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廷孝●散文▶▶摩诃水阔宜游乐◆每月十五文学社◆第二十八期

摩诃水阔宜游乐

  

大凡古老城市,几乎都有城墙保护,而修建城墙,又几乎都是就近取土。取土势必造成洼地,毫无疑义会存储雨水和接纳向它流来的任何水体。历朝历代修筑城墙,是造成城内水域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回望成都历代挖土垒墙,是对存在和影响这座城市许多年的、以摩诃池为代表的广阔水域的一种清点与溯源。

遥远的古蜀国时期,这片土地上并无城廓,人们以木栅土垒为垣,形制简陋。公元前秦惠文王命司马错发兵攻蜀,蜀国灭亡,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又称秦城。秦城按秦国都城咸阳的建筑规划扩建,分大城和少城,两城相连。大城先筑,居东,城北垣近五担山,南垣近赤里(今上南大街),为蜀侯、蜀相、蜀守治所。少城又名小城,在大城之西,以大城西墉为东垣。两城周长共10里(秦制12里),城墙高2. 6丈,墙上皆修有房屋及楼观射栏,成都遂成秦国蜀郡首府。大城为蜀郡郡治,是政治、军事中心;少城为成都县治,建有商肆市场,设有盐、铁、市等官,是为经济重心。秦城均为泥土夯筑,城内沿墙建有下仓,用于蓄备粮草。成都二江则沿城外西南流过。传说张仪筑城时地基不牢,屡筑屡坍。后见江上爬出一只大龟沿城绕行,便按龟迹筑城,得以完成筑城任务,故成都有“龟城”或“龟化城”之称。秦少城于 346年为桓温夷平。毫无疑义,筑城时取土形成的大坑,便是摩诃池的前世。
公元303年,李特率流民起义军进攻成都,占据少城,久攻大城不下,遂在大城北筑一小城,取名赤涂城,作为进攻成都的军事营垒。公元204年,李特之子李雄攻克成都,赤涂城失去重要性,逐渐废圮,挖土垒城时形成的坑复原没,史无所记。
581年,隋文帝杨坚结束南北朝纷争战局,统一全国后,封其第四子杨秀为蜀王,驻守成都。杨秀见昔日旧秦城广不过七里,规模窄小,便加以扩建,史称“扩广子城”,重点是扩建西、南两面,使之广达十里。因而唐代整个成都新城区,皆称子城。另有一种说法称杨秀所扩主要是少城。

建子城时之取土坑,因大量积水,顺势改造为池,成为著名的皇家园林摩诃池,至唐代中叶已成官员泛舟游赏之地。其得名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一位西域僧人见后感叹:“摩诃宫毗罗”,意即龙宫之义。杨秀建楼于摩诃池上,名散花楼,故址在今展览馆附近。
唐王朝有个纠缠不清的芳邻叫作南诏国,是分布在今云南洱海一带以乌蛮白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唐玄宗时,南诏国势力强大起来,经常向唐边境骚扰。唐派大兵征伐,两次在大理附近被打得大败。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南诏发兵大举攻蜀,直破成都外城,大掠财物及子女百数万而去。咸通十一年(870)正月,南诏军队再次围攻成都。唐朝调兵进行抵抗,成都人民英勇反击,打退南诏军队。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南诏军队再北犯,一直打到新津。唐僖宗任天平节度使高骈为西川节度使,坐镇成都。高骈击退南诏后,上书朝廷,请求扩建成都罗城,以加强成都的防务。得到批准后时一年多完成扩筑罗城的工程。
罗城又名太玄城、大城。是唐代所筑成都的外城。高骈动员民工、将士10余万人于成都秦城之外扩筑,周长25里,高、宽各2. 6丈,城墙上部宽1丈,陴高4尺,并建楼橹廊庑5608间。外砌砖壁,既丽且坚,开启了成都以砖造城之始。城增设拥门及曲角,以巩固城垣,防御外侮。城开10门,见于史籍者有7门:南门为万里桥门,又称光夏门;西南为笮桥门,又称坤德门;东为大东门、小东门,小东门又称万春门、瑞鼎门;西为大西门、小西门,又称乾正门、延秋门;北为太玄门。罗城建好后,正式名称为太玄城,因其环绕秦城,称大城,但习惯仍称罗城。高骈筑罗城时,在万里桥西重建散花楼,宋末蒙古军入侵时被毁。近年在百花潭原宝云庵故址处重建散花楼,已非旧址旧貌了。
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五代前蜀王建在成都称帝,将子城改为皇城,成都皇城之名至此始。王建扩建城垣,将原子城内的成都尹署及节度使署迁移子城外,以旧节度使署为皇宫,更其门名、殿名。公元915年,蜀王宫起火,贮于百尺楼的历代宝物悉为灰烬。次年,王建在旧宫之北营建新宫,规模宏大,远胜旧节度使署,成为一座宏伟的宫城。王建时改称摩诃池为龙跃池。其子王衍改造为皇家园苑,名宣华苑。花蕊夫人曾在此作宫词百首。花蕊夫人的彩船游赏曾直达桃花江,而桃花江旧址是在今通锦桥一带。
后蜀孟知祥发民丁1 2万,在罗城外围修筑羊马城,希望用以保护罗城。羊马城周围42里,高16尺。这座城好像是利用城的外堤修建,仅40天建成,较为简陋。后主孟昶曾下令在城上遍种芙蓉树,每至秋日,花团锦簇,成为数十里的花环带。孟昶曾对左右说:“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于是成都获得“芙蓉城”的美名,简称“蓉城”。
宋朝初年,雷终攻成都,“旋克城北羊马城,进逼罗城,追至大安门。”大安门为内城北门,说明当时羊马城、罗城、内城三重城都还存在。罗城、内城在时池中泥沙淤积,宫苑多毁,入池水道也有断流情况。
宋灭后蜀,改皇城为府城。至北宋时,水面已大为缩小。宋代陆游有登子城诗,描写扩建后的城市规模。他在《摩诃池》诗的自注中说:“蜀宫中,旧泛舟入此池曲折十余里。今府后门,虽已为平陆,然犹号水门。”
从宋人李石诗中可知,秦城城墙与宋代府学校址相邻。李石字知几,资阳人。绍兴末(1160年)进士,官至眉州知州,太学博士,晚年为成都学官,就学者千人。著有《方舟集》存世。
府学十咏 (录一)
诗曰:泮林堂后面峥嵘,不道诗书恨未平。
瓜梦沉坑余鬼哭,此间学校倚秦城。
诗后作者有序称,秦城“张仪、司马错所筑。自错入,秦惠公乙巳岁(316)至皇宋绍兴壬午(1162),一千四百七十八年。虽颓圮,所存如崖壁峭立,亦学舍之奇观也。”“泮(pan胖)林”:学宫前水池古称泮池,此指学校。
“瓜梦沉坑”:事见《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十八引《古文奇字》说,秦始皇改古文为小篆和隶书,致使儒生多有怨言。始皇命人骊山暖谷中种瓜,佯称冬季生瓜,让儒生们解释,七百儒生要求去实地参观,殊不知到了现场,误中始皇埋伏,全部堕入深坑,被活埋而死。
“学校”:指汉文翁石室。由此可知秦城南垣的地理位置,与前说赤里近侧相印证。


明朝建立后,太祖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朱椿为蜀王,废汉唐旧城址,根据宋元城基另筑新城,城址没有多大变化。围20余里,高34尺,比唐代罗城小,但城墙却增高了。明代在五代蜀王宫址的基础上修建蜀王府,正殿建在摩诃池填土之上。正殿修成后,摩诃池仅剩西南一角。蜀王府占地5 70亩,外围是皇城。周围9里,高15丈,其南垣在今东、西御街一线,东垣在顺城街一线,北垣在羊市街、玉龙街一线,西垣在东城根街一线。建蜀王府时,将池的大部分填去。蜀王府俗称皇城,又称内城,大城则为外城。东门迎晖门之城楼命名为散花楼,后亦无存。“皇城”之名却相沿袭下来。
明崇祯七年(1634)到康熙二十年(1681)4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战争不断,新城多已毁,市内“颓墉废堑,虎迹纵横”,一片荒凉景象。
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巡抚高明瞻率军攻取成都。至此,清王朝统治四川的政权机构巡抚衙门由保宁(阆中)迁至成都。巡抚张德地于此年重修成都城垣,周围22里,东西穿城93分,南北77分,城高3丈,城内旧称36大街、72小巷。和明城相比,东垣外移,逼临江水。康熙五十七年(1718),清政府在成都大城西垣内新筑一城,供旗兵及家属居住,名为满城,习惯称为少城。满城城垣“周四里五分,计八百一一十七丈七尺三寸,高一丈三尺八寸”。共有迎祥门(俗称大东门)、受福门(俗称小东门)、延康门(俗称小北门)、安阜门(俗称小南门)4门。城内有官街8条,兵丁居住街道(胡同)42条。满城街道似蜈蚣形,由南向北,以原将军衙门为头,长顺街为身,街东、西胡同分作两翼排列为脚。又在明蜀王府内城旧址建乡试贡院, 在严肃堂前仍可见有余水在池之痕迹。
乾隆四十九年(1784),总督福康安、李世杰又重修城垣,并在城上遍种芙蓉,以复五代之旧而符锦城之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奎制军俊整治城门,重建敌楼,东门为迎晖门,南门为江桥门,西门为清远门,北门为大安门。这些名称一直沿用到城墙拆除。奎制军俊还疏通了城外濠池。这时大城、少城早已经没有墙墉相隔,但人们习惯上还是把成都的西隅称为少城。在皇城的南边是唐宋时期成都的南干渠,这时改名为金水河,简称金河。当时还在金河的三桥西北新开掘一条水道,环绕皇城,称为玉河,也称御河。康熙年间还疏导过金河,御河则一直没有疏浚。到清朝末年,大部分已淤塞。
摩诃池在极盛时宽达今正府街一带,南到展览馆前人民南路。河道西连百花潭,西北可通桃花江。1644年,张献忠率大西军入成都,以蜀王府为宫,改承运殿为承天殿。成都上述多次修筑城垣,基本上都是就近取土,客观上扩展着市内的水域。
扬州八怪之一的板桥(郑燮)先生,中年落拓作《沁园春.恨》(又称《'恨’字词》),诗中书尽愤懑,流传极广。据他《刘柳鄙册子》说:“南通李瞻云,曾于成都摩诃池上听人诵予《'恨’字词》,至'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皆有赍咨涕演之意,后询其人,盖已家弦户诵有年。”词作约在清.雍正七年(1730),可以傍证摩诃池的存在。
辛亥革命后,胡文澜平操场,一九一四年将积水彻底排干,填土作操场,摩词池旧迹于是荡然不存。民国以后,满城城垣拆除,与大城合而为一。


前些年利用它们修筑人防工程和地下商场,地下商场后期,又开设有歌舞厅、水吧等三十七家,它们是:潜水艇、情浓、棋牌乐、大家乐、静月阁、晚晴、良霄、梦之旅、老年活动室、葡萄园、念华、康乐、鸳鸯阁、蓝天、棋园、会友、友谊、星夜、音乐茶厅、老年宫、梦幻宫、森林、雪地、白天鹅、翠竹园、西亚、中老年、蓉洞天、红叶、桃园、花心、仁和、芳草地、奇奇、碧玉、弯弯、御河西亚。民间俗称“洞洞舞厅”。完整地历史记录中,它不应该缺失。现在地面上已经看不到河的痕迹,只有金河街、西御河沿街、东御河沿街等地名还说明那里曾经有过河流。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决定在老“皇城”原址修建“敬建”展览馆,以革命的名义,动员全城百姓出工出力。据笔者初中毕业即将下乡的弟弟197114日之来信文字“……现在老老少少都打砖了,大街小巷,举目一望,满眼'砖家’,上至老叟,下至小幼,尽皆打砖。然而'反革命’太多,许多地方的砖都被踩了,纯属有意破坏。连我的砖也未能幸免,完全报废,重新做了十余匹。脚板印、棒棒挑、拳头打……竭尽破坏之力。除了人祸,还有天灾,狗、鸡,脚板印十分丰富,尤其雄公鸡,脚印四楞四现,好象故意作对一般。”
杜甫写过“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当时成都与外地水路交通的真实写照,并非夸大其词。当时内、外江都是江宽水盛,可以行舟,就是城内也有河渠通行。书载唐代白敏中在成都做官,开始疏通环街大渠。说疏通,证明从前就有这种环街大渠。成都东边的解玉溪,流经大慈寺,是韦皋所掘。前蜀后主乾德三年(921)春,“引水入大内,御沟水出,东流仁政殿。”宋初重修糜枣堰以控制城内流水。吕大防任四川制置使,曾经从西门的曹公堰引水入城内府衙,沟通南、北两干渠,南干渠从西南部管理窑瓷业的机构窑务前入城而东流,北干渠从西北大市入转摩诃池而东流,两渠在城东南隅相汇入江。南、北两干渠又分4支,穿流城中,可以行船,有舟楫之便。直至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成都时还看到南、北两干渠行舟的情况,在他的游记里有详细的记载。
成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在这个时期表现得较中原和江南地区更为明显,同时由于“群山四蔽,其地卑陋”,对外交通困难,社会财富的剩余部分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入到手工业和商业中去扩大经营;加上土地狭,人口多,也不可能更多地投入购置土地。因此消耗社会财富的游乐之风盛行起来,特别是社会上层人物的带头参与,更使这种风气更炽更盛,这是拉动内需,经济内循环的一个良好标本。每至游乐的日子,太守及以下官吏都带头参加,这种活动时称“遨床”,太守则被称为“遨头”。根据元人费著的《岁华纪丽谱》,当时游乐的时间不同,游乐的地点也不一样,一年之中游乐的日子很多。广大百姓的游乐则是和生产、商品交易结合起来的。宋人《成都古今集记》记载,成都的商品交易活动月月都有,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这些交易会上常常有杂剧演出。时移世易,风俗更改,当时的大部分游乐活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让我们沿着历代诗人们的笔触,与他们共同游赏这片旖旎水域,重温那种繁华与奢侈:
珍木郁清池,风荷左右披。浅觞宁及醉,慢舸不知移。
荫林簟光冷,照流簪影欹。胡为独羁者?雪涕向涟漪。
偶宴西蜀摩诃池》  唐·畅当
这位畅当先生是河东人,在唐代大历七年(772)考中进士,贞元年初为太常博士,后来任过果州(今南充)刺史,有诗集二卷存世。从他的诗作中,我们知道池水是澄清的,沿岸有葱郁的珍贵林木环绕,小船徐缓地行进在左右都是荷叶荷花的池中,池水如席(簟)样平,林木的荫冷中,带给人丝丝凉意,给逆旅者生出思乡之情。整个作品,似如一幅写生画面。
再看这位大伽的诗作:
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
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
《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 唐·杜甫
杜甫先生祖籍其实是在湖北襄阳,他本人生于河南巩县。因居杜曲之地,在少陵原之东,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天宝五年(746)到长安,曾为右军府冑曹参军。安史之乱中逃至凤翔肃宗行在,被授为左拾遗。不幸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 759)愤而弃官人蜀,依附剑南节度使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在成都西郊营建草堂。大历三年(768)春离蜀,飘泊鄂湘,越二年卒。这首诗就是陪同严武等游摩诃池乘船所记。作品如实描写了当时池上景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诗中提到的鸳鸯、翡翠(翠鸟)、白鹭等看来,这片水域与园林的相得益彰,远非一朝一夕可以经营完成的。在晚秋这特定的时间里,还有如急流骏马的风,向晚傍堤而生的雾,再有诗人眼中高大城池的秋色、周边杂树晚来的迷离,这些也总体反映了作者博爱的情怀,同时为我们怀想这大池提供了参照。
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
秾李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舞腰回。
芜台事往空留恨,金谷时危悟惜才。
昼短欲将清夜继,西园自有月徘徊。
摩诃池宴》  唐·武元衡
武元衡(758-815),字伯苍,河南缑氏人。唐建中四年(783)进士,元和二年(807)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历六载还京。这是父母官的幸福生活写照,在李花如雪的早春天气里,酷爱大自然的武大人在这里的绿杨柔风中看美人歌舞表演,又有酒有宴,真的欢乐嫌昼短,晚上继续嗨,反正西园的月光也是不错的。
再看宋代爱国大诗人陆游眼中的摩诃池:
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春水生新涨,烟芜没旧痕。
年光走车穀,人事转萍根。犹有宫梁燕,衔泥入水门。
池》   宋·陆  游
游(1125-1210年),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宋孝宗时进士,乾道六年(1170)入蜀。先后任夔州、蜀州、荣州、嘉州通判,后入范成大幕府参议。淳熙五年(1178)离川回临安。在他眼中所见这里还有衔泥的宫梁燕、新涨的春水、烟芜的旧痕,却仍是一过一销魂的古池苑。
盛于唐宋,由地方政府主要官员推导并出任“遨头”的“大游江”活动,很大程度就是有赖摩诃池的流水集散的。《华阳国志》记,:秦城修建时,筑垣取土留下的大坑,改造为池沼用以养殖水产。其最著称者为离城十里万岁池,因在成都北面,又称北池。盛唐时期,益州长史章仇兼琼曾令人疏淘淤泥,扩大池塘容量,达到广员十里,蓄水可供三乡农田灌溉的规模。这些池沼,在宋代也有整治的记录。万岁池所在,即今凤凰山东南之白莲池。另在城之东面有一池沼名千秋池,即今沙河堡附近的放生池。宋庆历八年(1048)为成都知府的田况,曾作《成都遨乐诗》二十一章。他写有《伏日会江渎池》,其中有
江渎池前有流水,灌溉蓄泄为池塘。
沉沉隆厦压平岸,好树荫亚芙渠香。
登岸命酒宾朋集,逃暑大饮宜清觞。”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在成都建专为祭祀长江之神的江渎池。后来祠庙湮灭,又于隋开皇二年(582)重建。江渎池原为庙前一沼,据载五代时池面尚有数十亩之阔。原址在今文庙西街,与摩河池水域相连接。后来干涸后残存部分为上莲池,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日机空袭,填平该池,成为疏散市民经由羊皮坝进出城的通道。

《岁华记丽谱》曾说,每当六月入伏,政界于初伏日聚会监司衙门;中伏日聚集宴请官阶较高之吏员;末伏日聚会府县官员。会议地点在江渎庙厅中,清晨开会,会毕在江渎池划船,作为避暑活动。池岸观者则摆设酒宴,欢饮终日。后来因三伏都进行活动开销太大,改为初伏聚会。唐宋名流司空曙、范成大等都留有泛舟宴饮的诗篇。
现代研究者以为,龟城之名可能来源于城区形状之不规则,略呈龟甲形的原因;或以为秦城南北各有二门,东西各有一门,形似大龟首尾及四足。近年研究者又认为,西部小城,可能是古蜀国原建城池,东部大城才是张仪等所建。诸说孰是孰非,目前尚无考古证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都,有多少个名字?
卷六十七 四川二
【记忆】成都城墙是怎么消失的?
《成都街名的来历大全》每条街都有一个故事!
成都,一座千年古都的地图变迁史!
细数古诗里的成都别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