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安碑林看名碑(中)

图/文 袁永生

几乎所有练过柳公权的,都练过他的《玄秘塔碑》。

玄秘塔,里面埋葬的是一位大和尚,大达法师。他是唐代继玄奘法师之后又一位高德大僧。

写这字的时候,柳公权64岁,艺术已经成熟,目力腕力也好,书体写得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

唐代楷书,到了柳公权这里真正摆脱了魏晋楷书,形成独立的唐楷。

柳公权作为书法家,人们熟知他的字,他的文章见的不多,《韩復墓志》,文章是他写的,韩復是他的外甥,志文写得生动流畅,叙事平实,一篇很好的散文。

字是唐代书法家许仲年写的。

怎么样,字也不错吧?

如果写的不好,柳公权估计也不愿意,会一把夺过笔来,说滚滚滚,我来!

颜筋柳骨,颜真卿和柳公权无疑是中国楷书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诸位不要拿他们和王羲之比较,王羲之写的是行书,不是楷书。那么张旭和怀素,绝对是书法史上的两座草书高峰,在草书上,人们常说的是“颠张醉素”。

我们先来说说这“颠张”。

张旭,是苏州人,好喝酒,喝醉了写出来的狂草作品最妙。

这是藏在西安碑林的《断千字文》,

张旭原来写的是全的,后来只收集到残存的六块碑石,也只有200来字,所以,叫《断千字文》。

200来个字,也可以看出张旭的草书风格,纵横神往,气势磅礴,遒劲有力又富于变化,实乃草书精品。

这是张旭的《肚疼帖》。

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书法家无意当中信手写出来的。越是拿着劲写,越写不好。

据说王羲之写《兰亭序》,也是酒酣耳热,一挥而就,等到酒醒了,努力再写也写不出那种效果。

这张旭的《肚疼帖》一个便条,告诉朋友自己肚子疼,吃了点什么药。

这便条就流传下来了,成了草书精品。

说一下碑与帖的区别,刻在石碑上的字,比较容易流传,有好字,就从碑上拓下来,临摹的人可以看着碑写也可以看着拓片写。

没有纸的时候,能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大多是刻在石头上,也有少数是在竹简木牍,或者绢帛上面的。

有了纸,比如到了王羲之的东晋,书法家,就把字写到纸上,毕竟比写到碑上要简单,写到碑上还要刻。

到了唐朝,人们都搜集到王羲之的字,就不是从碑上了,就是一个个的纸条,临摹者很珍惜,把这些纸条一条条贴起来,比着写,这就是字帖。

石碑上的字,如果用纸拓下来,贴在一起,也可以成为字帖。

写在纸上的字,比写在石碑上的字,更能体现书法家的风格,因为写在石碑上还有一次加工,石匠用刀一个一个刻下来,有所谓“笔法与刀法”。

有时候,本来是写在纸条上,后人为了便于保存,就把它刻在石头上,成了“碑”。

这就是帖与碑的关系。

这《肚疼帖》,本来是写在纸上的,后来,又被人刻在石头上,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

所以它叫《肚疼帖》,不叫《肚疼碑》,——它最初是帖。

书法上还有很多著名的帖,比如杨擬式的《韭花帖》,也是便条。

再来说说'醉素”。

怀素是个和尚,俗姓钱,湖南永州人,喜欢草书,学习张芝,张旭,张氏,草书大家,被称作“草圣”。

怀素的草书也是狂草,用笔和张旭又有不同,圆劲有力,气韵贯通,奔放流畅,一气呵成。

宋代的米芾曾这样评价: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转进退,莫不中节。

这是怀素写的《千字文》。

怀素的草书,一般都是瘦而露骨,但有时也能匀稳清熟,另有一种妩媚动人处。

看看他写的《东陵圣母帖》。

千万不要以为草书好写,有时怀素给朋友写信,行书楷书,他会略带歉意的说,今天太忙,没给你写草书。

当然,现在写'老干部体”的人不这样认为。

墓志与墓碑是有区别的。

墓志一般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石墩子,上面刻的铭文叫墓志铭。埋在坟墓里。

墓碑是一个长方形的大石头,竖在坟墓前。

墓志比石碑小得多,因为要埋在坟墓里,也是身份证明。

这一块便是墓志。

石碑有立在坟墓前面的,叫墓碑。

立在塔的前面,叫塔碑。

立在家庙前面,家庙就是祠堂,叫庙堂碑,或者家庙碑。

西安碑林里保存的石碑,唐代以前,多是墓碑。从唐开始,多和佛教有关,也有一块和基督教有关,叫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五世纪创始于叙利亚人聂斯托里,所以又称“聂思托里派”。碑文记录了,波斯传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诏许传播景教,兴建大秦寺以及僧侣在中国150多年的传教经历。

唐朝真的很伟大,不怕'全盘西化”,佛教本来就是西方的,基督教更是西方的。

这块碑的碑文有汉字32行,行62字,是唐代书法家吕秀岩题写的。

更重要的是,碑上还刻有古代的叙利亚文字。它的文化价值远远大于书法价值。

这就是那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面的部分文字。

景教又叫拜火教,还叫做祅教。崇拜火和太阳。

这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面的古叙利亚文字。

景教也是古基督教。

这上面刻的是古叙利亚文言文。

可以想见唐朝长安的气势,不仅仅是来了多少外国人来做交易,来读书,来学习,来做官。更体现的是对多种文化的包容。这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西安碑林里,还有一款很好的篆书名碑,《三坟记碑》,不光是字写得好,书写者来历也奇特,他叫李阳冰,擅于文辞,工于篆书,尤其是小篆。他自称是秦朝李斯的后代,很是自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他的祖上李斯写的《峄山刻石》也保存在碑林里,李阳冰的《三坟记碑》确实也写得好,线条圆润挺拔,铁画银钩。

西安碑林里许多字都被印成字帖,《多宝塔》《玄秘塔》《家庙碑》《曹全碑》,广为流传。也有些碑上字写得很好,但是流传不广,更没被印成字帖,原因很简单,出土比较晚,有的才出土一二十年。

这一幅叫《'刘中礼墓志》,2002年才出土,在西安东郊砖厂挖出来的,要不人们常说“地上文物看泉州,地下文物看西安”,——说归说,泉州的地上文物也不多了,这50多年破坏的最厉害,地上只要能看得见的,都难逃一劫,地下文物可是劫后余生,看不见就留下了。

西安地下都是宝贝。

这字是唐朝的崔筠写的,既有颜真卿的风韵,也有柳公权的味道。

西安碑林里不光有字,还有画,那画也是刻在石头上。

唐代有个吴道子,人称“画圣”,他画的人物,生动轻灵,衣带飘飘欲举,'吴带当风”。

碑林里,有一块碑上刻的是观音像,据说就是吴道子画的,你看看。

这吴道子是个奇人。

他在河北的柏林禅寺,跟当地的画家学画,天资聪颖,去闯荡江湖,又跟书法家怀素学习,你他的画能画的恣意狂放。

不光有吴道子的画,还有王维的画。

王维不光是诗人,还是音乐家和画家。

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是王维的画存世不多,多亏有人把它刻在石头上,留下来了,就是这个样子。

王维的画被称作文人画,清新淡远,自然脱俗。

王维信佛,画里有禅意。

王伟绝对是大师级的人物,世人只知道他的诗写得好,很少知道他画画的好,而且他是文人画始祖,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今天练习书法的人,依帖临摹,很少知道中国最早的字帖是《淳化秘阁法帖》,被誉为'法帖之祖”。

今天西安碑林里保存着《淳化阁帖》。

还有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唐朝宋朝的皇上都比较有文化,喜欢书法的不在少数,他们为了练习好书法,搜集了许多写的好的字,历代帝王,名臣,王羲之,王献之都有。这些字为了好练好拿,一条条就粘起来,这是字帖的雏形。

到了宋朝淳化三年,皇帝是宋太宗,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他们兄弟俩都是读书人,大家翻看宋朝历史也会发现,北宋南宋很少杀文人,原来在赵家兄弟制订的家规中,就有一条不杀文人。子孙谁当皇帝都遵守这条家规。赵家兄弟太可爱了。

淳化三年,赵匡义让大臣把所存的字刻在枣木板上,枣木木质比较细腻坚固,不易,变形龟裂。

然后,把这些字印出来,比石碑拓印要方便多了,印出来的字当字帖,这应该是官方发行的教材。

年代久远,那些枣木也找不到了,印出来的字还有,人们又把字刻在石头上,看来还是石头比较保险。

翻来翻去,字的模样会有点变,但已经足够珍贵的了。

这碑上的字就是《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共145石,228面刻字。

这是晋元帝写的字,看来,在古代,要是字写不好,连个皇帝也当不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种。

现在,在西安碑林里,工人每天很忙着拓字,宣纸是特制的,柔韧,墨也是特制的,没有常见墨汁的臭味。

把濡湿的宣纸敷在字的上面,拓锤蘸着墨汁,轻轻地,一下一下地拍打或者按。

拓锤很软,像是用布包了一团棉花。

宋朝以前的字已经不让拓了,铁杵磨针,他的动作在柔,也还是有伤害的,宋朝以后的字,几乎天天拓,——买拓片的人很多,稍微装裱一下,就能挂在家里,还绝对是'真迹”,五六百块钱一幅,比去一趟歌厅便宜多了。

就是这钱落不到当年的书法家手里,怪可惜。

从石碑上拓字的工人,边忙着边和我说话,他看的是苏东坡的《归去来兮辞》。

这里有很多宋代的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108篇.陕西游记(八)西安碑林博物馆之书法名碑
《長相思·在長安》——碑林博物館(上)
《书法问集》259、为什么临习碑刻主要还是依靠拓本呢?
大秦景教碑差点被窃走,这位巡抚最后用一“绝”招,保住了国宝
西安有一奇特石碑,出土之时轰动西方世界,全球复制品数不胜数
文化圣地--西安碑林(绝品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