”“偶援未疾,见误庸医,夷然太息。键户深思,澄心凝虑,六年于兹。当其午夜篝灯,心源默辟,擢笔灵飞,抚几神蕃,砉然天开,磔然理易。于是,凿先圣未雕之璞,探千秋永坠之奇,腾幽振微,破险开迷,闳言砂旨,磅礴陆离。不知兹固,不足以扬天地之大化,继古圣之匡维,衷群言之淆乱,回苍生之颠沛也。”

十二月,高宗皇帝敕命吴谦、刘裕铎等编篡医书告成,赐名《医宗金鉴》。(这个书原来是乾隆的旨令,书名是乾隆赐的)

1741年 辛酉 乾隆六年  三十七岁

此后四年,南游江淮,先后两次去浙江钱塘,登临会稽山,瞻仰大禹陵。《金匮悬解自叙》:“仆也,身登会稽,亲探禹穴,目睹越国江山,知昔日之来者,岐路迷罔,自谓适越而非也。”

1745年 乙丑 乾隆十年 四十一岁

此后三年中,研读张仲景《金匮玉函要略》。

《金匮悬解自叙》:“仲景先师,著《金匮玉函要略》一书,垂诸杂病之法,以约言而析玄理。玉秋子神宇天光,自负解者,乃参伍悦研,三载于兹。真宰恍惚,未得其朕。百家诸子之论,率皆过目而冰销,入耳而瓦解,兹独敬怖其言,譬犹河汉无极。其义何居?《南华》之奇,《太玄》之奥,可谓淑施幻怪之至矣,然何至如此之闭结也。仲景先师,忧念元元,意济后来,知其解者,旦暮俟之。千百年来,竟索解人不得,此真欲广文通恨事也。戊辰孟秋,既成《伤寒悬解》乃复凝思渺虑,入此坚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八月末望,又告成功。”

1746年 丙寅 乾隆十一年 四十二岁

山东大饥,昌潍一带人相食。(还有人吹康乾盛世)

十一月二十四日上午,黄元御的父亲黄钟去世。黄元御在家为父治丧。

《黄氏家谱》:“钟,远贞长子,字长律,邑庠生。生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二日子时,终乾隆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卯时。配陈氏,生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子时,终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初七日未时。合葬祖革之左。生三子:

德润、德淳、玉路。”

1747年 丁卯  乾隆十三年  四十三岁

山东大饥,灾情仍无所减。

黄元御在家丁父忧。

1748年 戊辰  乾隆十三年  四十四岁

三月末,开始撰述《伤寒悬解》。七月初三日,《伤寒悬解》书成。

《伤寒悬解自序》:“乾隆戊辰,以事滞阳邱,宾于刘氏荒斋。北枕长河,南踞崇山。修树迷空,杂花布地。爱此佳境,低徊留之。乃有著作斐然之志。于是掩关静拱,据梧凝思。灵台欲辟,玄钥晨开。遂使旧疑露除,宿障云消。蚌开珠露,沙落金成。十载忧思,三月而就。起于春暮,成于秋始。时七月初三也。乃玄草甫成,二毛生鬓。感念此生,于邑增怀。昔蔡刚成,欲以四十三年,跃马疾弛,以就当时之业。今春秋四十四年矣。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获以未衰之身,小有建功,方枯心于尺素之中,弹心于寸管之内。日薄途修,行自慨也。然文信不迁,吕览弗著;西伯非囚,周易何传?是巴蜀乃不韦之乐地;娄里为文王之吉宅也。仆也,爱此两书,不敢续尾。今日顿启灵源,成兹玄构,虽不能媲美于前哲,要亦可备一家之言也。嗟乎,仲景著书,几何年矣。而告功尘封,迄无解者。今日之外,纵尔敞精劳神,不得已也。”

《伤寒说意自叙》:“戊辰之岁,成《伤寒悬解》。”

七月初,开始撰述《金匮悬解》。

八月末,《金匮悬解》书成。

《金匮悬解自叙》:“戊辰孟秋,既成《伤寒悬解》,乃复凝思渺虑,入此坚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八月末望,又告成功。灵思妙悟,悦恍离披,幽理玄言,往来络绎。向解《伤寒》,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彩毫夜去,以强弩之末,竟尔羽没石开,是亦千古之奇也。”

1749年  己巳  乾隆十四年四十五岁春初,析温疫痘疹,开始起草《四圣悬枢》。

《四圣悬枢自叙》:“仆于已巳春初,草《四圣悬枢》,析温疫痘疹之义,辛未六月,笔削于清江河院署中。四部俱成,《伤寒》之义元矣,疫疠之义元之又元。”

二月作《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自序》:“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文,争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

1750年  庚午  乾隆十五年  四十六岁

二月初,考写《黄氏家谱·迁徙渊源》。

《黄氏家谱·迁徙渊源》:“别驾思祖公十三世孙源泗公,宋时为东莱司马,遂家东莱之昌邑县画埠,元延祐间谷保公又自画埠迁居新郭。

时乾隆十五年岁次已巳仲春上浣十六世孙玉路谨考。”

春,旅寓济南,历下申士秀为其撰写《金匮悬解后叙》。黄元御起草《伤寒说意》数篇。

《金匮悬解后叙》:“慨自愈跗云遥,巫彭既远,玉版之奇较失,灵兰之秘无传,此膏肓之病,所以难为,而太和之春,无人更贮也。乃有都昌上士,莱国鸿生,史服经衣,探《八索》、《九丘》之奥,仁巢义杖,发三辰五岳之灵。本良相之心为良医,即活人之手而活国,技已精于三折,病不患夫四难。独念长沙,真集大成之圣,惟兹《金匮》,难期明悟之人,遂乃妙弃签蹄,旁搜秘籍。当其探奇抉奥,则志无二格,灵有专门,及乎提要钩玄,则说必解颐,趣皆炙舌,真所谓发智灯于暗室,渡宝筏于迷津也。”

《伤寒说意自叙》:“戊辰之岁,成《伤寒悬解》。庚午年春,旅寓济南,草《伤寒说意》数篇。”

四月,北游帝城,为乾隆皇帝治疾有功,御赐《妙悟岐黄》匾额。

《四圣心源自序》:“庚午四月,北游帝城。”

《黄元御官道碑文》:“清高宗御极之三十年,诏开四库书馆,征求天下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共存一万三千七百余种,而子书分为十四类,儒法兵农而外,购藏古今医书至为宏富。又诏求天下隐逸之士,有深于医学者齐集京师,以备顾问,而吾邑玉楸先生首膺其选。乾隆庚午北游帝城。”

《昌邑县续志》(光绪三十三年):“总汇医理,精益求精,考授御医,纯皇帝南巡,奉诏侍从,著方调药皆神效,御赐'妙悟歧黄’匾额。”

十一月终,由北京南赴江苏清江浦。

《四圣心源自序》:“十一月终,南赴清江。”

1751年辛未乾隆十六年四十七岁二月,纯乾隆帝南巡,随驾武林(杭州)。

四月,回清江河院署,研思《四圣心源》,“十得其九”,但没有完稿,就去扬州了。

六月,客处江都(扬州),续成《伤寒说意》全书。六月末,又回到清江河院署,对《四圣悬枢》修改定稿。

八月十五日,开舟北上,再客京华(北京)。

《四圣心源自序》:“辛未二月,随驾武林,四月还署,研思旧章,十得其九;厥功未成,八月十五日,开舟北上,再客京华。”

《伤寒说意自序》:“辛未六月,客处江都,续成全书。”

秋,南浮江准,客阳邱,“有辨章百草之志”,酝酿《长沙药解》纲目,但因未考虑成熟,没有动笔,只开始打腹稿。

《长沙药解自序》:“辛未秋,南浮江淮,客阳邱,墨墨不得意。”

1752年 壬申 乾隆十七年 四十八岁

十月,作《天人之解》,写成《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自序》:“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

1753年 癸酉 乾隆十八年 四十九岁

二月,撰写《长沙药解》。

《四圣心源自序》:“癸酉二月,解长沙药性。”

《长沙药解自序》:“辛未秋,南浮江淮,客阳邱,墨墨不得意。癸酉仲春之初,东郊气转,北陆寒收,遂乃远考农经,旁概百氏。近古以来,李时珍作纲目,搜罗浩衍,援引该洽,备牛扁狗骨之木,列鸡头鸭脚之草,采神经怪牒,以炫其奇,征野史稗官以著其富,纪载博矣。而丑谬不经,嗟乎!未识人理,焉知物性。今欲与之言物性,仍兼与之析人理。侍读吴公驻马相过闻之,惘然离席,进曰:'惟吾子删其怪妄,归于简约,以复炎帝之旧意,亦可焉’。玉楸子优而唯曰:“吾无从删也。经传炎帝非尽(空一字)文录出桐君不皆昔义,下及余子,更不晓事,莠盛苗秽,非种难除,悉划尔类,利用大耕耳,乃取仲景方药,笺疏之,作《长沙药解》,停笔怆怀,中宵而叹。”

五月,删定《伤寒悬解》。七月,笔削《金匮悬解》。

八月,修瘟疫痘疹,即重新修改《四圣悬枢》。

.九月十七日,修完《四圣悬枢》。

《四圣心源自序》:“癸酉二月,解长沙药性。五月删定伤寒,七月笔削金匮,八月修瘟疫痘病,成于九月十七。维时霖雨初睛,商隐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玉揪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故国之绵思。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四圣悬枢》卷五《伊公问旨》:“癸酉八月,玉楸子成《四圣悬枢》,论温疫、痘疹之法。”

九月甲戌,写《四圣心源自序》。

1754年 甲戌 乾隆十九年 五十岁

正月,复加删定《伤寒说意》。

《伤寒说意·自序》:“甲戌正月,久宦京华,不得志,复加删定,仲景之意得矣。仆之得意,不可言也。

三月,撰成《伤寒说意》十卷。

五月,成《素灵微蕴》。六月,复作《玉楸药解》。

八月;写完《玉楸药解》,为黄元御医书第八部。

《玉楸药解自序》:“甲戌三月,成《伤寒说意》,五月成

《素灵微蕴》,六月复作《玉楸药解》,八月癸丑告成,此愚书之第八部也。萧萧古寺,落落荒斋。感岁月之已晚,伤春秋之欲暮。当伯玉知非之时,值孔子学易之候。事与之判,年与之齐。慨世短而心长,念身微而愁剧。虽然子长作史,子云草元,固当牢骚于创始之日,亦必愉快于勒成之时者,志励丁年,书竣苍首。十仞作井,一篑成山。此亦烟岚著书之士,最为破涕而笑者也。呜呼,有一代之功业,有千秋之勋献。任兼将相,望重国家。宜沙漠之雄威,驰丹青之荣誉。荣则荣矣,无何,而古墓为田,松柏成薪,丰碑已断,绿字无存,传观故老,不能考其姓名。远综先典,莫或搜其铁事。念沧桑之更变,叹陵谷之迁移,其间宏才远略,丰功伟烈,望而光显,没而泯灭者,不知几何。三不朽事业,殊不在是。与其收功臣之带砺、享良相之茅土,不如永日啸歌,逍遥于黄叶青山下也。甲戌八月甲寅黄元御。”

《素问悬解自序》:“乾隆甲戌,客处北都,成新书八部,授门人毕子武龄(字维新,金陵人),服习年余,直与扁仓并驾。毕子既得先圣心传,复以笺注素问为请。其时精力衰亡,自维老矣,谢日不能。”

1755年  乙亥  乾隆二十年  五十一岁

二月,开始撰写《素问悬解》。十一月,写成《素问悬解》

《素问悬解自序》:“乙亥春正,毕子又以前言请,且谓:医尊四圣,自今日始,仲景二注已成,岐黄扁鹊之书,迄无解者,三圣之灵,未无遗恨!过此以往,来此涌法新书,心开目明。而不解先圣古义,又将恨无终穷也。时维二月,寒消冻解,律转阴回,门柳绽金,庭兰孕玉。玉楸子客沉萧零,旅怀索落;歌远游之章,诵闲居之赋,幽思绪起,殊非杜康所解。乃笺释《素问》,以消烦。十一月终成书,淆乱移正,条绪清分,旧文按部,新义焕然。”

1756年 丙子 乾隆二十一年

五十二岁二月,应澹明居士之请,撰《道德经解》。

二月二十五日,开始撰写《灵枢悬解》。五月二日,写成《灵枢悬解》,共九卷。

《灵枢悬解自序》:“丙子二月,方欲作(灵枢)之,澹明居士请先解《道德》。《道德》即成,于二月二十五日,乃创此草。正其错乱.发其幽杳,五月二日书竣。”

五月十六日,开始撰写《难经悬解》。

五月二十二日,写成《难经悬解》。

《难经悬解自序》:“丙子五月,《灵枢解》成。岐黄而后,难《灵》、《素》者,扁鹊耳。代天地司生者,寥寥无几,代天通司杀者,芸芸不绝,《难经》不可不解也。五月十六日创始;二十二日书竣。”

六月中,写成《周易悬解》。

《周易悬象自序》:“仆于易理,十年不解。丙子三月,偶与元览处士烛下清言,间及王辅嗣易,无互体之论。元览以系传非其中爻不备,析之默然而退,遂有仰钻之隙。既解《道德》、《灵枢》,六月中,乃草《周易》,诸象元杳,皆在说卦之中。临文有得,不烦蔓引株连。尔时翦烛夜研,辟户晨推,每讶心开,恒惊须断。迄于三灵元感,一线幽(到此结束。后面还有两页已丢失,还有一篇后记,也没有了,以后找到再补)

(如视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宋甲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名医黄元御
黄元御年表
清代御医黄元御及《黄氏八种》
按图索骥 | 黄元御的气——玉橛其人
伤寒悬解自序
揭秘《四圣心源》之“序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