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年别对我的孩子说这七句话,不然别怪我翻脸

作者:皮皮妈

很多人都喜欢和小孩玩耍,并且说一些话来逗小孩。可他们往往逗弄得太过度了而不自知。

小孩子相对大人来说处于弱势,即使伤心他们也无法反抗。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对那些过度的逗弄说不。

01

“你爸妈不要你了。”

这是大人逗孩子时常说的一句话。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我就看到有几个大人在用这句话逗一个小孩子。

那个孩子的爸爸要出去买一个东西,就暂时离开了,把孩子留给了几个亲戚。

那几个亲戚就把门关上,逗孩子说:“你爸爸走了,不要你了。你就留在这吧。”

那个孩子一下子就有点懵,就走到门边,想看看爸爸还在不在。当他打开门没有看到爸爸的时候,一下子就哭了,喊着说要爸爸。

那几个亲戚看到孩子哭了,先是笑了一阵,然后才去安慰孩子说,他们是骗他的,爸爸待会儿回来。可孩子还是哭,等到他爸爸回来之后才停下。他爸爸回来之后他就一直抱着爸爸。

孩子最依赖的人就是爸妈。这种话会让孩子恐慌,变得缺乏安全感。孩子可能会怀疑自己--我做错什么了吗,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抛弃我?

许多人可能会说我只是开个玩笑,当不得真。但孩子还小,分辨能力差,会把那些话都当真。大人这样做既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也辜负了孩子的信任。

02

“爸爸和妈妈,

你更喜欢谁啊?”

孩子往往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不加掩饰,因此许多人就想看看孩子面对两难的问题会如何选择。

很多人都喜欢问孩子这个问题,假如孩子说都喜欢的话,问话者就会说只能选一个,逼孩子做选择。爸爸妈妈都是孩子应该爱的人,为什么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排序呢?

这个问题既为难孩子也有可能会伤到父母。孩子如果选了其中一方,另外一方会不高兴。孩子自己也会有一种愧疚感,觉得自己让没有被选的那个人伤心了。

没有被选择的那个人在与孩子相处时,心里也可能会堵着一口气。他可能会想,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为什么孩子更喜欢另一个人呢?这种想法既会让夫妻的关系产生裂缝,也会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带来伤痕。

03

“你不是你爸妈亲生的,

跟我回家吧。”

和这句话类似的还有:“你爸妈不疼你,你跟我走怎么样?”

这一类的话实际上是在离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皮皮也被人这样逗过。有亲戚和他说,他不是我和他爸亲生的,是我们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我刚开始并不知道这件事。但皮皮那段时间一直很反常,让我觉得不对劲。他本来很活泼,那段时间却不太爱说话。我和他爸说话的时候,他还会在一边小心翼翼地看眼色。

我就问他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皮皮犹豫了一下才跟我说,他不是我亲生的孩子,他怕如果不乖的话会被我和他爸丢掉。

我觉得很震惊,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他就说是一个常来家里玩的叔叔说的。我立刻抱住他,说:“你当然是爸爸妈妈亲生的。”

可皮皮还是不太相信,说:“如果我是亲生的,那个叔叔为什么要那么说呢?”最后,我反复向皮皮保证,说那个叔叔只是开玩笑,皮皮才相信了我。

这种逗弄的话一旦被孩子当真,孩子可能会失去安全感,会在面对爸爸妈妈时变得小心翼翼,因为他们害怕被“养父母”抛弃,因为爸爸妈妈不疼他。

04

“叔叔给你糖,

你去打一下你爸爸怎么样?”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可有一些逗弄的话却是在诱导孩子犯错。

我就曾听到有亲戚用“给你糖,你去打一下爸爸怎么样”的话,诱导孩子做错事。

如果小孩子选择不打爸爸的话,逗弄他的人可能会放弃,也可能增加奖励,继续逗他。

如果小孩子选择打爸爸的话,逗他的人往往会批评他,说:“爸爸那么疼你,你怎么可以为了一块糖就打爸爸呢?”这样前后矛盾的话会让小孩子疑惑--如果不能打爸爸的话,为什么你之前又鼓励我去打?

这样的指责会让孩子觉得愧疚,因为他为了糖就打了爸爸。可事实上,逗弄他的大人才应该为此负责。

大人应该教孩子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在诱导孩子犯错后再批评孩子,并以此为乐。

05

“你怎么这么小气啊,

都不愿意把玩具给我玩玩。”

分享是一种美德,许多人为了检验孩子是否有这种品质,就经常问孩子讨要东西,或者让孩子把东西分给其他人。如果孩子不给的话,他们就会说孩子太过小气。

我的小侄子很喜欢一个玩具车。有一次家里聚会的时候,一个亲戚就逗他说,可不可以把车给他玩一下。侄子当时玩的正高兴,就拒绝了。

这个亲戚就说侄子真小气。侄子当时有些生气,也有一些委屈,但是他没有说话只是走到另一边玩去了。

大人和小孩子对物品价值的判断是有区别的。在大人看来,一个玩具车而已,给别人玩一下又怎样。而对小孩子来说,玩具车是他很喜欢的玩具,很重要。

我们提倡小孩子要懂得分享,但分享不是义务。玩具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有权决定给不给别人玩。大人可以鼓励孩子分享,但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那个亲戚说侄子小气可能带有玩笑的成分,但侄子却显然当了真还很委屈。这样随意武断的评价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否定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小气。但其实我们不能凭一次行为就判断一个人的为人。

有的孩子在经过一番挣扎后决定把玩具给别人玩,而得到了玩具的大人往往会说:“真乖,我不玩玩具,还是你玩吧。”

大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做得很好,既夸了孩子还让孩子继续玩玩具。但这样做却辜负了孩子的真心。

这样的事频繁发生的话还会向孩子传递一个错误观念——把东西给出去了也会很快拿回来。这样下去,会让孩子变成一个虚伪爱迎合大人的人。

06

“再哭,医生就来给你打针。”

小孩子不乖的时候,大人就会用一些比较有威慑力的东西来吓孩子。家长经常用的就是医生和警察。

小孩子害怕打针主要是因为针头扎进身体里很疼。大人拿医生打针这件事来恐吓孩子,会加重孩子对医生,对打针的恐惧。

这种逗弄的话,会让孩子觉得犯了错的人才会需要打针,打针是一种惩罚。

医生的职责是救人,这种话却会让孩子潜意识里就害怕甚至讨厌医生。类似的话,比如“再哭就会被警察叔叔抓走”,则会让孩子害怕警察。

这种错误的认知既让辛勤工作的医生、警察伤心,也会对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不愿向这些他们害怕的人求助。

孩子害怕医生的话,生病了也不愿意进医院,或者一见到医生就哭。这样的行为,既耽误病情的治疗,也会给医生的工作带来麻烦。

孩子害怕警察的话,遇到事情了不会向警察求助,甚至见到警察之后还可能会害怕。网上孩子见到警察后大哭的新闻屡见不鲜。这样会耽误孩子求救的时机,让孩子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07

“要不要尝一口这个酒啊?”

早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状态报告:酒精和年轻人》就指出,青少年过早饮酒对肝脏、骨骼、内分泌有害。酒精还可能让孩子智商下降。

一个朋友向我吐槽她的公公。她公公平时就很爱喝酒。有一次,她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公公就拿筷子沾了白酒逗孩子。

她的孩子当时还很小,才五岁。她就制止了她的公公,说孩子还太小了,喝酒会伤到身体。可她的公公一点也不在意,还说男孩子就是要会喝酒。孩子从小就学起,以后上了酒桌才会更适应。而且一筷子酒又没有多少。

她当时就气坏了,对她公公说不管多少,喝酒对小孩子都不好。结果双方争执起来,最终不欢而散。

孩子的身体是很脆弱的,对酒精的适应能力和新陈代谢能力都还不完善。酒精不论多少都会对孩子的身体产生伤害。

更何况有的人逗孩子逗得兴起,一筷子之后可能还有一筷子。这样不断地累积,更会让孩子的身体吃不消。

大人这样逗孩子,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递:你可以喝酒。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很强,一旦得到大人的准许,很有可能会模仿大人喝酒。

有的人让孩子尝酒,不光是为了逗孩子,还为了培养孩子喝酒的能力,让孩子适应酒桌文化。但孩子还小,培养他喝酒只会伤害他的身体。不论什么原因都不应成为伤害孩子的理由。

比起爱说玩笑话的亲戚,我们的孩子更惧怕的是:我们在别人肆无忌惮开玩笑的时候,对他们的难堪和害羞置之不理。

比起不愿尊重孩子个性的亲戚,我更愿意去维护年幼无知的孩子,换句话说:“因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就捉弄孩子的亲戚,比孩子还不懂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戚来我家不允许我的孩子上桌,还欺负她,我发飙是对的吗?
孩子,不要被标签所绑架
玩具多孩子就一定快乐吗?请一起来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这些“吓唬名言”你对孩子说过几个?
过年回家,亲戚们“逗孩子”是我最担心的事
请让“我”:说-做-想---读《随心写出好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