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

【正浩学校中医专长每日一练】3.23日

(单选题)

1. 阳明腑实证,痞满而不燥者 当用()

A.调胃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小承气汤

D.增液承气汤

E.复方大承气汤

2.大黄牡丹汤的君药是()

A.大黄、丹皮

B.大黄、芒硝

C.大黄、桃仁

D.大黄、冬瓜子

E.桃仁、丹皮

4.患者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唇干舌燥,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腹肌紧张,有反跳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洪大滑数。当用何方治疗( )

A.大黄牡丹汤

B.大承气汤

C.五味消毒饮

D.阑尾清解汤

E.仙方活命饮

5. 温脾汤的辨证要点是( )

A.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

B.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

C.腹痛拒按,便秘,舌燥,苔黄,脉沉有力。

D.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脉沉紧。

E.腹痛便秘,苔黄,脉实有力。

【答案解析】3.23日

1.C 答案分析:此为阳明腑实轻证,故当用小承气汤。

2.A答案分析:大黄牡丹汤所治之肠痈,多由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聚所致。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药合用,泻热破瘀,当为君药。

3.B.答案分析:大黄牡丹汤的组成是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

4.D。答案分析:此证为急性阑尾炎热毒期,当用阑尾清解汤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

5.A。答案分析:温脾汤功能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为治疗脾阳不足、冷积中阻的常用方。其辨证要点当为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

【正浩学校专长每日一练】3.24日

(单选题)

1.温脾汤的组成是由附子、干姜、甘草加下列哪组药物组成( )

A.人参、大黄、白术

B.人参、大黄、当归

C.人参、大黄、芒硝、当归

D.人参、大黄、枳实

E.人参、芒硝、厚朴

2.温脾汤的功用是()

A.攻下冷积,温补脾肾

B.荡涤肠胃,温补牌阳

C.攻下冷积,温脾暖胃

D.攻下冷积,温肾暖脾

E.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3.患者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当用何方治疗( )

A.理中汤

B.大建中汤

C.大黄附子汤

D.温脾汤

E.小建中汤

4.十枣汤的最佳服用时间是( )

A.饭后服

B.饭前服

C.睡前服

D.不拘时服

E.清晨空腹服

5. 下列证候中,哪一项不属十枣汤的主治( )

A.咳唾胸胁引痛

B.日晡潮热

C.心下痞硬

D.干呕短气

E.头痛目眩

【答案解析】3.24日

1.C。答案分析:温脾汤的组成是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2.E。答案分析:温脾汤以大黄攻下冷积为君,配附子、干姜、芒硝温通为臣,人参、当归补益为佐,甘草为使。功能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3.D。答案分析:此为脾阳不足,中气虚寒,冷积内停之寒积里实证。证属虚中夹实,故当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的温牌汤治疗。

4.E。答案分析:清晨空温服,便于药物吸收,便于及时观察药效、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并可及时处理。

5.B.答案分析:日晡潮热为阳明里实之常见热型,患者多兼大便不通、腹痛拒按、按之坚硬等症,非水饮所致的十枣汤证候。

【正浩学校专长每日一练】3.25日

(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十枣汤中大枣的作用( )

A 益气护胃

B.缓和峻毒

C 培土制水

D.补中益气

E.使下不伤正

2.十枣汤的辨证要点是()

A.咳唾胸胁引痛,二便不利

B.一身悉肿 尤以身半以下为重

C 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自眩

D 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

E 咳唾胸胁引痛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3.十枣汤的君药是( )

A 大枣 B.大戟

C 甘遂 D 芫花

E 牵牛

4.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宜选用( )

A 大承气汤

B.大陷胸汤

C 大黄附子汤

D 温脾汤

E 三物备急丸

5.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泻下剂的适应范围( )

A 胃肠积滞

B 实热内结

C 大便不通

D 寒积蓄水

E 饮食停滞轻证

【答案解析】3.25日

1.D。答案分析:十枣汤为攻逐水饮之峻剂,方中逐水药多有毒性,故用大枣护胃气,缓峻毒,使下不伤正,“益土所以胜水”也,因非为中气不足而设,故 D是不妥当的

2.D。答案分析:十枣汤功能攻逐水饮,是治疗悬饮及阳水实证的常用方。其辨证要点当为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便不利,脉沉弦。

3.C。答案分析:十枣汤主治悬饮和水肿,为水饮壅盛之实证,治宜攻逐水饮使水邪速溃下行。甘遂善行经隧水湿,故为君药。

4.C。答案分析:此为寒积里实证C大黄附子汤功能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为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

5.E。答案分析:饮食停滞轻证应以消食剂治疗。

【每日一练】3.26日

(单选题)

1.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功用的方剂是()

A.厚朴温中汤

B.理中丸

C 大黄附子汤

D.二物备急丸

E.济川煎

2.下列方剂均属泻下剂其中不用大黄的方剂是()

A.大陷胸汤

B.温牌汤

C.麻子仁丸

D 黄龙汤

E 济川煎

3.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功用的方剂是( )

A.五仁丸

B 济川煎

C.增液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调胃承气汤

4.下列哪一项不属 麻子仁丸的配伍特点()

A.下不伤正

B.润而不腻

C.攻润相合

D 寒热并用

E.补中有泻

5.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为辨证要点的方剂是( )

A 黄龙汤

B. 济川煎

C 麻子仁丸

D.增液承气汤

E 五仁丸

【答案解析】3.26日

1.C。答案分析:大黄附子汤以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苦寒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配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故功能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2.E。答案分析:济川煎的组成是当归、牛膝、肉灰蓉、泽泻、升麻、枳壳。

3.D。答案分析:麻子仁丸以麻子仁润肠通便为君,杏仁、白芍润肠敛阴为臣,小承气汤轻下热结为佐。功能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4.D。答案分析:麻子仁丸由小承气汤加益阴增液润肠的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组成,故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补中有泻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

5.C。答案分析:麻子仁丸功能润肠泄热,行气通便。是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故其辨证要点当为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

【每日一练】3.28日

(单选题)

1.芍药汤主治()

A.疫毒痢

B.湿热痢

C.虚寒痢

D.寒湿痢

E.休息痢

2.立法用药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方剂是( )

A.败毒散

B.芍药汤

C.白头翁汤

D.黄汤

E.葛根琴连汤

3.患者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宜选用( )

A.葛根苓连汤

B.桃花汤

C.真人养脏汤

D.芍药汤

E.白头翁汤

4.芍药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A.大黄 B.木香

C.黄苓 D.芍药

E.黄连

5. 白头翁汤主治()

A.湿热痢

B.寒湿痢

C.噤口痢

D.热毒痢

E.阴虚痢

【答案解析】3.28日

1.B 答案分析:芍药汤主治湿热痢。

2.B。答案分析:芍药汤主治湿热壅滞肠中,兼气血瘀滞之湿热痢,故宜调和气血与清热燥湿并进,以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3.D。答案分析:题干中的症状即为湿热痢的主证,故应选用芍药汤。

4. D。答案分析:方中重用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

5.D。答案分析:本方治证为热毒深陷血分之下痢,属热毒痢。

【每日一练】3.29日

(单选题)

1.组成中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

A.天王补心丹

B.血府逐瘀汤

C.当归六黄汤

D.炙甘草汤

E.大补阴丸

2.症见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者 宜用何方( )

A.大补阴丸

B.知柏地黄丸

C.清骨散

D.滋水清肝饮

E.当归六黄汤

3.青蒿鳖甲汤的组成中含有()

A.知母、石膏

B.石膏、丹皮

C.丹皮、生地

D.生地、当归

E.当归、芍药

4.芍药汤中清热燥湿而解肠中热毒的药物是( )

A.黄苓、黄连、黄柏

B.黄苓、黄连、山栀

C.黄苓、黄连、大黄

D.黄苓、大黄、山栀

E.山栀、黄连、大黄

5.玉女煎的君药是()

A.石膏 B.牛膝

C.熟地 D.麦冬

E.知母

【答案解析】3.29日

1.C。答案分析:当归六黄汤的组成是黄茂、生地、熟地、黄连、黄苓、黄柏、当归。

2.E。答案分析:当归六黄汤主治阴虚火旺盗汗,故出现一派阴虚之证

3.C。答案分析:本方中用生地滋阴凉血,佐以丹皮泻血中伏火,使火退而阴生。

4.C。答案分析:方中黄连、黄苓苦寒,清热燥湿,而解胸中热毒,以治湿热成痢之本;大黄苦寒,泻热祛积破瘀,使积滞除,瘀血去,则下痢可止。

5.A。答案分析:本方主治胃热阴虚,方中石膏清胃火之有余为君药。

【每日一练】3.30日

(单选题)

1.具有清热燥湿,调气和血功用的方剂是( )

A.犀角地黄汤

B 芍药汤

C 白头翁汤

D 当归补血汤

E 八珍汤

2.清胃散中应以何药为君( )

A.生地养阴凉血

B 升麻散火解毒

C 黄连清胃泻火

D.丹皮凉血清热

E 以上都不是

3.主治二焦火毒证的代表方是()

A.普济消毒饮

B.清瘟败毒饮

C.黄连解毒汤

D.五味消毒饮

E.泻心汤

4.普济消毒饮具有疏风散邪,清热解毒之功,主治( )

A.阳明气分热盛

B.邪热传营

C.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D.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

E.大头瘟

5.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的方剂是()

A.清营汤

B.犀角地黄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瘟败毒饮

E.神犀丹

【答案解析】3.30日

1.B。答案分析: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故其功用为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2.C。答案分析:方中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折胃府之火。

3.C。答案分析:黄连解毒汤用黄连、黄苓、黄柏、栀子泻火解毒力强,直折亢盛之火,三焦气血均治,为“通泻三焦火热之峻剂”。

4.E 答案分析:普济消毒饮为治疗大头瘟的常用方。

5.D 答案分析: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大清阳明经热为君,配以苓、连泻火,犀、地凉血解毒,故可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3.31)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张从正擅长用汗吐下三法祛邪治病,属于攻下派代表医家。()

 2.证是指症状和体征。()

 3.异病同治是指症同治同。()

 4.辨症论治是中医主要治疗方法。()

 5.《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阐述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6.朱丹溪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3.31)

 1.答案:X

 解析:张从正擅长用汗吐下三法祛邪治病,因此属于攻邪派代表,而非单纯攻下。

 2.答案:X

 解析: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3.答案:X

 解析:异病同治的机理是病机相同或证候相同,因此可以同治,而非临床表现的症状相同。

 4.答案:X

 解析:中医主张是治病求本,证代表疾病某一阶段病机本质,而症是临床表现,因此中医主要治疗方法应该是辨证论治而非辨症论治。

 5答案:√

 解析:中医四大经典中《黄帝内经》是第一部阐述中医理论体系专著,而《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阐述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6.答案:X

 解析:朱丹溪主要学术观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张景岳的学术观点是“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1)

1.答案:V

 解析;明清时代的温病四大家是吴有性、叶桂、薛雪、吴瑭,因此,其对温病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

 2.答案:X

 解析:明清时期阐发命门学说的代表医家有张介宾(字景岳)、赵献可(字养葵)、孙一奎等。王清任的主要学术观点是瘀血理论,而不是命门学说。

 3.答案:V

 解析: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是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针灸理论和实践的专著,论述了有关腧穴、经络、针法等理论和实践内容。

 4.答案:X

 解析: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黄帝内经》,是很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托名黄帝而非黄帝所作。

 5.答案:X

 解析: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包括象思维、系统思维和变易思维。

 6.答案:V

 解析:形象思维、意象思维、应象思维是主要的象思维方式。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2)

1.意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

 2.中医学的系统思维,主要包括天人合一、整体宏观的思维方式。()

 3.天人合一是指人体以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思维模式。()

 4. 中医学的变易思维,包括整体宏观、恒动变化、动静相召等思维模式。()

 5.恒动变化的思维,即运动是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永恒的、绝对的。()

6.天地万物变化之根本,源于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内在动力。()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2)

1.答案:V

 解析:意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

 2.答案:V

 解析:天人合一、整体宏观的思维是系统思维。

 3.答案:X

 解析: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方式。

 4.答案:X

 解析:中医学的变易思维,包括恒动变化、动静相召等思维模式。

 5.答案:X

 解析:恒动变化的思维,即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

 6.答案:V

 解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相互作用推动天地万物的变化。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3)

1.答案:×

 解析: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渐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答案:√

 解析:《管子》认为“精”是极其精微的气,所以叫“精气”。

 3.答案:×

 解析: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以有形和无形不同的物质形式存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4.答案:×

 解析:有形和无形,是气的聚合和弥散的不同物质状态,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形消质散又复归于无形之气。

 5.答案:×

 解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聚、散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的运动是宇宙产生各种变化的动力。气机是气化活动必须经历的过程、基础并影响着气化;气化是在气运动过程之中产生着各种变化。

 6.答案:√

 解析:《难经》受到古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4)


1.答案:√

 解析:形化,指气化而生万物之后,各物种的形体遗传。

 2.答案:×

 解析;“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吕氏春秋,应同》)是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联系。

 3.答案:√

 解析:中医学将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皆包含在气的范畴。如《灵枢.决气):“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4.答案:√

 解析:人处于天地气交之中,通过气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息息相通,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的生理与病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也正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使人与天地息息相应。

 5.答案:√

 解析:太极图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体现出一切事物或现象具有辩证、运动、圆融的特征和规律。

 6.答案:×

 解析:阴阳学说对阴阳各自属性有着明确的规定,具有不变性和不可反称性,即阴阳的规定性。如光明、温暖、向上、趋外、兴奋、发散等,是阳的特性;晦暗、寒冷、向下、内收、沉静、凝聚等,是阴的特性。用阴阳说明事物的属性,如水属阴、火属阳。寒冷不能反称为阳,温热也不能反称为阴。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5)

1.阴阳属性不可以互相转化。()

 2. 比较对象发生了改变,事物的阴阳属性可随之发生改变。()

 3.阴阳交感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基础。(√)

 4.阳根于阴,而阴不根于阳。()

 5.对立相反是阴阳的基本属性。()

 6.阴阳转化的形式都为渐变。()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5)

 1.答案:×

 解析:相对性是阴阳的一个特性,该特性的内涵之一即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阴阳属性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寒证和热证的转化:属阴的寒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属阳的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病变的寒热性质发生变化,其证候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2.答案:√

 解析;事物的阴阳属性是通过对立双方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对象发生了改变,事物的阴阳属性可随之发生改变。如100℃与50℃的水,100℃属阳,50℃属阴:而50℃与0℃相比较,则50℃属阳,0℃属阴。

 3.答案:√

 解析:明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相互作用。阴阳交通相合,彼此交感相错,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4.答案:×

 解析:相互对立的明阳两个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阳的根本在阴,阴的根本在阳,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5.答案:√

 解析:阴阳学说认为,字宙间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对立相反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等,因此,对立相反是阴阳的基本属性。

 6.答案:×

 解析:阴阳转化的形成,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又可以表现为突变。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6)

 1.答案:×

 解析:明阳消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与互藏互根关系的变化。

 2.答案:√

 解析:明阳消长和转化都是阴阳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不同:明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事物本身属性并未发生改变;阴阳转化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事物本身的属性转化为相反一面,故阴阳消长是阴阳发生转化的前提。

 3.答案:×

 解析:阴阳互藏互根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

 4.答案:×

 解析:阴阳自和是以“自”为核心,依靠内在自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和”,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

 5.答案:×

 解析:五行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尚书》。

 6. 答案:×

 解析:五行,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的概括。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7)

 1. 五行归类的依据是五行各自的特性。(✔)

 2.对事物进行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

 3.根据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宫音的五行属性为水。(✘)土

 4.根据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呼的五行属性为金。(✘)木

 5. 五行相生,是指木、土、火、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6.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所胜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8)

1.答案:√

 解析: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太过导致相侮,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遗肝火之反向克制,而出现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称为“木火刑金”。因此,木火刑金属于相侮传变。

 2.答案:×

 解析:水能生木,故肾病及肝,属于母病及子。

3.答案:×

 解析:在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中,除了以大体解剖知识为基础,还采用了整体观察以及“以象测藏”等特殊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概念是在形态结构基础上又赋予了功能系统所形成的认识。西医的脏器概念主要基于解剖学的器官,其结构以实体性胜器为基础,对功能的认识也是从分析其器官而获得。因此,中医的胜腑与西医脏器在称谓上虽大致相同,但其内涵所指却有很大差异。

 4.答案:×

 解析: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解剖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以表知里、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整体观察方法,通过对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的观察,结合气、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论,经过概括、抽象、推理而逐步归纳出的医学

 理论。中医学对内脏功能的认识并非仅仅来源于古代解剖知识。

 5.答案:×

 解析:六腑多呈中空的囊状或管腔形态,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6.答案:√

 解析:五脏内部组织相对充实,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9)

 1.答案:×

 解析: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所谓“满而不实”是强调五脏精气宜充满。正如王冰注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

 2.答案:×

 解析:如《素问,五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简明概括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与主要区别。所谓“实而不满”是指六腑水谷宜充实而虚实更替。正如王冰注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大腑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满也。”

 3.答案:×

 解析: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心具有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和各种刺徽并做出反应,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话动的功能。《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复杂的精神活动实际上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协作共同完成的。故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鹏,导致脏腑气机紊乱。故主持神志话动的脏是心,而不是脑。

 4.答案:×

 解析:肺的功能除了主持呼吸之外,肺还有主通调水道的功能,通过肺气宜发肃降,

 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5.答案:√

 解析:肺主一身之气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功能。肺司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而清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体现于宗气的生成。故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一身之气如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皆需通过肺的呼吸得以输布。而人体各脏腑话动之气及经络、营卫之气,也都赖肺的调节而实现其升降出入,发挥其各自特有的功能。可见,肺为气之主宰。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可见,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实际上都基于肺的呼吸功能。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

 6.答案:×

 解析:汗液虽然与肺有一定的关系,但汗为心之液。鼻涕由肺津所化,并有赖于肺气的宣发,故肺之液为涕。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10)

1.答案:√

 解析:脾主运化,包括运化谷食和水饮两个方面。

 2.答案:×

 解析:肾中所藏之精秉受于先天并受后天精气滋养。

 3.答案:√

 解析: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二者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

 4.答案:×

 解析:肝藏血包括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

 5.答案:×

 解析:脾的生理功能是对精微物质的转输作用,并无水谷的受纳和腐熟的功能,这是胃的生理功能。

 6.答案:×

 解析:肾主纳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使肺之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11)

1.答案:√

 解析:肾阳虚鼓动无力则便秘,火不暖土则泄泻。

 2.答案:√

 解析:人出生后,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源于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源于饮食水谷,而水谷精微的化生则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故而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3.答案:×

 解析;: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可以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疏泄男子精液和女子月经,与促进骨骼发育的作用不大。

 4.答案:√

 解析: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

  5.答案:√

 解析:胆的形态中空、排泄胆汁参与消化类似六腑,但其内盛“精汁”则又与五脏“藏精”的生理特点相似,可见,胆具备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征,故又为奇恒之腑。

 6.答案:×

 解析: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为表里,心包络属胜。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12)

1.答案:×

 解析:《难经.四十四难》说:“唇为飞(扉)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日七冲门也,”

 2.答案:√

 解析:六腑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素问.五藏别论》说:“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即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以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3.答案:×

 解析:胆具有贮藏和排泄胆计的生理功能。胆汁由肝之精气汇聚而成,贮存于胆囊,而胆没有分泌胆汁的功能。

 4.答案:×

 解析:与脾喜燥而恶湿相对而言,胃有喜润而恶燥的生理特性。

 5.答案:√

 解析:小肠主泌别清浊,指小肠对食糜作进一步消化,并将其分为清浊两部分的生理功能。清者即精微部分,包括谷精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转输至全身,灌溉四傍;浊者即食物残渣和水液,食物残渣经阑门传送到大肠而形成粪便,水液经三焦下渗膀胱而形成尿液。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正常,则精微与槽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

 6.答案:√

 解析;膀胱中尿液的排泄,由肾气及膀胱的气化与固摄作用调节。尿贮藏与排 泄取决于肾与膀胱的气化与围摄的协调。若肾气失于固摄,膀胱合少开多,可见夜尿多,尿后余沥,尿频,遗屎,小便不禁等症状;肾的气化作用失常,膀胱开少合多,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故《素问.宣明五气》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13)

 1.三焦辨证,为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

 2.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3.骨为五体之一,但不属于奇恒之腑之一。()

 4.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筋、胆、女子胞。()

 5.脑为中精之府。()

 6.奇恒之腑均无表里配合,也无五行配属,但与奇经八脉有关。()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13)

 1.答案:√

 解析:辨证三焦,指三焦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辩证,为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

2.答案:√

 解析:三焦运行津液和通行诸气的功能相互关联,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津液的运行赖于气的推动(气能行津),而气又依附于津液而存在(津能毅气)。故《难经.三十一难》所谓“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3.答案:×

 解析:骨为五体(脉、筋、肌、骨、皮)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之一。

 4.答案:×

 解析:筋不是奇恒之腑。

 5.答案;×

 解析:脑为元神之府,胆为中精之府。

 6.答案:×

 解析:肝与胆是表里关系。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14)

 1.脑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

 2.奇恒之腑的特点包括:地气之所生、藏于阴而象于地、泻而不藏。()✔

 3.冲脉为阴脉之海。()✔

 4.女子胞,又称胞宫、胞脏、子脏、子处。()✔

 5.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

 6.女子胞与冲、任、督、带脉均有密切联系。()✔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15)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能超越五行的生克乘侮范畴。()

 2.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

 3.心属火,肾属水,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火相制方面。()

 4.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

 5.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

 6.肺与肾都参与津液代谢过程。()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15)

 1.答案:×

 解析:心、肺、脾、肝、肾五脏,既各司其职,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五脏之间关系的理解,应注重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资生与相互协调,以及脏在调节精神、气血、律液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2.答案:×

 解析:心与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与运行上的相互为用、相互协同。

3.答案;×

 解析:心位于上,五行属火,升已而降:肾居于下,五行属水,降已而升。心火下降,以资肾阳,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以滋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心与肾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称为“心肾相交” ,即“水火既济”。

4.答案:√

 解析: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津液代谢两个方面。

5.答案:√

 解析: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气肃降,吸入清气,下纳于肾;肾纳清气,以维持呼吸深度。故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6.答案:√

 解析: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宜发津液外出腠理为汗,肃降水液下行至肾。肾为主水之脏,升清降浊,清者上达于肺,浊者下输膀胱。肺肾两脏,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16)

1.心主血,肝藏血,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并见。()

 2. 心主血,肾藏精,故“心肾相交”又称“精血同源”()

 3.肺主气,肝藏血,故两者主要表现于气和血的关系。()

 4.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

 5.小肠有热,可以循经上传于肺。()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16)

1.答案:√

 解析:心主血脉,推动血行,则肝有所藏。肝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行,使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两者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心血不足与肝血亏虚相互影响,导致心肝血虚,可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爪甲色淡,面色无华等症状。

 2.答案:×

 解析:心肾相交为心肾水火既济。而精血同源是指肝肾同源。

 3.答案;×

 解析:表现为气与血关系的是心与肺,

 4.答案:√

 解析:古人根据五行说把脏腑与天干相配,则肝属“乙木” ,肾属“癸木”,故肝

 肾同源又称为乙癸同源。

 5.答案:×

 解析: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17)

1. 五脏与奇恒之腑具有相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即“传化物而不藏”。()

 2.临床上,脑的精神意识失常多从肺论治。()

 3. 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月经。()

 4.女子以肝为先天。()

 5.脾喜润而恶燥,胃喜燥而恶湿。()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17)

 1.答案;×

 解析:五脏与奇恒之腑具有相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即“藏精气而不泻”。

 2.答案:×

 解析:心主神明,故脑的精神意识失常多从心论治。

 3.答案:×

 解析: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

 4.答案:√

 解析: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经、带、胎、产无不与气血情志相关,无不依赖于肝之藏血和疏泄功能,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

 5.答案:×

 解析:脾为阴脏,主运化水液,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主通降下行,喜润而恶燥。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18)

1.人体之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及吸入的清气融合而生成。()

2.人体之精,以先天之精为本,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

3.人体之精贮藏于脏腑身形中。()

4.后天之精经由脾肺等转输到各脏腑成为生殖之精。()

5.后天之精是生命的本原物质。()

6.人体之精以后天之精为本,赖先天之精的不断充养。()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4.18)

答案与解析

 1.答案:x

 解析:人体之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及来源于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微的后天之精相融合而生成。

 2.答案:√

 解析:人体之精以先天之精为本,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先、后天之精彼此促进,人体之精则充盛盈满。若先天之精或后天之精亏虚,则可导致发育迟缓、早衰、生殖功能低下及营养不良等病证。

 3.答案:√

 解析:人体之精贮藏于脏腑身形中。肾所藏先天之精作为生命本原,在胎儿时期便贮藏于各脏腑之中。后天之精则经由脾肺等输送到各脏腑,化为各脏腑之精,并将其剩余部分输送于肾中,以充养肾所藏的先天之精。

 4.答案:x

 解析:后天之精经由脾肺等转输到各脏腑成为脏腑之精。

 5.答案:X

 解析;先天之精是生命的本原物质,受之父母,先身而生,是构成人体胚胎和繁衍后代的基本物质。

 6.答案:X

 解析:人体之精以先天之精为本,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19)

1.单纯肾精亏虚不会影响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

2.人体之精具有抗邪作用。()

3.中医学关于气的理论,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与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完全一致。()

4.在中医学术语中,气在不同语境下表达相同的意义。()

5.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6.气机调畅是指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协调的状态。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4.19)

1.答案:X

 解析:肾所藏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散到金身各脏腑,推动和激发其功能活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此肾精亏虚可影响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

 2.答案:√

 解析:精具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精足则正气盛,抗邪力强,不易受外邪侵袭。若精虚则正气不足,抗邪力弱,易受外邪侵袭:或无力驱邪,邪气潜伏,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3.答案:X

 解析:中医学关于气的理论,受到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深刻影响,但其所论主要是人体之气,以及与自然界相关联的气,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与古代哲学气一元论有着显著的区别。

 4.答案:×

 解析:在中医术语中,气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不同的意义。如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的统称,药物之气指药性等。

 5.答案:√

 解析: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物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习惯上表述为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6.答案:X

 解析:气的正常运动,称为“气机调畅”,包括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和畅通无阻的状态。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20)

1.气机失调是指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平衡失调。

2.气化强调气的运动,气机强调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

3.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4.人体之气的分类依据有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三个方面。

5.五脏六腑、肌肤腠理,全身无处不有元气的分布。

 6.某一脏腑的生理功能即某一脏腑之气的运动的具体体现。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4.20)

1.答案:X

 解析:气的运动阻滞,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平衡失调,称为“气机失调”。

 2.答案:×

 解析:气机强调气的运动,基本形式是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气化强调气的变化,基本形式是生命物质的新陈代谢。

 3答案:√

 解新: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的激发、兴奋和促进等作用;气的固摄作用,指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不使其无故流失的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4答案:√

 解析:人体之气,因其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名称。

 5.答案:√

 解析:元气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6.答案:√

 解析: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即成为某一脏腑之气。脏腑之气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某一脏腑的生理功能即某一脏腑之气运动的具体体现。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21)

1.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话动的最基本物质。

2.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组成成分。

3.临床治疗血虚,首先要采用补肾益精方法,才能促进血液化生。

4. 血虚可能出现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千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无力等表现。

 5.血虚可出现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等表现。

6.津液的生成主要与肺脾肾的功能有关。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4.21)

1.答案:×

 解析: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答案:√

 解析: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成分。

 3.答案:×

 解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营气和律液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故临床治疗血虚,首先应调理脾胃。

 4.答案:√

 解析: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的濡养作用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

 的的新的了

 5.答案:√

 解析:血可化神,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液亏耗,血行异常,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证。

 6.答案:X

 解析:津液的生成主要与脾、胃、小肠、大肠等脏腑有关。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22)

1.津液的输布主要与心脾肾的功能有关。

 2.律液的排泄主要与肺脾肾的功能有关。

3.律渗入体内濡养脏腑,渗注骨、脊、脑,充养骨髓、脊髓、脑髓。

4.津液渗入血脉之中,可充养血脉。

5.人体之神,仅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6.神依附于形体面存在,又主宰生命活动。

 7.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4.22)

1.答案:X

 解析:律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

 2.答案:V

 解析。与津液排泄相关的脏主要有肾、肺、脾。

 3.答案:X

 解析:津的性状较清稀,以滋润作用为主,布散于体表能滋润皮毛肌肉,输注于孔窍能滋润鼻、目、口、耳等官窍

 4.答案:√

 解析:津液渗入血脉化生血液,并起着濡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

 5.答案:X

 解析: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所有外在生命活动表现的统称。

 6.答案:√

 解析:神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神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其盛衰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只有在神的统帅和调节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

 7.答案:√

 解析: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无形刚神无以附,无形则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故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23)

 1.气虚可引起血虚或血瘀。

 2.气虚患者并见崩漏,当采用补气行血的方法来治疗。

3.“气随血脱”反映出气是血液的载体。

4.“气不化水”“气不行水”可由气虚或气滞引起。

 5.气虚日久出现津液不足之证,可采用补气生精的治疗方法。

6.剧烈吐泻者出现血瘀症状,宜用破血逐瘀之峻剂治疗。

 7.老年白发或脱发,多通过补益精血的方法来治疗。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4.23)

1.答案:√

 解析:气能生血,气虚则化生血液功能减弱,从而引起血虚,气能行血,气行则行,气虚则行血无力,血行迟绥而出现血瘀病变。

 2.答案:X

 解析: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的作用,气虚时其固摄无力,失于固摄则引起崩漏,故应采用补气摄血而不是补气行血的方法来治疗。

 3.答案:X

 解析: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液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布于全身。而大出血时,气无所依附,导致涣散不收、漂浮无根,出现了气少息微、全身乏力等“气随血脱”的表现。可见,血液才是气的载体之一。

 4.答案:√

 解析:津液的输布排泄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若气虚而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皆可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停聚,形成水湿痰饮、水肿等病变,称为“气不化水”或“气不行水”。

 5.答案:X

 解析:气能生津,气虚日久出现津液不足之证可采用补气生津而不是补气生精的治疗方法。本题混淆了津与精的含义。

 6.答案:×

 解析: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脉外之津液进入脉中则化而为血。剧烈吐泻时,脉外津液不足,则血中之津液渗出于脉外补充脉外津液,从而导致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因此,剧烈吐泻者应忌用破血逐瘀之峻剂以防进一步耗伤血液。

 7.答案:√

 解析:发为肾之外华,肾精化血可以荣养头发,故“发为血之余”。老年白发或脱发,多由精血不足引起,因此应通过补益精血的方法来治疗。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24)

1.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络脉组成。()

 2.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

 3.手三阴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4.手三阴经在上肢外侧的分布是:太阴经在前,厥阴经在中,少阴经在后。()

 5.在头面部没有阴经分布,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

 6.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奇经和经别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4.24)

 1.答案:X

 解析: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组成。

 2.答案:V

 解析: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

 3.答案:X

 解析: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4.答案:X

 解析,阴经是在肢体内侧分布的。应改为:手三阴经在上肢内侧的分布是:太阴经在前,厥阴经在中,少阴经在后.

 5.答案:X

 解析:手三阳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足厥阴经

 上至巅项。

 6.答案:X

 解析;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25)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络大肠属肺,止于食指的桡侧端。

 2.足少阳胆经前接手少阳三焦经,后交足厥阴肝经。

 3.足三阴经从腹到胸交手三阳经。

 4.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作用,但不能传递病邪。

 5.头痛一症,痛在头顶,多与太阳经有关。

 6.奇经络属于脏腑,但分布没有十二经脉那样规则。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4.25)

1.答案:V

 解析:参照手太阴肺经循行。

 2.答案:V

 解析:参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

 3.答案:X

 解析:足三阴经从腹到胸交手三阴经。

 4.答案:X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作用,但在人体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

 5.答案:X

 解析;头痛一症,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则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及项部,多为大阳经病变;痛在头顶,主要与厥阴经有关。

 6.答案:X

 解析:奇经分布循行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

 则,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属络,彼此之

 间亦无表里配合的关系。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4.26)判断题

 1. 奇经与奇恒之府的关系密切

 2.奇经八脉中,只有任脉、督脉才有专穴。

 3.任脉起于胞中,与妇女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4.经络是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5.头痛一症,痛在前额,多与少阳经有关。

 6.冲脉、任脉均与女子生殖功能有关。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4.26)

 1. 答案:V

 解析:奇经八脉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2.答案:V

 解析:奇经八脉别道奇行,不参与十二经脉的气血周流,除任督二脉外,均无本经专属腧穴。

 3.答案:V

 解析: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生殖功能有关,为妇人生养之本,故称“任主胞胎”。

 4.答案:V

 解析:生理上,经络通过其循行分布,气血流通灌注,从而发挥其沟通联系作用。病理上,经络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反映疾病的病变部位。

 5.答案:x

 解析:三阳经在头面的分部遵循“阳明在前,太阳在后”。据循经诊断,头痛在前额者,病属阳明。

 6:答案:V

 解析:冲任二脉均起于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故冲任二脉均与女子月经来潮及生殖功能有关。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27)

 1. 十二经脉中的手三阴与足三阴均会于任脉。

 2. 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经均会于任脉的大椎穴。

 3. 阴维脉与督脉相合,阳维脉与任脉相合.

 4.跷脉左右成对,均起于足踝下。

5.带脉起于胞中,主司女子带下。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4.27)

1.答案;V

 解析:任脉循行于腹面正中线,足三阴经交会于任脉,手三阴经通过足三阴经与任脉发生联系。

 2.答案:x

 解析:手足三阳经在督脉交会于大椎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穴。

 3.答案:x

 解析:阴维脉维络诸阴经,最后合于任脉;阳维脉维络诸阳经,与督脉相合。

 4.答案;V

 解析:阴跷脉起于内踝下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阳跷脉起于外踝下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左右成对,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5.答案:x

 解析:冲脉、任脉、督脉起于胞中,而带脉起于季胁,环腰一周,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4.28)

1.答案:

 解析: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方面相对稳定的个体化特性。

 2.答案:

 解析: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形神一体性、群体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等特点。

 3.答案:

 解析:体质具有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构成要素。

 4.答案:

 解析:体质的评价指标包括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和适应能力。

 5.答案:

 解析: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6.答案:

 解析:人体以脏腑经络为中心,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调节着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29)

 1.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血的盈亏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2.在体质的形成过程中,后天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

 3. 以阴阳对体质分类是叶天士首创。

 4.形体偏瘦是偏阴质体质的形体特征。

 5.阴阳平和之人性格开朗随和;偏阴质之人性格内向,喜静少动;偏阳质之人性格外向,喜动好强。

 6.偏阴质之人受邪发病后多发实证、寒证。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4.29)

 1.答案:x

 解析: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盈亏是体质差异的根木。

 2.答案:x

 解析:在体质的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

 3.答案:x

 解析:以阴阳划分体质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4.答案:X

 解析:偏阴质之人形体偏胖,偏阳质之人多形体偏瘦。

 5.答案:V

 解析:阴阳平和之人性格开朗随和;偏阴质之人性格内向,喜静少动;偏阳质之人性格外向,喜动好强。

 6..答案:X

 解析:偏阴质之人功能活动减弱,受邪发病后多发寒证、虚证。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4.30)

 1.偏阳质之人受邪后发病易化燥伤阴。

 2.气虚脾虚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3.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

 4.偏阳质者病后用药宜辛温发散。

 5.痰湿质者用药宜芳香化湿健脾,忌阴柔滋补。

 6.瘦长体型者针灸治疗进针宜深,多用温灸。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4.30)

1.答案:V

 解析:偏阳质之人功能活动亢盛,受邪后发病多见实证、热证,易化燥伤阴。

 2.答案:V

 解析:气虚脾虚者,气化、运化功能下降,受邪后气化失常,水湿不化,故多从湿化。

 3.答案:V

 解析:素体津亏血燥,津与血的濡养功能减退而生内燥。故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

 4.答案:X

 解析:偏阳质者发病多见实证、热证,津伤化燥,宜清润,忌辛温发散。 

 5.答案:V

 解析:痰湿质者多脾虚湿困,治当芳香化湿健脾;阴柔滋补之品多易碍脾助痰湿,应忌用。

 6.答案:X

 解析:瘦长体型者体质偏阳,多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宜小,少用温灸。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1)

1.六淫致病,多具有广泛的流行性。

 2.六淫致病,感受寒邪时表现为寒证,感受热邪时表现为热证。

 3.感受风邪,易导致无汗症状。

 4.风邪常是多种外感邪气的先导。

 5.夏季气候炎热,感受寒邪的机会很小。

 6.寒邪可以直接损伤机体阳气。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5.1)

 1.答案:X

 解析:六淫与疠气不同,后者致病易于流行,而前者多散在发病。

 2:答案:X

 解析:六淫致病过程中,病性转化常见。如寒邪为病,可因失治误治或体质差异等因素,发为热证。

 3.答案:x

 解析:风性开泄,易使腠理不固,故多见汗出。

 4.答案:V

 解析,风邪四季皆有,其性善动,其他邪气常依附风邪而侵犯人体,从而使风邪成为多种外感邪气的先导。

 5.答案:X

 解析:由于气候变化的特殊性及贪凉饮冷等因素的影响,夏季感受寒邪也很常见。

 6:答案:V

 解析:寒邪既可以外客肌表,又可以直中于里,损伤脾胃或心肾阳气。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2)

 1.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

 2.暑邪常见于夏季,但一年四季都可见。

 3.燥为阳邪,其性炎热。

 4.湿邪和寒邪均为阴邪,均易伤阳气。

 5. 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津液,劫伤肝阴,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热极生风”的病证。

 6. 火邪和暑邪致病都易导致疮痈。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2)

 1.答案:V

 解析:暑性升散,故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

 2.答案:X

 解析:暑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的时间段。

 3.答案:x

 解析: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为阳邪,其性炎热。

 4.答案:V

 解析: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寒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也易伤阳气。

 5.答案:V

 解析:火热邪气易生风动血,其中,“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津液,劫伤肝明,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热极生风”的病证。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

 6.答案:X

 解析:火邪人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暑邪不具有此特点。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3)

 1.火邪易扰神,而暑邪不容易扰神。

 2.“湿胜则阳微”指湿邪伤人,易伤阳气。

 3.六淫和疠气同属于外感病因。

 4.疠气种类不同,常可致相同疾病。

 5.《素问,举痛论》所说“惊则气乱”,就是指大惊导致心神紊乱,甚则导致呕血、飧泄、薄厥等症状。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ǒng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sūn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xì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huán,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jiǒng则腠理开,荣(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yǐ,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5.3)

1.答案:X

 解析: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故也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

 2.答案:V

 解析: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清,叶桂《温热论》 日:“湿胜则阳微。”

 3.答案:V

 解析: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

 4.答案:X

 解析:不同疠气致病,具有一定的特异选择性,从而在不同的脏腑产生相应的病证。疠气种类不同,所致之病各异。

 5.答案:X

 解析:“惊则气乱”,大惊可导致心神紊乱;但一般不会导致呕血、飧泄、薄厥等症状,后者多由于大怒所导致。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4)

1.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变化是致病因素。

 2. 七情内伤,一定会影响心神的正常活动。

 3. 五脏藏五神,故特定的情志刺激,一定损伤相应的脏,如大怒必定伤肝,大喜必定伤心,大悲必定伤肺。

 4.多种情志交织致病,可损伤一个或多个脏腑。

 5.小儿喂养过饱,易使脾胃受损,导致消化不良、疳积等病证。

 6. 七情内伤,久之会促使机体产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5.4)

 1.答案:x

 解析:七情是正常的情志活动,一般不会致病。只有七情刺激超越了人体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情况下,才会成为致病因素。

 2.答案:V

 解析:心藏神,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主宰所有生命活动,包括主控人的情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故七情内伤,首先会影响心神的活动,产生异常的情志、意识思

 维反应和精神状态。

 3.答案:X

 解析:七情与五脏生理密切相关,七情太过一般易损伤相应的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等,但是临床也不必拘泥于此。一则七情过极可以损伤潜病之脏,二则七情致病,还与个体的心理素质、心理特征、生理状态具有密切关系,故特定的情志刺激未必在所有人身上都体现了这种相对应的关系。

 4.答案:V

 解析:七情致病,可损伤相应的脏腑,也可伤及潜病的脏腑,还与个体的心理素质、心理特征、生理状态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多种情志交织致病,可以出现单个脏腑受损,也可出现多个脏腑受损的情况。

 5.答案:V

 解析;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之气未充,进食过饱会引起脾胃消化不良、疳积。

 6.答案:V

 解析: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而气机失调,会妨碍精气血津液代谢,水湿不行则 痰饮内生,气不行血则瘀血内结。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10)

1. 七情过极只会引起情志异常的疾病。

2.嗜食生冷寒凉食物,最易导致肾阳受损。

3.甘味入脾,脾虚患者应长期多食甘甜之品。

4.饮食失宜,可致聚湿生痰。

5.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机理是善行数变。

 6.瘀血日久不去,可影响血液生成。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5.10)

 1.答案:X

 解析:七情过极可发为情志异常的疾病,但也可以由情志刺激而诱发非情志异常表现的其他疾病,如胸痹、眩晕、胃痛等疾病。

 2.答案:x

 解析:嗜食生冷寒凉食物,最易耗伤脾胃阳气,脾胃阳虚日久,严重情况下累及肾

 阳,才会导致肾阳受损。

 3.答案:x

 解析:虽然补脾药物多甘味,但五味不能偏嗜,长期过食甘甜之品易滋腻碍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4.答案:V

 解析:恣食肥甘厚味,可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生。

 5.答案:x

 解析;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可停滞而引发多种疾病,因而其致病异常广泛。

 6.答案:V

 解析,瘀血阻滞体内,日久不散,就会严重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胜腑失于湍养,功能失常,势必影响新血生成.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11)

1.气虚之人,不会导致瘀血的生成。

2.瘀血导致疼痛,其特点为胀痛。

3.瘀血导致疼痛,常夜间加重。

4.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为出血伴有瘀血块。

5.结石属于病理产物,不属于致病因素。

6.结石致痛一般表现为刺痛。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5.11)

1.答案: x

解析:气虚则运血无力,可引起血液运行涩滞,导致血液在体内停积而形成瘀血

2.答案: x

解析:瘀血导致疼痛一般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

3.答案: V

解析:瘀血导致疼痛一般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势尤甚。

4.答案:V

解析:瘀血引起出血特点为血色紫暗,夹有瘀块。

5. 答案: X

解析:结石属于病理产物,当形成后,又作为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不仅加重原有病情,还可引起新的病变发生。

6.答案×

解析: 结石为有形实邪,停留体内,势必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引起局部胀痛、水液停聚等;重者,结石嵌滞于狭窄部位,如胆道或输尿管中,常出现剧烈绞痛。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12)

1.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气滞有关。

2.所谓药邪,是指医生的过失。

3.医生的过失,也属于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

4.劳力过度、劳神过度与房劳过度为过劳的三个方面。

5.过度安逸体现在安逸少动,气机不畅;阳气不振,正气虚弱;长期用脑过少,神气衰弱等方面。

6.劳神过度,又称“神劳”。

7.房劳过度,又称“肾劳”。

8.长时间用脑过度,思虑劳神,从而出现健忘、失眠等症状;长期用脑过少,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9.过度劳力容易耗伤脏腑精气,而肾为气之根,故过度劳力多耗伤肾气。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5.12)

1.答案:V

解析:气滞可导致津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

2.答案: X

解析:药邪是指因药物炮制,或使用不当而引起发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3.答案: V

解析:医过,是指由于医护人员的过失,而导致病情加重或变生他疾的一类致病因素。

4.答案: V

解析:劳力过度、劳神过度与房劳过度为过劳的三个方面。

5.答案: V

解析:过度安逸体现在:安逸少动,气机不畅;阳气不振,正气虚弱;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以上三个方面。

6.答案: x

解析:劳神过度,又称“心劳”。

7.答案: V

解析:房劳过度,又称“肾劳”。

8.答案: x

解析:长期用脑过度、用脑过少都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9.答案: x

解析:过度劳力主要伤气,耗伤脏腑精气,由于肺为气之主,脾为生气之源,故劳力过度易损伤肺脾之气。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21)

1.内寒,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机变化。

2.内寒与脾、肾、肺三脏关系最密切。

3.内寒病机主要包括阳虚温煦失常、阴气偏盛两个方面。

4.湿浊内生的关键是肾的气化失职。

5.津液枯洇、阴虚内热之证,临床多见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等症。

6.出现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症状,属阴虚火旺证。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5.21)

1.案:V

解析:内寒,称“寒从中生”,是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机变化。

2.答案:x

解析:脾肾阳虚,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内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最为关键。

3.答案:x

解析:内寒病机主要包括阳虚温煦失常、阳虚气化失司两个方面。

4.答案:X

解析: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5.答案:V

解析:内燥病变临床多见津液枯洇、阴虚内热之证,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少等。

6.答案:x

解析:一般而言,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火旺,多见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热征象,如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齿衄、咽痛、颧红等。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22)

1.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便能把握病势发展趋向,从而抓紧时机进行早诊早治。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将疾病治愈在初期阶段。

2.病邪由里出表,主要取决于邪气的强弱。

3.表病入里主要与正气不足有关,与邪气没有关系。

4.虚实转化是指疾病的虚实性质亦会发生转变,呈现由实证转化成虚证或由虚证转化成实证的变化。

5.影响传变的因素不外正邪两个方面,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体质因素和诊治因素。

6.研究疾病传变,就是阐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病机的演变、发展规律。

7..伤寒不属于外感热病范畴。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5.22)

1.答案: V

解析:掌据病位的传变规律,就能把握病势发展趋向,从而抓紧时机进行早诊早治,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将疾病治愈在初期阶段。这是学习疾病传变规律的目的。

2.答案: x

解析: 病邪由里出表,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抗病和驱邪能力。

3.答案: x

解析:表邪入里与正气不足和邪气亢盛均有关系。

4.答案:×

解析:虚实转化中的由虚转实,是由虚证转化成虚实错杂证。

5:答案: V

解析:影响传变的因素不外正邪两个方面,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体质因素和诊治因素。.

6.答案: V

解析:研究疾病传变,就是阐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病机的演变、发展规律。

7.答案:X

解析:伤寒属于外感热病的范畴。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23)

1.正治,指采用与证候性质一致的方药进行治疗的治则。

 2.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病象而治的治则。

 3.标和本的概念是绝对的。

 4.急则标本同治。

 5. 治则是指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

 6.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措施和技术。

 7.发汗、涌吐、攻下、消导、化痰、活血、散寒、清热、解毒、祛湿等,均是祛邪治则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 (5.23)

1.答案:x

解析:正治,指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治则。

2.答案:x

解析: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治则。

3.答案:x

解析:标和本的概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答案:×

解析:急则治标。

5.答案:x

解析: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对治法的选择和运用具有普遍性意义。

6. 答案:x

解析:治法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

7.答案:V

解析:发汗、涌吐、攻下、消导、化痰、活血、散寒、清热、解毒、祛湿等,均是祛邪治则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24)

 1.、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填精、生津等,以及补养各脏的精气阴阳等,均是扶正治则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

 2.对“阳胜则热”所致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以清泻其偏盛之阳热,此即“寒者热之”之法。

 3.对“阴胜则寒”所致的实寒证,宜用温热的药物以消解其偏盛之阴寒,此即“热者寒之”之法。

 4.对“阴虚则热”所出现的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所谓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为“阳病治阴”。

 5.对“阳虚则寒”所出现的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称为“阳病治阴”。

 6.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这种治法被称为“阳中求阴”。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5.24)

1.答案:V

解析: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填精、生津等,以及补养各脏的精气阴阳等,均是扶正治则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

2. 答案:x

解析:对“阳胜则热”所致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以清泻其偏盛之阳热,此即“热者寒之”之法。

3. 答案:x

解析:对“阴胜则寒”所致的实寒证,宜用温热的药物以消解其偏盛之阴寒,此即“寒者热之”之法。

4.答案:V

解析:对“阴虚则热”所出现的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所谓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为“阳病治阴”。 “阳病”指的是阴虚导致阳气相对偏亢,治阴即补阴之意。

5.答案:x

解析:对“阳虚则寒”所出现的虚寒证, 治宜扶阳以抑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称为“阴病治阳”。 “阴病” 指的是阳虚导致阴气相对偏盛,治阳即补阳之意。

6.答案:V

解析:根据阴阳互根原理,“阳中求阴”,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

不竭。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5.25)

1.答案:V

解析:根据阴阳互根原理,“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2.答案:x

解析:益木生火法是补肝血以养心血的治法,主要用于肝血不足,不能滋养心血,以致心肝血虚之证。

3.答案:V

解析: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4.答案:V

解析:春季慎用人参等温性药物即“用温远温”,属于因时制宜。

5.答案:x

解析:妊娠期当慎用或禁用峻下、破血、开窍等药物,属于因人制宜。

6. 答案:x

解析:中医学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理上形成了与天地自然变化几近同步的节律性适应外界变化,这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过程。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5.26)

1. “顺应自然”即是顺应四时气候和阴阳变化的规律进行养生。

2. 精和肾的正常与否,是决定人体是否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

3. 脾肾在衰老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节欲保精即要禁欲。

5.阻截病传途径是愈后防复的治法。

6. 顺应自然既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又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

7.老年必定衰老。

8.突然、强烈或持续的精神刺激,不仅可以诱发疾病,也可致病情恶化。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 答案与解析(5.26)

1.答案:V

解析:中医学倡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动静和宜,衣着适当,调和饮食,以适应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外界环境的变化,均是顺应自然养生的体现。

2.答案:V

解析: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内涵元阴元阳,以维持全身阴阳平衡。肾精不仅是繁衍人类的生命之源,亦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本物质。精化气, 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故精和肾的正常与否,是决定人体是否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

3.答案:V

解析:衰老以阴阳失调、五脏虚衰、精气不足为本。五脏虚衰与衰老有关,最重要的是先后天的虚衰,肾脏虚衰,元气不足,日久必致各脏虚损,脾脏虚衰,化源不足,气血虚弱,体弱多病而易损其寿,因此,脾肾在衰老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答案:x

解析:节欲保精,使精气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但节欲并非禁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不过分压抑以防精气郁滞,不有意放纵以防耗竭肾精。

5.答案:x

解析:阻截病传途径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采取适当措施,截断传变途径,阻断病情发展或恶化的有效方法,是既病防变的治法,并非预防疾病复发和病情反复的治法。

6.答案:V

解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存在,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因此,人必须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避免邪气侵害,减少疾病发生,才能健康长寿。

7.答案:x

解析:衰与老虽有直接的关系,如年老易衰,衰者多老,但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老年则是人生的一个年龄阶段。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

8.答案:V

解析:突然、强烈或持续的精神刺激,不仅可以直接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系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而且可使正气内虚,抗病能力下降,容易感受病邪而诱发疾病。同时,在疾病过程中,情志失调,又可致病情恶化。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5.27)

 (一) A1型题

 1.气之最基本的特性是()

 A.运动

 B.变化

 C.升降

 D.物质

 E.无形

 2.化生为人的气是()

 A.元气

 B.精气

 C.烦气

 D. 人气

 E.浩然之气

 3、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变化的过程,

 称为()

 A.形化

 B.变化

 C.转化

 D.气化

 E.运化

 4.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即是()

 A.气化

 B.变化

 C.转化

 D.形化

 E.运化

 5.《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体现气的运动具有()

 A.转化性

 B.变化性

 C.普遍性

 D.对立性

 E.统一性

 6.使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中介是()

 A.气

 B.神

 C.阴阳

 D.五行

 E.太极

 7.“元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兴起时期是()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E.两汉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选择题 答案与解析(5.27)

(一)A1型题

1.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最基本的特性就是物质性。充满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2.答案:B

解析: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人与万物同源于气,但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是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3.答案:D

解析:气的变化,称为气化。气的运动是宇宙产生各种变化的动力。万物以气为本原,万物的生长衰亡、形态变化、盈亏虚实,皆是气化的结果。

4.答案:A

解析:对于人的生命活动而言,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转化,以及人的生长壮老已,也是气运动产生的气化过程。

5.答案:C

解析: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因而“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6.答案:A

解析:气是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物质。

7.答案:E

解析:两汉时期,“元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兴起,如东汉时期著名哲学家王充的“元气学说”,将化生天地万物本原的气称之为“元气”。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5.28)

1.气的运动称为()

 A.气化

 B.气机

 C.聚散

 D. 升降

 E.转化

 2.《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所体现的是()

 A.气的升降

 B.气的聚散

 C.气的运动

 D.气的变化

 E.气的转化

 3.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息息相应的联系,

 气所发挥的作用是()

 A中介

 B.升降

 C.运动

 D.聚散

 E.转化

 4.使人体脏腑、经络、官窍之间传递信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5.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转化,即是()

 A.形化

 B.物化

 C.质化

 D.气化

 E.运化

 6.气作为哲学概念,形成的时期是()

 A.远古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代

 E.两汉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 答案与解析(5.28)

1.答案:B

解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运动不息,流行不正,变化无穷,是气的基本特性之一。

2.答案:D

解析:《内经》提出“气化”概念,说明天地之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3.答案:A

解析:人处于天地气交之中,通过气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息息相通,即所谓“生气通天”。

4.答案:B

解析:人体内各脏腑、经络、官窍等组织也是通过气的传递信息,相互感应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5.答案:D

解析: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转化,是气运动产生的气化过程。

6.答案:C

解析:“气”,最初是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渐形成。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5.29)

 1.认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的哲学家是()

 A.老子

 B.庄子

 C.管子

 D.孟子

 E.王充

 2.气一元论的早期概念是()

 A.元气说

 B.精气说

 C.水地说

 D.五材说

 E.太虚说

 3.中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即是()

 A.形化

 B.物化

 C.质化

 D.气化

 E.运化

 4.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中,气发挥的作用是()

 A.运动

 B.升降

 C.转化

 D.聚散

 E.中介

5.中医学最早出现“气化”概念的著作是()

A.《内径》

B.《难经》

C.《中藏经》

D.《伤寒杂病论》

E.《神农本草经》

6.阴阳的最初涵义指的是()

A.月亮圆缺

B.日光向背

C.气候冷热

D.空气燥湿

E.性别雄雄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 答案与解析(5.29)

1.答案:C

解析:《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认为精或精气是极其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

2.答案:B

解析:精气学说以气(精气)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字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形成了气一元论的雏形。

3.答案:D

解析:对于人的生命活动而言,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的生长壮老已,也是气运动产生的气化过程。

4.答案:E

解析:人处于天地气交之中,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的生理与病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也正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使人与天地息息相应。

5.答案:A

解析:中医学早在《内经》已提出“气化”概念,说明天地之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6.答案:B

解析:阴阳的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最大的太阳出没、月亮变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观察,由此形成阴阳最初涵义,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5.30)

1.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是()

A.西周的金文

B.西周的小篆

C.西周的行书

D.殷商的金文

E.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2.在甲骨文中,阴阳所指的是()

A.日、月

B.天、地

C.上、下

D.寒、热

E.动、静

3.《周易》分别用符号“--”“—”来表示的是()

A.寒热

B.日月

C.阴阳

D.天地

E.南北

4.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把阴阳学说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的是()

A.《论语》

B 《内经》

C.《诗经》

D《周易》

E.《说文解字》

5.阴阳观念开始应用到医学领域是()

A.远古时期

B.殷商时期

C西周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E.秦汉时期

6.“阴阳之征兆”指的是()

A.寒与热

B.水与火

C.上与下

D.内与外

E.动与静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 答案与解析(5.30)

1.答案:E

解析: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阳日”“晦月”等字样。

2.答案:A

解析: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般商时期的甲骨文,有“阳日”“晦月”等字样。在甲骨文中,阴阳所指为日、月。随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扩大,阴阳的含义逐渐引申,如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3.答案:C

解析:《周易》分别用符号“--”“一”来表示阴阳,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把阴阳学说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将阴阳的对立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

万物的本性及变化的基本规律。

4.案:D

解析:《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把阴阳学说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将阴阳的对立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字宙万物的本性及变化的基本规律。

5.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阴阳观念应用到医学领城。

6.答案:B

解析:水与火这一对事物具备寒热、动静、明暗的特性,集中反映了阴阳的属性,成为事物划分阴阳属性的标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5.31)

1.世界上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皆可用阴阳来表示,体现的是()

A.阴阳的普遍性

B.阴阳的关联性

C.阴阳的规定性

D.阴阳的相对性

E.阴阳的绝对性

2.事物并无关联,不能用阴阳概括的是()

A.水与火

B.天与地

C.男与女

D.夏与冬

E.寒与上

3.五脏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动力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阳互根

E.阴阳转化

 5.天为地气升腾所形成,体现的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藏

C.阴阳对立

D.阴阳自和

E.阴阳消长

6.可用阴阳对立来解释的是()

A.阴胜则阳病

B.阴损及阳

C.阴胜则寒

D.阳损及阴

E.阳胜则热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 答案与解析(5.31)

1.答案:A

解析: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皆可用阴阳来表示,此即阴阳的普遍性。阴阳可概括天地,包罗万象。如天阳地阴,日阳月阴,夏阳冬阴,火阳水阴,男阳女阴等。

2.答案:E

解析:阴阳关联性认为阴阳所概括的一对事物或现象应是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或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空间的上下、时间的春夏秋冬等。若不是在一个统一体中,无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则不能用阴阳概括说明。如寒与上、昼与外等,则不能用阴阳概括说明。

3.答案:D

解析:阴阳具有相对性,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之中有阴。如人体五脏分阴阳,心肺在上为阳,肝肾在下为阴。心与肺相对而言,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与肾相对,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

4.答案:A

解析:阴和阳属性相反,两者不断相摩相荡,发生交感相错,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动力。

5.答案:B

解析: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为地气升腾所形成,阳中蕴涵有阴;地乃天气下降所形成,则阴中蕴涵有阳。

6.答案:A

解析:阴阳对立制约的意义,在于防止阴阳的任何一方不至于充盛为害,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如果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亢,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或阴阳双方中的一方不及,不能制约对方,则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彼此之间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则会导致疾病产生。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为“制约太过” “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是“制约不及”,从而形成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6.1)

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的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藏

C.阴阳互根

D.阴阳转化

E.阴阳自和

2.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说明阴阳之间关系的是()

A.对立

B.互根

C.转化

D.消长

E.自和

3. 可用阴阳转化来解释的是()

A.阴胜则阳病

B.阴损及阳

C.阴胜则寒

D.阳损及阴

E.重阴必阳

4.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体现的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转化

D.阴阳消长

E.阴阳自和

5.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稳定状态的能力和趋势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转化

D.阴阳消长

E.阴阳自和

6.阴阳自和所维持的是()

A.动态平衡

B.静态平衡

C.气候变化

D.体质类型

E.疾病向愈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 答案与解析(6.1)

1.答案:C

解析:“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概括阴阳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答案:B

解析:由于某些因素,阴阳互藏互根的关系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如阴或阳的某一方虚损,日久可以导致对方的不足,形成“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病变。

3.答案:E

解析: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极“的状态,事物的阴阳属性发生了转化。

4.答案:C

解析:“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是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 “极“的状态,事物的阴阳属性发生了转化。

5.答案:E

解析:阴阳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稳定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6.答案: A

解析:阴阳自和所维持的是动态平衡,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6.2)

1.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就可千,推之可万”主要说明的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转化

 C.阴阳的普遍性

 D.阴阳的规定性

 E.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2.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主要说明的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转化

 D.阴阳消长

 E.阴阳自和

 3.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 上午

 B. 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平旦

 4.属于阴的是()

 A.上升

 B.明亮

 C.兴奋

 D.抑制

 E.弥散

5.阴阳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是()

A.重、极、甚

B.重、变

C.变、甚

D.极、动

E.和、极、甚

6.五行学说中“火”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 答案与解析(6.2)

1.案:E

解析: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

2.答案:A

解析: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万物。

3.答案:D

解析:阴阳具有相对性,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之中有阴。如昼为阳,夜为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4.答案:D

解析:事物的阴阳属性,依据阴阳的各自的属性特征进行类比区分。凡是具有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 明亮的、兴奋的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 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都属于阴。

5.答案:A

解析: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重、极、甚,即是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极”的程度,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

6.答案:A

解析:《尚书·洪范》说:“火日炎上。”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6.3)

1.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2.属于五行之“水”的是()

A.恐

B.脉

C.肉

D.皮

E.怒

3.不属于五行之“金”的是()

A.六腑之大肠

B.五体之皮

C.五志之思

D.五化之收

E 五色之白

4.不属五行之“土”的是()

A.五脏之脾

B.六腑之胃

C.五志之悲

D.五官之口

E.五气之湿

5.“长夏”季节的五行属性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商”音的五行属性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 答案与解析(6.3)

1.答案:C

解析:《尚书·洪范》说:“水日润下。”

2.答案:A

解析:五志之恐的五行属性为“水”

3.答案:C 

解析:五志之思的五行属性为 “土”

4.答案:C

解析:五志之悲的五行属性为“金”。

5.答案:C

解析:在季节的五行属性归类中, “长夏”属土。

6.答案:D

解析:在五音的五行属性归类中,“商”音属金。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6.4)

1. 可用母子关系概括的是()

A.水和火

B. 土和金

C.金和木

D.木和土

E.金和火

2.五官中的“目”属木,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的()

A.取象比类法

B. 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3.按五行生克规律,火之子的所不胜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4.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按五行生克的关系,肾为脾之()

A.母

B.子

C.所胜

D.所不胜

E.以上都不是

6.“肝火犯肺”属于()

A.子病犯母

B.母病及子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 答案与解析(6.4)

1.答案:B

解析:土能生金,故土和金属母子关系。

2.答案:B

解析:“目”的属性为木是运用间接的推演络绎法进行归类的,因为肝属木,故其所开窍的目亦属于木。

3.答案:A

解析:火生王,故火之子为土,未克土,故土的所不胜是木。

4.答案:E

解析:金克木,故木的所不胜为“金”,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5.答案:C

解析:肾属水,脾属土,二者为相克关系,《内经》称相克关系为所胜与所不胜关系,我克者为我之所胜,克我者为我之所不胜。脾土克肾水,故肾为脾的所胜。

6.答案:D

解析:肺属金,肝属木,正常情况下,肺金克制肝木。 “肝火犯肺”是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遣肝火之反向克制,属“相

太极图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形象化表示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


6.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ACE)

A.角、徵、宫、商、羽

B.酸、甘、辛、苦、咸

C.青、赤、黄、白、黑

D.握、哕、咳、忧、栗

E.呼、笑、歌、哭、呻“

握、忧、哕、咳、栗五变五行相生;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多选题答案与解析(6.23)

1.答案:ABCDE

解析: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等内容。

2.答案:ABCD

解析:阴阳消长的形式,属于量变过程中进退、增减、盛衰的运动变化,包括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阴阳互为消长与此长彼长、此消彼消的阴阳同消同长。

3.答案:ABD

解析:阴阳互根,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概括阴阳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由于某些因素,阴阳互藏互根的关系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如阴或阳的某一方虚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日久可以导致对方的不足,形成“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病变。

4.答案:BCD

解析:当阴阳之间不能相互依存而分离决裂时,导致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竭”,生命即将告终。

5.答案:CD

解析: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阴盛、阴虚阳亢,皆属于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而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阳互根互藏关系失常而出现的此消彼消。

6.答案:BC

解析:阴阳相互转化,属于质变过程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其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6.26)

1.气作为哲学概念形成于两汉时期()

2.“精”是极其精微的气()

3.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一种有形可见的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4.有形和无形,是气的不同运动形式。()

5.气机是气化产生的过程和基础;气化是气机升降的前提。()

6.“原(元)气”的概念最早见于《难经》。()

7.形化,是指气化而生万物之后,各物种的形体遗传。(

8.“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是各种事物存在的相互感应。()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判断题答案与解析(6.26)

1.答案:✘

解析: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渐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答案:✔

解析:《管子》认为“精”是极其精微的气,所以叫“精气”。

3.答案:✘

解析: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以有形和无形不同的物质形式存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4.答案:✘

解析:有形和无形,是气的聚合和弥散的不同物质状态,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形消质散又复归于无形之气。

5.答案:✘

解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聚、散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的运动是宇宙产生各种变化的动力。气机是气化活动必须经历的过程、基础并影响着气化;气化是在气运动过程之中产生着各种变化。

6.答案:✔

解析:《难经》受到古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

7.答案:✔

解析:形化,指气化而生万物之后,各物种的形体遗传。

8.答案:✘

解析:“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吕氏春秋·应同》)是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联系。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名词解释答案与解析(7.2)

1.气一元论,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

2.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3.精是极其精微的气,所以叫“精气”。

4.精气学说以气(精气)为世界万物的本原,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及其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

5.气为万物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气化生,故称为元气。

6.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名词解释(7.3)

1.气化:气的变化,称为气化。由于气的运动而宇宙产生的各种变化。

2.形化:指气化而生万物之后,各物种的形体遗传。

3.感应: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交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4.中介作用:气具有传递信息,使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感应作用,即是中介作用。

5.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阴阳学说是以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及运动变化阐释自然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

6.阴阳:阴阳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1.答案解析: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相互作用。阴阳交通相合,彼此交感相错,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2.答案解析: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阳的根本在阴,阴的根本在阳,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3.答案解析: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对立相反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等,因此,对立相反是阴阳的基本属性。

4.答案解析:阴阳转化的形式,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又可以表现为突变。

5.答案解析:阴阳消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与互藏互根关系的变化。

6.阴阳消长和转化都是阴阳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不同:阴阳消长是个量变的过程,事物本身属性并未发生改变;阴阳转化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事物本身的属性转化为相反一面,故阴阳消长是阴阳发生转化的前提。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答案于解析(7.7)

1.答案:C

解析:“肺主治节”是指肺对气、血、津液的治理和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使之保持呼吸节律,有条不紊;二是治理调节全身气机。随着肺一呼一吸的运动,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三是肺朝百脉,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主通调水道,治理调节津液的代谢。可见,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2.答案:E

解析:肺气宣发,指肺气升宣与布散的运动形式,与肺主清肃相对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固,并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若肺失宣发,则可出现呼吸不畅,胸闷喘咳,以及卫气被遏,腠理闭塞的鼻塞、喷嚏、恶寒、无汗等症状。而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是属于肺的另外一个功能“肺朝百脉”

3.答案:D

解析: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人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均赖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4.答案:C

解析: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脾之所以喜燥恶湿,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脾气健旺,运化水液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自然无痰饮水湿的停聚,否则会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5.答案:D

解析:脾主运化,主统血。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通调水道,是肺的生理功能之一,又称“肺主行水”,是指肺气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到疏通和调节作用。

6.答案:B

解析:脾主运化,具有消化吸收饮食物中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人体依赖于水谷精微化生的气血以维持生命活动,故脾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7.6)

1.血行脉中的基本动力,主要是()

A.经气

B.宗气

C.心气

D.肺气

E.营气

2.与心主血脉功能关系不密切的是()

A.面色

B.舌色

C.爪色

D.脉象

E.胸部感觉

3.将肺称为“娇脏”的主要依据是()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外合皮毛

C.肺不耐寒热

D.肺为水之上源

E.肺朝百脉

4.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主要依赖于()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司呼吸

C.肺输精于皮毛

D.肺朝百脉

E.肺气宣发和肃降

5.肺吸入清气主要依赖的功能活动是()

A.宣发

B.肃降

C.疏通

D.调节

E.朝百脉

6.肺呼出浊气主要依赖的功能活动是()

A.宣发

B.肃降

C.疏通

D.调节

E.朝百脉

1.答案:C

解析: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心气充足,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或心阳不足,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故《素问·五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2.答案:C

解析: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从心胸部感觉,面色、舌色,脉象反映出来。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心胸部舒畅,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质淡红,脉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推动血液无力,可见心悸征忡,胸闷气短,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虚无力;甚则气虚血瘀,导致心脉痹阻,可见心胸部憋闷终痛,面色紫暗,舌质瘀斑或青紫,脉细涩或结代。心血亏虚,则心悸心烦。面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等。而爪甲的颜色主要是反映肝的情况。

3.答案:C

解析:肺为娇脏,指肺清虚娇嫩,易受邪袭的生理特性。肺体清虚,不耐寒热,不容异物;肺主呼吸,外合皮毛,在窍为鼻,与外界相通,外感六淫之邪多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

4.答案:E

解析:肺气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作用机理有二:一是肺气宣发,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并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二是肺气肃降,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向下向内布散,下输于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可见,肺通调水道是肺的宣发肃降的作用是通调水道生理功能的中心环节。

5.答案:B

解析:肺气肃降,指肺气清肃与下降的运动形式。正是通过肺气向下、向内的气机形式,才实现了吸入自然界清气的功能。若肺失肃降,常出现呼吸短促、喘息、咳税等症。

6.答案:

解析:肺气宣发,指肺气升宣与布散的运动形式。正是通过肺气向上、向外的气机形式,才能呼出体内浊气。若肺失宣发,则可出现呼吸不畅,胸闷喘咳等症状。

何为气机

1.答案: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与降、出与入,既相互对立,又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2.怎样理解气运动的普遍性?

1.答案:(1)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宇宙中的任何有形之体自身都具备运动特性及升降出入等运动形式,即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2)气的运动是宇宙产生各种变化的动力,万物的生长衰亡、形态变化、盈亏虚实,皆是由此。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

3.为什么说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1.答案: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气构成,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人与万物同源于气。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气的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形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生生不息。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答案与解析(7.5)

1.答案:C

解析: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2.答案:A

解析:“满而不实”是强调五脏精气宜充满,而不能充实水谷。

3.答案:B

解析:所谓“实而不满”是指六腑水谷宜充实并虚实更替。

4.答案:C

解析: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可致心神失常,而见精神恍惚、心悸失眠等症。

5.答案:B

解析: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血液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心的搏动作用尤为重要。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或心阳不足,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

6.答案:B

解析:心为君主之官,神明之府,是精神活动产生和依附的脏腑,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答案与解析(7.4)

1.答案:E

解析:藏象,又称“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2.答案:E

解析:任何外在的表象都有其内在的依据,而人体各种生理及病理变化与脏腑功能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是脏决定象,而非象变决定脏变。

3.答案:D

解析:五脏内部组织相对充实,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所谓“满而不实”是强调五脏精气宜充满。

4.答案:A

解析:六腑多呈中空的囊状或管腔形态,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问·五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概括了六腑的生理特点。所谓“实而不满”是指六腑水谷宜充实而虚实更替。

5.解析:藏象学说依据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特点,将内脏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6.解析:脏与腑的区别主要是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五脏化生贮藏精气,六腑是受盛传化水谷。

中医专长〖每日一练〗单选题答案与解析(7.22)

1.解析: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2.解析: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3.解析:脾与胃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4.解析:召联明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5.解析: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6解析:五脏与奇恒之腑具有相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即“藏精气而不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专长医师考试什么时候考?中医专长每日一练
中医谈疼、痛、痒、酸、胀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2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每日一练(第51期)
中医确有专长每日一练
方亮医师的跟诊心得 作者:方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