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枢密院600年兴衰史:本是皇帝压制宰相的工具,为何一度战胜皇权

导读:喜欢阅读五代、两宋历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会对这样一个词陌生——枢密院。枢密院的最高长官称为“枢密使”,雅称为“太尉”,掌管全国军队。

两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曹彬、狄青、岳飞均曾在此处供职,而像赵普、张齐贤、寇准等一些文官也曾担纲枢密院,彰显了“重文轻武”的大宋特色。

实际上,枢密院从唐代开始就已经设立,从五代、两宋一直绵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续了约600年。

枢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与宰相争夺军权的产物,它的存续和发展,也体现了皇帝、宰相、枢密使三者之间的力量博弈,堪称是古代关于“军权”之争的一场“斗地主”。

在这场“斗地主”中,至高无上的皇权、百官之首的相权也并非总能抢得“地主”。


一、中唐:枢密院的诞生

贞观年间,唐太宗为完善宰相制度,设置了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宰相级官员)议事之所。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了分割宰相权力,又在政事堂下设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

唐朝军队

《旧五代史》中说,“唐于政事堂后列五房,有枢密房,以主曹务”,枢机房和枢密房均为枢密院的雏形,但当时它只不过是政事堂下一个文书档案保管部门而已。而枢密房的“曹务”(主要业务),就是掌管皇帝的重要机要文书。换句话说,最初的枢密人员,只是皇帝和宰相们的机要秘书而已。

到了唐代宗时期,枢密院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皇帝为枢密院设置了长官——枢密使,但这个职务不是由朝中大臣担任,而是由皇帝身边的亲信宦官把持。

同时,宰相也不再是枢密使的上司。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的权力甚至超越了相权。随着枢密使权势的不断扩大,作为枢密使的唐代宦官,不但拥有兵权,还具有行政权,他们可以勾结外廷大臣,发动兵变,乃至废立皇帝、太子。

唐朝军队

皇帝本意用来分割相权的枢密使,竟然由一个“农民”从皇帝手中抢到了“地主”,并反噬皇权,演绎了一出唐朝宫廷版“农夫与蛇”的故事。

然而,到了公元904年,唐朝的权力天平再一次倾斜,不过这一回失势的是枢密使和宦官。唐末最强的节度使朱温诛杀宦官殆尽,同时任命自己的心腹蒋玄晖任枢密使。枢密使由宦官把持的历史从此结束。随后,蒋玄晖被朱温所杀,枢密院也随之被废除,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五代:枢密院的发展

1、朱温设崇政院

朱温建立后梁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其长官名为崇政使。

崇政院的职责很简单,宰相向皇帝请示工作,必须经过崇政使向皇帝转达。

虽然崇政使看起来很像一个“传声筒”、“复读机”,但传得准不准、读得对不对,全凭崇政使个人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宰相根本不敢得罪。

朱温剧照

由于与皇帝的距离更近,崇政使后来也能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其备顾问参谋议于中则有之,未始专行事于其外也。”(《文献通考·职官十二·枢密院》),崇政使俨然比宰相地位更加显赫,但因为是内臣,他们仍然无法对外行使权力。

朱温设计了一个如此“畸形”的崇政院制度,让它只有参谋和沟通之权,但无决策和执行之权;宰相虽然有执行之权,但他们与君权之间却有一道鸿沟——崇政使。在这种设计下,皇权无疑是这场“斗地主”游戏的主宰者。


2、后唐:恢复枢密院

后唐时期,崇政院又被改回到了枢密院,并且,其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枢密使改由武将担任,而且兼任节度使,掌握藩镇。与此同时,相权也被无情打压。“枢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职也。”(《新五代史·安重诲传》)

后唐庄宗

后唐庄宗时,枢密使上承皇帝,下制宰相(枢密使常常兼任宰相),崇政院时代那种内廷、外廷泾渭分明的划分,在此时已经完全没有了。

后唐时期的枢密使郭崇韬,因为位高权重而遭人陷害被杀,严重影响了后唐军队士气,最终导致了兵变四起,唐庄宗也在“兴教门之变”中被杀。

皇帝用武人主政,以压制相权,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3、后晋、后汉、后周:枢密院专业化

后晋时期,皇帝们吸取了后唐的教训,先是由宰相兼任枢密使,改变了武将掌军的错误做法。接着,又用宦官等人分割枢密使的权力,甚至一度废除之。

再往后,由于抵御契丹的需要,后晋重新定义了枢密院的职能:它不再参与政事,而是以军事职能为主。

后汉时期,因为战争需要,枢密使的地位再次提高。特别是郭威任枢密使时,因其手握重兵,战功赫赫,不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最后还上演了“黄袍加身”的戏码,直接升级为皇帝。

郭威

郭威建立后周,并未因为枢密使掌军、威胁皇权而废掉它,相反,他任命的枢密使,比如王峻,甚至还兼任宰相和节度使。王峻曾经因为人事问题对郭威心生怨恨,还“语渐不逊”。后来郭威想把自己的养子柴荣调到京师,也遭到王峻的反对。郭威甚至流泪对冯道等大臣说:王峻欺负我。

但与后汉皇帝不同的是,郭威对军队拥有绝对的掌控力,因而才如此“艺高人胆大”,他将王峻一贬了之,并让其死在了流放之地。

郭威时代的皇权,因为具有绝对的实力,所以敢于把枢密使当做制衡宰相的工具,而无惧其兴风作浪。

从唐中期枢密院诞生之日起,枢密使的权力在大多数时候大于相权,偶尔还超越皇权,成为权斗最终赢家。不过,从五代中后期,枢密使也开始与宰相泾渭分明,成为专门掌管军事的官员,并从此不再参与政事。


三、北宋:枢密院的成熟

宋朝建立后,吸取了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各自为政的教训,通过采取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将皇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太祖

皇帝绝对控制军权,而枢密使和宰相都只有非常有限的军权,二者再也无力向至高无上的皇权发起挑战。

北宋时期的枢密院,是宋代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仍以枢密使(也称为知府枢密院事)为最高长官,他们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均是宰相级别的要员,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北方游牧民族是北宋的主要敌人

枢密院也在此时真正走向了成熟期,据《宋史·职官制》记载,枢密使的主要职责是:“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视、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

一句话概括,宋朝所有事关军事机密和国防大计的事务,均由枢密使掌管。

不过,宋朝的绝大多数枢密使是文人,他们手下没有一兵一卒,甚至本人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却可以参与制定战略决策,有权调遣军队。

文人范仲淹曾任枢密副使

而那些肌肉发达、杀敌如麻的将帅们,却只能听命于这些文人的领导,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

虽然枢密使也是宰相级别的大官,但是实际上他们只管军事,且没有实际指挥权,地位已经相当于副宰相了,远远不及中晚唐和五代时期。

宋朝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制度设计,就是让枢密使去牵制宰相的军权,又让宰相可以制衡枢密使,而皇帝则可以高枕无忧。《宋史·职官制》记载,宋神宗时期,曾有人提议废除枢密院,将其职责归为兵部,而皇帝却反对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宋太祖看似将兵权交给了枢密使,然而实际上却使大臣们谁也无法觊觎兵权,这才是其制度设计的高明之处。

曾任枢密使的童贯(剧照)


四、南宋、元明:枢密院消亡

南宋时期,由于强敌环伺,外部威胁严重,枢密院曾一度被废,后又恢复。但南宋对于武将的猜忌,比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交出兵权后,韩世忠曾改任枢密使,岳飞改任枢密副使,均属于明升暗降,而且最终结局也令人扼腕叹息。

南宋中兴四将,三人曾任枢密使或枢密副使

到了宋宁宗开禧年间,改由宰相兼任枢密使,从此枢密使从属于相权,未再独立。皇权之下文武对峙的局面,也就此不复存在。

元朝建立后,学习宋制,继续设枢密院,仍然掌管全国军务。元代的枢密使一般由皇太子兼任,但枢密院的整体地位比中书省低,相应的权力也较宰相弱。在具体征战时,皇帝往往还会指派大臣组成行枢密院,作为战时临时机构。

元朝士兵

到了明代,朱元璋也曾设枢密院,但枢密使的权力受制于宰相。再后来,他又以大都督府替代了枢密院。枢密院制度从此告别了历史舞台。

不过,到了清代,雍正曾经开设军机处,被认为是仿效枢密院“借尸还魂”,但是,军机处与枢密院有很大不同,二者不应视为有承袭关系。

结语:枢密院的兴衰,与皇权、相权的此消彼长密不可分。

可以说,晚唐五代时期,正是枢密院权力的增长,打破了三者之间的平衡,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权力的博弈。

而在北宋以后,皇权上升到绝对主导地位。在新的权力“斗地主”中,枢密使和宰相再也无力挑战皇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平乐》中的枢密使、参知政事是什么官?殿前司是干什么的?
解读“枢密使”:五代十国第一军政重臣的发展史
二轮:唐宋之变
皇权的衍生物 第二十六章: 二府三司三衙——宋朝大背景(23)两宋奸臣篇
每日一解:二府三司
从制度上分析,北宋一直生活在唐朝的“阴影”之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