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笑歌新书法讲座

大家好,我是范笑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行书方面的内容,首先讲的是王羲之行书,王羲之行书是每个书法人都熟悉的,一直以来有无数人在研究王羲之行书,也有无数的说法在诠释王羲之行书,可以说王羲之书法真正成了一门学问,也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我从二十多岁才开始研究王羲之,而且是从赵孟頫开始入门再进一步研究王羲之的。为什么要把王羲之放到后面研究和学习呢?因为王羲之书法的体会和感悟意义有时要大于他的学习意义。比如把唐楷拿来之后,我们可以不加思索地去临摹,可以不考虑许多额外的东西。但王羲之的书法就不能上来就临摹,而是要揣摩和思考,所以说。王羲之行书的学习要比其它的书法要复杂一些。将来我们要细讲王羲之行书和草书的问题,包括怎样才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方法等等。

在这里,我先讲讲对王羲之行书应有的态度和王羲之行书的意义。大家知道中国书法在王羲之之前有几个重要节点,比如秦代小篆的出现就终结了古文字的历史,这是一个节点;然后隶书的出现,尤其是蚕头燕尾的出现,这又是中国书法的一个节点;再然后的节点就是钟繇楷书的出现和张芝草书的出现,这都是书法史的节点。那么王羲之在他们之后形成了一个更伟大的节点,这个节点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深远,尤其是王羲之行书,几乎成了书法的代名词。原因是王羲之行书是最便捷,最通俗易懂,最具变化和最符合毛笔书写特性的书法。也就是说,不论在艺术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王羲之行书都是最优秀的。它在书法史上的意义非常重大。

打个比方说,王羲之之前的篆隶,书写速度较慢,用笔的变化较少,而钟繇楷书依然有这个问题,张芝草书虽然书写速度很快,却不容易看懂,它的实用性就大打大折扣,只有王羲之做到了集大成的作用,将最便利和最具艺术性融合起来。因此,我们今天的老百姓一谈到书法,首先想到的就是连笔字,而这种连笔字指的就是王羲之式的行书,一种好认、好写和好看的汉字书写形式。这就是王羲之书法的意义所在。

王羲之行书楷书和草书的字帖版本有很多,这大家都熟悉,我就不多说了,今天我大致的说一下王羲之的意义,今后我们将具体分析千古名帖《兰亭序》,并且要从《兰亭序》里应该学到什么东西。

我先演示一下,王羲之书法特有的斜切笔法的特点,这种斜切笔法整整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好下面我就演示一下。

下面我再谈颜真卿行书,颜真卿行书伟大在哪呢?首先是胆量大,他的胆量太大了,因为很多人认为王羲之行书已经将书法引领到高峰了,已经不可能再变化了。但颜真卿行书采取的方法是另起炉灶,也就是不在王羲之的圈子里纠缠,因为我们知道,唐朝的许多大师都是传承王羲之的高手,比如孙过庭,比如欧阳询,比如虞世南,比如褚遂良等等,他们都是继承和发展王羲之的高手,却没有哪个人能够另起炉灶。但颜真卿却巧妙地利用王羲之所用的方法,也就是集大成法,王羲之将钟繇和张芝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风貌。而颜真卿就是将王羲之与中国早期的篆籀古书法进行融合,形成了新的风尚,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因为一般人认为,王羲之书法与古文字的篆籀书法是完全两码事,二者是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的,就在这不可能的认知下,颜真卿却做到了。所以说颜真卿的书法是非常大胆的。他与其他的大师不同,其他的大师都匍匐在王羲之的脚下,翻来覆去的折腾。但颜真卿跳出了这个圈子,用深远的眼光看待之前的书法史,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没有放弃古书法中的篆隶,并成功的将它们融合,于是成就了王羲之以外的又一座高峰。

那颜真卿也不是突发奇想,其实他是收到了张旭的启发,而张旭是受到了王献之的启发,说来说去,颜真卿的成功还是来自于二王,只不过转折比较多而已。但张旭就成不了那个集大成的人,因为张旭很快就转向狂草了,他转到继承张芝的那个方向去了。

下面我演示一下颜真卿的篆籀笔法,看看篆籀笔法与二王笔法有什么区别,大家看我演示一下。

下面我们看一下米芾的书法,本来我们今天谈的是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这三大集大成人物,但为何要说一下米芾呢?其实米芾完全可以像赵孟頫那样成为一个集大成式的人物,但他最后却走了另一条路,也就是狂放不羁之路,这样一来,米芾在老百姓中的基础就减弱了,他在文人雅士心中的地位要高一些,缺少老百姓的支持就难以成为转折式的大师。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都是很受百姓喜欢的,因为他们能够做到雅俗共赏,使自己的名气具有扎实的根基。

米芾的《苕溪诗帖》和《蜀素帖》还是比较接地气的,他本来可以将二王与唐代书法结合起来的,就像赵孟頫那样,但米芾的字最后走向了狂士的路子,放弃了大众的欣赏习惯,那他的影响力就更多的存在于上层社会的圈子里。

下面我来写个米芾的字,大家可以看一下。米芾的行书主要是在取势方面做文章,取势就是王羲之的特点。而米芾又将取势程式化了一些,也就是都向左取势。

最后我们要讲的就是赵孟頫,赵孟頫大家都很熟悉了,对于赵孟頫的书法大家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其实在晋唐之后,只有赵孟頫将二王与唐代书法真正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自唐代之后很难再出现颜真卿那样在王羲之之外另起炉灶的大师了,只能出现将前辈书法进行融汇的大师,这就是赵孟頫做的事。赵孟頫书法融合了王羲之与唐代书法,并且他不像米芾那样走上了狂士的道路,而是走上了雅俗共赏的道路,二王的书法在他的笔下变得通俗了,而唐代楷书在他的笔下也不那么正襟危坐了。所以要找出一个与王羲之,颜真卿相比美的人物,就应是赵孟頫了。

有人说赵孟頫的书法没有王羲之的格调高,但反过来说,王羲之的书法是文人士大夫书法,他的书法也没有赵孟頫那么具有通俗性,两人是各有所长的。我们来看一下赵孟頫的几个字,分析一下他的行书特点。

我们看这个字,赵孟頫行书中的中锋要比王羲之多,而中锋用的多是唐代书法的特点,所以赵孟頫行书看似是用的王羲之笔法,但其中已经有了唐代书法的意味,在我们学习赵孟頫的过程中,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赵孟頫与智永的区别也在这里,智永用的是纯粹的二王笔法,所以就不像赵孟頫那样笔法很丰富多样。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会讲隶书的问题,讲到各个汉碑的笔法区别,还有对汉碑隶书的学习窍门。包括我的隶书体和刘炳森隶书的一些问题,这是许多书法初学者都在网上曾提出的问题。下一讲我们再见。

第三节课

大家好,我是范笑歌,今天我们讲隶书的问题,同时也将一下对近现代隶书的一些认识和学习。

在讲隶书之前,先讲一下对于隶书的一个认识误区,也就是隶书是不是一定要向汉隶的风格靠近。很多人一谈到隶书就说要把隶书写得像汉隶一样古朴,似乎不是古朴的风格就不是好隶书,这当然是错误的。隶书作为一种书体,风格方面当然是要多样的,允许多种风格都具备。我可以书写二十多种隶书,其中的风格就是多样的,既有古朴风格的隶书,也有其它风格的隶书。

在汉隶中也不是所有隶书都是古朴的,比如曹全碑就是秀丽委婉的,礼器碑就是清雅超逸的,华山碑就是华丽姿媚的。所以说不能把所有隶书都向古朴上套用,我们现在不是汉朝,当要有自己时代的隶书,而不是回到一千年前的审美观中去。

包括我们对现代隶书的创新和变革,不能被古人绊住脚步,成为泥古不化的书法人。我们看到隶书在一千多年的变化演进中具有自己的规律,也就是越来越追求装饰美与和谐美,这是隶书爱好者需要注意的。

汉隶一般来说风格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豪放拙朴的风格,比如张迁碑、石门颂、封龙山颂、鲜于煌碑、开通褒斜道刻石、西狭颂等等。第二类是清雅劲健的风格,比如史晨碑、礼器碑、张景碑、孔彪碑、韩仁铭碑、子游残石碑等等。第三类是秀丽圆润的风格,比如曹全碑、乙瑛碑、华山碑、夏承碑、尹宙碑等等。

那么隶书有时又被称为八分书,那什么是八分书呢?对于八分书,历代的说法也不同,一般认为由于魏晋时期的楷书也被称为隶书,所以把隶书就称为八分书以示区别。对于比较成熟的汉代隶书也被称为八分书。那么隶书在汉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后就被行书、楷书和草书抢了风头,但行书、楷书和草书这些书体其实都是隶书的儿女,他们都是由隶书发展变化而来的。到了唐代隶书也在演变,我们看唐玄宗的《石台孝经》,这种隶书风格我们看到已经向装饰性和规范性转化。等到隶书的再度辉煌是在清代,清代的隶书在重视装饰美的同时也在寻求个性的张扬,在这一时期,伊秉绶、邓石如、赵之谦、金农、何绍基等隶书大家纷纷涌现,将隶书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下边我谈一下隶书的重要笔画,也就是横画中的蚕头燕尾。蚕头雁尾是隶书的关键笔画,也是中国书法的关键笔画。在蚕头雁尾出现之前,中国汉字的书写还没有“锋”的概念和波折概念,比如先秦的大篆和李斯的小篆如果露锋是难以想象的。但在具有波折感的蚕头雁尾出现后,中国人的心被打动了,灵魂也变得超逸了。于是隶书变得丰富多彩,进而从隶书的母体里又发育出其它的书体,可以说这一蚕头雁尾是功不可没的。

隶书是书法大爆发的前奏期和起步点,而蚕头雁尾正是大爆发的导火线,中国书法后来的丰富笔画都是发起于蚕头雁尾,直到今天,蚕头雁尾依然是隶书的标志性笔画,所以称蚕头雁尾为书法史上最重要的笔画是当之无愧的。

下面我就演示一下蚕头雁尾的写法。好这就是蚕头雁尾的笔法运用,那么我要讲一下重点问题,也是当今书坛的敏感问题,也就是要写什么样的隶书,是正体隶书还是变体隶书。作为我本人呢,虽然可以写正体隶书也能写变体隶书,但对外展示的多为正体隶书,也就是这种隶书,这也是我的独创隶书体。对于变体隶书我可以书写很多种,包括很多风格,但并不会都展示出来。比如我们现在很流行的草隶,草隶似乎是隶书,但严格来说它并不是隶书,而是扁字形的草写法,它只是把汉字压成很扁形状后的一种草写体,这样的书法就不是八分体,当然就称不上隶书了,而我们当今的隶书书法家几乎有一多半的人在写草隶,也就是变体隶书,这是不应该的。隶书与楷书一样,但也有不同,比如楷书如果快写就成了行书,而隶书如果快写后并不会形成草隶,而是形成汉简那样的简牍体。所以我们今天所写的草隶和变体隶书,从严格来讲就不属于隶书,就像楷书一样,所谓的楷书是指正楷,而不是草楷,草楷就是行书了。

这样大家就要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隶书一定是一笔一划的规范隶书,是法度严谨的正体隶书,不是故作惊险的变体隶书,所谓的变体隶书基本不会被载入书法史册,到现在为止没有变体隶书被载入史册,被载入书法史册的隶书都是规范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正体隶书。

但正体隶书可以借鉴其它书体的优势,可以借鉴楷、篆、行、草的特点,比如我们看这是我的隶书体。我们看第一个字小溪的溪字,其中就有行草的连带牵丝,但大家注意这里的牵丝是处在整体法度之中的,它没有脱离法度,没有脱离整体的装饰性,所以它还是正体隶书,但有了这种细微的牵丝连线就会使溪字活泼了许多。还有,大家看那个视觉的视字,视字的第一笔是一个点,那个点就是行草的写法,但这个点就融入到了隶书的法度之中,没有跳出来,不会给人以草率的感觉。还有那个迟到的到字,也有牵丝连线,这都是借鉴了行草的写法,当然这种隶书中还借鉴了篆书与魏碑的书写特点,这是我们以后要说的。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就是讲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学隶书不要写野路子,除了不要写野路子,还要注意隶书千百年来的发展规律,不要盲目跟风,比如某某人在写变形隶书,那我也去尝试变形,结果就走上了一条错误之路。

我们看到好的隶书具有从容典雅特点,主流并不是那种张狂的、破马张飞式的写法,那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观。当然对于特殊的尝试可以书写变形体隶书,但书写变体隶书要有心理准备,也就是这种隶书很难被书法史认可,也很难被社会的审美习惯认可。

下面我再讲一下有人比较关注的问题,也就是刘炳森隶书的问题。我也在这里讲一下刘炳森隶书的特点和重要性,刘炳森并不是写不出变形的隶书,他也可以写出变形的草隶,许多人都看到他写过草隶,但那只是偶尔为之,他的观念与我一致,也就是以正体隶书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有人认为他写的隶书很呆板,其实根本不是那样,有些特殊情况下,他必须将隶书写得规范下,比如在做电脑输入体字库时,就必须写得规范严谨,这是为了最广大的群众容易识别,他是有目的性的,并不是他的隶书真的就是那种规范隶书,所以在看待刘炳森隶书时不能草草的一概而论,也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刘炳森隶书的各种笔画都与前人不同,这是很多人没有发现的。大家都看到了他法度严谨的一面,很少注意到他的创新一面,他的隶书不论在笔画和结构,以及韵律感和章法方面都是与前人不同的,但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这些不同,刘炳森本人也没有留下一些理论的东西来解释自己的隶书。而且刘炳森的隶书从他最开始的写法到最后的写法有多次变化,可以说他是一位不断追求变化的书法家,这比那些一生只写一个模子风格的书法人要高明多了,刘炳森最早的隶书比如《国际歌》,到中期的《杜甫律诗》,到后期的隶书,也就是我们上面展示的隶书,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好,今天我大致讲了隶书的一些特点,也讲了当今大家比较关心的隶书问题,今后我会细致的讲解一些著名的隶书碑帖,希望对隶书有兴趣的朋友能再次相聚,也希望加入我的范笑歌老师群,可以进一步探讨书法艺术,好,就到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元旦,帖友们2019新年快乐
书法元旦,帖友们2022新年快乐
书法极简史:5分钟读懂中国书法变迁史
节日快乐!看书法,过元旦!
书法知识竞赛100题
欣赏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