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凯:绿色低碳导向下的规划转型探索

-01-

趋势与背景


 1.1  全球挑战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灾害风险持续增加,建立更加有效的气候治理系统和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基本共识和行动议题。

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起,国际社会先后通过了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至今,碳中和已逐渐成为全球共同的价值观。截至2020年10月,全球有127个国家/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

提出碳中和愿景的国家:目标时点vs立法进度vs当前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ECIU,华泰证券研究所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大约有6成以上的碳排放来自于城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城市迈入后工业化阶段,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比将持续增加。

 1.2  中国愿景

回顾我国城镇化的上半场,存在着用地低效扩张、城市职住失衡、交通效率偏低、建筑大拆大建等高碳排问题。

展望未来城镇化的下半场,居民消费水平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城市能耗预计还将维持一段时间的增长,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运营模式亟需向低碳模式全面转型。

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理念已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从高污染高能耗,转变为“双碳”目标;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为进一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愿景,2007年以来,国家和各部委进行了大量的政策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建构。其中,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是最新的国家级政策文件,提出了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领域的八大重点任务和五大工作方法。国家各部委也制定和发布了多项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技术导则、建设指南、行动方案等。


 1.3  小结:

我国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必要性

首先,发达国家普遍在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以后才跨越碳达峰,逐步推进碳中和。而我国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门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在大幅碳减排和经济整体增长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其次,在城镇化阶段上,我们仍处于城镇化中后期,未来仍有大量人口要进入城市。我们需要在控制城镇建设、居民生活等领域的碳排放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换城乡发展建设模式的窗口期,在控制城镇无序蔓延、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修复自然生态空间、推进绿色有机更新等城乡规划和治理领域都还有一定的窗口机遇。我们应对高碳模式的发展路径做出彻底转型,避免发生城市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碳“锁定”效应。


-02-

研究与实践

基于中规院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我们认为,规划行业在绿色低碳导向下的转型探索,可以从政策和标准制定、理论和技术创新、规划和集成示范三个领域切入,推动决策支撑—科研创新—规划实践三大模块之间的创新循环。

 2.1  决策支撑

首先是对国家政策与宏观规划的顶层设计。中规院牵头开展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十四五”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四五”规划》等规划及专题报告工作,《绿色城市政策技术体系研究》等顶层政策技术体系的研究;参与撰写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的第三方评估报告、《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方案》。

其次,在标准规范方面,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对现行标准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构建。如美好人居环境营建标准体系、低碳生态理念下城乡规划技术标准再梳理等。

此外,牵头了一系列国家和地方指标体系建设,如绿色低碳城市、街区、乡村指标体系研究、空间规划碳评估框架研究,东莞生态园低碳指标体系、深圳市和合肥市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等。

 2.2  科研创新

中规院积极参与了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多种类型的课题研究,包括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课题、中国工程院课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住建部课题等等。

▼国合会课题《重大绿色技术创新与实施机制》

通过数字平台建设进行了面向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初步探索构建了全国-区域-城市-街镇多层面的数字平台框架体系,如全国新型城镇化监控与评估平台、粤港澳数字湾区平台、全国城市TOD水平发展评估监测平台。其中数字湾区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研究与发布在系统化的算法构建与智能化的指标评估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

▼粤港澳数字湾区平台

 2.3  规划实践

类型一:基于新城新区实践的先进技术集成实践

天津中新生态城 | 生态低碳技术示范与协同设计的典范

——构建了沿轨道交通紧凑式开发的空间布局,打造了以慢行为主的绿色交通网络。充分利用各种新能源技术,建立了节约、高效、循环的能源系统。

——构建了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引导生态型规划和建设。

图源:天津中新生态城门户网站

类型二:对生态低碳相关规划的系统统筹优化实践

三亚双修 | 全国第一个开展城市双修的城市

——坚持生态思维、民生取向、绿色发展等新观念。从系统梳理着手,对城市生态要素等信息做全面分析。先期选择关键项目启动,重点突破,带动后续修复。

——坚持规划引领、专业协作、上下联动、有序推进的工作方法,加强对城市空间和生态资源的精细化分析和管控。

——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将山、河、海的修复作为重点。对山采取植被恢复、建设郊野公园等举措。对河采取清除淤塞、自然岸线修补、加强水体污染治理等举措;对海采取污水系统整治、明确离岸填岛要求,减少硬质化处理等举措。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类型三:重点领域流域的关键技术识别和探索

东莞生态园 | 流域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治理统筹的典范

——探索了内河涌流域治理的系列关键技术,践行了“治水为前—生态修复—理水营城—重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城区建设路径。

——通过多专业的协同设计与实施,强调实施路径和成本的可接受、可操作、可持续运营。

——坚持治水为前,重塑“水系经络”;复原自然生态,营造湿地景观;采取土方就地平衡策略,理水造地;形成岛城相映、城水相融的特色空间格局。

▼治理后的生态岛群

图源:东莞生态园管委会

 2.4  小结

绿色低碳领域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探索,是一个“顶层设计+认知革命+应用反馈”的“三轮驱动”的创新循环。在规划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相关规划体系的碎片化、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政策统筹力度和跨专业联动不足的结构性问题。

-03-

愿景与方向

 3.1  目标界定

首先,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与行动中的三种不同路径方向——碳中和是“减缓型”路径,安全韧性是“适应型”路径,绿色生态是“提升型”路径;其次,在重点解决生态、资源、环境、安全等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社会、经济、文化等广义目标。

▼绿色低碳导向的规划目标体系

 3.2  规划转型

提出多效益平衡、多环节联动、全周期覆盖的绿色低碳导向下的规划转型策略——综合平衡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联动决策、科研、实践等多种环节,覆盖规、建、管等全周期城乡建设活动。

 3.3  体制创新

提出对行业发展具有结构性意义的体制创新策略:一是要促进“决策-科研-实践”三轮驱动,为国家决策提供专业支撑、为学科发展提供科研创新、为地方发展提供业务实践;二是要发挥规划集成优势,强化规划的顶层设计、技术集成和系统统筹能力;三是要强化行业跨界联合,保障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贯通、全链条覆盖。

 3.4  方向探索

对于综合类规划,重点探索既有规划中的理念提升、综合集成型规划设计服务、规建管全周期咨询服务。

▼综合类规划的探索方向

对于专业类规划,还应在新型的专项规划设计领域进行技术和服务探索。

 3.5  任务范畴

在城乡全领域、城乡建设领域、建筑领域等不同层次,聚焦不同的绿色低碳工作重点,努力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民生幸福之间的统筹平衡。

 3.6  全周期融入

将绿色低碳理念和技术方法融入多层次、全周期、多领域工作过程中,包括:区域、城市、街区、乡村4个层次;规划设计、建设更新、管理运行3个阶段;以及功能布局、能源利用、道路交通、水系统、建筑管控等多个领域,将绿色低碳工作从一般的专项规划拓展为由绿色低碳理念贯穿、指标统领、技术支撑的全周期融入型工作。

 3.7  技术工具包

重点根据规划、建设更新、运营等城乡建设发展的不同工作阶段,结合规划设计、能源使用、道路交通、水系统、废弃物处理、建筑、自然生态和园林绿化、智慧运用等不同领域,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更新完善专业技术工具包。

▼左右滑动查看

结语:湾区展望

回顾过去,香港、澳门碳排放已跨越峰值;未来,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碳排放也即将达峰。深圳等大湾区代表性城市已率先从“增量扩张”迈入“存量更新”时代,探索更绿色低碳的存量更新模式将是大湾区落实“双碳”目标和“双区”战略的重大议题。

大湾区丰富的产业与创新资源,将为其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注入科技动力和先进场景——在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碳排放、提高区域和城市韧性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寄望于大湾区的绿色低碳实践,能够继续引领示范我国的城乡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注:本文内容根据王凯在2021年大湾区规划论坛上所作报告整理。

文字内容整理:石爱华

……

作者 |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作者简介: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清华大学工学博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居环境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经济与区域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委员会(ISOCARP)委员,英国卡迪夫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作为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方面的知名专家,已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规划设计项目,包括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京津冀城乡规划(2015-2030)、新疆城镇体系规划、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等重大区域项目,以及北京、宁波、杭州、厦门、海口等城市的总体规划或战略规划的主持人和主要参加人。著作有《国家空间规划论》、《规划知与行》、《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中国城市群的类型和布局》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低碳生态: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探索
“人居三”中国国家报告(3)——中国城乡住区发展的行动计划
你的项目好在哪里5 - 规划编制如何体现当下热点主题?
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构建生态宜居大长沙
【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创新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建设理念
【原理专题】七:答题模板(逻辑层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