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至华文学理论:文“洁”千古唯此人(四)

文“洁”千古唯此人
——章士钊《柳文指要》论柳文之”洁”
(四)
作者:吴至华
为了凸显柳宗元的”,章士钊以韩愈为对比,说明韩愈为文是不洁”的。章说:吾尝论子厚之文,其得力处第一在洁,此境为韩、苏所不能到”。还说:实则天下之宗韩者,廑宗其名而已,以语其文,职乃泥沙俱下,漫无系统,几令学者无从下手,即勉下手矣,而亦空空而回,了无所得。
章认为,韩愈为文不洁”表现为:第一,泥沙俱下,无条理,无系统。特别是使用助(虚)字不中律令。吾考柳文好洁,而洁之最先表现处,在用助字适当,而昌黎文恰得其反。吾曾阅一记载,称退之《送孟东野序》,连用四十九个”字,吾细数两遍,却只四十五,然即以四十五”字,杂植一篇中,终嫌太多,此恐须列入助字不当律令之列,韩、柳文之异趣,此亦一要点。韩文这样拖泥带水,怎么能”?
第二,为人不诚。韩不像柳那样,文以诚为本,他经常写一些自己沒有见过的人和事,为名不副实的人歌功倾德,撰一些无悲痛而伤感的无聊之文。这样无真情实感,行文时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必然矫揉造作,添油加醋,怎能”呢?章士钊对韩文的不洁”如此非难,对奉韩为不祧之祖的桐城派的不洁”,意见就更大了。前面说过,章士钊意中的”,其一便是意尽言止。并说自己一生拜倒在意尽便止”这四字之下。可见章士钊对意尽言止的重视和尊崇。而桐城派(尤其是刘大櫆),却主张言尽而意不尽”,与章士钊心仪不已的意尽言止”刚好相反。对此,章士钊抨击道:
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者,皆桐城人,其人粗通经训,严守功令,手捧高头讲章,口称“古文义法”,以号召于天下,若谓古文丰神,都在未尽之意上,能使后人从客涵泳,而形成高贵。由是世之不勤四体、兼懒读书之青年,一见有此空疏途径,得以呥舌摇尾,弋取功名,并获厕入高华流派,以骄妻而骇俗,将何乐而不为?或谓清政之颓,颓于汉学,毋宁谓由颓逮亡,亡于桐城……。
章士钊对韩愈以及桐城派为文不洁”的批评,显然太偏激。实际上,韩愈的文章并不是章所说的不洁”。韩愈有的文章确实用助字太多,但这样的文章在韩愈一生中只占极少数。
韩愈领导古文运动,文学语言的革新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一方面,他主张务去陈言,词必已出,求新奇,贵独创;另一方面,他也要求文从字顺。文从字顺各识职”,主账文句要妥帖流畅,书面语言要规范化,要符合语法规律和语言的自然气势,反对语言艰涩。文章言语,与事相侔。惮赫若雷霆,浩汗若河汉;正声谐韶濩,劲气沮金石,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其事信,其理切。”即要求文学语言要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辞”,作到繁简适宜。韩愈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绝大多数文章,精炼、准确、奇特、明白、晓畅,其实与章士钊眼中的”并不凿枘。桐城派宗韩,其古文也不能说不洁”
义法”说是桐城派祖师方苞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论主张,也是桐城派文论体系最坚固的理论基石。该派的不少理论见解即由此生发。那么,什么是义法”呢?方苞的解释是:义即《昜》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紧接着又说: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也就是说,义”指的文章内容,法”指的文章形式及构成形式的技法,二者合一,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综合方苞其它的文论文章,可以看出,义法”的内涵是相当宽泛的。举凡一切记载事实、辨析事理,通达世物、阐扬经典之文都可成为有物”之言,举凡谋篇布局的虚实详略、过渡衔接、脉相灌输、前后呼应、隐显变化等种种技法都可纳入有序”之列。然而义法”还有一层重要含意,就是雅洁”。方苞在一些文章中多次讲到雅洁”雅驯”雅饬古雅”清真雅”或澄清无渣”,其含意大致相似。多指选材精当,剪裁适宜,思想纯正,语言雅驯、简洁。其含义包括内容和语言二者,与义枝辞冗”正好相反。方苞在《与程若韩书》中,指出程要他在墓志中增加”职事族姻”等事是未达于文之义法”,又指出文未有繁而能工者,如煎金锡,粗矿去,然后黑浊之气竭而光润生”。这既指内容的简要,又指语言的简洁。
从这里看来,桐城派也是主张”的,其文论与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一再强调和尊崇的”并无不同。甚至章士钊的写作风格也与桐城派有些相似。正因如此,胡适曾说章士钊从桐城派出来”,姜书阁甚至称章为桐城变种”。章士钊自己否定这一点,他在《柳文指要跋》中称:实则桐城于吾绝不近
章士钊对韩愈以及桐城派为文不洁”的批评,自然是一种偏见。在为文”这一点上,柳宗元比韩愈也许略胜一筹,但也不至于像:章士钊所说的那样判若云泥。这种偏见与《柳文指要》极端的扬柳抑韩大有关系。
《柳文指要》扬柳抑韩非常突出,甚至可以说达到了过分的程度。如学者王学泰指出:这本书用极大的热情把柳宗元说得无美不备,捧到九天之上;另外,对韩愈则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态度,打入九地之下。这是过犹不及,又陷入了另外一种不公正。《柳文指要》极端的扬柳柳韩既为学界所公认,更为学界所诟病。正是这种极端的扬柳抑韩的趋向,才导致了《柳文指要》在为文”这个问题上,将柳宗元处处跟韩愈以及宗韩的桐城派对立起来,把他们贬得很低,这是不公允的。
章士钊先生的:《柳文指要》论柳文之”野草先生的评析四个小节现已完成,请各位老师,专家、学者关注点评。

本专辑作者:吴至华近照

山水诗词的欣赏与写作

作者:吴至华
学写诗词必须先熟读诗词学会欣赏诗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记诵无疑是学习写诗词的一种好方法,熟读记诵可以使人接受熏陶,驾轻路熟。但是;单凭熟读记诵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欣赏感悟。欣赏感悟则可以使人有所发现,渐臻化境。学写山水诗词尤其是如此。
什么是山水诗词?山水诗词主要是指描写自然风景,表现诗人主体对自然山水客体的审美追求,抒发诗人的胸襟情怀、咏物寄意之类的诗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诗词的写作不在乎描山绘水,而在乎志趣情怀之宣泄也。
山水诗词写景形象或雄伟壮阔气势磅礴或清新隽永,色彩缤纷;山水诗词抒情感情或奔放激荡跌宕起伏或通幽思奇,变化多端;山水诗词表达语言或俊逸直爽,鲜明生动,或蕴藉含蓄意味深长。
古往今来综观山水诗词的写作则往往和作者的行旅闲适联系在一起, 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更是密切相关。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不同,形诸文字的山水诗词的风格也会各不相同。
谢灵运与陶渊明是同时代人,都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同,诗风迥异:谢灵运孤傲空灵,陶渊明孤独超脱。谢灵运(385—433),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422年贬为永嘉太守。他的山水诗名篇佳句,比比皆是。“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乱流”、“孤屿”、“云日”、“空水”,天地万物,皆有灵性,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不愿随波逐流的人品官品,因而被后人公认为是我国山水诗的创始人。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陶渊明的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净化心境,临摹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篱下采菊间或举首偶尔相对心与山悠然相会片化机天真怡然。“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其一)陶渊明的一-生就像那“孤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为官时和退隐后他都是很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
李白与王维也是同时代人,也都是山水诗的大手笔。但是,因为他们的际遇各别,诗格也不一样:李白雄奇瑰丽王维豪侠秀逸。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想象丰富,浪漫夸张,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王维(701-761),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里贯为蒲州,是河东人,在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作为一代才子,王维少年得志,名传遐迩,但终其一生,仍然际遇坎坷,极不顺利,竟险遭杀头之祸。王维的艺术风格,有豪侠的一面,也有秀逸的一面,而且善用画笔描摹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和宣扬隐士生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一联,从大处落笔,状写襄阳一带的壮丽山川,气势雄浑,意境空阔。王维除诗作优美外,又擅画,为当时著名画手,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名句。
苏轼和辛弃疾的山水词都是非常脍炙人口的造诣都是很深的后人把苏辛并称,同时指出: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遭遇不同风格当然有别:苏轼豪放磊落辛弃疾雄浑忠愤。苏轼(1037-1101)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苏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善用夸张比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天涯”“芳草”成了千百年来鼓舞仁人志士为真理奋斗的座右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千里”“婵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情谊的执者追求。
辛弃疾的词,继承苏东坡豪放词风而有所发展。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地步。辛弃疾(1140-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辛弃疾首先是爱国战士,其次才是爱国词人。辛词的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许多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也不忘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以“青山”比喻南宋小朝廷的屈辱投降政策,以“清江水”东流不息比喻抗敌救国力量势不可挡,形像高大,正义凛然,真可谓忠愤之气,溢于言表,拂拂指端。
毛泽东的山水诗词都是很有特色的:既充满当代生活色彩,又富有政治哲理意味。这种风格与毛泽东的社会阅历是分不开的。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长沙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舵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统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1950年在朝鲜与美国兵戎相见对过阵,1960年在共产国际理论战线上,又与前苏联笔墨论战叫过板。“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银蛇”“腊象”要与“天公”比高低,这是何等的奇丽想象,何等的英雄气概,何等的义正词严,一时间竟然惊动了偏安重庆的蒋家小朝廷。“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庐山仙人洞题照》)“暮色”“劲松”、“乱云”、“险峰”,诗人毛泽东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普普通通、人人熟知的庐山“仙人洞”写得飘然欲仙,酣畅淋漓,进而表达了作者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从容不迫、临危不惧、勇于面对、引领风光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之成了当代山水诗的不朽杰作。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遣物之借端托寓也。”自然山水是作者表达时代感受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借端托寓”,或在赞美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时代,或在哀悼一个永远逝去的旧时代,通过描绘山水的多姿多彩,渲染风光的明媚绮丽,赋予自然以灵气神韵,情景交融,抒情而景在其中,写景而情在言外,发思古之幽情,宣泄自家之怀抱,表达作者的崇高理想和审美情操。
一首优秀的山水诗词,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状物传神,色彩鲜明;借景兴叹,感情真挚;语言声韵,和美自然。无论是谋篇布局、选景寓意,还是遣词造句、引经据典,都要丝丝人扣,恰到好处,含蓄蕴藉,引人遐思。要善于捕捉具有典型性的小景物,以唤起读者脑海里的大境界。语言要质朴醇雅,内涵丰富,有言外意,象外味,既要有概括性、哲理性,又要有具体性、形象性,以小见大,真实感人。
首先,状物传神,色彩鲜明。山水花鸟,云树星空,都是山水诗的描写对象,都是可以人诗填词的。问题是不能见物就吟,遇景就咏,要有一种巧妙的选择,要使形诸文字的山水诗词绘声绘色,既能传达出的自然风光的绮旎明丽,又能赋予这种景物以某种独特的情感性格。谢灵运在《登池上楼》的开头写道:“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潜虬”“飞鸿"这两个形象,高大突兀,先声夺人,再加上它们在“栖川”“薄霄”时,使沉渊差“怍”,使浮云惭“愧”如此写景状物,真可谓之传神、鲜明。
其次,借景兴叹,感情真挚。人们内在的主观心理要与自然的外在意象相联系;要使主观的想象,与客观的自然吻合一致,使景象的情感性格与人的情感性格息息相通,融合为一。要使创作出来的诗篇得到欣赏者的同感;不仅作者,而且欣赏者也感到诗中所传达的自然情愫与自己感受到的一致,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山水诗词强调情景交融、物我交融,主体向客体的渗透。“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一个“暗”字,一个“红”字,把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寂寥”与绝望,自然地恰如其分地化成了外部景物“金烬、石榴”的独特性格。“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与“游子、故人”之间的对话,抓住了当时的典型环境,选取了典型的客观事物,非常富有诗意,主体与客体融和为一,以至于密不可分,扣人心扉。
第三,语言声韵和美自然。杜甫在《春日忆李白》诗中,称誉李白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指出了李白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山水诗的语言特色,更应该如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直率自然,浑然天成,文字精练,音韵和谐,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其十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終南别业》)“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毛泽东:《念奴娇游泳》)这些诗词句段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使用了大众化的鲜活语言,明白如话,不假雕饰,优美流畅,朗朗上口,所以都能广为流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所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说,人们对于“庐山”的认识有六种角度:从横里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超然物外统观全貌当然是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根本途径,但这只是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人们应该努力达到,却又是很难达到的。这首小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闪耀着哲理警智的光辉,使人百读不厌。所以我认为,我们对于山水诗词的认识标准应该是多角度的,我们对于山水诗词的写作实践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的,不必强求一律。

作者照片

作者简历:吴至华,笔名:野草;大学文化。长期从事文学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四川微篇文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已出版十二本文学著作,约计四百余万字。

《五块石头》文学平台是五块石头文化传媒旗下公众号之一,主要刊登诗歌、散文、时评、学术论文、杂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欢迎来稿。

五块石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六首
迟到的三本书
品诗赏画|这20幅古意山水,远远胜过飞升成仙
唐·韩愈 诗词精选|译释·评析
韩愈的这首诗,你一定读过| 每日一诗
逆袭成功的李贺被当众怀疑,欣然赋诗一首,写下千古绝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