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晓鹏:释召器銘文中的黑字
(2012-07-17 17:45:45)
标签:王晓鹏
武陵
黑字
宋体
合集
分类:泾渭文化论坛
王晓鹏:释召器銘文中的黑字
武陵君(上石焱煌) (2012-07-17 12:04:45)
摘 要:西周早期青铜器召卣和召尊铭文中有“
”、“
”二形,实为一字,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隶释作“
”字,所释字形不正确。“
”、“
”二形应当是金文“ 黑”字的形体变异。在召器铭文“用 
 不(丕)
)”一句中,此“黑”字假借为“熯”,表示“戁”,有“敬”的意思。
关键词:西周青铜器;召卣、召尊铭文;“黑”
召卣、召尊属西周早期铜器,现藏上海博物馆。二器铭文都是7行46字,内容相同,但行款略有不同。召卣盖、器铭文著录见《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 10.5416.1-8,10.5416.2-7,召尊铭文见《集成》11.6004。1 铭文中有“
”、“
”二字形2 实为一字,旧不识,唐兰先生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隶定作“
”字,在此铭文释“ 熯”(或戁)之“敬”义3。唐氏读“熯”(或戁),释“敬”义是正确的,但将“
”隶释作“
”在字形方面不妥。所以学界未作信说加以引用,仍视为不识字。今详查甲骨文、金文字形及其用辞,试作补释。
一、甲骨文“
”(黑)、“
”(
)、“
”(熯)三字关系
由于召器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其金文字形仍保留着西周初期金文甚至是殷商甲骨文的构形特点。从字形来看,召器铭文中的 “
”、“
”二形与殷商甲骨文中的“
”字下部构形接近,唐兰先生据卜辞“
”字常作“
”而将“
”、“
”隶释为 “
”字。但是甲骨文中的“
”和“
”是两个不同的字,应当加以区分。
殷商甲骨文里有“
”、“
”、“
”三形,于省吾先生将“
”、“
”分别为“黑”、 “
”二字4,唐兰、李孝定、饶宗颐等又将“
”隶释为“熯”字5。由字形和用法来看,将此三字区分为“黑”、“
”、“熯”是正确的。卜辞中“
”(黑)用于物牲前表示物牲毛色为黑色,如“叀 
 羊用,有大雨。叀白羊,有大雨。”(《合集》30022)6,“弜用 
 羊,亡雨。叀白羊用于之有大雨。”(《合集》30552),“叀
 牛。叀
。”和“叀 
 牛其用”(《屯南》2363 )7等辞。而“
”、“
”却没有这样用法。卜辞中“
”、“
”二字表示“旱灾” ,有动词用法也有名词用法,如“帝其降 
”(《合集》10168),“……丑卜贞:不雨,帝隹(唯)
”(《合集》10164), “……北土亡
”(《合集》10185),“……西土亡
”(《合集》 10186),“方
”(《合集》28297)等。“
”也有这类用法,如 “帝其降我
”(《合集》10171正),“帝其
我”(《合集》 10172),“……龙方……降
”(《合集》10187),“贞:商
”(《合集》 249正)等。这种情况说明甲骨文 “
”、“
”、“
”三字虽然是有区别的,但表示“熯”(旱灾)时是可以通用的。
《说文·火部》:“熯,干貌。”“熯”字古音在晓纽元韵。传世文献中有“暵”字与“熯”音同,《说文·日部》“暵”训“ 乾”。又《周易·说卦》谓:“燥万物者熯乎火。”陆德明《释文》引王肃云:“熯,火气也。” 此句“燥万物者熯乎火”被《说文》引用,其中“熯”字大徐本写作“暵”。“暵”、“熯”都从 “
”得音,语义相通,为同源字。另外,古文献中有“晞”字,古音在晓纽微韵,《说文·日部》训“乾”,与“暵”、“熯”音近义通,王力先生认为是同源词关系 8。而“黑”字古音在晓纽职韵,“晞”字在晓纽微韵,二字双声职韵微韵通转。“熯”(暵)字在晓纽元韵,语音不仅与“晞” 相近,且与“黑”也比较接近。
甲骨文“
”(
)字加“火”旁为 “
”,隶作
或熯,应表示“干旱 ”。“
”、“
”都从“
”旁,造字之初应该是从“
”得声。甲骨文里还有“
”(左右无别)字,或作“
”,是形声字,读“艱”,古音在见纽文韵,与“熯”发音十分接近,应是“
”的孳乳字,专表示災咎,即“熯”(干旱)的引申义。1991年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灰坑H3发现大批有字甲骨,其中有“
”字又写作“
”(左右无别,见《花东》124片,165片,286片等)9,进一步证明“
”、“
”可通用,而且在殷商时代语音相同或相近。形声字“
”以“
”为声符,其实本是从“
”得声的,在商代“
”与“
”的语音应当是较为接近的。《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
”造字从黑旁取火干之意,“
”又加“火”旁其取火干之意更为明显,因此“
”(
)、“
”(熯)是 “
”(黑)的同源分化字10。而“
”表示干旱时应读“ 熯”(或暵)。
二、金文“
”、“
”为“黑”字形体变异
甲骨文“黑”字写作 “
”,偶有作“
”、“
”形者,于省吾先生认为是“黑”字异构11。《合集》29516辞:“叀
。叀
。”甲骨文“
”表示一种物牲毛色,根据卜辞用例来看,同辞对举之“
”也应是一种物牲毛色,所以释“黑”是正确的。此“黑”字构形下部作 
形。
西周金文“黑”字构形加注数点,所加点画或多或少,如《金文编》所列12:
 鄘伯
簋(西早)
铸子叔黑 
铸子叔黑
簠(西晚或春秋早期)
用作偏旁的“黑”有时加点,或多或少,有时则不加点。如西周晚期《稻嫼簋》中“嫼”字及重文所从偏旁“黑”作 
形和
形(见《集成》 7.3874,《三代》7.46.1和7.46.4)。《集成》16.10285《亻賸匜》铭文也有从黑的字,“黑”旁或作“
”或作“
”:
 
偏旁“
”只在左下部加注两点,与“
”字点画构形接近。
西周金文中有“
”字,如《集成》5.2703-8《
鼎》铭文作 “
”形,从“黑”。偏旁从“黑”者还有“熯”、“漢”等字。如《集成》 3.949《中甗》“漢”字作“
”形。而殷商青铜器《小子
卣》(《集成》10.5417)和西周早期的《堇伯鼎》(《集成》4.2155-8)有“熯”字与甲骨文“
”字形非常接近:
小子
堇伯鼎
此二字通常隶定为“堇”,实为下从“火”之“
”(熯)字13。甲骨文、金文中从“火”之字,偏旁“火”有作“
”形者,金文“
”所从“
”和“
”所从“
”是偏旁“火”(
 或 
)的简省。“
”为“
”(熯),非“堇”,在《小子
卣》铭中表示地名。此“
”(熯)所从偏旁“ 黑”作“
”形,与“
”下部“人”的笔形很接近。又有“熏”字从“黑”,金文作:
番生簋  
毛公鼎  
师克盨  
师克盨   
吴方彝
所从“黑”下部形体变异为 “
”与甲骨文“黑”异构字形下部“
”相同。于省吾先生曾指出甲骨文“黑”字异构“
”、“
”与《师害簋》“文”字和《買簋》“黄”字下部两叉变异为三叉者同例 14。黄锡全先生也举出周金文和先秦货币文字中“大”、“文”二字下部“ 人”形中笔向下冲出之例15。甲骨文、金文“黑”字下部有“人”形,亦有作中笔竖直冲出之例。这些说明了金文“黑”字下部两叉笔形有变异的情况。
从字形演化来看“黑”甲骨文写作“
”,偶作“
”等形。西周金文始加注点画以指事其色黑,但所加点画或多或少,用作偏旁有时不加点画,仍用古字形,下部两叉左笔有时变异为竖直笔形。由字形分析可以推断“
”即黑字。
三、召器“
”(黑)字读“熯”(戁),表示“敬”义
古文献中“熯”有“敬”义,《尔雅·释诂》:“熯,敬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名字解诂》云:“《说文》:‘戁,敬也。 ’《尔雅》:‘熯,敬也。’熯与戁同。”又《诗经·小雅·楚茨》有“我孔熯矣”毛传:“熯,敬也。”说明西周时“熯”字有表示“敬”的用法。甲骨卜辞里“黑”可通用为“
”(熯),表示干旱或旱灾,可见甲骨文“黑”与“熯”(
)语音相同或相近。“
”、“熯”是“黑”的同源分化字,以“黑”(
)为声符。到西周时代“黑”、“熯”(
)二字语音也应当十分接近,金文“黑”用为“熯”(戁)表示“敬”义是很有可能的。
再看召器铭文中的“黑” (
)。铭文据唐兰先生断句通释为:
唯九月,才(在)炎(郯) 
(師)。甲午,白(伯)楙(懋)父睗(赐)召白马妦,黄髮 
(微),16用
 不(丕) 
)。召多用追于炎(郯)
(師)不(丕)
(肆)白(伯)楙(懋)父
(贿)。召万年永光,用作團宫旅彝。
从铭文看“用 
 不(丕)
)”与后一句“多用追于炎(郯)
(師)不(丕)
(肆)白(伯)楙(懋)父
(贿)”用例相类,前后语义连贯,“
”释“敬”可通。不过唐氏释此句义“用以大大恭敬”不妥,似当释“用以敬丕显(之事) ”。通观铭文大意,记叙的是九月甲午日伯懋父赏赐召马匹,召用以敬事,并铸彝器以追扬在郯师开展伯懋父赠贿之事。
综上所述,召器铭文中的 “
”、“
”二形为“黑”字形体变异,“黑”用为“熯”(戁),表示“敬”义。
附  注: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5~1995年1版。又见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等著录。
2 也可能是一形,《商周青铜器铭文选》著录100召卣铭文“
”字构形中两点清晰可见,而召尊“
”字似无点画,或点画漫漶不易辨清。也有将此形摹写作“
”或“
”者。
3 唐 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1页。
4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227页。
5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93~294页。
6 郭沫若、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简称《合集》),中华书局, 1979年~1982年版。
7 考古所《小屯南地甲骨》(简称《屯南》),中华书局,1980年~1983年版。
8 王 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47页。
9 考古所《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简称《花东》),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0 《甲骨文字诂林》姚孝遂按语(第289页)已指出“
”、“
”是同源分化字。
11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227~230页。
12 容 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92页。
13 两周金文有“堇”字,此字古音在见纽文韵,上从“
”,下从“土”,或“
”旁形讹变作“黄”旁;而“
”(熯)字从“
”古音在晓纽元韵,“艱”字本从“
”古音在见纽文韵。由语音来看,上古“艱”与“堇”音同,西周时代“
”(熯)与 “堇”也应当是音同或音近的。“
”(熯)与 “堇”大概是两个不同的字,由于音同或音近在西周金文中可通用,而字形又接近,后来从火之“ 
”讹变作从土之“堇”。
14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227页。
15 黄锡全《西周“文盨”补释》,载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16 关于“白马……
”的句读各家有所不同,但释为赐休马匹之类是可以肯定的。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作“白(伯)楙(懋)父睗(赐)召白马,每(脢)黄髮
(黴),… …”,张亚初编著的《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作“白(伯)楙(懋)父睗(赐)召白马、妦黄、髮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从《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之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秋瑞:宋人误释金文例说
上古中华文明第一文!虞、吴、甸
“嬴”
临字甲骨文怎么写?
【三品美术馆】三品课堂——简析《大盂鼎》铭文(第七讲 上) 主讲:王友谊
青铜器与金文书法【珍藏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