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冠中与薛宣林关于“笔墨等于零”的故事

吴冠中与薛宣林关于“笔墨等于零”的故事


   评价吴冠中老师与学生薛宣林“笔墨等于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谁先谁后,并以此对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而论功行赏,已毫无意义。


   的确,任何人都不可能否定吴冠中。都不可能否定“笔墨等于零”的理论基础。这不仅是因为吴冠中与薛宣林在“笔墨等于零”理论上的共鸣。还在于本人薛宣林,对吴冠中老师的感激之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先后认识了李可染,吴冠中,邵大箴等老师。说来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都是同乡,都是江苏人。还因为我是军人的缘故。1986年总参文化部,沈阳市文联联合举办了薛宣林个人画展,之后有幸认识了吴冠中等老师。正因为较早地接触到了大师,才坚定了自己的艺术信心,才让自己的艺术如虎添翼。而与吴冠中老师的忘年交,在思想上的相近和一致,更让自己的创新思维,创新的实践得以巩固和发展。


   说实话,吴冠中老师把自己当孩子。但思想上,我们并没有上下之分。每次相会,我们都高谈阔论,废寝忘食。“笔墨等于零”最终在理论上的一致,是1989年。吴冠中老师看到《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非常震惊。对其中的“非笔墨”论大加赞赏,激动万分。


   1992年吴冠中老师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笔墨等于零》的文章,震惊了世界。虽然,我与吴冠中老师对《笔墨等于零》实践上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吴冠中老师《笔墨等于零》文章的发表,对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中国画观念与技法新探》历史里程碑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被业界誉为“老有吴冠中少有薛宣林”。


   光阴荏苒,如今吴冠中老师已经驾鹤而去。但吴冠中的艺术是永恒的。吴冠中老师的精神和灵魂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将继承吴冠中老师的遗志。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不断攀登艺术新高峰。


                                                                                 薛宣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冠中《笔墨等于零》
吴冠中先生说笔墨
吴冠中一生引起过多少争议?(组图)
吴冠中:笔墨等于零
吴冠中:笔墨等于零!我为什么要反传统?
薛宣林:笔墨归零才能够超越历史实现国画(宣画)艺术国际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