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朱瞻基与朱高炽的帝王心术如何分崩瓦解大明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

朱元璋草莽起势,终成大业,说他是一代传奇皇帝也不为过。虽然朱元璋有着常人没有的目光和韬略助他成就大明,但是作为一个“草根”,朱元璋也有着自己所坚守的“固执”,就比如封藩这件事情上,朱元璋也并不是不知道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等,当然,他也是看到了唐末的藩镇割据综合决定的,这些可以参照明太宗宝训,有相关记载。当然历史是非不能一句话明了,只是我们以上帝视角回顾历史长河,其中纰漏益弊自然要比古人更加一目了然。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初,为了巩固统治,首先在政治军事上着手,便有了朱元璋的封藩,朱元璋由于出身的原因,自然而然,在权力的分配上更加信任同姓宗族,于是就分封了一众同姓藩王,并且还赋予其相应的兵权。朱元璋心思,这些老朱家的子孙就帮他世世代代看着大明江山,于内:君王有难,同族亲王入京勤王;于外:镇守边关要塞,同仇敌忾,稳固江山社稷。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死后紧接着几代都面临着藩王拥兵自重的现象,威胁皇帝统治。朱标的死令朱元璋猝不及防,紧锣密鼓的布局保障自己皇孙朱允炆即位,仍然被强势的朱棣夺走皇位,朱元璋尸骨未寒就让朱允炆吃了自己种下的恶果。夺位登基的朱棣虽然处理了朱允炆没有处理完的藩王势力,但是他半生忙于对外斗争,连死都是死在回来的路上,自己同样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之后的朱高炽和朱瞻基。

这个烂摊子的主角是谁呢?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俩,朱棣驾崩之后,朱高炽登基。朱高炽是个读书人,尤其是以儒家为尊,儒家倡导“仁”,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朱高炽的庙号为仁宗的原因。朱高炽与朱棣不一样,朱高炽是个心胸颇大,有气量的人,当然这是跟朱棣比起来,朱棣一生大多军旅为伴,从靖难夺为,再到多次亲征,有点朱元璋的意思。朱高炽则不然,他多半是修习学问,治国之道,行政之学。

早在永乐年间,朱高煦就对太子之位时常觊觎,明里暗里数次与朱高炽相争,反观朱高炽,他倒是一个好哥哥,贤太子,不仅器量过人,心胸宽广,而且顾全大局。面对朱高煦每次出招,朱高炽都一味忍让,加上朱高炽监国有功,且在靖难之时镇守北京,阻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又是朱元璋指定第一顺位继承人,朱棣也没有动摇他的位置。


等到朱高炽即位,朱高煦等人反抗之心渐盛,本以为朱高炽会就藩王之事,大肆整顿,稳固统治。没想到朱高炽当了皇帝还是对这个弟弟一忍再忍,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仍命他返回乐安,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朱高炽正忙着改组内阁,平冤翻案和京都南迁的事情,攘外必先安内,朱高炽一再纵容朱高煦等人,不断让步,也是权宜之计,为日后整顿稳固统治,毕竟朱高炽刚刚登基,加上永乐年间朱棣的酷吏政策和沉重刑罚使得臣民多少有些怨愤之心。

朱高炽虽然老实,但并不傻,他大力整顿内政的同时还不断安抚朱高煦,朱高炽在布局。朱高煦是行伍之人,常年泡在军营,免不了嗜杀狠戾之名,其次朱高炽没有削藩之举,反而大加封赏,不论朱高煦怎么闹,都抵不过这个哥哥的怀柔之策。师出无名的朱高煦无法掀起大波浪,等朱高炽大赦天下,皇位坐稳,天下归心,百姓皆念其贤德,百官皆因其明理,则再以仁义之心,兄弟情深劝解弟弟朱高煦,朱高燧,不战屈人之兵,攻心为上!而且在这期间,朱高炽还派朱瞻基去南京祭拜朱元璋皇陵,实为兼顾南北国事大局,稳固人心。


可惜朱高炽的计划刚安排完,人就骤然驾崩,老爹没完成的任务,换成了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刚登基,立刻着手军事,他深知老爹的政治构想,同样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学父亲,对叔叔们仍然是封赏有加。此时的朱高煦却不买账,趁着朱瞻基刚刚即位,政治动荡,立刻扯起“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夏原吉。朱瞻基也已经准备好,既然老爹的局布了一半,那我就写个结局,你既然是“清君侧”,那我就来个御驾亲征。

六军将士听到皇帝亲征,士气鼓舞,一些准备伺机而动的小人奸佞也被镇住了,这个局面也远远超出了朱高煦的想法,一下子没有了主心骨。各路准备随朱高煦起兵的叛将藩王此刻也不敢轻举妄动,朱高煦还没打出城,就要固守乐安。朱瞻基带大军浩浩荡荡围了乐安,一支箭入城,又开始了劝降,朱高煦自治大势已去,无人响应,此刻孤军难敌,无奈自己不顾王斌等人的劝阻,偷偷投降。此次叛乱,兵不血刃就解决了,朱瞻基没有杀他,而是贬为庶民,囚禁了起来,继续推行自己的“仁治”,但是后来朱高煦自己作死,被气极的朱瞻基杀了(“调皮”致死的朱高煦?),而朱高燧保全了自己,这个不多赘述了。


至此,历经建文、永乐、洪熙三朝的外藩问题得到解决,有人说,朱允炆和朱瞻基父子遇到的情况类似,同样的藩王造反,同样的叔叔起兵侄子。不同的是朱允炆面对强藩,并没有朱瞻基父子的韬光养晦,与其说他政治无能,倒不如说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像朱瞻基那么多。朱允炆是因为自己父亲的猝死,才从爷爷朱元璋手里接下大权,他和他爷爷不一样,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即便是他大肆屠杀功臣,也只是群臣百姓惧怕,藩王公侯敬畏,在朱元璋面前,他们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但是朱允炆登基之后,他没有能够教自己韬光养晦的父亲,只能学大刀阔斧的爷爷,自己的政治基础也无非是堂下的那一群文官儒臣,一切都是他们觉得好还是坏,朱允炆面临这些叔叔辈的藩王,他没有多少威慑力。他知道要削藩,也听了文臣们的建议,他不知道自己这么做和爷爷这么做完全是两码事,无奈建文帝只能自食削藩恶果,也是个可怜之人。

朱瞻基父子俩的平藩解决了半个世纪的外藩问题,使其灭亡欲先使其膨胀,当然两边都不是傻子。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朱棣的子孙们做了一个好典范,他们能理清侧重,抚外安内,以大局为重,用帝王心术权衡天下利弊,先得民心,再治天下,不得不说是一招高明之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明皇帝中的狠角色朱瞻基,以仁术对付有异心的藩王,效果极佳
朱棣为何不喜长子朱高炽,却偏爱长孙朱瞻基?原来背后藏着隐情
《大明风华》之朱高煦:用实力解释,什么叫不作死不会死
甘棠:大明王朝16帝||朱高炽什么都好,就是短命
朱棣的二儿子死的有多惨只是伸腿绊倒了侄子,便被活活烤熟!
历史上的解缙是怎样一个人?朱棣为什么要杀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