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姥姥口中的北京土语

我的姥姥姥爷是老北京人,我从小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听到大量的老北京土语,虽然自己说得不多,但基本能听懂。几十年过去了,长辈们所讲的“语言”越来越少听到,回想起来总有些担心——再不做点什么,这充满温情的“语言”就消失了。

抽空与先生一起回忆——他的姥姥姥爷也是老北京人。初步整理出来,分为饮食、礼仪、日常三个部分,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对童年时光的追忆。

饮食篇

嚼咕,亦称嚼谷。据说是满语,意即好吃的东西,不拘菜饭,不吝荤素,只要好吃都叫“嚼咕”。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从姥姥那儿,她是满族人。

狼乎。姥姥很喜欢看小辈儿吃饭,吃得好、吃得香,她就会夸赞:真狼乎!她就喜欢胃口好、不爱挑食的孩子,做起饭来都带劲儿。与“狼乎”意思相近的还有一个词“狼饕”,也是形容饭吃得香、吃得快的样子。

火钳子。早年没有煤气,做饭都是煤炉子,而火钳子是夹煤的工具,像一把大剪子。还有一个词“火筷子”,也用来夹煤,像一对大筷子。我们家通了煤气以后,火钳子和火筷子就被姥姥收起来了,后来几次搬家,丢掉了,有些可惜。

取灯,亦称洋火儿。其实就是火柴。姥姥点炉子生火离不开取灯,而住胡同里平房的舅舅也这么叫,觉得特有老北京味儿。

饽饽铺。老北京人管糕点叫“饽饽”,销售糕点的叫“饽饽铺”。姥姥姥爷吃的糕点都由妈妈给买,认准一二家老字号,也包括清真糕点。逢年过节,串亲访友,都会提一个饽饽匣子,上面盖一张红纸,显得喜兴。当然,家里人也放开了,小孩子可以吃到平时看不到的饽饽,非常高兴。

(发音 hōu )是“很”的意思。比如,菜做咸了,大家会说:太咸了!齁着我啦!有的人还跟一句:我都快变成夜么虎飞出去啦!夜么虎指的是蝙蝠。民间传说,老鼠吃了盐才变成蝙蝠,所以用来比喻盐吃多的后果,也是一种玩笑。

联想到老北京人有一套对虫鸟的称谓,如刀螂是螳螂,蝴铁儿是蝴蝶,家雀儿是麻雀,唧鸟儿是蝉,地勒排子是鼹鼠,蝎勒虎子是壁虎。有一歇后语:勒虎子掀门帘——露一小手,很有趣。

糟毁。即糟蹋、浪费。姥姥最看不惯糟毁粮食,也包括蔬菜水果什么的,即使是剩菜,只要没馊,都不能扔掉。把剩菜倒在一起在锅里加热,下一顿顶一个菜,这叫“折箩”。从小对我们的影响是,无论何时必须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天地'粮’心,珍食莫蚀”。

礼仪篇

。“您”是北京人最突出的敬语,只要是年纪比自己大的,或者是陌生的成年人,都不会直呼“你”,认为是不尊重、不礼貌。与此相关联的第三人称,如果是年长者,也不能直呼“他”,而必须说“”(发音 tān)。给人感觉这是一种“讲究”,即使不当着面,也要使用敬语。我姥姥有一番理论:什么你、我、他仨的,这叫“四六不懂”!意思是说,对长者不使用敬语,是不懂规矩、没有教养的表现。

贵姓与贵庚。与陌生人初次见面,北京人有一套说词。首先,不能直接问姓名,显着生硬,需要这么问:“您贵姓?”而回答也要注意:“免贵姓……”,显着谦虚。而问年龄更讲究,对中年人问:“您贵庚?”对老年人问:“您高寿?”只有问小孩子才可以直接问:“你几岁了?”

记得有一个南方人问我姥姥:“您几岁了?”我姥姥心里不高兴,却笑呵呵地接过来:“没几岁,还没办满月呢!”巧妙地驳回了,闹得对方一个大红脸,知道自己说错话了。

四衬(衬,发音chèn),亦称四称。字面上的意思是四平八稳,谐调合宜,但实际中更多用于“得体”。往往是在出门办事或迎客时的穿戴上,姥姥姥爷很注意服饰要平整规矩,穿戴得体,颜色搭配协调,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也代表自己的修养和颜面。如果穿戴不得体,颜色过于艳丽,会被认为:寒碜

当然也不能太刻意,过了头,又会被人讥讽为“周吴郑王”,不顺眼,不自然了。

添饭。用餐时的讲究更多。比如,问别人是否加饭,不能说:“您还要饭吗?” 可以说“添饭”或“盛饭”;夹菜时一般只夹近处,不许够远处的,显着不文明;也不能用筷子在盘子里来回扒拉,别人就没法吃了。

打听道儿,指问路。问路之前要先叫一声:大爷,大妈,或者说一句:“劳驾”,北京人会热心地给你指道儿。如果什么都不叫,上来就问,被认为没有礼貌,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自个儿找去吧,您哪!”更有甚者,有人不懂尊重,张嘴就来:“咳,去XXX怎么走?”,肯定引起反感:“这儿没有叫'咳’的!该问谁问谁去!”

日常篇

黵儿。(黵,发音:zhǎn)水果上有疤的,姥姥会说,这个有“黵儿”,搁不住了。对家里的小孩子也会教导,从小就要好好学做人,不能做错事,如果犯了错,等于是有“黵儿”了,会带一辈子。

不即不离儿。从小妈妈就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把握尺度,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即不离,疏密有度,无缚无脱”。从“不即不离儿”中又衍生出一个词“不大离儿”,是差不多的意思。小时候姥姥教我们缝衣服,练了一阵子,她说:“不大离儿了”,虽然不那么好,但也及格了。

擎好。(擎,发音:qíng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这个“擎”字,家里来了亲戚,姥姥到厨房去做饭,亲戚主动要求帮忙,姥姥说不用了,亲戚会说:那我就擎着了(等着了);如果对别人办什么事不放心,对方会说:您就擎好吧!(放心吧)。当然,如果不努力、不用功、不争取,等着天上掉馅饼,大人会批评:真会擎现成的,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

眼力见。指人应该具有基本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敏感性,不能过于呆板和木讷。而没眼力见是形容这个人迟钝,看不出个“眉眼高低”来,不会为人处世。没眼力见与擎现成并不完全一样,前者突出观察能力,是否懂事;后者强调个人努力,是否勤勉。

崴顾。指费力地做一件事。比如,做一道难解的数学题,总也做不出来,就说崴顾不出来了;研究一个东西的制作,想不出来,也说:真难崴顾!

甜和。指说好话对付人,说的挺好听的,实际没那么一回事。与此相近的还有“说大话使小钱”,指口头慷慨,而行为吝啬,也指说得多做得少。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只说不做,后者说得多而做得少。

还有一个词:“填和”,读音与“甜和”一样,但意思完全相反,“填和”包含支援或供养的意思,一般指亲友之间物资或金钱上的帮助,不求偿还,是一种善举。

半不啰啰。亦称“半不落落”,意思是事情做了一半,尚未完成。姥姥从小就教育我们,做事不要贪多,一件事做完再去做另一件,“一把一利索”,效果反而更好。

麻溜儿的,亦称麻利儿意思是快、利索、迅速。不同的语境下,所表达的意思也不相同。赶时间时,往往是催促的意思;评价一个人时,往往是肯定的意思。大人表扬小孩动作快完成的好,也会用“嘎嘣利落脆”这个短语,自带音频,更加形象。而“麻溜儿的”反义词是“磨叽”,磨磨蹭蹭,耗费时间,让人起急。

瘪茄子了。事情没做好,泄气了。用晒蔫的茄子来比喻人的心情,也是醉了。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词:“崴泥”,就是说,遇到棘手的事,不好办了,据说来自天津当地的方言。天津海滩地区有不少渔民靠捕鱼为生,而海滩的构造奇特,淤泥多,如遇潮水不稳定,渔船会陷入泥浆中,渔民打鱼之前需要先把船从淤泥中弄出来,非常麻烦。还有“嘬牙花子”,犯难了,发愁了,与“崴泥”类似。

抹不开面儿。指不好意思驳人家的面子,帮忙但有些不情愿。而“不开面儿”与之相反,指不给人留情面,不帮忙,不给面子。这两个词一般在熟人之间使用。

寻摸。指寻找,如,“有空去寻摸一个好的门脸儿”。与此相近还有一个词:“卖呆儿”,形容一个人闲来无事看热闹。“走溜儿”则是来回走动,散步的意思。如果小孩吃多了,老人会说,去走走溜儿,化化食儿。

赶趟儿。指来得及,赶得上。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整理老北京土语,不仅让我们再次沉浸在与姥姥姥爷一起生活的温馨时光中,而且深感老北京土语的文化内涵。老北京土语来源于平民百姓日常的生活智慧,融合了一些周边文化,是老北京人一代又一代积累、传承、发展的结果,不仅丰富多彩、生动鲜活,而且极易上口、幽默风趣。但随着老辈人的故去,这些作为文化记忆的“口头语言”,还能保留多久呢?

正思忖,听闻外孙女对弟弟说:“麻溜儿的!马上去学校,还赶趟。”

嚯,现如今的小孩也能说得这么顺溜儿?!

心中一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俏皮话儿
聊聊内些北京的土话儿~
嗯,好吧,他俩确实已经憋疯了!
我爱我的姥姥和姥爷
回首与思念(122):成成孝敬姥姥和姥爷。
姥姥于2021.3.27仙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