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己千每天行走在故宫的各个藏画室,把所有的藏画看了个遍

丹青岁月——王己千(上集)

  欢迎继续收看华人世界. 1997年5月,《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从著名华人书画收藏家王己千先生手上购藏五代山水画家董源的《溪岸图》,并花巨资建立王己千家族陈列馆。作为一座世界闻名的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为个人收藏开辟专馆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叩开大都会博物馆的大门究竟是怎样的作品?他的收藏者又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经历呢?今天,华人故事就为您讲述著名书画收藏家王己千先生的收藏故事。

  美国纽约,享誉世界的大都会博物馆,二十五件来自古代中国的宋元绘画作品,流落民间多年后,在爱好艺术的人们面前展示着它们神秘而又迷人的风采。而这些收藏都来自王己千。

  中国的宋元绘画作品:

  北宋 屈鼎 夏山图(局部)

  南宋 李唐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南宋 米友仁 云山图(局部)

  南宋 李崇 货郎图

  元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

  王己千:中国画里面的好处感动我,我觉得旁的地方都找不到的,有一种好处,就像看见一个好的朋友,他做的好的事情,或者长得漂亮,所以感动我,我就被这个人感动了,旁的没什么。

  王己千的收藏,是从他的学画生涯开始的。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五岁习画,后来师从名重一时的近代山水画名家吴湖帆。王己千到美国后,靠画画有了一定的积蓄。当时战后的美国经济困难,加上对中国书画的偏见,很多人抛售散落在海外的中国书画,而对于王己千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以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独到的鉴赏能力开始了对中国书画的收藏。

  王己千:从前买的时候很少,后来因为我的笔墨的,看画的问题,笔墨研究得深了,人家不懂,我比人家懂了,我就占了便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批流落海外的中国书画精品逐渐聚集到了王己千的手中。

  王己千:中国画就是具有这个东西,然而这一件东西是一般人看不到的,我看得到,特别是,当然也不是我一个人,中国有少数人,少数人因为他有深度,这是很不容易看到,看到了以后你会着迷。

  1999年,在纽约嘉士德春季拍卖会上,王己千以143.25万美元,高出底价20倍的价格获得宋代画家郭羲的《秋山行旅图》,打破了中国古画在海外拍卖的最高记录。晚年的王己千过着平静舒心的生活,然而这种宁静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因为一张画而被打破。

  王己千:这张画我觉得是了不起的,然而也有美国人还是说这是假的,当然他们不是有意破坏这张画,不过我觉得他们在了解方面,还缺少一点。

  这就是那幅备受争议的名画——《溪岸图》。《溪岸图》在成为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后,引起了西方艺术界的一场争议,因为有不少人怀疑,它出自临摹高手,著名画家张大千之手。

  王己千:张大千二十几岁,我就认识他,不过在中国的时候,我跟他不大熟悉,不大常来往,因为他是在上海,他是喜欢交际,喜欢四面跑的。

  张大千从1919年从日本学画归来回到上海,但他的作品不被当时的画坛所承认。一气之下他索性临摹名家字画,并把他们当作真迹出售。

  王己千:他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而且是非常有思想的人,就是我看画方面,他们说我们会看,我就是这点看画倒也是受到张大千的影响很大,他是人家都说他是做假画,他是拿做假画是来玩的,他做假画卖了钱,他做假画就请客吃吃饭,就用完了。他并不是真正在钱上打算盘,他有点游戏人间的意思。

  1956年,张大千来到美国,因为急需要钱,他将珍爱的《溪岸图》出售,但无人敢买,王己千用自己的一些在市面上颇有价值的画把它换了下来,帮助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王己千:我有时候跟他翻画 翻书呢,有时翻书的时候,书里边看到一张画,我说这张好不好,他说那这是我画的,那是他不在乎的,他认石涛八大之类,至于宋元他没说过,宋元他给我看,他看看我这个神情怎么样子,我就说很好很好,我也不说他假也不说他真的,就说很好,他是画得不错,虽然是假的 很好,我清清楚楚,因为他用的假画的卷是日本的,日本军的一个裱画匠给他搞的。

  对于《溪岸图》的真伪,1999年12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溪岸图》“中国艺术真实性”研讨会,会上双方专家各持己见,最终也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张大千22年前在台北去世,号称画坛“双千”的两位大师,只剩下了王己千一人。取“人一能之,己千之”作为自己名字的王己千,也逐渐将更多的心血转向了收藏。

  王己千:有一个杂志上说起,说我怎么样怎么样好,变了三次,变收藏家了,我这个收藏家不是我希望做的,因为我觉得收藏就是钱的问题嘛,所以我没有注意这件事情,你要说我叫半个收藏家也可以,因为我藏的画,我是做研究用的,我的目标是做研究用的。

  走进王己千的寓所,仿佛走进了一座丰富的博物馆。让美国人惊讶的是,他甚至搬来一大堆石头摆满了整个房间,他说石头鬼斧神工,浑然天成,代表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王己千:石头的美感就是跟我的,中国字画里边的,笔墨的美感,同一笔调子,一样的要求,而发现这个东西有特别的美感,是一般人不画画的人不知道的,我画画的人就知道,这一个美感就是要从我心里边发出来,能够表达我的对于美感的一种感觉,没有旁的可以说,我就是崇拜美感,天然的美感。

  2003年7月3日,王己千因病在纽约去世,享年97岁。

  丹青岁月——王己千(下集)

  在上期节目中,我们为您讲述了王己千的故事,2003年7月3日,97岁的王己千因病在纽约去世。也许很多年轻人并不熟悉这位移居海外50多年的中国画家的名字,但是对于挚爱中国绘画艺术的西方学者来说,他的去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今天我们继续来回顾王己千先生的丹青岁月。

  对这位一度和中国画大师张大千齐名的旅美画家,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艺术系主任凯霍尔是这样评价的:任何一位评价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人都不能不提到王已千,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代表今日传统中国绘画成就的崇高地位,而且在当今的中国画画家中,没有人比他更透澈领悟到继承传统和开创现代所要面临的种种迫切问题。而事实上,这样一位国画大家的绘画生涯同样始于临摹。

  王己千:我觉得兴趣好哎,临摹下来我就高兴,画画一定要用笔墨的问题,就像写字一定要讲笔墨的,不讲笔墨非得临不可,临也不够呀,因为人家也不给你临呀,人家的东西,买一件东西 回来零,后来又不要了,买的也是不好的,慢慢省下来的家里的钱,是跟母亲要了去买旧画,像这样的学嘛。

  王己千1907年出生于一个历代显赫的江南世家,祖上曾做过明朝的宰相,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的官员,后因目睹清王朝的衰弱,而隐退回到苏州老家,过着习如作画的日子。在家庭的熏陶下,五岁的王己千就开始了描绘临摹。

  王己千:我老是在这一班里边考第一的,所以老师很重视我,我也觉得很得意,那个时候开始画水彩画,后来我去另外拜了一个老师,去画中国画,我觉得我很喜欢中国画,就是这样开始的。

  读完小学后,家里把他送到一个表舅家学画,表舅是当地有名的书画家和收藏家,王己千很喜欢爬上他的藏书楼,好几次看得都忘记了吃饭。几年后,王己千被推荐到当地一所美术学校做老师,讲授中国书画。

  王己千:那时候开头当然不懂什么,画画,描写,画山水,我喜欢画山水,尤其描写山呀,描写水呀,后来我发现描写这个东西,不是中国画的最高层的以及要求,因为中国的山水是用笔,要用笔是画山画水,它是借着山借着水,来表达个人的意境,画里边我就喜欢宋朝的和元朝的画,尤其是元朝,它是完全用笔墨发挥个人的个性。

  1932年,王己千在父母的安排下来到上海读书。就读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律系的他,心思却在画画上 。

  王己千:我本身并不喜欢法律,我家里因为是在政界做事情,我母亲也希望我还是在政界做事情,哪知道因为学法律上午是不用念书的,一直要到五点钟才念书,我就上午的一个上午,下午早期的下午,我就画画,所以我的念书的时候是念法律系,一半是画画一半是念书。

  法律系毕业后,王己千没有遵从父母的安排,做了两年律师后,便彻底的把绘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位老师,这个老师就是国画大师吴湖帆。

  王己千:吴湖帆老师是个非常好的老师,我不单是在他家学画,我差不多住在他家里,我们晚上都是,他吃过晚饭他就喜欢画画,我就看他画,他从来没教过我一笔画画,我是看他画,所以我大部分画是看来的。

  看老师画画一般是在半夜,吴湖帆一支烟枪在手,抽几口烟后才开始画画,王己千静静的陪在一边,直到深夜。1935年,王己千和老师一起北上,北京故宫博物馆要精选一批中国书画精品赴伦敦展出,他们都被聘为艺术顾问。王己千每天行走在故宫的各个藏画室,把所有的藏画看了个遍。在老师的支持下,他用五年的时间,游遍全国,一边浏览藏画,一边练习绘画,借助于深厚的传统基础,王己千在画坛崭露头角。并被公认为吴湖帆门下画山水最好的一位。

  王己千:我在吴老师那儿,就学到他的用笔的方法,和描写个人的一种思想的,最有效率的一种画法。

  1947年,在徐悲鸿的鼓励下, 40岁的王己千带着几支毛笔,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远赴美国学习西洋绘画。没想到到美国后的第一份工作,便是给人画糊墙纸,有一次在博物馆打工时,与一位美国人的谈话,让他刻骨铭心。

  王己千:他们馆里有一个艾伦.布瑞斯特,他是一个批评家,我跟他帮过一阵子忙,跟他谈天,他说你们中国人不懂画,你们应当到外国来学,我就心里边很奇怪,我觉得中国画中国人不懂。(他)也不错的,因为中国画自己,中国人对于中国画的看法,是从话剧的看法,看外国的看法,比如中国画假定这张画是山水,它这个山水你看看,它这个结构什么都不是真的。

  在绘画方面王己千努力尝试将中国传统的书画形式与现代艺术精神相结合,画作独树一帜。20世纪60年代后期,王己千大胆创新,画风骤变,用拓印法、泼墨法和海绵揩抹法等,任意涂抹,随意成形,构成新奇独特画像,被艺术界称为的水墨画的新技法。

  王己千:我觉得画画是我最开心的一个事情,我非常的高兴,所以我沉迷在这里面,永远始终没放弃。

  长期以来西方绘画界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深的成见,这种成见反而成为了王己千在海外推广中国绘画艺术的最直接的动力。

  王己千:中国画,一般外国人情形,像美国 日本 他们看中国画的情形,跟中国的角度有点不同,他们知道,比方像戏剧吧,中国的京剧一样,中国是很重视的,然而他们一般是听不懂对话,所以他们看的情形跟中国人看的不同。那么我来了以后呢,因为我常跟他们谈谈话, 说 研究,所以他们很有兴趣,对中国做深细的研究,因此我也有一部分画,那个时候他们需要的画,让给他们收藏,还有一部分画,我捐给他们了。

  在王己千看来,中国的象形文字就是最原始和生动的绘画,无论是书法还是国画,都是对美的最自然的诠释。

  王己千:我觉得中国的写字就是最抽象的,山水画里边用笔的方法,跟写字完全是一个道理,所以人家说你是鬼斧神工,你画得好,我觉得我好并不是我的好,我其实是拿天上给我的,知道的美感,在笔墨里边表达出来。我前半生在中国,后半生在纽约,看待创作也就非古非今,无所谓南北宗和东西方。笔墨就像歌剧中的声音,我们未必能听懂其中的歌词或剧情,但音色本身就足以感动人。

责编:赵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派花鸟画四大名旦之张大壮,作品赏析!
中国美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董其昌,其艺术思想的当代价值
成忠臣:缺乏笔墨高度的中国画“创新”是欺世盗名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一种温馨、乐观和灵动的美感
空厂:《书画鸳鸯谱》一一王季迁、郑元素同列“梅景书屋”门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