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队伍中的外籍党员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特殊群体,这就是朝鲜、越南、日本、印度、奥地利、波兰、英国、美国、苏联等国的外籍中共党员(以下简称外籍党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曾经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在他们当中,既有医术高超的医学专家,也有业务精湛的红色翻译;既有颇具传奇色彩的百战将星,也有谱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著名作曲家……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极为缺乏、出类拔萃的行家里手。他们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毕生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增进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的影响,在中共党史上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吸收外籍党员,表现了开阔的胸怀和包容性。一切革命力量,包括外国仁人志士,只要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就可以被吸纳到这个组织中,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吸收外籍党员,有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外国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事业的正义性,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这对中国共产党员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鼓舞。同时,有助于提高全世界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外籍党员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身份特殊,往往能够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直接影响到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评价,对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产生积极作用。

作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尽管许多著名外籍党员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作贡献各别,但他们义无反顾地用毕生追求铸就了共产党人的信念和忠诚,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们是并肩战斗的历史见证者,也是中国革命的风雨同路人。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也是一笔我们庆祝建党百年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青春致敬青春,热血点燃热血。外籍党员中那些血肉丰满、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那些高山流水、动人心弦的鲜活故事,彰显着崇高之美、信仰之美,传承着热血初心的价值追求,凝聚着奉献荣光的精神纽带,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乐观、得失观。

中国共产党党章对“外籍党员”规定的变化。中共一大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过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第一条规定:“本党党员无国籍性别之分,凡承认本党宣言及章程并愿忠实为本党服务者,均得为本党党员。”中共三大、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和第二次两个修正章程,都保留上述表述。

1945年通过的七大党章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及章程、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工作、服从党的决议,并缴纳党费者,均得为本党党员。”

由于共产国际已经于1943年解散,所以七大党章没有再提党员的国籍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和正面回答。八大党章规定:“任何从事劳动、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中国公民,承认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工作,并且按照规定交纳党费的,都可以成为本党党员。”也就是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是中国国籍的公民,外籍公民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召开的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党员的国籍问题上都明确要求:只有中国公民才能入党。拥有中国国籍,成为了具备中国共产党党员资格的最起码条件。

中共党史上吸收外籍党员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925年4月18日朝鲜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但到1928年初分裂为3个小组织。同年共产国际六大取消了朝共产党的共产国际支部资格。在此情况下,共产国际指示在东北的朝共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20日后,有430名原朝共党员分别加入中共满洲省委各地组织。接着,其他朝共派别也先后发表宣言,号召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在东北的朝共党员很多人都加入了中共。这是中国共产党吸收外籍党员人数最多的一次。

外籍人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从总的情况看,大多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些外籍党员参加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参加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今天,我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会忘记这些外籍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阿拉伯裔美国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因工作成绩突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 2009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中国开国将军中唯一的外籍将军:越南人洪水。他是越南籍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48年的短暂生涯中,有27年是在中国度过的。他三次含冤被开除党籍,但对革命的信仰始终未改。他是越南人民军的少将,也是人民解放军授衔的唯一的外籍少将。他革命的一生,只能用“传奇”二字来形容。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铁夫。原名韩伟键,朝鲜人,1928年2月,经共产国际介绍,李铁夫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李铁夫接受中共的指派,赴北平工作,出任党的外围组织——北平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党团书记,从此开始了在中共地方重要领导岗位上长达6年的曲折任职经历。1932年9月后相继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1937年7月10日在延安病逝。

冲锋在前的红军将领——毕士悌。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铁流中,至少有30名朝鲜籍的干部和战士与中国红军并肩征战,军委干部团的参谋长毕士悌便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和长征。1936年2月22日在指挥强渡黄河战斗中光荣牺牲。

“新四军的白求恩”——罗生特。奥地利人,1903年1月出生,犹太裔奥地利人,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学位。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担任医务职务最高的外国友人。1939年他来到中国,开始了在解放区长达10年的奋斗经历。他先后转战华中、山东和东北解放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在新四军、八路军和东北人民解放军中担任高级卫生工作职务,并历任大军区医学顾问、纵队卫生部部长。194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四军军长陈毅和新四军宣传部部长钱俊瑞一起作其入党介绍人。罗生特大夫从1941年到1949年间,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的光辉业绩已载入史册。他是中奥人民友谊的象征,将永远为后人所缅怀。

“活着的白求恩”——傅莱。从1939年远渡重洋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这位“洋大夫”足迹踏遍晋察冀边区的山山水水。这位献身中国65年的“洋大夫”,不但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也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曾被称为“活着的白求恩”,是中共外籍党员中党龄最长的党员。

著名反战同盟人士——佐藤猛夫。1910年生,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人。1939年5月被派到中国,8月被八路军俘虏,后担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卫生部野战医院内科主任,参加反战同盟活动,1943年6月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45年4月至6月旁听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致力于打开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李敦白。青年时期即加入美国共产党。1942年参军,被派往斯坦福美军语言学校学习中文;1944年-1979年期间长居在中国,后前往延安,负责处理美军和中国民间事务。1946年,他请李先念、王震作为自己的入党介绍人,经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的直接批准,成为当时唯一的外籍共产党员。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35年间(1944年-1979年),亲历了当代中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共党史上跻身高层核心圈的独一无二的“老外”,李敦白一直致力于帮助中国共产党打开对外交流的窗口,他在中国既传奇又大起大落的经历无疑是当代中国的缩影。

向世界传播中国——爱泼斯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又名艾培,1915年出生于波兰,自幼随父母定居中国。1937年任美国联合社记者。1939年在香港参加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宣传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努力向世界人民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解放区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1944年5月至10月参加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采访。其间,经他改写,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了第一条英文新闻稿。日本投降后,他在美国积极参加反对干涉中国内政的斗争。1951年应宋庆龄之邀,回中国参与《中国建设》杂志创刊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汉斯·米勒。1915年生于德国。1939年9月,奔赴延安,并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600箱医药用品和一辆大型救护车送往延安,参加八路军并到达太行山区。1943年1月返回延安。1951年1月加入中国国籍。建国后,历任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教授,沈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兼儿科系主任,北京积水潭医院教授,北京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在乙型肝炎的研究工作中,领导研制出乙型肝炎疫苗。

著有《在革命的上海》等著作的日本籍中共党员西里龙夫;曾参加侵华战争,被俘后觉醒成长为反战同盟的八路军战士,回国后成为对华友好人士并一直致力于反战宣传的日本人小林宽澄;和白求恩大夫安葬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的印度籍中共党员柯棣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朝鲜人郑律成;第一个撰写中共党史的日籍中共党员中西功等。

《历史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队伍中的外籍党员》尽量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细节,重现这些曾经给予中国共产党真诚帮助和无私奉献的外籍党员的光辉形象,让读者深切感受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国际情怀,连接中外友谊的桥梁纽带。

本书既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追溯,又有史实史料的崭新呈现;既有英模典型的光辉事迹,又有平凡人物的崇高追求;既有理想信念的传承积淀,又有风云历史的集中展示。全书以“党史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的方式,通过“硬内核”的“软传播”、用“新嘴唇”讲述“老故事”,以新颖丰富的形式、鲜活精彩的细节,播撒信仰信念的神圣火种,镌刻奋斗不息的精神图谱,激励广大读者在时代洪流中书写壮丽人生。

作者简介:

冯俊龙,70年代生人。笔名看尽人间荒唐、大眼看世界、坚挺的鼻子。一个既喜欢历史又注重现实的专职写作者,著有小说、散文、诗歌三百余万字。现担任五块石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原创作品,出版、转载联系作者。五块石头出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色记忆|谌 泓:巫山最后一位中共地下党员唐维
诗诵党史:中共二大召开
中共“一大”前到底多少党员?一名普通党员追寻60年补全所有名单
《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
【多党合作】民进读书会走进市二中共读《从望志路到南湖》
中共一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