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代宗教
商代宗
====================================================

 

      商代宗教

  

    商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制,从公元前约 14 世纪盘庚迁(今河南安阳一带)以后,为奴隶制的兴盛。这个时候,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由于商代的四起,所以俘虏的数量也是很多的,俘虏为奴隶提供了来源。

  商朝奴隶主贵族,一方面强迫奴隶为他们创造财富,另一方面还要把奴隶奉献给他们的祖先和神灵,用人作祭祀时的牺牲。史书中说,纣有亿兆夷人,可见商王拥有的奴隶之多。

  商代时期,原始的宗教已经变成了人为的宗教,这时对鬼神崇拜的观念,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敬神和造神活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表现在宗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用奴隶来作人祭和人殉。

  从出现的这两种宗教观念来看,当时的人祭,主要是用来祭祀自然界的万物,这是在阶级社会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的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人殉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初期,应是阶级对抗的产物。这两种宗教习俗的出现,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到商代,奴隶主不但继承了这一野蛮的宗教习俗,而且还愈演愈烈。

  商代奴隶社会,在生产力和科学知识方面,都还有一定的限度。奴隶主在人为的灾害面前和自然灾害面前,同样感到恐惧和无能为力,同样只能乞求神灵的力量来保护他们。表现在宗教上,依然用人和其它动物作为祖先神灵的祭品,以此表示对神灵的供献。因此,屠杀奴隶在殷商时期变成了常见的现象。

  人祭和人殉这两种宗教形式在商代已经完全变成了阶级制度下奴隶主强权统治的一种手段,但两种宗教形式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用作人祭的目的,是为了乞求鬼神和祖先灵魂对他们保护,用作祭祀的人是作为供品奉献给祖先灵魂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人吃人的延续,或叫做“食人之风”的遗迹①。在祭祀中,有人把作为祭品的人当作人牲,把动物当作祭品的叫做祭牲②。而人殉的目的,一是为了炫耀墓主人的地位,二是为了在继续保持他们生前所享受的生活,象征着继续让奴隶为他们服务。

  商代屠杀奴隶的现象是常见的,我们可以从人祭、人殉等方面,去了解当时的宗教行为。

  1.商代的人祭和牲祭

  商朝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有繁多的名目,一般有伐祭(就是把牺牲者的头骨砍去)、埋祭和剁祭等,以伐祭最为常见。

  祭祀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从祭祀祖先神灵、山川日月、祈天求雨,到征伐前后、建筑奠基以至竣工,几乎所有的祭祀都要使用奴隶。尤其是典礼中使用的奴隶数目相当惊人,卜辞中曾有详细的记述,如甲骨文中记载了在一次祭祀先王的“多妣”时,就用了男女奴隶共 60 人。人祭的现象,在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非常盛行。

  ①  王恩田:《关于殉葬问题的再认识》,《齐鲁学刊》1983 年第 期。

  ②  黄展岳:《周墓葬中人殉人牲的再考察》,《考古》1983 年第 10 期。

  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再现了距今 3 千多年前人祭的真相。

  目前所知,在殷王陵祭祀场共分布着数千座祭祀坑,说明殷王室的祭祀活动规模之大,为其断送性命的人、兽也是不计其数。

  1953~1955 年,对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曾获得了突出的资料,在二里冈、南关外等遗址共发现 2 百多个窖穴,1 百多座墓葬。在窖穴中经常发现有被砍杀的人头和躯肢,有的多具骨架叠压在废坑中,还有的人兽埋在一起。其中二里冈的两座灰坑,内有 16 具骨架,4 个人头,并与猪、牛分层叠放。从这种现象判断,可能是砍杀后埋入的。这些灰坑中的死者,都是奴隶主用来祭祀的人牲。

  1955 年,在郑州第五区的第一小区发现有 50 多座各种不同形状的灰坑,坑内有的埋 1 人,有的埋 2 人,有的只埋头骨,有骨架的都是残缺不全,有被砍去手指骨和脚趾骨的,有的双手被反绑,显然是奴隶主用来作为祭祀的牺牲。

  另外,在一座房子的基址下边,还发现奠基时使用人祭的遗存,在居住面下边埋葬有 6 具人骨架,这与安阳小屯殷墟的夯基下面埋有人兽作奠基的祭坑是一致的。

  此外,在郑州铭功路西段发掘的商代遗址,在房子的居住面下边,排列着大人和小孩的墓葬,也应是奠基时的人祭。

  在商代,祭山川,祭河神,都要专用一些奴隶,有些是破腹陈尸,有些是割取人头。在安阳小屯宗庙宫寝遗址的南端有一座祭坛,在祭坛的周围,发现了许多用人、兽作祭祀的遗迹。

  从人骨的现象观察,凡成年者都是被处扔进坑中的,凡和儿童都是被活埋。除用人作牺牲的祭祀坑外,还发现少数用禽兽作牺牲的祭祀坑,埋葬的有猪、、马等骨架。这些动物都是先被处死后埋入坑中的。

  以上这些祭祀坑,仅是祭祀场所的一部分,在这片祭祀坑的东、西、南面,还有许多的祭祀坑,规模之大,面积约数万平方米。

  1978 年春,在武官村北地王陵区又发掘出代祭祀坑 40 座①,坑的排列非常有秩序,形状为长方形竖穴,祭祀坑中埋的绝大部分为动物,其中有马、牛、象、猪、狗、羊、猴、狐、河狸等。在 40 座坑中,以马的数量最多,有 30 座坑埋马 117 匹,每坑埋 1—8 匹不等,5 座坑有其它动物,5 座坑埋人,人骨架有砍头和断肢的现象。这些坑与 1976 年发掘的祭祀坑一样,仍为整个殷王陵区祭祀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殷墟发掘时,在高楼庄后冈发现一座祭祀坑,为圆形,坑内埋有 73 个人骨个体,分三层堆放。第 1 层埋 25 个,全身涂有朱砂,在 25 个个体中,全躯为 16 具,无头躯骨 2 具,头骨 7 个。人骨架没有固定的葬式,有俯身直肢、仰身直肢、俯身屈肢、侧身屈肢等,有的人骨架在下颚部位有明显的刀砍痕迹。第 2 层埋有 29 个个体,与第 1 层之间用碎陶片隔开。全躯有 19 具,无头躯骨 1 具,头骨 1 个,其余骨架比较散乱。葬式有跪扑,俯身直肢、俯身屈肢、侧身直肢和侧身屈肢。有的似经过捆绑,能鉴定出的多为青年男性和儿童。第 3 层埋有 19 个个体,除两具全躯外,其余均为断肢葬,有的只剩下头骨,有的仅存肢骨。葬式与前者基本相同,死者中有青壮年男性、青年女性、儿童和幼儿②。

  1950 年,在发掘武官村大墓的时候,在大墓的东南清理了 17 个埋葬坑,每坑埋有无头人骨架 8—10 具,所有骨架都作俯身,相互交叉叠压。这些坑排列得非常有秩序,可能为殉葬坑。另外还有一些坑排列无规律,坑的大小、深浅以及埋葬的人数都不相等,死者全作俯身式,均无头骨,这些坑可能是为祭祀大墓的主人而设立的。

代的人祭,不单纯是利用灰坑埋人,有的也用在墓葬里,以祭祀死者的神灵。

  在发掘墟后冈西区的一号墓时,在墓坑的填土中发现有 28 个人头,只有一个完整的。在 27 个残破的头颅中,留有砍杀的痕迹,还在墓道的填土中,出土有 148 块残破的躯骨,所有这些人头和躯骨,应是杀祭后埋入墓内的。

  除殷墟之外,凡是商朝奴隶主贵族所在或统治的地方,都存在着人祭祀的现象。在郑州、辉县、洛阳以及河北、山东、江苏等地,都发现有商代王都用人作祭祀的证据。同时,商代的宗教人祭,不仅用于祖先神灵的祭奠,而且也用于其它宗教活动。

  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发现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在不到 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揭露出房址 12 座,在房子的周围和房基下,都有祭祀用的人头骨。其中 7 号房子的墙角下和房子倒塌的墙土中,就发现了十几具作为祭祀牺牲的人头骨。另外在其它房子内也有类似现象,很显然,死者即是祭祀中的牺牲。

  在商代,除了用奴隶或牲畜祭祀祖先神灵外,同时还盛行社祭仪式,社祭也要用人和牲畜作为牺牲,其内容多与祭天或求雨有关。

  在江苏铜山丘湾发掘了一处商代社祭遗址,其中发现一处特殊的墓地,范围约 75 平方米。共发现奴隶骨架 20 具,人头骨 2 个,骨架 12 具。特殊的是,在这个墓地中心,有 4 块大石头,人和狗的分布及头向均朝着大石头,呈围绕状,葬式为俯身屈肢,又多为双手捆绑在背后,表现出了被迫死亡的状态。狗骨架也呈俯身状。人骨鉴定都是青壮年男女。

  从遗迹的现象来看,中间的大石头作为祭坛,祭坛的四周分置有奴隶和狗,可见当时祭祀的场面之大,这显然是当时搞大型宗教祭祀活动后留下的遗迹。人和狗都是祭祀中的牺牲品。从人骨和兽坑叠压打破的现象来看,这处祭祀遗迹是由两次祭祀活动留下来的,第一次用人 3 具,人头 1 个,狗 10具,距大石头较近。第二次用人 17 具,人头 1 个,狗 2 具,距大石头稍远。

  从早开始,在一些遗址中就发现有兽坑遗迹。郑州洛达庙发掘的早商遗址,就发现了 3 个兽坑,其中一个坑就埋有 3 具完整的牛骨架和 5 具羊骨架,而且放置得很有次序,有着明显的祭祀意义。

  商代遗址中的人兽坑,在整个祭祀坑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于人和兽的埋葬,多见分层放置,这是根据祭祀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埋葬形式。这种现象反映了人同其它牲畜一样,被充当祭祀中的牺牲。

  ①  闻一多:《高唐神女说之分析》,《清华学报》10 卷 期,1953 年。

  ②  陈梦家:《祖庙与神女之》,《文学年报》第 期,1937 年 月。

  ①  黄展岳:《商墓葬中人殉人牲的再考察》,《考古》1983 年第 10 期。

  ①  《广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1987 年第 10 期。

  1986 年,在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了两个距今 3 千多年的祭祀坑①,成为一项重要的发现。1 号坑内埋藏着各种器物近 4 百件。在器物中间和上面,分别有一层烧骨碎渣,出土器物有玉石器、铜器、陶器、象牙骨器、金器等。玉石器中有琮、璋、剑、刀、斧、凿、戈、锛等。铜器中有瑗、戈、人头像、面具、跪坐人像、尊、虎、龙等。金器有金杖、金面罩、金虎和金饰件等。

  2 号坑中的器物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有 60 枚大象门齿;中层有大件的青铜器、大立人像、铜车轮、面具、尊、彝等;下层有海贝、玉石器、青铜器、兽面及青铜树枝等。

  根据祭祀坑出土的器物分析,这个祭祀坑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商朝中期,出土遗物一部分为人和动物的偶像,另一部分为礼器。在 2 号坑出土的青铜人立像,身着长袍,头戴冠,连底座通高达 2.62 米,人像本身高 1.72米。从铜人像、铜面具、龙头金杖和玉琮、玉璋来看,祭祀与王权有关。有人根据两个坑中发现的红砂泥芯、铜渣、部分范模及黄金料分析,认为这是就地铸造,然后举行某种仪式时而埋入坑内的①。

  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一方面说明当时南方的铸造业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平,另一方面也说明,江汉流域和中原地区的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曾经受到中原商文化的重大响,同时又保持着自身文化的特点。

 ,人们已经普遍相信上帝。这是在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月星辰等自然神信仰、原始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崇拜内容。用活人祭祀祖先神灵,不仅盛行于殷王国的统治中心,而且殷王统治区的四方邻国,也受到很大的响,殷人认为,只有祖先灵魂才能与神沟通,才能上达天意,因此,殷人用大量的人和兽作祭品,祭祀祖先神灵,目的不是乞求先灵造福百姓,而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所以,从奴隶开始,祭祀祖先神灵,便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人伦。

  2.商代的人殉和牲殉

  从大汶口出现人殉的现象以来,发展到商代奴隶社会,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虽然不能确切地说人殉(也包括人祭)就是商代奴隶社会的主要依据,但它起码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特点。

  安阳殷墟的发掘,获得了大量的人殉资料,一些大型的奴隶主墓葬,每座墓要殉葬奴隶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墨子?节葬》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殷商时期的殉葬现象,主要与墓葬有关。有的殉于墓中的腰坑;有的殉于墓主人身旁;有的殉于墓道的填土中,还有的在墓葬的周围专设殉葬坑。葬礼中的杀殉,也是为了死者的阴间生活,因为人们相信,奴隶被杀殉于墓内,其鬼魂仍会在阴间继续当主人的奴隶。当人的价值不被社会重视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为殉葬而死亡。

  考古资料证明,以杀奴隶殉葬的现象,在王朝统治的中心殷陵最为突出。根据考古发掘所见,除大规模的殷王以外,还有一些小型简陋的墓葬,也有殉人的现象,有的墓竟以小儿为殉者。可能在殷代已经出现了私人奴隶。

  在侯家庄的王陵,每一座亚字形大墓的殉墓者,都在 400 人左右,墓底正中小方坑中殉 1 人,亚字形八隅 8 个小方坑各殉 1 人,南北墓道外,身首分离的殉葬者共 20 排,每排 10 人,大墓周围的殉葬小坑,每坑 5 至 10 人,多的可达 20 个坑,如果加上殉葬中的仪仗队,每座大墓有殉葬者数百人。

   所谓青铜礼器,实际上是由日常生活用具演化而来,它的种类很多,其中礼器中常见的鼎,早在早期就已经出现,那时只是作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主要的炊事器具,直到原始末期,鼎仍未退出烹饪的舞台。但到了奴隶社会,鼎这种普通的炊具却摇身一变,提高了身价,变成了奴隶主祭天祭祖的礼器,并根据奴隶主的需要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只有奴隶主才可享用,成了显示地位高低的象征。作为祭器的青铜礼器,多是用来盛放祭品或煮牲祭天祭祖。

  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不光具有审美的效果,还较多地体现了宗教意识。我们发现,在青铜花纹中,有几种较为常见的花纹如饕餮纹、龙凤纹、麒麟纹等等,多是一些怪诞的动物形象。大家知道,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最有代表的象征,在原始社会就存在着龙图腾崇拜,到青铜时代,象征着龙的花纹图案较多地刻划在铜器上,这种图案在吉祥神圣的含义中,又蕴含有至高无上的象征,并具有严格的等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王室贵族才能拥有,那是借助龙的形象和龙的巨大威力来保护自己的特权。

  饕餮、麒麟均是一种怪兽的形象,它应是一种兽面纹的演变,是单一的动物神祗。《左传?文公十八年》正义引《神异经》:“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它的含义可能是神物的象征,类似于神话中执鬼驱魔的,具有降妖避邪之意。

  可以说,青铜器上的有些花纹,具有一种较为神秘的宗教形象,它所透露的是人的精神寄托在器物上的反映,用这种形式避邪显得神圣而庄严。在古人看来,像龙蛇之类的动物,既是吉祥之物,又是避邪之物,所以青铜器上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花纹,其含义也是沟通人与神的关系。

  从代开始,青铜礼器一方面作为权力的象征,另一方面还作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器,青铜器不再是一般的作为盛放食品的器皿,而是用作盛放供品,让上帝祖先享用的祭器。这种行为在当时是非常盛行的,因此,在人们的心灵中便引发出了一种非常神秘的宗教情绪。

  不难看出,商代的宗教观念,在很大的内容上是远古宗教观念的继承,同时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把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活动,在商代社会占据重要位置,礼器的造型和花纹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在考古发掘出的代墓葬中,几乎都有人殉的现象,如果要问,现已发掘的殷墓,到底殉葬了多少人,的确是很难统计,因为有的墓被盗掘者扰乱。有的属于自然破坏,种种使我们无法得到人殉数量,总之,殷商,曾有大量的人和牲畜当了宗教仪式中的殉葬品。

  这种现象,一是说明了当时存在着大量的奴隶和地位低下的人,二是当时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从用牲的数量和种类看来,为其它时代所罕见。

  ①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 1977 年版。

  商代的人殉资料,为商代的宗教和奴隶的阶级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不管是人殉还是人祭,都反映了宗教信仰在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中一种根深蒂固的反映。

  殷商时期盛行的人祭和人殉,始终与崇拜上帝联系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是,殷商奴隶王国的建立,需要在宗教上出现一个至高无上的大神来维护其统治,把一切现象都说成是这个大神的意志,因此,殷人的上帝和祖先神便具有无上的权威,这就是殷人崇拜上帝的社会根源。

  3.商代的卜骨和卜甲

  以兆象判断吉凶的占卜活动,在殷商时期非常盛行,奴隶主充分利用这一宗教手法,达到了凡事都问卜的程度。商人在使用骨卜的同时,也出现了龟卜,因此,卜骨和卜甲是殷商时期遗留下来的最宝贵的文物和宗教文物之一。甲骨文就是古人利用甲骨占卜吉凶之后,在甲面上刻写的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从考古发掘的各商代遗址中可以看出,在商代早期阶段,主要用卜骨,殷人卜骨的选料以牛的肩胛骨最为常见,另外,还有羊骨、猪骨、并且出现了鹿骨,少量用龟甲。中晚期以后,卜骨卜甲并存,有时卜甲还要多于卜骨。

  从商代前期出现的卜骨来看,在卜法上可以看到它与龙山的沿袭关系。后者卜法比较简单,一般无钻凿,只有灼痕,而且灼痕也不规整,较多地带有原始性。从郑州二里冈早商遗址出土的卜骨,能看出比龙山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与商晚期相比仍显得原始。但是,也从中看出商代卜骨继承龙山文化卜骨的传统,逐渐发展,“并且加以发挥,而成为殷代一切精神生活之所系的占卜习惯”①

  小屯南地出土甲骨的灰坑有 50 多个,从每坑一件到数百件、上千件不等,从甲骨的出土情况来看,集中而量大,不像是随便埋入废弃坑,可能是有意储存的。

  郭沫若先生曾在《安阳新出土的牛肩胛骨及其刻辞》一文中,根据对 1972年安阳墟 T1 探方中发掘出的 21 件牛肩胛骨的认为,“卜骨和卜龟甲,是以三枚为一组,一次卜用三龟或三骨,卜完后储存”②。

  根据的研究,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均为代后期之物,是康丁、武乙、文丁时代的卜辞,也有帝乙、帝辛时代的卜辞,个别可早到武丁时代。刻辞记事有祭祀、农业、田猎、征伐、天象、旬夕、王事等,内容相当广泛。

  郑州南关外商代遗址的发掘,共有 3 层堆积,代表了时代上的相对早晚,从 3 个层位中出土的卜骨,可以看出在卜法上的变化。下层卜骨和卜甲发现11 件,有牛肩胛骨、猪肩胛骨和龟甲,其中牛骨占 9 件。对骨料的处理,一般是略加修治,也有不经修治的,卜法是直接灼于骨面。中层,共出土卜骨卜甲 69 件,都是经过整治后再用直接灼于骨面,少量中肩胛骨和龟甲则是采用钻后再灼。上层,出土卜骨卜甲 55 件,牛肩胛骨占 44 件,有的是直接灼,有的是钻后灼,在猪、羊肩胛骨上,都是采用直接灼于骨面的方法。在两件龟甲中,仅有一件是钻后再灼。

  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有 3 座墓的二层台上,各放置有 3 个完整的牛肩胛骨,骨臼都朝着一个方向,卜骨都经过整治,有的卜骨是先钻无灼,具有早期特征,有的卜骨上出现凿痕。

  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出土的 11 件卜骨,均选用牛肩胛骨制成,一般是把骨脊修平,不切割臼角。在卜法上,均施钻灼,但不用凿,单钻不连续,钻孔大多数是用刀挖的,圆度很不规整,只有个别的孔较圆,可能是利用钻一类的工具制成。在 11 件卜骨中,有两件卜龟,都是用龟腹甲制成的,卜法为钻、凿、灼兼施,兆成“卜”字形。

  这个遗址在 1973 年又发现了三座墓殉有卜骨,在 M16 的西侧二层台上,殉有骨架,狗的脚下放有牛肩胛卜骨。M14 和 M56,各殉有三块完整的牛肩胛卜骨,其中 M14 的一件长 49.5 厘米,两墓卜骨的位置均叠压在二层台的左上角,骨臼都朝着一个方向。这两座墓不但随葬有很多的器物,而且还有奴隶殉葬,说明卜骨与墓葬有关。

  “人同时认为,帝有圣能,尊严至上,同他接近,只有人王才能可能。商代主要有先王,像高祖太乙、太宗太甲、中宗祖乙等都能升天,可以配帝。因而上帝称帝,人王死后也可以称帝。从武乙到帝乙,王对于死了的生父都以帝称”。还有,“天上统一至上神的产生,是人间统一帝王出现的反映。没有人间统一的帝王,就永不会有天上统一的至上神。殷代这一意识形态的宗教信仰,应该是同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②。

  商朝,神权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神权和结合在一起,成了奴隶制的政治工具。因此,殷商时期的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在保护统治者、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用来驯服被统治者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占卜也是殷商统治阶层用来解决贵族集团的内部矛盾,统一意志的有效手段,殷王想要做的事,都要通过占卜来披上神意的外衣,由此可见占卜在当时的社会作用。

  ①  胡厚宣:《殷墟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1959 年第 10 期。

  ②  胡厚宣:《殷墟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历史研究》1959 年第 9、10 期。

  从另一方面讲,占卜与巫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社会,对巫术力量的信仰,也是宗教中最古老的形式。对远古人类来说,每一件事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具有某种巫术的力量和性质。他们把所有事物产生的,归结为有固有的某种巫术力量作用的结果。所以说,殷人的世界,也和原始人一样,是一个巫术的世界。

  商代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时代,反映在甲骨卜辞中,便记载着众多的神灵。殷人把日月星辰、山川、风雨雷电等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赋予人格化,笼上了神秘的彩色,把自然万物中的神秘现象,看成是上帝的使臣,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殷人崇鬼的事实。

  甲骨文中有宾日、既日、又出日、又入日等记载,可见殷人是以日为神的。殷人相信太阳为神,故而盛行对太阳的崇拜和祭祀。《尚书?尧典》中有“寅宾出日”,“寅宾纳日”。《周礼?天官?掌次》中有“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设重帟重案”。均记载了古人祭日的宗教习俗。

  ①  吴浩坤等:《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宗教观念在代是占统治地位的,当时虽然也存在着多神崇拜,实际上已经逐渐转化为对一神的崇拜,当商王朝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王权以后,天国中也就出现了高居于众神之上的主神,这个主神就是上帝,与之相配的就是王帝——商的先王。商人把崇拜上帝和崇拜祖先联系在一起,因此,祭祀上帝和祭祀祖先,便成了,占卜也成了沟通天和人的桥梁,它和其他各种宗教巫术一样,是奴隶主贵族控制和麻痹人民的手段。“卜兆”,本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现象,但到了奴隶主手中,便成了按奴隶主的意图自欺欺人的把戏。因此,在商王朝的各个领域,在占卜问事,崇敬祖先鬼神方面表现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量的甲骨、牺牲和祭器,便是商人崇鬼敬祖的最好见证。

  4.商代的图腾

  关于商代的图腾,无论史书还是甲骨文中都有很多传说和记载,其内容大都与玄鸟生商有关。

  商,虽然已经建立起了牢固的奴隶制国家,但在许多方面还延续了原始社会的宗教习俗,图腾制度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形式,也伴随在商代社会中。

  商族,有着悠久的,在商朝建立以前,就已经经历了很长时期的发展。

  在传说中,商代有很多的祖先人物,并且都与鸟有一定的关系。契,是商朝的始祖之一,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传说是舜的臣。关于商的问题,史书中记载颇多,其中《史记?殷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娀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在史书中,如《诗经》、《楚辞》、《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玄鸟生商”,如《诗?商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武汤,征域彼四方”。

  在《三代世表》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姓之曰子氏”。《淮南子?坠形训》:“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高注:“有娀国名也,不周山名也,娀读如嵩高这嵩。简翟、建疵姊妹二人在瑶台,帝喾之妃也,天使玄鸟降卵,简翟吞之以生契”。《太平御览》八三引《尚书》:“玄鸟翔水,遗卵于流,娀简拾吞,生契封商”。《吕氏春秋?音初》:“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隘隘,二女爱而争搏之,复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高注:“帝、天也,天令燕降卵于有娀氏女,吞之生契”。《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又《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嘉”。王注:“言简狄侍帝喾于台上,有飞鸟坠遗其卵,喜而吞之,因生契也”。《诗?长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郑笺:“禹敷下土之时,有娀氏之国亦始广大,有女简狄,吞鳦卵而生契”。

  从甲骨文中还可以看到代对天象的重视,不仅有祭星、祭大星、祭鸟星、祭岁星、祭星的记载,而且还有不少日月食的记载。

  大致从商代后期的武丁时,对农业生产才重视起来,从开垦荒地到收获储藏,这当中的许多过程,都要进行占卜,有时还要奉献人牲。武丁的祈年占卜之风非常盛行,祈天与求雨相联系,所谓风调雨顺,才可换来五谷丰登。《三国志?魏书》中记载:“旧夫余俗,旱不调,五谷不熟,辄归咎于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其实这种早在商汤时,便曾有因大旱7 年,“将自焚以祭天”。这都反映了商代的祭天求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商人祭祀的自然神祗包罗万象,但随着奴隶制的发展,祭祀的神祗同时也转入到灵魂世界,祭祀祖先的神灵。祭祀的内容和目的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献祭人牲作为最高的奉献,是商代奴隶主阶级所特有的宗教形式,也是统治和被统治关系的反映。

  在商代,最频繁和最隆重的是祭祀祖先神灵。商人认为祖先的神灵能降灾祸和授福佑于时王。所以,卜辞也是王室的占卜记录。对祖先神的崇拜,也是殷王对先公先王和先妣的崇拜①。死去的先人,在商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商人的活动,不论事小,都要首先求告于祖先。占卜,成了沟通人和神的工具,同时,也是奴隶主贵族控制奴隶阶层的手段。

  在殷人的祖先崇拜中,认为祖先,灵魂能升天称王帝,祖先便同上帝一样,有主宰人间福祸的能力,这也看出了殷人崇拜上帝的内在含义。不过,殷人崇拜上帝,主要为祈求风调雨顺,农业收成。而崇拜王帝,则是借助祖先神灵以御防别国的侵犯和对殷国的管理,或通过祖先再向上帝祈求,授佑殷王。尽管殷人崇拜的上帝和祖先有所不同,但实际上都有着内存的联系,都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至上神的崇拜。

  基于对先王的崇拜,甲骨文中,有关天“仆”的记载和有关于大量捕促“羌”奴隶的记载,把他们和牛羊一样献给商王朝,充当宗教祭祀中的牺牲,作为对祖先的最大奉献。甲骨文中曾记载着在一次祭祀中就屠杀 500 名奴隶作祭品的事实,另外,还记载有各种酷刑,如“墨”(在脸上刺刻涂墨)、“劓”(割掉鼻子)、“宫”(割生殖器)、“剕”、“刖”(砍脚)、“大辟”(死刑)等。

  这种神话般的记载,都是说明的祖先与鸟有关。可见商的图腾即为玄鸟。

  人的祖先王亥,有高祖之称,意为遥远的祖先,也是备受殷人重视的殷国国君。在《?大荒东经》中,也有关于王亥与鸟的关系的记载:“有因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记述的也是以王亥从鸟,来说明商的祖先与鸟的关系。

  关于商朝图腾的问题,不只限于史书中的记载,在甲骨卜辞中也提供了一些可考的证据。甲骨文中,关于王亥与鸟发生关系的卜辞比较多,例如:在亥字上边加个鸟字,呈“■”,说明殷人祖先王亥与鸟的关系不比一般,这个字不见得指的就是玄鸟,但说明商朝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这为我们了解商代的图腾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东方夷人,曾有不少氏族是以鸟为图腾,如少昊氏“以鸟名官”,就是少昊氏以鸟为图腾的反映。商族以鸟为图腾可能也是于东方的夷人氏族。

  不过,我们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商代的图腾制度与原始的图腾制度是不相同的。原始社会的图腾所表现的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原始人特别崇拜自己氏族的图腾物,但还没有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图腾就是至高无上的天神的概念,也没有把图腾看作能够主宰万物的神灵。图腾,对于崇拜它的人来说,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原始社会的先民崇拜图腾,以求得图腾的保护,也不是指某一个氏族成员而言,所以,图腾崇拜也是全氏族的事。商代的图腾,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鸟本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又偏偏加上了上帝的主宰,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很显然,诞生商族的玄鸟是由上帝安排的,是天帝命令玄鸟下蛋生商契,居住在商代的上。

  从中可使我们看出,商代的图腾制度,与宗教中的人祭、人殉一样,把上帝、王室、先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均被统治阶级所利用,谁也不敢违抗上帝的旨意。实际上,商代贵族所指的上帝,就是商代统治者,一切宗教也就被统治者所利用。

  商代的青铜礼器是相当发达的,内涵极为丰富,它的造型、纹饰、铭文,都与它的功用相联系。青铜礼器以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工艺精湛成为古代文化史上灿烂的明珠。青铜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风貌。

 

    二、殷商的思想发展变化(前16——前11)
    1、地位:奴隶制的发展时期
    2、政治思想——神佑王权
   (1)一元神——上帝形成(在商朝人这里,上帝有绝对权威,乃至高无上的,它既是自然又是人事的主宰。因上帝管太多了,故将人事交于商王,代表上帝统治人事,商王即是代表,故要向上帝负责,要向上帝请示、汇报(此真乃代表之源)。
甲骨文便是向上帝请示汇报的结果,言外之意:这不是我的主意,而是上帝的。商王实是借上帝权威,实现自己的意愿。
    *传说有三种“易”(算卦书),夏的名为《连山》、商的《龟藏》与《周易》,合称“三易”。
    *
商朝规定“以卜为主,以占从卜”,占人卜者乃朝中大臣,占又称“筮”,若大臣意见与大臣不合,王便取与其意同的。都不合辞之,反正须合其意。
    (2)上帝权威形成同时,祖先崇拜亦盛行,形成严格祭祀制度。
    前期  二元权威——上帝、祖先——矛盾,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3)(处理好)上帝与祖先关系    
    A、二元  二者渐渐成从属关系——上帝支配祖先  
    B、
晚期——帝祖合一(但商终,也未处理好)
    C、
神佑王权的天命阶段
    I、至高无上为上帝,上帝佑于天
    II、祖先在地下变鬼,祖先佑于帝
    III、人——授命于天的人,行使上天旨意 ,统治人事
    *商的始祖为:契。
    (4)神佑王权
    (5)王权专制思想
    A、王——在甲骨文、金文像一把斧钺,本身是一种暴力的象征,后来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王权的取得实是暴力;
    B、王——有时称“帝”、“王帝”、“大帝”,从而看出王代表神人结合的上帝化身;
    C、在卜词(《尚书?盘庚》)里,王在日常自称“余一人”,有专属性值;秦朝以后自称“朕”(这在先秦不过是普通的自称之词);
    D、王权专制思想在政治上的具体体现:上帝管上界、人界,商王是代表,所以他是至高无上的。他是祖先的继承人。
宗法——祖先——宗子(人)
    宗子是祖先继体的再现,代表祖先,从而具有了统领人事的权威。
    荐书:强敦福《从兽性到人性》。

    3、殷周(商末周初)之际的哲学思想
    (1)关于《易》中阴阳观念的形成及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易经——特指《周易》,卜筮之书,且重在筮,算卦一类。这与现在所谓预测学是一样的。
    (*《连山》起卦为艮,《龟藏》起卦为坤。)
    A、相传为伏羲由具体事归纳抽象而将天下万物在性质上概括为两类:阴(――)阳(—),从而排列出八卦,一个“――”、“—”叫爻。
    B、周文王被纣王囚于羑里,后创出64卦。
    C、周公在文王基础上,创造了具体卦辞、卦名、爻词。从而构成《周易》中经的部分
    如:乾——元亨利贞
    上九——阴尽则阳生
 九五——九五之尊
    (从下向上读)  九四
                    九三
                    九二
                    下九——潜龙勿用
    这些符号又被称为“象”。
    后世对周易解释包括十个部分,称“十翼”。即《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十篇,称之为“十翼”。
    *阴阳观——(1)明(太阳出来,天亮)
                晦(太阳落下)
               (2)房外亮    外——阳
                里暗    里——阴
               (3)见得到——阳
                见不到——阴
               (4)人体外部——阳
                人体内部——阴
    *在哲学思想上的贡献
    1、确立观物取象的观念。
    2、万物交感的观念,事物间并不孤立,其间都有着紧密、综合的关系。
    3、发展变化的观念,易——替、变。
    *在认识上具有:
    1、用阴阳来代表天下的一种物性,乾坤相交、相互的激荡而产生万物。——天地为父母,生万物(有形)。
    2、从性质上说,天地即阴阳,构成一个阴阳的矛盾观。两者始终是抗衡着的,总是向着对立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矛盾观,探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
    3、见微知著,由卦来推理:
    A、生生不息(阳的本性)——向上、进取;阴——包容。
    B、矛盾的一方战胜另一方——物极必反。“月盈则亏,杯满则溢。”
    后与五行结合,产生很大影响。
 
    (2)《洪范》(《尚书》中一篇 )中的五行思想
    A、成书年代
    司马迁认为它是周武王灭商后与箕子的对话,故为殷周之际所做。但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备的天人合一政治观念。故定有后人增补,据刘起钉考成书于春秋,但其中五行思想还是在商周。
    B、金、木、水、火、土——指五种具体的物质,是古人对自然的朴素解释,回答了哲学上最根本的问题:世界是用什么物质构成的。其伟大意义在于:世界是物质的,是中国最早朴素唯物主义的源头。行之实质,乃通衢也。五行,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五种物质。行也可解为方法。
    在《洪范》中,“五行”是作为治理世界的方法的。
    洪范——九畴——五行
    是来源于,并升华于生活。
    水——于自身很必要,于庄稼也很必要。“润下”,温和(性质),古人认为水为咸味。
    火—— “炎上”(火想上冒),味为苦(尝烧后之物品苦,火会带来灾难)。
    金——金属,先秦特指铜。固——液——固,古人以为这发生体制变化,“从革”铜绿之味辛。
    木——树,“曲直”(可弯可直),味酸。
    土——农耕文化之命根。种——稼,收——穑,爰——反复。味甘(因为一块好地,维持着人的生存繁衍)
    源于生产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但披了宗教的外衣。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发展
    1、西周存在的时间:前1046年(11世纪)——前771年
    2、西周对商朝上帝观念的修正(改造和发展)
    (1)继承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A、于自己有利便继承;B、周本是商的附属国。)
    (2)从“天”代“帝”。周时称“上帝”为“天”,体现:A、在一定程度上还天以自然的内容,增大了内涵;B、天=上帝。但丰富了“上帝”的自然内涵,并为后世还天以自然面目打下基础。
    (3)“惟命于不常”——天命无(糜)常(恒久)。为自己统治天下,推翻商王朝找了理由——天命是会转移的,解释了周代商的合理,避免了后人对其非议。
*“轼”——以下杀上。
*伯夷,叔齐
    (4)“依德求民主”
商——失德;依——依据、凭借;民主——民众的主人。
    (5)“以民情视天命”——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重民,是最早“民本思想”,国家根本是人民。(一定要重视“人事”)
    步骤:保留上帝——侧重人事——神人两全——面对现实。

    3、西周的政治思想
    (1)敬德
    德——最早见于《尚书?盘庚篇》,是德观念的出现。它一直是一个混合概念。到春秋,是一个融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的一个混合概念!即观念和行为结合的一个概念。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德”,是“内得于己”(自己认同的道德、事理,然后按着这个观念观点去实行),“外得于人”(前面所按着观念去做了以后,别人也认为是对)。
也由此,周以为商失德而失民。
    *为政者自己须做到教化,即统治者认为的主流意识形态要教给被统治者;化,统治者要作为榜样感化被统治者。
其目的不在于真正的敬德,最重要的是维护王朝的王权巩固。
    (2)保民——保住被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思想)
    不同于西方那种以个人为本的思想,把民众看作国之根本,根坏了必要国将不国了。
    A、认识到民是统治的基础。统治者、被统治者互为依存,但利益上是矛盾的;
    B、统治者知道民是统治的基础,从而出现压服被统治者。西周意识到民是主动的,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王,而统治者没有可选择的民,民是按着德的要求寻求统治者,故统治者只能依德治国,并且在策略上一定要考虑到民的要求。
    C、在具体国家制度上、政策上有一个主导的原则——在徭役赋税上“施政有度”。西周早期很好,坚持了轻徭薄赋,国家运用税收做好灾款,以面对鳏、寡、孤、独、废、疾的赈济抚恤,即惠民政策。
    (1)、(2)两点是教化的具体体现。
    (3)慎罚——德的补充,同时保民的措施之一。
    A、依典用刑。之前的“典”都是密而不宣的。有法必依。
    B、对当时认为是重罪的(如不孝、不友,以下犯上、谋反)绝不宽容,必杀——阶级统治之严酷。
    C、有一原则:重教化。以教化为主,根据犯罪者不同的情况量刑:I、执法者犯法,严惩不怠;II、对于明知故犯者,严惩;III、根据犯罪者的态度量刑,对于初犯,以教育为主;IV、执法者不是为罚而罚,是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因身份特殊而借机报复;V、审慎惩处,避免出现冤案,一审二审,相互核查,防止(西北风掺沙子,连讽刺带打击)屈打成招,并且二审后,冷却几天,给犯人反供机会,再审无出入,再量刑。
    (4)天子独尊思想——专制        
    是对宗法制进行的改造,所谓天子,即上帝的儿子,这是从周始。
表现:
    A、人王是上帝(天)的人格体现——君权神授的理论。
    B、王是天之子,是上帝派下统治人世间的代表。
    C、人王是祖先在宗法上的继体。周的宗法制强调,娣长子有权继承其父的全部,认为他是其父身体的延续。
    D、君权神授(A、B)——替天行道——光宗耀祖(C)
为统治人世间找了更好的借口,所谓“拯民”。故而须有绝对的权威。所谓“承天”、“继祖”、“拯民”。

    4、西周后期对王权思想的修正
(1)修正前提
    *周穆王为转折点,从此,西周由盛转衰。周穆王自以为大,胡作非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好溜达,巡,引起内政混乱。
    《穆天子传》——历史、地理书,在地理上是纪实的。
    *周厉王(变本加厉)——国人暴动,原因:其专制。
从这时(前841年)开始有明确纪年。
    *国人为士一级的由士与平民组成。平民可当兵,有教育权,参政议政权,王畿千里内,山林湖之产物为公用,有人却劝王收费,国人谤政,厉让他去镇压。
    “重民言民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修正)
    共和行政——14年,后还于周宣王
    (2)《国语》伯阳父——和国之论
    在政治上坚持和而不同。所谓同,便是只有一味,和乃五味调和,以此象征专政、民主等,以为君臣应和力共议,取长补短,以达到和。


    四、夏、商、西周思想的特点
    1、宗教观念占统治地位
    2、发展:注重大事思想渐趋浓重,尤为注重现实,宗教观念(从理论趋势上)渐淡化到没有。
    3、过程中孕育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如天文、历法,但也非纯自然科学,是同政治、生产相联系的。
    *太岁——土星,土星出现的这一年不可建筑
    4、初步构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框架(1)唯心——宗教;唯物——阴阳、五行。

 

(圣洁美丽温馨的宇宙大自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代的卜骨和卜甲
商王朝——宗教
商朝为什么大批杀死奴隶用以祭祀
殷商庄重又残酷的祭祀文化
满族宗教
留在青铜器上的历史痕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