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屋魂|「八十三」锅盔手艺

第【八十三】集     锅盔手艺

再生也想不到,自己居然就这样在小香港找到了学打锅盔的师傅!

赵大黑表面看是个粗鲁人,其实极是耐心和细致。不但认认真真地教再生打锅盔的技术,还按照女儿赵小香的吩咐给再生提供免费饮食。

打锅盔真是一门技术。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块面馍,制作起来却一点不简单。首先是发面,要按季节掌握水温,先和成死面块,放在案头上用擀面杖使劲压,边折边压,四面均匀。把面揉好,分好重量,也就是用手从面团上揪下一小块一小块的面团,然后切成两块,分别加入酵面和碱水再揉压。边揉边视面的软硬程度,如面软可以再撒些干面再压,直至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揉成椭圆形的整块,用温水打湿一块布盖严,俗称“盘性”。打锅盔时掀开遮布一角,从里面拿出一块,生意好时就省下这道工序,直接从整块面团上揪一块下来,再在上面用手揪分成每块重量相等的小面块。

川地的锅盔不比其他地方的大,每个只有二两重,烙出来的锅盔也就只比一张巴掌大一点。再生问过赵大黑,既然每个锅盔都是二两重,用称称好不就行了,干嘛要用手去揪?而且要求揪得大小一致?赵大黑又板着脸说:“手艺人手艺人,就是靠手吃饭的人!打锅盔用称称重量,不是要笑死人?”

再生后来观察,其实打锅盔的师傅不用称称重量,就是要让人看到师傅增增减减,每个锅盔的重量都一样,打锅盔的师傅的手就是称,当然也有炫耀的成份在里面。另外,面团经过手揪而不是刀切,更具韧性,面粉经过发酵后延伸出来的纤维不被切断,即使用手拉扯,也可以很快和其他面团里的纤维连接起来,这样制作出来的锅盔就更筋道,也就有嚼劲。这和北方人煮白菜,不是用刀切而用手揪,这样的白菜煮出来味道更好。

再生揉面揪面的功夫已经很好了,但推擀的功夫还不到家。要把小块面团擀成厚薄一致的圆形饼,不但力度要适中,而且要用擀面杖敲打案板,让案板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声音有点像写近体诗的格律音韵,听之如金声玉振,并且这声韵铿锵要伴随着行云流水的动作,才能在熙来攘往的街场之中吸引顾客。

每天仔仔细细观摩师傅赵大黑的动作,再生结合自己读家里几位哥哥买回来的唐诗宋词,发现打锅盔用擀面杖在案板上敲击出来的声音,要达到音韵回环婉约流转之美,声调交替抑扬顿挫之妙,就要像做诗时使用平仄字一样。

擀面杖第一下轻轻敲打在案板上,在擀了一下还是不成形状的面饼时,第二下也要轻轻敲打一下案桌,擀一下面团;再在案板上急促而有力地连敲两下,接着在面饼上使劲用力地擀。等面饼明显变薄之时,又再轻轻地连敲两下案板,然后在面饼上象征性地推擀。师傅就要利用这个“清闲”的时间,抬起头来东瞅西看,观察周围的情况。如果暂时没有生意,师傅就把擀面杖在案板上重重地敲一下,像说书人敲打醒木,更是像极了格律诗里的“仄”声字,既要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又要用优美动听的声音达到广告的效果。重敲之后,师傅把擀面杖的两头分别在案板上倒来倒去地击打桌面,像孙悟空耍金箍棒,擀面杖飞快地在手里转动,并且接连响起激烈的声响,有节奏的声音和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就是最好的广告,一般都会吸引来几个顾客,不少人都会稍微放缓脚步甚至驻足观看。

等那赶场的人被成功吸引过来,擀面杖敲击案板的声音再次激烈起来,师傅像开始写第二行诗句,那“仄”声就是擀面杖用力地敲击案板的声音。师傅把差不多成形的面饼翻转过来,用擀面杖快速推擀面团,柔软而有筋骨的面团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面饼。师傅就懒懒地轻敲两下案板,再把面饼翻过去,像要振作精神一样用擀面杖使劲击打两下案板,又使劲擀起面饼来,等这面饼已经完全成型,师傅手里的擀面杖再一次两头翻来覆去地击打案板,那音韵就是格律诗词里的押韵字。

接着师傅手里的动作又快起来,再一次重复刚才的动作,只不过那敲打的声音加长了节奏,擀面的动作轻柔了许多。

有时候,这样的节奏也会有所改变,或者开头重重地敲打两下案板,使劲擀一阵面饼之后,就轻敲三下,再擀;然后又重重地连敲两下案板,擀一阵面饼之后,就把擀面杖的两端倒来倒去地在案板上击打。等把面饼翻转过来之后,在案板上轻敲两下,用擀面杖把边角轻微地碾压一阵,接着是三声几乎要震耳欲聋的声音,师傅在面饼上一阵急风骤雨的推擀,这面饼终于成型,师傅就轻轻地把擀面杖在案桌上敲打两下,像刚才擀面累了休息似的,在面饼上极温柔地擀动。把面饼再翻过来,演戏一样重复刚才的动作,面饼就擀成了。

再生根据师傅手上的动作和擀面杖击打案板的声音,按照近体诗的写作方式,居然找出敲击案板的规律,经过自己用心模仿和赵大黑的不断校正,很快就把推擀和敲打的功夫学到手了。

赵大黑心情也有舒畅的时候,边教再生打锅盔,边给再生讲川省锅盔的来历。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命大将姜维率部在现在四川彭州市军乐镇休养屯垦牧马练兵,军中牧马人早出晚归,在荒郊野外无以为食,英勇善战并且足智多谋的姜大将就想出用面粉炕制面饼的方法,让牧马的兵士携带此食出外牧马,从此这个地方就改名“军屯”,由此而得名今天的“军屯锅盔”就是当年军中干粮逐渐演变而成。

关于锅盔,还有传说是三国时诸葛亮所创。蜀汉丞相诸葛亮屯兵成都,准备北伐。自古蜀道难于上青天,道路崎岖难行,行军速度极慢,为了不耽误战机,事必躬亲的诸葛亮命人将面粉炕制成烧饼一样的干粮,让兵士们边行军边吃饭。后来做锅盔屯兵的地方就被后人叫做了军屯镇,那烧饼一样的干粮就成了锅盔。

诸葛亮凯旋博望,归回新野,命关云长驻扎把守营地。自古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俗语,但适逢气候干燥,田地久旱,马困兵乏,军粮无着。为稳军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手摇白羽扇,摇晃几下纶巾头,沉思片刻,计上眉头,立即书信一封:“多用干面,掺水少许,和成硬块,大锅炕干,得食为馈(盔),以响军士”。关羽得到信报,依计照做,果然渡过难关,立下了大功。从此,“锅盔”便成为军粮的必备之本,“锅盔”也就更名为“锅魁”。后来这种“军粮”的制作方式很快流传于民间,成为人们充饥的点心,并且取其“夺魁”之意,倍受莘莘学子的亲徕。川地的锅魁比其他地方的“锅盔”都要小而香、酥、脆、细嫩化渣,并且做工考究,独具风格,即源于此。

师傅炕制锅魁的灶头,是一个油桶,揭去上盖,里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间,外面用山上粘性极好的黄泥糊得严严实实,上面一口平底锅像盖盖子一样盖住没有火光的炉膛。一把毛发都差不多掉尽的刷子,在一只装了半碗油的破碗里蘸了蘸,刷遍锅底,再把擀面杖擀成的面饼摊在烤烫的锅上用文火炕制。这锅魁炕制得好与不好,全靠勤翻转,俗称“三翻六转”,烙得火色均匀,皮色微鼓时即熟,周围并有菊花形的毛边。等到锅魁的两面有了黄颜色透出来,师傅就将炉子上的平底锅移开一个口子,用长长的铁夹子把锅魁夹起来放到炉子里专门预留出来的凸起部分,让锅魁立靠在炉膛上。

大约过了两三两分钟,师傅便把那长长的铁夹子又从移开一条缝的平底锅边伸进去,轻轻从炉膛里将体积增大近一倍的锅魁取了出来,要么整齐地放在案板上,要么直接递给站在一旁的食客手上。这时候的锅魁,外焦里嫩,松软适宜,拿着似乎有点烫手,吃着却感觉挺好,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中,刚才还是案板上的面团,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师傅炕制的锅魁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并且中空、外酥、里起层、边厚、吸汁,不漏汤。入口越嚼越多,嚼劲十足,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甜就加糖,咸则加盐。甚至像剖鲫鱼那样剖开锅魁,塞一碗拌得红红的凉粉进去。再生和赵小香认识的第一天想要停放自行车的空档,就是用来摆放凉粉桌子的摊位。

吃锅魁,既不要筷子勺子,也不要碗盘杯盏;还不要菜肴佐餐,不管是咸菜还是鲜菜;三不要桌椅板凳,锅魁就适宜站着吃或者走着吃。所以锅魁真是“生意虽小,但明堂却多”的行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锅盔的做法有哪些?
【面点知识】烤制面食的种类和制作
锅盔,一种似馕非馕的美食
饼中极品——三杖饼
【食享遂昌】梅干菜烧饼,炉壁上的美食
芒果君爷爷小吃制作1:锅盔,一种似馕非馕的美食,做法送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