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胁痛(王庆胜)中医课堂

​胁痛

王庆胜

【概念】

◆胁痛:是指由于肝络失和所致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历史沿革】

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素问.刺热论》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严用和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

◆张景岳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胁痛》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

【病因病机】

1.情志不遂

2.跌仆损伤

3.饮食所伤

4.外感湿热

5.劳欲久病

情志不遂一肝郁气滞,

跌仆损伤一瘀血停留,

饮食所伤一积湿生热,

外感湿热﹣邪郁少阳,

劳欲、久病一阴血不足,

诊断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可兼胸闷、腹胀、暖气、急躁、易怒、口苦、纳呆等症。

2.常有情志失调、跌仆损伤、饮食不节、外感湿热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3.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指标以及各型肝炎病毒指标。

4.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 B 超及 CT 、 MRI 。

5.肝内肿瘤﹣-﹣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可作为初步筛查的参考依据。

【鉴别诊断】悬饮

【辨证要点】

(一)辨在气在血

气郁多见胀痛,痛处不定,症状波动与情绪有关;

血多见刺痛,痛处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痛甚。

(二)辨属虚属实

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重,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

虚证﹣-﹣多为阴血不足,其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伴阴血亏耗之证。

【治疗原则】

口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

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

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

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证治分类】

(一)肝气郁结证(二)肝胆湿热证

(三)瘀血阻络证(四)肝络失养证

肝气郁结证

1.症状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兼症:胸闷腹胀,暖气,纳减,口苦。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2.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3.治法: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4.5克【功用】疏肝解郁。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肝胆湿热证

1.症状:

主症:胁痛胀痛或灼热疼痛。

兼症: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身热恶寒。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病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3.治法:清热利湿。

4.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生甘草【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2)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方论】方中龙胆草善泻肝胆之实火,并能清下焦之湿热为君,黄芩、栀子、柴胡苦寒泻火,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均为臣药;肝为藏血之脏,肝经有热则易伤阴血,故佐以生地、当归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之功。

瘀血阻络证

【方源】《医学发明.中风同堕坠论》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组成】柴胡半两、瓜姜根当归各三钱、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大黄(酒浸),一两、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

本方所治证候,系跌仆损伤于胸胁下,致肝血瘀滞不通而疼痛。胸胁部位归属肝,肝藏血,喜畅达,主疏泄。今外伤损及胸胁,以致疼痛难忍,故为肝血滞瘀滞不畅作痛。治宜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为法。故方用当归、桃红、红花、穿山甲归经入肝,行瘀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达郁;酒大黄入肝,活血通经,攻逐凝瘀,引瘀下行;天花粉与山甲合用,可消肿散结:甘草能缓急止疼,和中调药;共成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之剂,使瘀祛新生,痛自舒,血脉和、元自复,故名"复元"。

1.症状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

兼症:胁下或见癌块。

舌脉:舌质紫暗,脉沉涩。

2.病机:瘀血停著,肝络痹阻。

3.治法:祛瘀通络。

4.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肝络失养证

【来源】《柳州医话》是清.魏之秀之名方。也有说出自《续名医类案》【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枸杞子三钱至六钱,川榛子一钱半

【功用】滋阴疏肝。

【生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院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痕聚。

【歌诀】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并佐以少量川棟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需

1.症状: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遏劳加重。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2.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

3.治法:养阴柔肝。

4.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肝胆结石 胆结石大柴胡汤加减治疗

张某,曾患胃溃疡,经余治愈,后调北京工作,十余年未谋面,上月偕其岳母来诊,云心下疼痛年余,胃必治、三九胃泰等药无一有效。前日在某医院就诊,B超诊断为胆结石,9mmx9mm大小,建议手术治疗,彼不愿手术,求服中药。

心下反复疼痛,呈胀痛,发作时痛及胁背,不可抚按,饮食不思,恶心呕吐,剧时呕吐苦水,数日不便,或有寒热往来,噫气或矢气疼痛可缓。刻下痛缓而未全止,胃口略开,口干苦,不欲饮,大便干秘不畅,二日一行,心烦懑,喜叹息。望其面色淡,睛不黄,唇干燥,舌边尖红赤,苔白腻。切其脉,沉弦细。诊其腹,腹肌紧张,心下、右胁下拒压。

脉证观之,此肝郁气滞,肝胆火旺之证也。盖肝木久郁,疏泄不利,致中清之汁淤淀成石;横逆克土,故见心下、右胁疼痛不已;阳明腑气壅塞,是以恶心呕吐。病在肝胆,治胃,徒劳耳。拟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8g 黄芩10g 半夏15g 枳实15g 大黄10g 川楝子15g 元胡15g 生姜3片 三剂

二诊:药后日泻三、五行,疼痛止。心下、右胁下仍拒压,脉舌如前。

上方减川楝子、元胡五剂。

三诊:心下、右胁压痛明显减轻。作B超检査,未见结石影像,仅胆囊壁毛糙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小柴胡汤加味缓解胆结石疼痛
辨证治疗胁肋痛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胁痛
气机郁滞,百病由生,前列腺炎从“郁”论治
顾兆农老中医妙用柴胡+柴胡临床妙用 +中药柴胡的妙用+柴胡剂量之谜+名家使用小柴胡汤
教你从舌象自测肝胆健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