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埃及文明
埃及简史

早王国时代:

国王的三个独特的时代——

第一时代是神统治的时代。这个时代随着赫拉斯的统治而达到鼎盛。
第二时代被称作“赫拉斯的追随者们”的时代。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他们带有神的血统。最后出现一个叫米尼兹的人间法老。民间传说是他“将上埃及和下埃及统一起来了。”
米尼兹之后就是王朝时代。(请看王朝列表)


一切良好的、有效的都以“第一时代” 建立的法则为基础,“在狂暴、骚乱、喧闹、纷争开始之前”都已经形成,所以说“第一时代”是一个绝对完美的黄金时代。在这个幸福的时期,没有死亡、疾病或灾害,这个时代也叫“拉的时代”、“俄赛利斯时代”、或叫“赫拉斯时代”(即众神统治的时代)……

埃及的统一
大约从公元前3100年开始,埃及进入早王朝时代。根据曼涅托的记载,上埃及提斯的国王美尼斯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他在南方建立自己的国家后,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区,完成了埃及的统一事业,成为埃及统一国家的创建者。但是,埃及的真正的统一事业是到第二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哈谢海姆威统治时才最后完成,结束了历时约400年之久的早王 朝时代。埃及统一王权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灌溉农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统一的水利系统;日益扩大的交换事业,要求保障各地区之间贸易活动顺利进行,而这些生产和经济活动只有在统一的政权下才能做到。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阶级斗争在广阔的范围内展开,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更有效地压迫平民和奴隶,也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政权组织,这些客观要求必然使埃及走向统一。

埃及的统一
大约从公元前3100年开始,埃及进入早王朝时代。根据曼涅托的记载,上埃及提斯的国王美尼斯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他在南方建立自己的国家后,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区,完成了埃及的统一事业,成为埃及统一国家的创建者。但是,埃及的真正的统一事业是到第二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哈谢海姆威统治时才最后完成,结束了历时约400年之久的早王 朝时代。埃及统一王权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灌溉农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统一的水利系统;日益扩大的交换事业,要求保障各地区之间贸易活动顺利进行,而这些生产和经济活动只有在统一的政权下才能做到。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阶级斗争在广阔的范围内展开,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更有效地压迫平民和奴隶,也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政权组织,这些客观要求必然使埃及走向统一。  
中央集权制的君主统治
古王国时期,埃及已经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国王拥有行政、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等方面的一切权力,其地位至高无上。在行政方面,他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国王之下设宰相,称维西尔,辅佐国王,主持日常政务,主管行政、司法、经济和宗教事务。由于维西尔握有相当大的权力,所以此职多由皇室成员担任。但他没有决策权和军权。
军队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物质力量,因此军队由国王直接统率,用来对内实行镇压和统治,对外进行扩张。军队可能由常备军和临时征召的部队两部分组成,常备军多半用在驻守边境要塞,征召的部队用于战时。
古埃及没有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那样的法律文献传世,但国王作为国家权力最高的代表者,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他可以颁布相当于法律的赦令。古代埃及有世俗法庭和神庙法庭。前者审理重大案件,由维西尔担任最高法官,但国王可以敢于司法审判,可以越过维西尔自行任命法官审理一些案件。后者审理民事纠纷。
地方行政单位是州,由行政长官诺马尔赫即州长实行统治。州长是国王在各地的代理人,由国王任命,听命于国王,平时执行国王的政令,管理地方行政,统率地方上的军队,维持地方治安,并负责税收、管理水利和神庙事务。州长多由地方上的旧贵族担任,是地方上传统势力的代表,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他们与中央统治者之间存在着分离的倾向,当王权衰落时,他们时常割据称雄。
为强化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统治者极力宣扬权神授说。此时,对太阳神拉的崇拜逐渐发展起来,被奉为最高神,国王被说成是太阳神的直接后裔,这从许多国王名字的末尾都有拉的名字得到说明。为得到神权的支持,从这一时期开始,历代国王都把大量的土地、财富和劳动力捐赠给神庙,致使神庙祭司集团得以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的时期甚至构成对王权的威胁。
在专制政权的统治下,形成了如下的阶级关系。以国王为首的包括官僚贵族和高级僧侣构成奴隶主阶级。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剥削和压迫奴隶与自由民。中等自由民的成分比较复杂,包括中、小奴隶主、中、下层祭司、小职员、书吏、小手工业者和公社成员 等。他们之间的经济地位不尽相同,有的可能拥有奴隶,有的是小土地占有者,有的则沦为贵族和神庙经济的依附者或奴仆,其地位几乎与奴隶无异。就其政治地位而言,书吏在这个阶层中比较重要,他们是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大夫阶层,他们中有的通过掌管国家机关中的公文、书信、档案的机会而成为高级官吏,因而也就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的社会基础。
奴隶阶级处在社会最低层。古王国时期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有关文献表明,此时奴隶主阶级经常发动旨在掠夺土地、奴隶和其他财富的战争,每次战争被掠来的数以万计的战俘都变为奴隶。除战俘外,也有用买卖方式购来的。奴隶多数为国家所有,应用于石材开采、灌溉工程、建筑业和农业等方面;也有一部分用于家庭内劳动。

古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从第三王朝开始,埃及的历史进入古王国时代。这一时期包括第三至第六王朝(约公元前2686—2181年),建都于孟菲斯。
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个较安定的环境;水利灌溉系统在更大范围内的修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古王国时代的社会生产力仍处在铜石并用时代,各种石制工具仍继续使用,但各种刀、斧、锯、锉等铜制工具已较普遍使用。从这一时期的坟墓的壁画中可以看到,用两头牡牛牵引的木犁已广泛使用在农耕上;农民用来收割谷物的镰刀上还镶嵌着燧石刃口;另外,还出现一种新式农具——木耙,人们用这种木耙击碎土块和平整土地,从事精耕细作。农作物除谷物,如大麦、小麦、粟等外,亚麻的种植得到普遍的发展。葡萄、椰枣等园艺作物也得到种植。同时,已知制造植物油。牧畜业也有较快的发展,人们十分重视繁殖良种,大、小牲畜已有很多种类,例如,驴、羊、牛、羚羊、大角野山羊等成群饲养。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埃及的手工业已有较多的门类,如建筑、采矿、冶金、木工、麻织、酿酒、制陶、造船等都有较明确的分工,有些门类的技艺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在石材开采和加工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开采出来的石材不仅用于制造各种工具和器皿,还用于建筑业,在金字塔修建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湛的制石技艺令世人赞叹。造船业也很发达,第四王朝造出的船只,有的船身超过50米。金字塔及其附属建筑物(神庙)的修建说明这时的建筑业水平已十分高超。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国内上下埃及之间,把谷物、食品、蔬菜、手工业品、装饰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商品交换形式虽然以物易物为主,但谷物、牲畜和铜块很可能已作为交换的等价物。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常常伴以军事掠夺。属于这一时期法老陵墓中的壁画经常看到法老派遣商队远航亚洲,以及从那里运回各种商品和奴隶的情景。
古王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有几种不同情况:国家占有的土地、国王占有的土地、神庙占有的土地、官僚贵族占有的土地和公社占有的土地。前几种尽管在形式有所不同,但都属于大奴隶主所有制,使用奴隶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从事劳动。公社占有的土地由公社农民使用,农民需向国家交纳租税。关于小生产者的情况,因缺乏直接资料,不能作出确切的说明。

古王国时期的结束
古王国的专制统治到第六王朝时,由于地方贵族势力的兴起和神庙僧侣势力的增大,开始衰落了。第七王朝时,埃及陷于分裂混乱的 状态,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称雄,小国林立的局面。这一时期被称作第一中间期。混乱的局面直到第十一王朝时才结束。

金字塔:


                                 太
                              平盛世
                           的第三王朝
                        初期,出现了一
                     位名叫伊姆荷太普的
                   杰出建筑师。他为国王左
                塞设计建造了一种不同于前王
             朝王陵的墓室,墓上建筑为六级阶
           梯形的平顶四面锥体,称为“梯形金字
        塔”。这就是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之
后,金字塔作为古埃及国王陵墓的固定样式,代代相传。




--------------------------------------------------------------------------------
金字塔的特征  
金字塔高度的不断增加,以52度的斜面直插天际,都反映了国王企图让亡灵进入天堂的愿望。此外,古埃及人眼中的金字塔形,还带有太阳神崇拜的意味。在赫利奥波利斯的阿蒙-拉神庙里,有一小型四锥体石块,外用铜或金箔包住,在阳光下烁烁闪光,那是太阳神的象征。古埃及人把此形状扩大数千万倍,屹立于沙漠之中,再把这种包有铜或金的石头放在金字塔顶,将太阳的光辉折射到国王的土地上,让人们领受太阳神的恩泽。此可见金字塔建筑蕴涵着浓厚的宗教性质。  
金字塔建筑的另一特征是它的稳定永久性。古埃及建筑史上最早的石结构建筑,是左塞王的金字塔,此后的金字塔无不用大块的石料建造,它们单一的四面体斜线,宽大的平面方形台基锐角尖顶,都给人以平稳踏实、坚不可摧且高不可攀的印象。  
金字塔是王陵,故仍具有陵墓建筑的特征。它的结构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墓室的地下建筑,一是金字塔形的墓上建筑。金字塔形历经朝代,几乎一成不变,地下建筑则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与马斯塔巴墓相比,金字塔周围有一系列附属建筑,有规律地占据相应的位置,它们形成了金字塔群体建筑(Pyramid Complex)的特色。 金字塔的群体建筑是古王国时期建造金字塔的法则之一,突出地烘托出金字塔的巍峨挺拔 ,相比之下,单一的金字塔倒显得有点孤单。  

金字塔的兴起和演变
建造金字塔的历史从第三王朝到第十三王朝,跨越了十个朝代,历经古王国、第一中间 期和中王国三个时期,除第一中间期外,各朝国王都有自己的金字塔。根据金字塔在各 个不同时期里的特征,它的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形成期,鼎盛期,衰落期和复兴期 。 形成期:埃及学家与考古学家通过研究确认,金字塔是从早期的王陵马斯塔巴墓发展来的。 鼎盛期:斯尼弗罗的儿子胡夫及其之后的两代君主哈夫拉和孟卡拉,都选择了吉萨西面5英里的沙漠与绿洲的衔接处,相继建造了三座金字塔及其附属建筑群。 它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吉萨金字塔群,公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 衰落期:第五、第六王朝起,开始衰落,最终到第一中间大动乱时终于绝迹。 复兴期:金字塔建筑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由中王国的统一者门图荷太普二世(MentouhotepII)率先恢复。


金字塔的建造者们
现在的埃及学家一致认为金字塔不是奴隶的作品。他们提出,古埃及人也许和后来的其他人一样,为他们巨大的公共创作感到骄傲。既然他们有同样的忠诚和宗教信念,他们难道不会也为参加社会工程而骄傲吗?在尼罗河泛滥的几个月时间里,无法在天里耕作的农民可以来到金字塔工地,他们往往就住在河边。每年这个时候,从水路运送建筑材料是最方便的。
我们很难想象这么一大群人怎么会从遥远的村庄被强制赶来,又被粗暴地逼着干上几十年的。新的迹象表明金字塔是志愿劳工的作品。既然金字塔作为伟大的公共成果而使我们折服和目眩,它们难道不会同样的吸引建造它们的人们?他们难道不为参加如此伟大的工程而骄傲?我们难道不能想象一下,在每一季中,金字塔的建设者们回到村庄,向惊讶的同村人吹嘘他们所参加的工程的宏大规模?
金字塔是我们所知第四王朝以后唯一伟大的公共工程,它们八埃及从一个村庄散落的国家转变为高度集中的民族。一旦一个国家所产生的有了组织后所产生的成果是多么令人瞩目!多么庞大的食物供给,多么庞大的运输、住所和卫生设施!国家的力量由此显现。一方面是原始国家创造了金字塔,另一方面,在公众的努力及对太阳神共同信念的基础上,金字塔本身又帮助创建了国家。……
在金字塔时代,“法老”一词是“大房子”的含义,是指神授的统治者的居所。金字塔的建设者们,忠贞于他们的信念和社会,为他们的统治者建造永恒的居所。
2005-10-12 13:10:52
埃及的行政:
国王:享有行政、司法、财政、军事大权。他制定法律,对案件做终审;任命及罢免各级官员;划分土地地段和确定税收制度;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常常亲自出征。他的权威不仅是理念上的,更据现实意义。
  
维西尔:他是中央政府中最高的大臣。他作为国王的助手,参与一切事务的具体管理工作,具有“全国的总管”等头衔,他还是国家档案库的总保管人。此外,他还兼任大法官之职。

财政部:负责国家的财政税收。下设国库、谷仓,并负责神庙和宫廷等有关部门的实物供应。
农业部:下属两个局,一是负责管理家畜工作;一是负责农业生产。
档案部:保存记录内政的公文抄本和土地所有权的证书等。
司法部:负责法律的实践和应用。

诺姆(州):共42个州,上埃及22个,下埃及20个。各州都有一个首府,在州之下还分成区或居民点或村等。


埃及和努比亚:
努比亚文明是非洲黑人文明中最早的一个,在非洲大陆上仅次于埃及文明。它位于北纬12度至24度之间的尼罗河盆地。

交往
从很早的时候起,尼罗河上游的黑人便开始了与下埃及的文明往来。
在努比亚地区发现了埃及生产的花瓶、珍珠、护身符等物品,以及用
一种浅黄色矿物黏土做成的陶器。双方在生产技术上也相互传播。埃
及的农业文明与努比亚的畜牧文明在经济上有互补性。努比亚人制作
的一种带黑边的赤色陶器技术,后来被传到下埃及,从而使这种陶器
成为整个尼罗河地区古代陶工艺术的显著特点。但是,两者的往来有
时是伴随着战争进行的,主要是埃及的法老为了获得南方的优质木材
和香料、象牙等物品,不惜派军队去远征。
战争
埃及对努比亚的入侵始于其第一王朝时期,即公元前3200年。出自埃
及第一王朝首位国王美尼斯时代的乌檀纪念碑,便是为了庆祝对努比
亚的一次胜利而刻制的。现存苏丹国家博物馆的一块沙石板刻画生动
地描绘了第一王朝第三任国王杰尔(阿托提斯)统治时在尼罗河上对
努比亚的进攻。画面上有一条船头船尾都翘起的小船,船下漂浮着许
多尸体,有一个人被悬在船头(可能是努比亚的首领),另有一个反
剪着双手的男子,手里拿着一张弓,埃及语称为塞提(本意为弓之国,
即努比亚),他的背面写着国王杰尔的名字,暗示着杰尔攻占了努比
亚。在此后古埃及历任国王的铭文中几乎都记录了攻打努比亚的纪录。

征服
约在公元前3000年以后,埃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对南部的入侵规模和次数都有了增加。例如,在公元前2600多年埃及第四王朝创始人斯尼
弗鲁统治时期,埃及军队不仅在努比亚获得了7000名战俘和20万头牛羊,还将它变为自己
的殖民地,长期地掠夺努比亚的矿物资源,如开采石料供雕刻王室人物的肖像,从事铜矿和金矿的开采和冶炼,等等,其中对黄金的掠夺是埃及远征努比亚的一个重要动因。在一些铭中记载了奉国王之命去南方掠取黄金的远征,强迫努比亚人的首领去淘金。为了运回石料等大宗物品,他们先采伐当地的木材造船,然后沿尼罗河而下。这些船回到埃及后,一般都被拆掉,目的是把木材派作其他用途。除走尼罗河这条水路外,埃及远征队也走陆路,用象、驴之类的驮畜运回一些诸如香料、乌木、豹子皮、象牙等较轻的物品。随着这些远征的进行,埃及的疆界也一步步南移。

中王国时期的贫民、奴隶大起义
第十二王朝是中王国的极盛时期。在此之后,由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和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统一 的埃及再度陷入混乱之中。从第十三王朝开始,埃及的历史进入第二中间期(包括第十三王朝至第十七王朝,约公元前1786—1567年)。这一时期,埃及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
记述这次人民大起义的历史文献是《伊浦味陈辞》。从中可知,参加这次大起义的阶层是十分广泛的,有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和奴隶。起义者的锋芒直接指向以国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统治集团,推翻了国王的专制统治。起义者将昔日的显贵、富豪打翻在地,夺回了被奴隶主榨取的财富,使埃及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次起义大概持续了很多年,后来无疑是被镇压了。这次起义打乱了奴隶主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摧毁了奴隶制国家的全部上层建筑,打击了以国王为代表的奴隶制阶级和地方割据势力,解放了生产力,为后来埃及奴隶制社会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中王国的结束——喜克所斯人的入侵
第十三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了。在底比斯的第十三王朝以后或同时,三角洲出现了以克索伊斯为中心的第十四王朝。这一王朝的统治范围可能仅限于西部和三角洲一带,而在三角洲东部另有喜克索斯人建立的第十五、十六王朝,可能就在第十四王朝的同时,在上埃及的底比斯建立了第十七王朝的统治。习惯上把第十四至第十七王朝称为喜克索斯时代

统一王国的重建
古王国末期以来的纷乱局面,使尼罗河流域灌溉经济的正常发展遭到破坏,商业交通也受到严重影响。客观的经济发展要求重新统一起来。在争取统一的斗争中,位于中埃及的赫拉克列奥波里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北部的三角洲和中埃及的广大地区,建立了第九、第十王朝。因其地处三角洲与河谷地区的连接点上,是一个交通和商业中心,并因努力开发法雍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因而称雄一时,大有由它重新统一埃及之势。
但是,南方的底比斯也趁势崛起。它南通努比亚,东经瓦迪一哈马马特同红海,西接绿洲,不仅是一个交通要冲和商业中心,而且踞有辽阔而肥沃的尼罗河东部平原作为农业基地,并很快将南方各地统一起来。它作为强大的政治势力,同北方的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形成对峙的局面。
南北双方的斗争因争夺提尼斯而展开。提尼斯当时处在赫拉克列奥波里的统治下,但底比斯却认为它是自己的属地。在斗争中,底比斯对赫拉克列奥波里统治下的各诺姆采取刚柔并用的政策,进而打败了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统治下一个强大的诺姆——喜乌特,争取了赫尔摩波里诺姆,夺取了提尼斯,给赫拉克列奥波里以沉重的打击。底比斯建立第十一王朝。在该王朝的中期,底比斯终于战胜了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统一了埃及,埃及从此进入中王国时期(包括第十一、十二王朝,约公元前 2040—1786年)。

中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统一王权的重建和地方贵族割据势力逐渐被消除,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因此,埃及的社会经济在中王国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
这一时期,铜制工具的使用更加普遍和广泛,并且出现了质地坚硬的青铜器。在农业方面,农具有所革新,出现了装有横手木把的新犁。水利灌溉系统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法雍地区的土地开垦取得新的进展。在这里修建了大规模的排水渠道,使这里的土地在旱时能引水灌田,涝时能排水,大批沼泽地区变成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
在手工业方面,矿产开发有了明显的发展,此时对西奈半岛的铜矿和努比亚的金矿都进行了开发。此外,纺织业、造船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玻璃制造业也出现了。这一时期在底比斯修建了第一座巨大的阿蒙神庙,这表明建筑工程技术正在向前发展。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在国内表明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是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城市,如法尤姆地区的卡呼恩城。在海外与毕布罗斯、克里特岛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随着王权的复兴与加强,埃及开始了对外商业远征和军事掠夺。阿涅姆美黑特三世,曾派远征队深入到叙利亚。第十二王朝国王谢努塞尔特三世曾远征南方,到达第二瀑布。
中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私有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此相适应,这是出现了被称为“涅杰斯”的中小奴隶阶层。中王国时期的新兴奴隶主阶级就是依靠并利用这一阶层的力量,打击旧的贵族势力,建立起新的君主制政权。
中王国时期,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处境日渐恶化。而埃及的奴隶制却正处在发展中。随着对外掠夺战争的进行,战俘奴隶日益增多,除显贵拥有奴隶外,中、小奴隶主也拥有几名或几十名奴隶。布鲁克林纸草记录了南部城市土地长官赠给他的妻子95名奴隶。据此推断,大奴隶主可能拥有更多的奴隶。同时,还有债务奴隶。布鲁克林纸草上记有33名埃及籍奴隶,他们大概是由于欠债而沦为奴隶的。同时,也存在因触犯国法的人被罚为奴隶的。奴隶劳动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和家用服役的非生产部门。奴隶作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被继承、转让和赠送。从这时开始,奴隶象畜生一样,按“头”计算。

喜克索斯时代
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从某些公布的材料和有关陵墓浮雕来看,他们可能从第一中间期起,就开始向埃及渗透,到第二中间期,由于埃及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没有统一的力量阻止他们的入侵,因此他们越来越多,终于以三角洲为中心形成了一支独立的势力,并在阿瓦利斯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喜克索斯人建立的政权,可能承袭了埃及的统治形式,他们的国王也自称法老和“拉之子”,也像埃及国王那样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个椭圆形的框子里,象征被太阳所照耀,表示国王受到太阳神的保护。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统治,到希安为王时达到全盛。希安拥有“外国统治者”、“良好统治者”等头衔,并号称“掌握国家的,被自己同貌人所爱戴的太阳之子,苏塞尔·恩·拉·荷鲁斯”。这些头衔和称号表明希安力图恢复埃及国王的强权和统治全埃及的野心。据曼涅托记载,喜克索斯人对埃及实行掠夺政策,他们焚烧城市,毁坏神庙,收取贡赋,变妇孺为奴,派重兵镇守要塞。埃及底比斯第十七 王朝对喜克索斯人处于臣属状态。
喜克索斯人从亚洲带来一些新式武器和装备。同时,由于其统治地区不仅包括埃及的三角洲和中部埃及,而且还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因此,他们的入侵在客观上对埃及和西亚的交往起了沟通的作用。
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残酷统治,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第十七王朝国王默苏力主反抗喜克索斯的入侵和统治,怒斥了妥协派。于是,他领导埃及广大军民,掀起了反对喜克索斯人统治的解放战争。他死后,他的兄弟雅赫摩斯继之举起反抗的旗帜。约公元前1553年,雅赫摩斯占领了喜克索斯人的首都阿瓦利斯,驱逐了喜克索斯人,取得了埃及解放战争的胜利。

“库施”一词取自古埃及人对尼罗河第一瀑布以上地区的称呼,原是努比亚的一个地区。
库施文明在时间上可分成三个阶段,纳帕塔以前的早期阶段(约公元前2000年至前760年),纳帕塔阶段(公元前760年至公元前530年)和麦罗埃阶段(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350年)。
在早期阶段,库施王国的首都在凯尔迈,所以这个时期的库施王国又称“凯尔迈王国”。库施王国在凯尔迈时期同埃及文明的关系较为密切。

中王国与库施
中王国时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原努比亚地区南部、今苏丹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出现了黑人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库施王国,努比亚文明也开始向库施文明过渡。
此时,埃及法老们仍经常对南边用兵,掳掠财物和人口,掠夺黑檀木、象牙、乳香等。在中王国第十二王朝时期,埃及法老谢努塞特三世曾四次入侵库施,占领了尼罗河第一和第二瀑布之间的地区,建立商站,开采金矿、铜矿和采伐木材等。但是,库施人并不是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尽管尚无资料能证实当时的库施军队曾攻入埃及境内,不过从法老们在其南部边境,沿尼罗河建立了11 座堡垒来看,库施的军队肯定给埃及构成过威胁。这些堡垒修建得非常牢固,墙厚6米至8米,高10米至12米。
伴随着埃及军队的不断入侵,埃及文明也被传到库施,使库施早期文明被深深地打上了埃及文明的烙印。库施王国的一些政治制度最早取自埃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神庙祭司的权力很大。库施人信奉的神与埃及人一样,也是阿蒙神,并建立了阿蒙神庙,来自埃及底比斯阿蒙神庙的祭司主持库施的宗教活动。库施人最初使用的文字是埃及的象形文字,连库施早期的采矿业和伐木业也主要是由埃及进行的。
但是,库施文明并不是埃及文明在苏丹北部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渐有了发展,其国力在进一步提高。
喜克索斯时期的埃及与库施
在埃及的第二中间期,乘埃及发生贫民、奴隶大起义和喜克索斯人占领埃及之机,库施有了一个平稳的发展环境,经济力量有了较大发展,加强了同尼罗河下游地区的贸易。此时,库施和喜克索斯人统治下的埃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人员往来频繁。传统的努比亚走廊逐渐变成了一座不同文明交织的熔炉,来自北方的各种技术和思想通过这里传到南方,无疑有的东西也从南方传到了北方。现在,已从凯尔迈和埃及堡垒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用来封信的印泥戳记,以及从北方运来的各种物品。在第二中间期,生活在这些堡垒的埃及人已不再肩负防守的任务,他们已成为当地永久居民,主要从事经济活动,带有家眷,死后也葬在当地。

新王国与库施
到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统治时,埃及对库施重新发动了入侵并到达高潮,法老亲自率兵打到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南地区,占领了凯尔迈。这次远征没有像以往那样立即撤兵,而是在库施领土上建立起统治机构,派驻总督进行治理。总督的人来自法老所信任的人,他们上任后也直接对法老负责。在总督之下,仿造埃及的机构设置,设立了许多行政部门,包括一名库施弓箭队司令和两名副总督,在库施各地城镇设立镇长等。当地的部落酋长也参与了行政管理,在效忠埃及总督的前提下,他们被允许在各自地区保持相对的自治。为了镇压库施人民的反抗,总督掌握一支警察部队,在各城镇设有驻军,还建立了一支专门保护金矿的小部队。总督除了负责维持在库施的统治外,另一重要职能是向埃及运送库施的物产。这时,埃及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库施开采黄金、玛瑙、赤铁矿、孔雀石、花岗岩、紫水晶等矿产,尤以黄金最为重要。在图特摩斯三世时,仅瓦瓦特一地每年进贡的黄金便达550磅。根据各个寺院墙上刻写的贡品清单,从库施输往埃及的其他货物还有乌木、象牙、香料、油类、牛、豹子、鸵鸟蛋和羽毛、长颈鹿和粮食等。到埃及第十八王朝末期(公元前14世纪),又增加了盾牌、工具、床和扶手椅等在内陆的制成品,说明此时库施的手工生产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埃及统治时期,由于大批的埃及书吏、祭司、军人和工匠的南下,埃及文明对库施文明的影响达到颠峰。
到埃及第二十王朝时,由于埃及国内秩序混乱,政治腐败,国力削弱,埃及对库施的统治渐弱。相反,库施以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在埃及本土的内部事务中却起着重要作用。公元前1085 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后继任的赫里霍,便是从库施总督的位置爬上埃及国王的宝座的。在随后开始的埃及第三中间期里(公元前1085至公元前751年),埃及对库施的统治形同虚设,库施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

黑人王朝
约公元前760年,库施移都麦罗埃。此时,库施已是一个统一的大国,其疆域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南至尼罗河第六瀑布的广大地区,而埃及正值混乱之际,库施统治者乘机不断对埃及用兵。佩耶在位期间(约公元前751至公元前716年),他乘埃及统治者内讧之机亲率军队北上,攻占了埃及第二十四王朝的首都底比斯及顽强防守的赫尔摩波利斯城。在攻占古城蒙菲斯后,佩耶被尊为埃及国王,开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二十五王朝,即黑人王朝——埃塞俄比亚王朝时期。
公元前663年,亚述军队大举入侵埃及,打败了库施的军队,攻占了底比斯城,并威逼锡布兹。库施被迫将首都迁回纳帕塔,在埃及统治八十余年的黑人王朝就此结束。
此后,库施文明逐渐摆脱了埃及文明的影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公元前593年,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法老萨美提克二世派军队远征库施,洗劫了纳帕塔,并捣毁了宫殿、庙宇等建筑。库施统治者为了远离其强大的北方邻居,将首都南迁,在麦罗埃建立了新的统治中心。库施文明进入了麦罗埃时期。
2005-10-12 13:11:55
新王国时期的军事王国的建立
国家政权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一方面增加了国家的实力,同时也刺激了奴隶主 统治阶级对奴隶、财富的更大的贪欲。因此,第十八王朝的统治者们依靠手中掌握的装 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
埃及的对外侵略战争在雅赫摩斯一世统治时就已经开始了,他曾对南方的努比亚和叙利 亚、巴勒斯坦进行过征服。他的继承者阿蒙霍特普一世(约公元前1546—1526年),对 南方努比亚的征伐到达尼罗河第二瀑布,同时还用兵于西方的利比亚。但是,埃及军事 帝国的开创者是图特摩斯一世(约公元前1525—1512年)。他不仅再次掠夺了努比亚,把埃及的边疆扩展到尼罗河第三瀑布,而且北进到幼发拉底河和北部叙利亚,同当时的西亚强国米坦尼进行激烈的争夺,其军威抵达米坦尼王国的西境。
埃及的对外征服,到图特摩斯三世(约公元前1504—1450年)统治时达到了顶峰。其时 ,亚洲的形势十分紧张,叙利亚企图摆脱埃及的控制;米坦尼向西方扩张势力,并支持 叙利亚、巴勒斯坦结盟,共同抵制埃及。国内也发生了动荡。图特摩斯三世平定了国内 的形势之后,沿着诸先王所开辟的对外扩张的道路,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图特 摩斯三世首先将兵锋指向亚洲,美吉多一役,他击溃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联军,取得 了远征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后,他多次在亚洲用兵,在第六次战役中攻克了卡迭什; 在第八次远征时,把埃及北部的边界扩展到幼发拉底河,并乘胜攻打米坦尼王国,米坦 尼国王慑于埃及的军威,派人奉献礼物,表示效忠图特摩斯三世,与埃及结盟交好。在 南方,图特摩斯三世将埃及的边界推进到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经过多年的侵略战争, 使埃及的版图空前扩大,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军事大帝国。
随着对外侵略的胜利和版图的扩大,中央集权制统治得到新的加强。从新王国时期起, 埃及国王采用了一个新的王号:“比洛”(字意为“巨室”),即《圣经》中的法老。 同时,把全国划分为上、下埃及两个行政区,设置两个维西尔,他们受命于法老的指令 ,对两个行政区实行统治。对被征服的地方,则派遣国王的代理人,即所谓的“外国土 地的监督”进行统治。为控制被征服的国家,征服者把这些国家的王公子弟以人质的身 份带到埃及,然后加以培训,使其成为忠于埃及的仆从。
新王国的法老也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强化专制统治。他们或者虚构成阿蒙神的直接后裔, 或者是由于阿蒙神显灵而被选为国王,以此来证明他们的统治地位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埃及行政:
  在新王国时代的君主国王,同样继承了其先辈诸王的传统,为自己加封5个头衔,以体现国王的伟大神性。除此之外,他们还为自己采用了“法老”的尊称——这个在古代仅与王宫或宫殿有关的词——从新王国时代阿蒙霍特普四世起成为附加在国王头衔上的又一个固有的名字。此外,“陛下”的尊称也开始流行起来。这些头衔与尊称是臣民对专制君主尊敬的表示,也是法老至高无上权威的体现。
--------------------------------------------------------------------------------

   从图特摩斯三世开始,唯西尔的职务被分割,设置了上下埃及2名唯西尔,分别负责上下埃及的司法和行政工作。在唯西尔之下,还有一个庞大的官僚主义政府机构。从已发现的官员名单上可以看到,重要的职务有财政大臣、国库监督、(王家)产业总管、谷仓监督、王之书吏和管家、高僧,以及市长等。


在新王国时代,不仅唯西尔的权力被削减,而且还新设两个重要职务与它相匹敌:一是“库什总督”,由库什亲王所担任,是法老在努比亚地区的代理人。另一是“阿蒙第一先知”,其中又以底比斯的“阿蒙第一先知”(或称“阿蒙高僧”)为最有权势,他在首都的地位仅次于唯西尔,而有些唯西尔同时又兼任阿蒙第一先知。到了19、20王朝时,阿蒙第一先知逐渐成为了埃及的实际的统治者,以致与法老分庭抗礼。

新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
新王国时期埃及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时,青铜器已经普遍使用,并开始出现 铁器。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柄犁、梯形犁和专用于敲打土块的长柄锤等先进工具。金属镰刀已在许多地方使用。新的提水装置——沙杜夫也被广泛地应用到灌溉上,为高地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也有重大的发展。这时冶炼金属已采用脚踏风箱,用它吹火以提高炉温,增强工 效。卡尔纳克和卢克索尔两大神庙的建成,表明建筑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这时已出现了玻璃制造厂,能制造出各种颜色如紫水晶、黑色、兰色、白色、红色、黄色以及无色透明的玻璃。以亚麻和羊毛为原料的纺织业也很发达,出现了垂式纺布机。陶器施釉新工艺已被发明;精巧细微的金属工艺品的制作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商业贸易呈现出高涨的局面。国内上、下埃及之间的商业贸易活跃。对外贸易范围日益扩大,与非洲、亚洲和欧洲许多地方都有商业往来。金银、象牙、香料、木材、织物、油类马匹以及奴隶等都成为交换的对象。对外贸易关系的加强和发展,有力地错金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铸币虽未出现,但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现象增多了,用银(按重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情况已常见,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最明显的一个表现是出现了真正的商人。这些商人有的专事贩运、有的专为农庄、私人和军队的服务。但是,这一时期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仍然很不充分的,以物易物的现象还很普遍,衣服、牛、谷物、各种器皿等都可以作为交换物。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生产资料控制在王室、神庙和贵族奴隶主手中,而他们的经济与市场不发生什么关系,处在自给自组的封闭状态中。
这一时期,埃及的阶级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奴隶主阶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属于宫廷贵族及地方贵族,其中包括声势显赫的僧侣奴隶主集团;另一部分是以“涅木虎”(意为“孤儿”、“贫民”)出身为主的新兴的军事贵族。这时僧侣奴隶主集团 ,特别是阿蒙神庙僧侣集团的势力有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园地、牲畜和奴隶。“涅木虎”原属于平民阶层,在对外侵略战争中,他们中有的凭借战功得到法老的赏赐,拥有土地、奴隶和特权,其阶级地位由贫民上升为中、小奴隶主,有的甚至被提拔为高级官吏,成为法老的宠臣。
农民的处境每况愈下,其地位几乎与奴隶无异。许多人靠租佃奴隶主的土地为生,除简单的农具外,别无他有。《兰辛克纸草》(属于第二十王朝)对他们的悲惨生活境域有过深刻的描绘。收获季节,书吏前来催租,如果交不出,便被打倒,被仍进河渠,其妻子儿女也遭到连累。这表明,农民虽为自由,但实际上连人身权也无法保障。  
新王国的衰落
拉美西斯一世建立的第十九王朝力图推行第十八王朝前期的对外侵略政策,曾多次用兵西亚,取得一些胜利,但却未完全恢复埃及在西亚的全部属地。
在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埃及同处在全盛时期的赫梯为争夺叙利亚进行了长时期的争霸战争。拉美西斯二世为战胜赫梯,在三角洲东部营建了新都培尔·拉美西斯,并组建了4个军团。赫梯国王穆瓦塔鲁也将首都迁到靠近叙利亚的小亚南部城市达塔什,并得到叙利亚地区的许多小公国的支持。公元前1298年,双方在卡迭什展开决战。在激战中,拉美西斯二世率领的一军团被赫梯军包围,陷于危急境地,险些被俘,后援军赶到,才打败赫梯军。卡迭什之役双方损失惨重,无力再战,最后以签约而结束,叙利亚的大部分领土归属于赫梯。这说明此时的埃及已无力恢复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的疆界。
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继承者麦尔涅普塔赫统治时,埃及开始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利比亚人部落由西方侵入,“海上民族”从爱琴海和小亚席卷而来,埃及不断受到侵扰。国内矛盾也日益激化,这个王朝末期爆发伊尔苏领导的奴隶起义。第十九王朝就是在这次起义的打击下结束了。
塞特那赫特镇压了伊尔苏起义,建立了第二十王朝。在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不仅有“海上民族”的侵袭,而且又爆发了造墓手工业者的罢工。拉美西斯三世死于宫廷阴谋事变中。在他的继承者拉美西斯四世至拉美西斯十一世统治时,王权削弱,国势衰微,历经8王统治总共不到75年。由图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亚洲领地,除巴勒斯坦一带,大部分都已丧失。
此后,帝国更加衰落,阿蒙神庙僧侣集团的势力日增,骄横日甚。他们控制了埃及全部土地的十分之一,设有经济和行政机构,拥有武装。最高僧侣不再从属于法老。在拉美西斯十一世统治时,卡尔那克神庙最高祭司霍里赫尔成为底比斯的实际统治者。在北方,王权实际上被利比亚人的雇佣军首领所控制。这样,历时四个世纪之久的新王国崩溃了。埃及进入后期埃及时期。

埃及与犹太

古代犹太人是在一片朦胧混沌中跨过文明门槛的。与世界许多古老民族的远古历史一样,犹太人早期的史实与传奇交融难辨。这些史实与传奇主要出自于《旧约圣经》,它是唯一记载犹太民族最早活动的历史典籍。这里面虽然有许多内容属于神话传说,但其中确实包含了不少已为考古发现所证实的史料,大致勾勒出犹太人从两河流域游牧到巴勒斯坦,又避难到埃及和展转返回故里的史实,以及犹太教创立和古代希伯来王国建立的基本轮廓。

犹太人的前称——希伯来人
希伯来人是犹太人在古代的称呼,它的来历与犹太人早期的迁徙有关。
位于今地中海东岸和阿拉伯半岛西侧的巴勒斯坦是犹太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但古代犹太人却不是这里的最早居民。早在4000年之前,古代闪族的一支——迦南人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些城邦国家,因此古代这里被称为“迦南”或“迦南地”。正当迦南人在这里发展了以青铜文化为特征的农业文明时,犹太人的先祖——同属闪族的希伯来人在其首领亚伯拉罕的带领下,从东面展转来到了迦南。
据《旧约圣经》记载,这是一群受到古巴比伦文化影响的游牧部落。他们最早可能来自阿拉伯半岛温和湿润的南部,后因当地气候骤变迁徙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20世纪汉谟拉比建立强大的古巴比伦帝国之时,希伯来人便生活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繁华城市乌尔。
不久,犹太人在他们的神灵的启发下,沿大河北上,并渡过幼发拉底河,向西进入迦南。当地的迦南人称他们为“哈卑路人”(Habiru),意即“渡河而来的人”,后以一音之讹而称为“希伯来人”(Hebrew)。
根据埃及古文献和在西亚其他地方出土的诸多文献记载,新来的希伯来人是一个游牧群体,他们不仅受地方统治者的管辖,经常袭扰定居的迦南人,但有时也受雇于当地统治者。后来,希伯来部落在良好而肥沃的河流地方,利用迦南人的丰富经验,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希伯来人客居埃及的历史
当时,希伯来人的首领叫做雅各。在雅各晚年时,迦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饥荒,他只好带着家人前往埃及避难,在尼罗河三角洲中部的歌珊定居下来。歌珊是位于尼罗河以东、埃及古都孟斐斯东北30多公里的地方,为古代亚非商旅来往之要冲。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盛,气候宜人,在当地居民的影响下,犹太人加速了由游牧生活向定居农业的过渡,雅各的12个儿子也在此繁衍扩展成为犹太人的12个部落支派,人丁兴旺。
在《旧约圣经》中,犹太人客居埃及的这段重要经历,是通过以约瑟为主人公的一连串生动感人的传奇故事来反映的。约瑟是雅各与爱妻拉结生下的第一个儿子。某日,约瑟被充满忌恨的兄长们出卖到埃及。孰料约瑟经过生死磨难后却因祸得福,凭借其聪慧才智当上埃及法老的宰相,并以先见之明在丰年积存粮食而使埃及人安然度过饥荒。以后约瑟请求法老允许其父雅各率领犹太人从迦南迁居埃及歌珊避难。
现代,历史学家通过对史料以及考古遗迹的挖掘分析,认为这个故事所叙述的犹太人流入埃及的年代与史实大致相符。公元前18世纪下半页中王国末期,埃及四分五裂,群雄割据。大批被称为喜克索斯人的游牧部族从迦南涌入埃及,征服了尼罗河三角洲,并以三角洲东部的阿瓦里斯为都,建立历时百余年的牧羊王朝。他们除直接据有尼罗河三角洲一带外,还依靠其封臣、附庸间接统治上、下埃及的部分地区,其势力范围向北一直延伸到叙利亚北部和幼发拉底河上游一带——紧邻埃及的迦南是这片广袤领域的中心。因此与喜克索斯人同为亚洲闪族人种的犹太人在迦南遭遇饥荒的情形下,很自然地会迁徙埃及,在一种宽容有利的社会氛围下栖居生息。而牧羊王朝君主因不信任当地埃及人而任命有亲族关系的能人(诸如约瑟)为相又并非不可能。
然而在歌珊的犹太人似乎仍然与埃及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相隔离。《旧约圣经》记载,即使在约瑟当任埃及宰相的时候,埃及人也不愿同希伯来人一起进餐,因为这对埃及人说来是件厌恶的事。而这里的犹太人也深感自己是流亡在外的“异乡人”或“客人”,他们时常怀念故乡迦南,保持与迦南犹太亲族的联系和自由的生活习惯。
犹太人利用统治者政治上的优待及所赋予的诸多特权,占有土地,发展商业,积累了大量财富;与此同时,生育日繁,人口迅速增多,活动地域也逐渐越出歌珊。经济利益上的厉害冲突,势必引起埃及人的嫉妒与排斥。公元前16世纪中叶,底比斯的王公集结埃及各地的力量,最后把喜克索斯人驱逐出尼罗河盆地,恢复了埃及的独立,开启了埃及新王国时期,并在不久后迅即向外扩张,武力征服了今天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从此犹太人在埃及安居乐业的美好岁月一去不复返。
在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到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犹太人在埃及所受的排挤与迫害达到变本加厉的程度。他们全部被贬为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排斥在埃及的公共社会生活之外,被迫从事诸如修庙筑路、建城造屋等各种繁重苦役,稍有怠慢便遭凶悍的监工毒打乃至屠戮。然而,犹太人的生命力却异常旺盛,他们照常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于是,法老下令所有犹太人的新生男孩都必须溺死,以达到灭绝犹太种族的目的。一时间在犹太人居住区哭声不断,刚生下儿子的母亲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仍进尼罗河,肝肠寸断。
约公元前15世纪,埃及人在侨居埃及400多年后,在犹太人的英雄摩西的率领下,克服重重险阻,胜利走出埃及。“迁出埃及”在犹太民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它不但意味着犹太人摆脱异族奴役的自我觉醒,同时也是古代犹太民族开始形成的一个关键性标志。此后,每当先知警告犹太人不要丧失独立或抛弃信仰时,总是让他们回忆迁出埃及这段历史。这种回忆既是安慰,又是告戒。
迁出埃及后,犹太人重新进入迦南,并且正式进入有史可考的时期。

士师时代
从公元前13世纪定居迦南,到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王国建立这200年间,在古代犹太史上称为“士师时代”。犹太人定居迦南后,并未完全消灭或赶走原先的迦南土著。一方面犹太人与迦南人之间的较量对抗尚未结束,而同时犹太人内部又纷争四起,因此各种战争仍然连绵不断。于是这时期希伯来各部落或几个部落中各产生一个叫“士师”的领导者。
“士师”,希伯来语含义为“审判官”或“拯救者”,其职责在平时为民事纠纷的仲裁者,在战时为率众出战的指挥官,因而他们是集部落酋长、宗教首领和军事指挥于一身的人物,代表耶和华总揽政治、宗教和军事大权,管理犹太人。士师权威一般仅限于本部落,有时也有几个部落共由一位士师统领的情况,但由于各部落联系不紧密,也不关心相互间的共同利益,没有一位士师成为全体犹太人的权威领袖。整个士师时代犹太人处于一盘散沙状态,“那时以色列人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正是当时的历史写照。
当时犹太人与迦南各部落人混居杂处,频繁往来,甚至通婚融合。在迦南人比较发达的经济文化影响下,犹太人逐渐由游牧的氏族制度向民族统一的农业社会过渡。在北方,分布着统称“以色列”的10个希伯来部落;在南方,则居住着犹大和便雅悯两个希伯来部落,称为“犹太人”。犹太人慢慢地学会使用铁器,开始在沙漠和绿洲从事垦殖业,社会生产力明显增长,为奴隶制君主国的出现创造物质前提。
在士师时代末期,来自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的“海上民族”非利士人崛起。非利士人拥有较高的物质文明,已掌握赫梯人炼铁和制造铁制武器的技术,悍勇善战,逐渐控制了迦南的地中海东岸地区。“巴勒斯坦”之名即来源于曾在迦南定居的非利士(Philistines),意为“非利士人的土地”,后被罗马人用为正式地名,沿袭至今。

希伯来王国
非利士人崛起后,犹太人与非利士人征战不断。在约公元前1050年的亚弗战役中,由众部落组成联军的犹太人惨败于非利士人靡下,随军携带的存放耶和华约法的约柜也旁落。外部压迫所造成的民族危机,使犹太人的民族意识急剧增长,要求建立他们自己的统一民族国家,由一位众民臣服的君主来统领他们。于是在约公元前1025年,在迦南建立了历史上最早的犹太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国王叫做扫罗。扫罗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在最初的几年里,在他的领导下,反对非利士人的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他未能完成驱逐非利士人的任务就被非利士人杀死了。
扫罗死后,南方的犹太人首领大卫当了国王(约公元前1000—960年)。据《旧约圣经》记载,大卫是在公民和长老的支持下即位的。他执政后,决心继承扫罗开创的统一事业,把各部落联合在自己的王冠之下。为此目的,他一方面团结了犹太人的各个部落,使他们都臣服与他;另一方面他同推罗结盟,开始进行反对非利士人的战争,并最后战胜了非利士人,又从迦南人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从而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
大卫在位40年,经常发动对外战争,他先后征服了许多地区,并通过结盟关系来保护他的占领区,从而使其地位从埃及边界和亚克巴湾直到幼发拉底河畔得到了巩固。
大卫死后,其子所罗门即位(公元前960—930年)。在统治期间,他通过外交途径确保了以色列犹太王国在当时毗邻的大国中享有平等地位,同时与埃及和推罗结为盟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特别是与红海一带的贸易。他还大兴土木,不惜耗费巨资完成了由大卫时代开始的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建造的豪华宫殿和耶和华神庙。
所罗门统治时代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极盛时期。所罗门死后,王国内部早已存在的矛盾立即暴露出来。以色列人居住的北方,土质肥沃,经济发达,但在政治上处于劣势,国家的赋税、劳役大部分落在以色列人的头上。犹太人居住的南方,虽然经济落后,但因大卫、所罗门都出自南方的犹太人,因而对北方有君临之势。这样,必然引起北方以色列人的不满。同时,由于君王穷奢极侈,在行省摊派徭役和征收苛捐杂税,迫使广大民众过着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因而激起人民的普遍不满。
由于上述原因,在所罗门统治末期,北方就兴起了以耶罗波安为首的反对所罗门统治的分裂运动。所罗门死后,得到埃及支持的耶罗波安从埃及回国,攻陷了耶路撒冷,统一的王国从此分裂:南方由大卫王朝继续统治,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称犹太;北方以撒马利亚为中心,称为以色列。

希伯来王国的覆灭
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帝国西侵,亚述王萨尔贡二世攻陷了撒马利亚,以色列被灭亡。
犹太王国以大量金银献给亚述才得以幸存。就这样,犹太王国又维持了100来年,在亚述与埃及争霸的夹缝中赖以生存。公元前605年亚述被新巴比伦帝国灭亡。两年后新巴比伦帝国攻入耶路撒冷,将犹太王国沦为其附属国。公元前588年犹太王国平民发动起义,但经过两年苦战,最终被强悍的新巴比伦军队镇压。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攻陷,新巴比伦帝国皇帝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夷平耶路撒冷城墙,捣毁耶和华大圣殿,灭亡犹太王国,包括国王、贵族、祭司和工匠在内的上万名犹太国人戴着手铐脚镣,被虏往巴比伦,此即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当地只留下少数平民。至此希伯来王国终于覆灭。和那些被异族同化的北国以色列10个部落百姓不同,被虏往巴比伦的犹太王国人仍能集中聚居,保留本民族传统信仰和习俗,此后他们及其后裔被称为“犹太人”。犹太人也成为了整个犹太民族的通称。
2005-10-12 13:12:59
埃及与亚述

亚述共经历了4个历史时期,它们是:阿淑尔城邦时期,古亚述时期、中亚述时期和新亚述时期。其中,新亚述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新亚述强国时期和新亚述帝国时期(萨尔贡王朝时期)。


--------------------------------------------------------------------------------

    阿淑尔城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西岸的岩壁上,处于沿底格里斯河的南北交通线和沿韩琳山脉和新亚尔山脉东西交通线的回合处。阿淑尔城的附近缺少可耕地和其它人类生活的必须资源,但是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里既是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东部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也是亚述地区同小亚细亚之间贸易路线的起点。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和资源缺乏是亚述后来走向轻农耕、重商站的立国之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期亚述(即阿淑尔城邦时期)和古亚述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在小亚地区建立许多贸易殖民地,然后将东西南北各地的货物聚集于这些殖民地进行转卖。这两个时期的亚述与埃及并没有发生直接的联系。


--------------------------------------------------------------------------------

    中亚述时期是从公元前1365年起至公元前1077年结束。这一时期,埃及正处于强大的新王朝时期,而亚述周边的国家诸如赫梯、米坦尼、加喜特巴比伦等也都处于鼎盛时代。可以说,中亚述时期近东地区是处于几个强国争雄的时期。
    新王朝时期的埃及法老们不断地涉足亚洲的事务,同米坦尼和赫梯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几度交锋,并曾一度控制了这一地区。但是,中亚述显然没有与埃及发生军事冲突,至少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战争。在中亚述的早些时候,埃及法老和亚述王还保持较为友好的关系,并且互相赠礼。而到了中亚述的后期阶段,由于外来民族的入侵,各强国都致力于抵抗外族的侵入。其中,赫梯被入侵的“海上民”灭亡,中亚述则由于来自沙漠边缘干旱草地上的民族——阿拉美亚人——的侵袭而衰落。


--------------------------------------------------------------------------------

    亚述从阿淑尔丹二世起,再度在历史舞台上活跃起来。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612年亚述灭亡,300多年期间,亚述军队横扫整个近东地区,所向披靡,一度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亚述国家的这一鼎盛时期被称作新亚述时期。
    从公元前935年,阿淑尔丹二世开始,亚述从衰落200年之久的阴影走了出来。此后,亚述的军事力量和国力不断向上发展,直到阿达德尼拉瑞三世(前810—前783年)死后,亚述的霸权才再次受到挑战。在这一阶段亚述扩张的地区基本上没有超过传统的区域:北部和东部的山区部落;南部巴比伦地区;西部的叙利亚地区。而且此时帝国的行省制度还没健全,对被征服地区仍采取贡税统治的方法。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新亚述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我们称之为新亚述军事强国。
    新亚述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新亚述帝国时期开始于提格拉特帕拉萨三世在公元前744年登上王位,结束于公元前626年阿淑尔巴尼帕统治。这是亚述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时期;亚述军队一浪接一浪向西方出征,捷报传自于除小亚之外的整个近东地区,前8至7世纪,这一时期对于近东历史来说就是“亚述的世纪”。
    当萨尔贡二世刚刚篡夺王位,登基为王时,当时近东最强大的两个王国埃及和埃兰加入了反亚述扩张的战争。埃及干涉腓尼基事务和埃兰干涉巴比伦。由于提格拉特帕拉萨三世对腓尼基的征服,夺取了埃及在亚洲的一个重要的依附者,因此使埃及与亚述发生了直接厉害冲突。但是,当时的埃及黑人王朝的法老不愿意贸然直接同亚述相对抗,于是,埃及和埃兰一样,采取了间接的办法:在亚述的附庸国挑起叛乱,并以援助的形式来支持亚述的敌国。埃及主要是支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对亚述的反抗。但表面上,埃及的努比亚国王还是与亚述保持着友好的态度。


--------------------------------------------------------------------------------

征服埃及
    到了亚述王阿萨尔哈东时代,亚述决定开始征服埃及。阿萨尔哈东第2年(前679年)亚述王占领了“埃及河沿岸”的阿尔扎尼城。第7年(前674年)亚述的一支先遣军攻入埃及,惨遭败绩。第8年(前673年)亚述军扫荡了凡湖西南的舒坡瑞亚。第10年(前671年)1月,亚述王阿萨尔哈东亲率大军进军埃及。但是,亚述军在腓尼基遇到了推罗国王的起义,进军受阻。2个月后,亚述人继续南进,他们先到达了加沙地区南部的腊皮胡,然后穿过了可怕的西奈沙漠。在西奈沙漠,经过了27天的艰苦行军之后,4月,他们来到了埃及国土上。努比亚的法老塔哈尔卡的军队在4月3、16、18日三次激烈战斗中均败北。22日,亚述军队贡献孟斐斯,亚述军队仅用了15天的时间就征服了下埃及,各地的王公望风而降,亚述王任命了当地10个王公统治埃及。
    但是,并吞埃及并不是十分轻而易举的事。2年以后,埃及法老塔哈尔卡从南方卷土重来,他多回了孟斐斯,并在尼罗河三角洲煽动了一次反对亚述的叛乱。前699年,阿萨尔哈东再次进军埃及。8月,行军到了幼发拉底河不远的叙利亚城市哈兰,亚述王得病而死。
    亚述新王阿淑尔巴尼帕在前669年秋,继续先王中断的征服埃及行动。他首先在叙利亚聚集了“由海岸、海岛以及大陆的22个国王”提供的辅助军队,然后向埃及进军。两军交战,埃及军队被击败。埃及法老塔哈尔卡逃亡南部的底比斯。亚述军队仅追不舍,一直攻占了底比斯。塔哈尔卡逃到了南方的努比亚。次年,亚述军队仍在埃及作战。这时的亚述军队已经远离本土2100公里,这是亚述有史以来所征服的最远的地区。
    阿淑尔巴尼帕第5年(前664年),塔哈尔卡在努比亚死去。塔哈尔卡的女婿塔努阿塔蒙继承了王位并攻回底比斯。塔努阿塔蒙从南方起兵反抗亚述的统治。他沿着尼罗河谷北上,一路大肆屠杀亚述所任命的官吏,并攻占了孟斐斯。阿淑尔巴尼帕再次出兵埃及。当塔努阿塔蒙听到亚述的到来的消息,不战而逃到了底比斯。亚述人第二次进入底比斯,“如洪水一般”洗劫并毁灭了这个城市,掠去了大量的战利品。
    阿淑尔巴尼帕第14年(前655年),普撒马提克在埃及的三角洲地区宣布独立,并将亚述人从尼罗河谷三角洲赶到了巴勒斯坦。然而,这时 阿淑尔巴尼帕本人却正在同埃兰人作战,只能放弃埃及这一无法控制的遥远国土。


--------------------------------------------------------------------------------

亚述的灭亡
    公元前612年,亚述首都尼尼微被新巴比伦王朝所毁。
    公元前610年,亚述残余与埃及联合对抗巴比伦,兵败。
    公元前609年,亚、埃联军再次失败,亚述王消失。
    公元前605年,巴比伦与埃及军队为争夺亚述的土地,在卡赫美什会战。巴比伦军队最终货胜。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控制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亚述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埃及与赫梯

赫梯国家的形成
    赫梯位于小亚细亚的卡帕多细亚,在哈里斯河(今土耳其基齐尔-伊尔马克河)流域。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是山脉围绕的高原,畜牧在赫梯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依靠河溪和水池灌溉,发展十分有限。但境内有银、铜、铁等丰富矿藏,是发展金属冶炼的有利条件。赫梯处于黑海、地中海和两河流域之间的要道上,很早就和外界发生贸易联系。赫梯族是操印欧语的部落,最早出现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二千纪之初。他们的语言是涅西特语。赫梯国家是由许多相互混合的部落建立的。
    公元前19—18世纪之交,赫梯人形成第一批部落联盟,并有设防的城市。其中,以库萨尔、涅萨和察尔帕为最重要。库萨尔王阿尼塔在各部落联盟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毁灭赫梯原先的土著部落的堡垒哈图沙,征服涅萨,并定都于此。
    在形成中的赫梯国家实行对外侵略。赫梯王塔巴尔纳约当于公元前1640年征服小亚细亚东部,其子哈图喜里又攻略哈图沙。这时,操涅西特语的赫梯部落与原先的土著部落已经统一。穆尔西里一世继承先辈诸王的侵略政策,趁喜克索斯人势力削弱和巴比伦国家内外交困的机会,约于公元前1600年征服喜克索斯人的北方据点哈尔帕,稍后,又于公元前1595年左右洗劫巴比伦。
    在穆尔西里一世统治晚期,王室贵族不断倾轧。大约由于王位继承问题,穆尔西里一世本人也在宫廷阴谋中死去。被征服地区重新独立;骚动、叛乱和反抗在赫梯国家持续了几十年。因此,约当公元前1535年,国王铁列平不得不对国家制度作重大改革。铁列平力图杜绝贵族纷争,借以保证国家的稳固。他的改革从王位继承制度着手,规定国王的嫡长子是王位的优先合法继承者;如无嫡男,依次由庶子和嫡长女婿递补。这就确立了王位世袭制,防止贵族的争夺。铁列平还禁止王族仇杀。国王若犯此法,由贵族会议审讯,并得依法处死。贵族会议保留很大的权力,不经同意,国王无权处死任一兄妹。古代的“潘克”也继续存在。参加潘克的成员限于军队中的特权分子、国王卫队、千夫长以及参加贵族会议的贵族,它是国家统治机构的一部分。铁列平的改革标志着赫梯国家形成过程的完成。

--------------------------------------------------------------------------------

梯国家的强盛及其溃亡
    公元前15世纪末至前13世纪初,赫梯国家鼎盛。国王苏庇路里乌玛(约前15世纪末至前14世纪前期)利用米坦尼宫廷政变和叛乱,占领米坦尼的大部分领土,并和埃及争夺叙利亚。当时,埃及正陷于内部宗教斗争,无力东顾;叙利亚各地也竭力想摆脱埃及的统治。赫梯因此能够顺利地征服叙利亚和腓尼基。此后,赫梯和埃及、亚述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约公元前1312年,赫梯王穆瓦塔尔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争夺叙利亚,会战于卡叠石,互有胜负。约公元前1296年,两国缔合,叙利亚大部分归赫梯所有。自埃及在叙利亚和腓尼基的势力削弱以后,赫梯是雄视西亚的一大霸国。
    但是,赫梯国家是在征服过程中形成的军事联合,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境内各部落之间的语言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边疆和外藩地区的统治者掌握有行政、司法、军事大权,离心力很大。因此,国家的分合往往受到某个国王的军事成败的影响。与埃及战争以后,不久就开始衰弱。公元前1296年的和约,规定双方在发生内乱时互相援助。可见其内部已不稳定。到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从博斯鲁斯海峡侵入赫梯,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的各臣属国家也群起反抗,赫梯国家便在内外交迫中崩溃了。
    赫梯崩溃后,只有在陶鲁斯山至叙利亚一带,还残存下一些使用象形文字的赫梯人小国,其中以巴美塔和卡尔赫美什么最为重要。公元前8世纪,各赫梯小国都被亚述所灭。


埃及与腓尼基

古代腓尼基是指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区,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只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它西临地中海,东倚黎巴嫩山,北连小亚细亚,南邻巴勒斯坦,其地理范围大约相当今日的黎巴嫩。腓尼基境内多山,盛产驰名内外的各种珍贵木材。坡地利于经济作物的种植,盛产橄榄、葡萄和椰枣。沿海平原土质肥沃,极易农耕。因地扼西亚海陆交通要冲,有利于商业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最初的居民可能是胡里特人,公元前3000年代操塞姆语的迦南人迁入,同原来的居民混居。塞姆语文献称此地为迦南,希腊人称之为腓尼基(意为紫红色,源于此地出产一种紫红色的染料),罗马人称之为布匿。
    据考古材料,公元前5000年代在腓尼基就有新石器的居民居住。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二千年代初,在腓尼基地区先后出现一些城市国家。每个国家都以某个港埠作为经济和行政的中心。其中最有名的有毕布勒(即格巴尔)、乌伽里特、西顿和推罗。这些小国除毕布勒(只有长老会议)外都有国王,但国王的权利受城邦长老会议的限制。长老会议由富有的奴隶主把持,城邦的官吏也从富有的奴隶主中选出,实行贵族政治。这些国家彼此间互争雄长,没有形成统一的局面。
    腓尼基诸国兴起后,经常受到邻近诸强的侵略。大约从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起,腓尼基城市处在埃及和赫梯的统治之下,后来又遭海上民族的入侵,直到公元前十世纪左右才重新独立。独立后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推罗。推罗在一个靠近海岸的岛上,被认为是一个难以攻破的堡垒。推罗王希拉姆一世(前969—前936年)大肆对外用兵,进军塞浦路斯,几次远征非洲,并且将霸权扩张到毕布勒和西顿。这时,推罗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商业中心。
    腓尼基的主要作物是粮食和葡萄。农业中的主要劳动力是村社的农民。城镇居民多半从事工商业。他们利用从远方输入的象牙制造各种精美的日用品。葡萄酒、玻璃制品和紫红颜料是腓尼基的著名特产。
    腓尼基的商业特别发达,但具有居间贸易的特点。商人们不仅以本国的商品(酒、木材及手工制品)进行交易,而且还转卖从别国买来的货物。在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贩运奴隶。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在腓尼基的手工业和农业中也使用奴隶,但更多地是把奴隶用作划船的桨手和码头的搬运夫。
    古代腓尼基人享有勇敢的航海家的盛名。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他们就在东部地中海和爱琴海上航行。据说,有一些腓尼基人受埃及法老奈科(前611年—前595年)的委托完成了历时三年的环绕非洲的航行。
    腓尼基人在公元前二千年代已在东部地中海殖民,在小亚、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黑海沿岸都建立了殖民据点。这些居民点或殖民地都是多少能够保证经常提供重要货物的地方。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希腊人也开始向东部地中海殖民,并和腓尼基竞争,于是腓尼基便向西地中海沿岸及海上一些岛屿殖民,其中特别出名的是迦太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迦太基把西部地中海其他许多腓尼基殖民地并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在名义上虽然依附于推罗,但实际上却享有完全的独立。
    公元前九世纪,亚述帝国已成为军事强国,逐渐向外扩张。至公元前八世纪末叶,腓尼基被亚述帝国征服。
    腓尼基文化最大的成就是在公元前十三世纪所创造的一套拼音字母。腓尼基航海和贸易的迅速发展,经常需要及时编制商业文件,因而要求有一套普遍易懂的简单方便的文字体系。腓尼基人主要利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的音符字母,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共22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腓尼基字母的创造有重大意义。古代希腊字母和阿拉米亚字母都来源于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后来又发展为拉丁、斯拉夫字母;阿拉米亚字母后来发展为印度、阿拉伯、亚美尼亚、维吾尔等字母。腓尼基字母系统的形成,是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国王谷由来

    埃及国王托特米斯一世(公元前1545—1515年)给埃及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标志着国王谷的建筑活动时期的开始。托特米斯一世是埃及王朝统治时期的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埃及的文化发展演变为文明的发展,从而打破了许多旧时的传统,这个演变也自托特米斯一世始——当然,这一点还有待最后的证明,而想要证明这一点单靠考古学是不够的。


    新时期的首都在底比斯,但新时期大多数法老都埋葬在尼罗河西岸沙漠中的国王谷。 迄今为止,那儿已有60多个陵墓被发掘出来,只有一小部份对游客开放。其中最负盛名 的是图特卡蒙之墓,在1923年开放时曾引起轰动。在那儿发现了最为惊人的文物——一口纯金棺、金色王冠和面罩、珠宝、雕像、双规战车、武器、饰物、绘图——数量之多以致花了3年时间才把墓穴清理完毕。这个公元前1352年去世时只有18岁的年轻法老,依然躺在墓中的大理石棺里,但是几乎所有的珍宝都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里。没人知道在盗墓者未涉足前地位更高的统治者墓穴里究竟有些什么惊人的财富。今日这些墓穴里的壁画特别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它包括“死者之书”上描绘的死后生活的情景,以及动物头像的多个神灵。拉美西斯三世的陵墓内有古埃及日常生活的愉快场面。


     不管怎样,托特米斯把自己的陵墓同殡葬礼堂分开,这在埃及国王中还是没有先例的。他的墓地距离礼堂将近1英里;而且按照遗命,他的遗体没有安放在豪华而醒目的金字塔中,而是藏在峭壁上凿出的洞室里。这在现代人们听来也许无足轻重,但在当时做出这样的决定,实际上就是同延续了1700年的传统宣告决裂。


     托特米斯这种大胆的措施对他的“卡”极为不利,甚至也给自己死后的永生带来威胁。原来“卡”要靠在死者的殡葬礼堂里按照宗教节日举行祭祀才能生存,并且据说“卡”是不离开遗体左右的,而托特米斯的遗体和以往的国王不同,不是安放在紧靠礼堂的地方。其原因是,托特米斯看到先人的陵寝大都不免遭受盗墓人的侵害,因此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得到安全的保障,借以弥补上述的遗憾。托特米斯给总建筑师依南尼下达的一切指令,都是出于担心自己的陵寝遭到后世的亵渎。尽管当时埃及的宗教势力已经日趋没落并逐渐为世俗观念所代替(第二十一朝的国王本人就是教士,在这以前教士的势力一直在埃及日渐增长),但托特米斯在思想上最为关心的仍旧是他死后的木乃伊会不会遭到破坏。到第十八朝末为止,底比斯一带的帝王陵墓没有一座免于被盗;木乃伊身上的“神铠”不是完全剥光,就是部份损失,使得这些遗骨遭到了万劫不复的玷辱。


     盗墓人照例是从来未曾被人抓到过,作案中途发现情况,丢下赃物仓皇逃遁者是有的。托特米斯在位之前500年,有人潜入泽尔王妻子的墓室,正在肢解王后的木乃伊时被人惊走,仓促中把一条干尸的手臂藏在墓室的一个洞里。这支手臂1900年被一位英国考古学家发现时,仍旧包裹得完整无损,上面还戴着一只贵重的紫水晶和绿松石的臂镯。


    托特米斯的总建筑师名叫依南尼,国王和他讨论的内容是完全可以想见的。在最后决定打破传统时,托特米斯一定考虑到了陵墓的地点和结构的绝对保密问题。否则无法保证免遭以往帝王陵寝的同样命运。


     具体施工的记载得以保存下来,倒是要感谢建筑师依南尼的虚荣心了。因为依南尼本人的殡葬礼堂的墙壁上的镌文详述了他的生平,其中有一段叙述了这第一座岩洞陵墓的构筑经过,其中有几句是值得注意的:“国王陛下的岩洞陵寝是我一个人监修的;谁都没有见过,谁都没有听说过。”然而现代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却对依南尼使用的工人数目有所估计。卡特是对国王谷和那里的陵墓结构极有研究的,他写道:“知道国王的这件头等机密的工人有100名以上,这些人显然是不可能逍遥自在的。依南尼肯定会想出有效的办法封住他们的口。”据估计,这些工人大约是战俘,工程结束以后他们就被统统杀掉了。


    托特米斯打破传统的做法有没有达到目的呢?他的墓是帝王谷中许多岩穴墓葬中最早的一座。帝王谷位于底比斯山西麓峭壁下,地点偏辟,常人禁止入内。在那石灰岩壁上开凿一条坡度很陡的隧道作为墓穴,从此以后500年间,法老的建筑师们都是沿用这种方式构筑岩穴陵墓的。后来希腊人看到那通往墓室的长长的隧道,觉得很象牧童吹的长笛,就把这种岩穴陵墓叫做“笛穴”。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旅行家斯特拉波记述过40 座岩穴陵墓,被认为是值得一读的。


    从托特米斯一世开始,埃及法老们便不再修造金字塔作为自己的陵墓。在长约500年的时期,古埃及各代法老都葬于国王谷。此图前景为近代发掘出的国王谷遗址,远景则为现代埃及村落的民居。


     托特米斯的遗体在那里平安地躲了多久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在悠久的埃及历史中这段时间并不很长。他和他的女儿以及另外几个人的木乃伊终于被人迁了出来,这件事并不是盗墓人干的,而是教士们预防盗墓的措施。国王们选定的墓穴位置是彼此靠近的,不像过去那样分散,这是为了便于集中守护;然而盗墓的事仍旧不断发生。


    图特卡蒙死后10至15年陵墓就被盗了。托特米斯四世死去刚刚几年,窃贼们就在他的墓室的墙上划了他们的黑话,像是来访者留下了名片。这座墓遭受的损失极为惨重,因此100年后,虔信宗教的国王霍仑亥布于在位八年时下令给名叫克伊的一名官员,叫他“在底比斯西部高贵的墓园,遵礼重新安葬托特米斯四世。”
2005-10-12 13:14:11
异族王朝

波斯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第二十六王朝的末期,波斯望居鲁士之子冈比西斯,在征服小亚和巴比伦之后,出兵埃及,公元前525年,征服了整个埃及,在埃及建立起第二十七王朝,或称波斯王朝。从第二十七至第三十一王朝为后期埃及的第二阶段。
冈比西斯在埃及实行高压政策,破坏田园,苛征重赋,虐待僧侣,诋毁埃及的民族信仰,使埃及人民蒙受种种苦难。所以,当冈比西斯率军征服利比亚时,埃及立即掀起反抗波斯统治的斗争。公元前522年,波斯国内发生政变,冈比西斯回国镇压,暴卒于途中,埃及则进行更激烈的反抗。大流士一世镇压了埃及的起义。大流士在埃及采取较温和的政策;尊重埃及人民的宗教信仰,重建神庙,鼓励发展经济,并依靠埃及的法律来治理埃及;同时下令完成了由尼科开始的连接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工程。但是,埃及仍是波斯帝国残酷掠夺的对象。埃及每年要向波斯帝国缴纳700塔连特的银子,6亿公升的谷物。埃及大批肥沃土地被波斯贵族所占有,形成奴隶制庄园,他们成为“遥领土地”,肆意榨取埃及劳动人民的血汗
波斯侵略者的野蛮统治和残酷掠夺,激起埃及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在希波战争中,马拉松之役,波斯打了败仗,埃及人民乘此机会,于公元前486年,在三角洲一带掀起暴动。公元前465年,波斯国王薛西斯被刺,国内动荡不安,埃及人民在利比亚人伊那洛斯和埃及人阿米尔泰乌斯领导下,于公元前460年,又举行大规模起义。起义者杀死波斯总督。这次起义后来虽遭到镇压,但是,埃及人民反抗波斯侵略的烈火一直没有停息,直到公元前404年,从波斯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获得独立为止。
推翻波斯的统治之后,埃及建立起第二十八王朝,以及第二十九、第三十王朝。公元前343年,埃及再度被波斯帝国所征服,建立起第三十一王朝。在此期间,埃及爆发了全国性起义,反抗波斯的统治。公元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侵入埃及,结束了波斯在埃及的统治,埃及的历史转入一个新的时期——希腊·马其顿时期


异族王室
喜克索斯时代   
波斯帝国统治时期        冈比西斯
                                大流士
马其顿的托勒密王朝     亚历山大大帝
                                埃及艳后
罗马统治时期              奥古斯都

希腊、罗马统治时期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其部将互相争夺,由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随即分裂。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据埃及称王,是为托勒密一世,从此开始了埃及历史上托勒密王朝统治时代。
希腊·马其顿人在埃及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国王总揽大权,通过设立系统的官僚机构,控制一切经济、政治部门。在地方上,依据埃及的古制,仍分为州,设置州长实行统治。出于统治的需要,希腊入侵者联合埃及奴隶主贵族上层,共同对埃及人民实行统治。同时,他们还尊重埃及的宗教信仰,保护神庙,以使其政权能够得到僧侣集团的支持。
这一时期,埃及的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了用畜力牵动并栓有吊头的扬水器。灌溉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对法雍地区进行了宏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垦了千里良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如织布、金属加工、制陶等有了新的发展。亚麻布、毛呢和绸缎的纺织技术取得较高的成就。商业贸易也有新发展:对外贸易的范围扩展到非洲北部、爱琴海区域、小亚沿岸和黑海沿岸等地;出现了铸造的金币、银币和铜币。
亚历山大里亚城这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当时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学者,如数学家欧几里德、数学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天文学家希帕卡斯都曾来着里从事研究,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希腊奴隶主贵族对埃及实行残酷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抗。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埃及各地的人民起义此起彼伏,连接不断。托勒密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之下,以及统治集团内部频繁的争权夺势的斗争,日益衰落。最后被罗马所灭亡。
公元前30年,罗马统治者屋大维打败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结束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从此埃及出于罗马的统治之下。
罗马统治者在埃及推行军事统治制度,派遣军事长官行使军、政、财、法大权。埃及境内的重要城镇驻有罗马军团,以强化其军事统治。在这种制度下,埃及人被剥夺了各种政治权利(唯有神庙定员之内的僧侣除外),而罗马人则享有种种特权。同时,罗马统治阶级对埃及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横征暴敛,埃及每年需向罗马交纳粮食税达17500万件,各种食物税达50多种,货币税达450种之多。
奴隶制度,在罗马帝国统治的初期,,还有所发展。但自公元3世纪,特别是4、5世纪已走向末路。这不仅表现在奴隶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小,约占自由民人口的10%左右,而且也表现在被释放奴隶的日益增多。这说明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罗马统治者的残酷掠夺,造成人口大量逃亡,荒芜土地日渐增多,国家税收也越来越少。罗马统治者为扭转这种局面,强力推行代耕办法。公元1世纪,罗马又实行“强制公职法”,迫使公务人员负担公共义务、职内的费用等。这些强制性的办法,公元2世纪又有所加强,其结果,使中小土地所有者纷纷破产,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破产的农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承租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进而使他们逐渐沦为依附者。保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农民,为摆脱官府各种繁重的徭役和税吏的盘剥,将土地让给大土地所有者,并为其佃耕和服务,以换取大土地所有者的庇护。因而,从3世纪开始,庇护制便流行起来。庇护制的流行又为大土地所有者掠夺土地、发展势力提供了条件。到6世纪之后,大土地所有制逐渐转化为封建庄园了。
深受罗马统治者压迫的埃及人民群众,不断掀起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斗争的方式从最初的弃地潜逃发展到后来的公开武装起义。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爆发了布科里人的起义,断断续续地持续到5世纪末拜占廷帝国统治时期。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帝国兴起。阿拉伯人不断向外扩张,在占领拜占廷帝国东部各行省之后,于640年征服了埃及,从此,埃及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亚历山大里亚
亚历山大里亚是亚历山大大帝在尼罗河三角洲地中海沿岸所建立的都城(公元前331年),后成为托勒密埃及的首都,同时是东部地中海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地理位置

亚历山大里亚的地位靠着两个海,北靠地中海,南靠马里列里湖(或称马列奥提斯湖),远离三角洲沼泽地带又临近尼罗河支流(坎诺皮克河),在其前方的海上还有天然屏障法罗斯岛的拱卫。

城市概貌

这个城市的形状像一件短大衣,或军装外套。长的两边有水围绕着,大约长三十斯塔迪昂;可是地腰,即决定宽度的地方,都是七或八斯塔迪昂宽,一面以海为界,一面以湖为界。全程街道交错,通行车马。有两条街道特别宽,宽度超过一普列特洛,并且是交叉成直角。城中又有很美丽的公园和宫殿,大约工占了全城面积的四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因为每一个国王都喜欢对公共使用的地方加以增修,于是除了已有的之外,他们每个人都自己花钱建造一个建筑物。一切建筑物都是互相连接着,而港口与外边的港口也连接着。博物馆是宫殿的一部分,气势恢弘。
为了将大陆与法罗斯岛相连接,设计师迪若克拉蒂(也是博物馆和灯塔的设计者)在此修建了埃普塔斯塔迪翁长堤(长约1200米)。于是,在堤的东、西两侧便形成了马格纳斯和尤诺斯托斯两大港湾;而这两大港湾又同位于马里奥斯蒂湖附近的内陆港口一道将上下埃及、地中海与红海的交通衔接起来。
在法罗斯岛上则建立了一些宫殿,其中有著名的波塞东神庙。在临海的悬崖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灯塔,来指引远方航行的船只。

城市中的居民

作为希腊化时期的头号城市,这里的居民多达70余万,他们主要有埃及人、希腊人和犹太人,还有波斯、叙利亚、阿拉伯、罗马、腓尼基等众多的民族杂居。

城市中的经济

该城是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它以其庞大的海陆货运量和发达的城市加工业而著称于世。该城主要是出口上等的亚麻、玻璃器皿、纸草和大批的粮食等质量享誉世界的货物,巨大出口额使城市的对外贸易输出大于输入。

城市中的文化

由于亚历山大里亚有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存在,因此,来此学习、访问的学者不计其数,这也使这座城市拥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并且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学术的巨人。比如:文学大师卡列马胡斯、史学家曼涅托、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天文学界的骄子阿利斯塔斯和克罗迪斯·托勒密,医学家希罗费罗斯等等。

亚历山大里亚的衰亡

历经200余年的光辉夺目,亚历山大里亚于公元前1世纪开始暗淡下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a、托勒密王朝的衰败;b、罗马人的破坏;c、阿拉伯人的毁灭性打击。

埃及与塞硫古王朝

塞琉古王国的建立及其专制统治
    塞琉古王朝是亚历山大部将塞琉古所建,以叙利亚为中心,故又称叙利亚王国,中国史书称条支。早在公元前312年,塞琉古已据有巴比伦一带。其后数年,与安提柯争夺叙利亚,地位日趋强固,乃于305年称王,为塞琉古一世(前305—前280年)。塞琉古企图囊括亚历山大帝国的旧土,称王后东侵印度。其时北印度已经在孔雀王朝下统一,国势强盛,塞琉古不得不退出过去马其顿军征服的印度河以西的土地,换取五百头战象媾和而归。公元前301年,伊普索斯之战,塞琉古与其他亚历山大旧将合力打败安提柯,以后继续扩张,至前281年已控制小亚细亚西部。次年,塞琉古渡海攻马其顿,遇害而死。其子安条克一世(前280—前261年)继位,于公元前279—前275年间击退北方加拉太人对小亚细亚的侵袭,并开始和埃及争霸。这时的塞琉古王朝所统治的地区,与大流士一世时期波斯帝国在亚洲的属土大致相当。
    塞琉古王朝的统治沿袭波斯帝国的专制政体,国王专权独断,但其政权不及托勒密埃及那样集中。中央政府有庞大的官僚机构,以财政大臣为首,规划政务,筹措财政。在极盛时期,地方由二十五个郡,郡设总督,管民政;设将军,管军事;设财务官,管赋税。塞琉古王朝的统治者是希腊马其顿人,它所统治的细亚和中亚,境域辽阔,种族复杂,民族矛盾、阶级对立十分严重。为了加强控制,继续推行亚历山大设置希腊式城市的政策。在心脏地区,新建的大城市有安条克和塞流西亚。在腹背地区则加强对原来的乌鲁克、巴比伦等神庙城市的管理,在边远地区设立要塞城市,屯兵驻守。各种城市都由受专制君主任命的官吏管辖,有些城市实行程度不等的自治。

叙利亚战争及塞琉古王朝的对外关系
    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争夺东部地中海和爱琴海的霸权,从公元前276年起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史称“叙利亚战争”。当时埃及占有凯勒叙利亚、腓尼基和爱琴海的部分地区,这些都是塞琉古王朝的必争之地。第一次叙利亚之战(前276—前272年)延续约四年之久,埃及在战争中占优势,但并未取得决定胜利。公元前260年,战争又起。安条克二世(前261—前246年)联合马其顿共同对埃及作战,取得小亚细亚西岸的爱奥尼亚、凯勒叙利亚和奇里乞亚西部。马其顿在科林斯战役中击败埃及海军,海上霸权转移到马其顿受中。这次战争称为第二次叙利亚之战,至前255年结束。在此时期,帕提亚、巴克特利亚脱离塞琉古独立。公元前246年,安条克二世死,塞琉古的王位继承问题成为第三次叙利亚战争(前246—前241年)的导火线。最初埃及因得到内应,迅速进兵叙利亚、两河流域,直达大夏。但到公元前245年,战局转对埃及不利。叙利亚、巴比伦各城市都效忠塞琉古,埃及在叙利亚战败,海军也受挫于马其顿,被迫退出新占领的广大地区,但仍据有叙利亚海岸和小亚细亚南岸一带以及爱琴海的某些据点。在安条克三世(前223—前187年)统治时,塞琉古王国和埃及之间又因争夺凯勒叙利亚和腓尼基,再度爆发了战争,即第四次叙利亚之战(前221—前217年)。公元前217年拉斐亚一役,塞琉古王国失败。除塞流西亚一港外,全部叙利亚海岸都为埃及所有。但安条克三世东侵却取得胜利,约在公元前210—前204年进抵米底、帕提亚、巴克特利亚,迫巴克特利亚为属国。其后又深入印度西北边境,与各小国订立“同盟”,然后退军。安条克三世在这次东侵中达到控制东西商业大道的目的,巩固了与中亚、印度的贸易关系。
    公元前203年,安条克三世与马其顿王腓力五世联盟,于公元前201年至前195年间,利用埃及国内局势动荡不定的机会,占领凯勒叙利亚、腓尼基和巴勒斯坦,这是第五次叙利亚之战。安条克三世于战胜埃及后,西入爱琴海和希腊,引起邻国帕加马、罗德斯等的戒惧。此时正在向东扩张的罗马也开始出面干预。公元前190年,罗马在玛格尼西亚一役打败塞琉古军。不久,亚美尼亚、巴克特利亚皆脱离塞琉古独立。从此塞琉古王朝的地位逐渐衰落。


马卡比起义和塞琉古王朝的灭亡
    塞琉古王朝在玛格尼西亚一役遭遇败创之后,失地赔款,疆土日蹙,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危机状态。这时不但对东方的商路无法控制,并且在领土缩小以后,财政和物资来源也大为减少。长期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无法得到弥补,经济陷入窘境。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重负,拥有特权的外族奴隶主的压迫,使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地位急剧下降。公元前168年,安条克四世宣布犹太教为非法,耶路撒冷人民在绰号马卡比(意为“锤子”)的犹大领导下起义。虽然安条克四世对起义者采取血腥镇压,但犹太人民坚持斗争,在犹大之弟西门·马卡比的领导下于公元前142年脱离塞琉古王朝的专制统治。安条克七世在位时(前139/138—前127年),塞琉古王朝作了恢复版图的最后尝试。犹太再次被征服,但是远征帕提亚却全军覆没。安条克七世也于前127年战死。两河流域以东不再为塞琉古所有,剩余领土只叙利亚、凯勒叙利亚、腓尼基和奇里乞亚的一部分。即使在这样残存的疆土上,中央政府也因王朝内讧而处于完全瘫痪状态。自公元前125年底米特里二世被杀后,宫廷纂杀连年不断,争夺王位的内战也时时爆发。公元前67年,塞琉古王朝的末君安条克十三世遇害,与之争位的腓力二世也无法进行统治。三年后,罗马的庞培侵入西亚,将叙利亚夷为罗马的行省。
2005-10-12 13:18:41
古埃及文字可以分为没有标音成分的象形,表意的表音符号和有标音成分的表音符号。但即使是表音符号,本身原来也是一个象形的表音符号,而非纯粹的音符。在古埃及语 中,辨别字意主要根据意符。所以,埃及象形文字尽管大都兼有表意、表音作用,但属表意文字体系,与纯表音的拼音字不同。  

古埃及文字与西亚文字的关系
任何没有文字的民族,在创造本民族文字时,必然会受文化较高的周围民族的影响。埃及 位于非洲东部,经西捺半岛与西亚相接。公元4000年,西亚文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它对埃及文化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古埃及文字的历史功绩
古埃及文字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记载和保存了大量古埃及文化遗产,促进了埃及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古埃及的世俗体文字大约在第二十五王朝(约公元前730—前715年)传入麦罗埃。麦罗埃文字虽借自埃及,但意思不同,它的读写顺序也与埃及相反。这可能是有意要同埃及文区别。 但是,麦罗埃文字是受埃及古文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这一点则是确定无疑的。  

古埃及的文字结构  
埃及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构成。  
表意符号:  
用图形表示词语的意义,特点是图形和词义有密切关系。例如:表示水就画了条波形线≈,画一个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  
表音符号:  
为了把词语的发音表示出来,个埃及人又发明了表音符号。表音符号虽然原来是表意的,但已有第二用途,取得了音值。例如:猫头鹰的图形用作音符时,读[m]音,已失掉“猫头鹰”的含义。表示门闩的图形符号,代表[s]音,而另一个表示小山坡的符号,则用来表示[k]音。  
限定符号:  
在表音符号外加上一个新的纯属表意的图形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这个词是属于哪个事物范畴的。限定符号本身不发音。例如:在象形文字中,“犁杖”和“朱鹫”这两词的音符完全相同,都有两个辅音组成,读音为hb。区别词义的方法是:在hb后分别加上表示“犁杖”和“朱鹫”的限定符号。  
把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便可构成完整的句子。

埃及学家所使用的埃及象形文字字母表及其音译。这些符号基本上代表的都是辅音(包括ah's和ee's)但是在这张表上不包括元音字母,通常,元音字母现在读做"eh"(很少情况下,在一些单词中读"o")。

埃及文字通常有两种形式,表示语音的符号,像这些(由一些符号组成几种读音)和限定词,即表示含义的符号。

大多数的埃及文字由跟有限定词的表音符号组成。少数文字由两个或三个限定词(表意符号)。一些特别常用的文字则不需要限定词来说明词义。也有一些常用字却是只有表意符号而没有表音符号。还有一些常用的缩写字可以用来表示整个单词和词组的含义。

这张表中括号里的符号是用在较晚的时代的。


--------------------------------------------------------------------------------

注意:在上文中我已说过,本表不包含元音符号,但是,这表中有些符号则是很明显地在现代语言中是作为元音字母的(如"ah"和"ee")。并且一些带有"oo"和"w"发音的符号也可在其它国家(如希腊)的语言中表示"o"的读音。 可是这些是不被考虑为元音的,有时候可作为喉音来看待。

然而,用来表示"r"音的狮子符号,经常被用来表示外来语中的"l"音。而"q"音则很明显地是与"k"音不同。
2005-10-12 13:20:22
2005-10-12 13:21:43
2005-10-12 13:22:40
2005-10-12 13:24:08
古代埃及的一年由360天组成,被分成3个季节(洪水季、冬季、夏季),每个季节由4个月组成,每个月30天。在年末,有5天组成了"epagomenal" 节(相当于春节),因此,一年总共为365日。年份是由现任法老开始掌权的第一年算起,因此,2年是指他掌权后的第二年(其实,就是像我国古代各朝的纪年方法,如贞观元年)。每个季节的4个月份都以1至4命名。

由于古埃及的年的日数与实际天文年的日数有差异,所以,大多数的时候它的季节和日期是不能很好配对的。比如,很多时候按历计算洪水季其实是在冬季,与现实不符,不过,古埃及人并不十分关心这个,他们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真正的洪水季,而不去理睬他们的日历。
2005-10-12 13:25:09
在古埃及文中,只有法老,王后,一些大僧侣才有资格用椭圆形匡把名字给圈起来,以示突出。在匡中,是用表音符号来表示,埃及学家们通过读出这些符号来知道法老们的名字。有时候,匡中还会有一些说明性的符号。

法老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名,这个名后通常跟有说明他是上下埃及之王的说明文字。第二部分是他的教名,而这个教名后常跟有“他是拉之子”的符号。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法老的教名。

在上图,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法老名字的现代写法,之后则是他们的象形文字写法。我们知道的法老的名字是他的教名,但是,在纪念碑和纸草纸上记录的法老的名字是他的名(即第一部分的名)。他的名(第一部分的名)通常是用来区分同名的法老王的。

以图坦卡蒙的名字为例,首先是用来表示他是上下埃及之王的符号,其次是他的名字(Nebkheperura),然后是表示他是拉之子的符号,最后是他的教名Tutankhamen 。

上图中有些名字是将神的名字放在前,但是却仍就是在后面发音。就像在Tutankhamen 中,他的名字就是以阿蒙神("Amun")开始。 Augustus 的两个名字是由"Autocrator" 和"Caesar"组成。


7.jpg

2005-10-12 13:25:50


8.jpg

2005-10-12 13:26:26
古代埃及在建筑方面取得了高度成就。金字塔、神庙、宫殿等雄伟的建筑物,历经数千个春秋,至今仍闪烁着艺术光彩。除古王国时代的大金字塔和中王国时代的法尤姆地区建造的“迷宫”以外,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的底比斯的阿蒙神庙的大规模建筑群,称得上古代建筑的范例。

    典型的古埃及神庙,一般都是南北向的,在中轴线上有序的排列着整座神庙的四大部分:门楼、庭院、立柱大厅和祭祀殿。著名的神庙有:卢克索和卡纳克两大神庙,都位于古都底比斯;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享殿;奈乌塞勒太阳神庙;拉美西斯二世在阿布辛拜勒村山中所建的石窟神庙 ,等等。     


古埃及神庙的围墙为一道道塔门所隔断,同时围墙的顶部起伏不平,呈波浪状,象征着原初之水,而高耸的神庙则是在这片混沌之中升起的原初之山,山顶是人类创造者的居所。进入神庙的人们犹如在混沌之水中经过了洗礼,带着纯净的灵魂来到神的面前。神庙的墙上也不满了自然景物的描绘:上部和天花板上是繁星点点的天空,张开翅膀的鹰神护卫着神的国土;墙壁下部常常点缀着自然界的花草,象征大地的繁盛。当尼罗河泛滥时,浅浅的河水漫入庙中,在壁画的映衬下,神庙正如河谷的缩影。
     典型的古埃及神庙一般以中轴线为中心,呈南北方向延伸,依次由塔门、立柱庭院、立柱大厅和祭祀殿组成。这种纵深的结构使得神庙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塔门多时达十几道,因为法老们喜欢在前人修建的神庙的基础上增增补补,而塔门又是最易完成的部分。其他部分也显示出累积完成的特点,如卢克索和卡纳克神庙都历经漫长的修筑过程,许多重要的部分是在托勒密时期完成的。古埃及人这种建筑神庙的原则反映出他们“无限延续”的愿望,不仅人的肉体、灵魂永远不灭,神的居所也要不断地延伸下去。

     塔门是古埃及神庙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它由对称的东西两个门楼和连接它们的天桥组成,象征东西地平面,是太阳神每天必经之路。塔门上通常有国王高举权杖打击敌人的形象,象征着对一切邪恶势力的巨大威慑力,这种威力迫使它们远离神圣之地。紧靠塔门,通常有国王的巨像或者高耸的方尖碑。自海特西普苏特首创斯芬克斯达到以后,塔门前面铺设一条两侧摆满石像的通道便成为一种惯例。

     进入塔门之后,神庙的屋顶逐渐降低,而地面却逐渐增高,到了最深处的祭祀殿中,光线已非常黯淡,气氛也愈加肃静神秘。普通人只能进入立柱庭院,只有国王和大祭司才能到祭祀殿中,那里供奉着神像或国王的雕像,它们深居简出,只在盛大的宗教节日才被抬出神庙与公众见面。在审理重要的案件而难以裁决时,也依赖神旨,看神像点头或摇头断案。

     神庙中高大的石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常见的柱头装饰有纸草花式、莲花式、棕榈叶式、哈托尔女神式等等。为了更好地采光,立柱大厅外围的柱子比中间的要低,这是成功地运用“自然采光法”的较早例子。柱子上布满文字和画面,如果保存较好的话,还能看到些微最初的色彩。

     神庙中的祭祀活动一是感恩,二是祈求神的帮助,这些都通过一系列烦琐的仪式来完成。日常仪式由大祭司完成,每天早晨他要沐浴净身,然后才能进入祭祀殿,捧出神像,为之焚香涂油,目的是使神恢复生机和活力。在重大的宗教节日,国王亲自主持祭祀活动,以各种颂诗表达对神的感激。

     古埃及人对神的崇拜有强烈的功利性,他们认为,神接受人类的供奉,就有责任保佑人们平安幸福,否则人类有权不敬奉他。因此,神不仅享受优美的颂诗,也要倾听民间的疾苦,帮助穷人和受病痛折磨的人。由于这种信念,人们逐渐把神庙拟人化了,神庙里的每样东西都有神性和魔力,他们从神庙的石墙上抠下碎末,当作良药和圣物。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国王们喜欢在旧神庙的基础上扩建,以保留其神力。即使不得已要拆除它们,也尽可能把所有的原材料整理出来,用到新建筑中。

     因此,神庙有双重面孔:一是现世的神秘威严,一是节庆时的轻松祥和。古埃及人给予神庙“土地拥有者”的地位,使神的概念更具体化。此外,大量经济文献里提到,扩大神庙的物质财富是国王的重要职责之一。

[ Last edited by SLAAA on 2005-10-12 at 13:29 ]


1.jpg

2005-10-12 13:28:02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件杰作,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方尖碑一般以整快的花岗岩雕成,重达几百吨,它的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说明这种石碑的三种不同目的:宗教性(常用以奉献太阳神阿蒙)、纪念性(常用以纪念发老在位若干年)和装饰性。同时,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国权威的强有力的象征。从中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133-前1786年)起,法老们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之时竖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对的竖立在神庙塔门前的两旁。现虽已知早在古埃及第四王朝即有方尖碑,但当时遗物无存,仅知道碑不超过3米,也不优美。现存最古老完整的方尖碑属于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约前1991—前1786年)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约前1971—前1928年)在位时所建,竖立在开罗东北郊原希利奥坡里太阳城神庙遗址前。这块方尖碑高20.7米,重121吨,是辛努塞尔特一世为庆祝他的国王加冕而建的。

开凿和竖立方尖碑是一项艰巨工程。据记录,从石矿开凿出这种独块石料,从阿斯旺运到底比斯,费时7个月。在阿斯旺的海特西朴苏女皇陵中就有描绘从尼罗河上用驳船运送方尖碑的图画,到达目的地后,人们将方尖碑抬上一个用土堆成的斜坡,然后将它竖直立于基座上。

由于近代的文物掠夺,如今方尖碑的故乡——埃及只剩下5块方尖碑了,其他的方尖碑都散布在世界各地


1.jpg

2005-10-12 13:32:13
这个神庙就位于门图荷太普神庙的南边,建造于海特西朴苏特和图特摩斯三世共治的第七年到第二十二年间建造的。许多重要官员参与它的设计和建造,包括“阿蒙大祭司”赛恩穆特(Senenmut)。该神庙一部分是在岩石中开凿出来的,一部分是露天的层级建筑。虽然许多部分都被破坏了,但是它传递出的和谐之美依然处处可见。可以想象当年在非洲的丽日下,黄色的岩石,白色的廊柱,成排的司芬克斯雕像,神庙前绿色的林地,艳丽的花卉,共同组合成一片祥和的乐园。

    河谷神庙只有地基部分保存下来,其他部分都被破坏了,很可能是由于后来在附近修建拉美西斯四世的神庙。甬道由37米宽,两旁排列着司芬克斯雕像。
    神庙本身有三层,每层之间有斜坡相连,又有柱廊把彼此隔开。柱廊上的浮雕内容丰富,底层柱廊上的浮雕表现巨轮将阿斯旺开采的方尖碑运往卡纳克的阿蒙神庙,中间一层柱廊北边部分的浮雕描绘女皇的诞生和加冕,南边部分的浮雕则叙述前往非洲南端的蓬特(Punt)的商贸远征。第三层的庭院前边是俄赛利斯式廊柱,海特西朴苏特的巨像紧靠着柱身。庭院的南北两边是一些圆顶的房屋,分别是供奉海特西朴苏特、她的父亲图特摩斯一世及阿蒙和拉-赫尔阿赫特神的。对他们的祭祀是神庙的主要活动。庭院后面(即西面)的墙上有一些放置女皇雕像的壁龛,这里还有一个入口通往后面的神殿。这个神殿最里面的部分是托了密八世开凿的,整个建筑只有这一部分是后来的增建。在第二层的庭院中,由阿努比斯和哈托尔的神殿。


2.jpg


3.jpg

2005-10-12 13:33:55
胡夫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90年),是胡夫的陵墓。胡夫在世时,将设计和监造金字塔的重任教给了他的兄弟海米昂,海米昂在现在的吉萨高地选择了建筑地点,为胡夫设计了一个规模空前的金字塔。胡夫大金字塔原高146。5米,因顶端风化剥落降低了10米,现高只有136。5米。截至1889年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落成前,胡夫金字塔一直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筑物。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米,即绕塔底走一周,差不多要走1000米的路程。整座金字塔坐落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5。29万平方米(约合80亩),体积约260万立方米。塔身由230万块(一说260万块)石头垒砌而成,外层石块约11。5万块,平均每块石头重2。5吨。从塔底到塔顶共垒石块201层,第一层的石块高1。5米,然后厚度依次递减,顶上一层的石块高0。55米。塔身所用石料就地开采,外层的上等白灰石块取自尼罗河东岸的穆盖塔姆山。大金字塔总重约600万吨,若用现代运输工具运送这些石块,需要6000列每列装载1000吨的火车,或者60万辆每辆载重10吨的卡车。胡夫金字塔的顶部,原本有一个用整块花岗岩或玄武岩打造成的方尖锥,早年的旅行者和游客都喜欢在方尖锥底座的石块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位于塔北石壁的第十三级,距离地面约20米高,由四块巨大石块构成“人”字形拱门,往里是一条很长的坡状隧道。法老下葬后,入口即被封死。现在游人出入的洞口,是在原入口下方另辟的一个洞口,位于是壁的第六级,它为9世纪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马蒙·本·哈伦·拉稀德所强行开凿,故称“马蒙入口”。从这里进入塔内,沿着低矮的隧道前行36米,才进入原来的坡状隧道,继续往下走,来到第一间石室。石室凿于塔底正中30米深的天然岩石内。据说,按最初设计它应是胡夫的殡宫,但是建筑师(也许是胡夫本人)决定扩大塔的规模,于是在距原始入口约20米的隧道上,修建了一条高1。2至1。3米,长36米的上坡甬道,接着往西修建了一条高1。75米,长35米的水平甬道,通道的尽头为一间人字形天花板石室。石室长5。75米,宽5。2米,最高15米。此室现名王妃殡室,但室内已空无一物,南、北墙上各有一个方形小孔,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两条通风道,后因工程扩大而被堵死,但后用电磁波探察发现,那是两间侧室,用于放置陪葬物。

    从王妃殡室折回水平通道的起点,通道与上坡甬道的交叉处有一口竖井,井深60米,据传护灵者由此撤出金字塔。从通道弓腰往上,眼前豁然开朗,进入一间坡状大走廊,又称“大回廊”,它长47米、高8。5米、宽2米,顶部呈台阶状。地面呈凹形,中间低,两侧如矮墙,墙上等距离凿了一些长方形槽子,当做柱基,用以支撑封闭大廊的石板。“大回廊”相当于胡夫墓室内的大堂,它气势非凡,是所有金字塔内最宏伟壮观的建筑。

    大廊南墙的最上端,有一洞口通往一间小屋,它的上面有四间同样大小的屋子。这五间石屋,一间叠一间,用每块重约70吨的巨型石板间隔,每间石屋的高度仅一米左右。最上面一层石屋的顶部由大石板构成“人”字。这种独特的结构专用于减轻下方法老殡宫的负荷,在建筑学上被称为“缓冲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一间石屋的壁上发现了一块刻有胡夫执政第十七年字样的石块,它是采石场开采石块年代的标记,为确定塔的归属提供了惟一的物证。

    由大廊经过一条水平短矮通道和一间暗室,最后终于来到金字塔的核心——胡夫殡宫。在这里,游人可以伸值腰,长舒一口气了。只是这里有数千年没有阳光,一切显得阴晦沉重。殡宫长10。8米、宽5。2米、高5。8米,室内陆面和墙壁都由坚硬的红色花岗岩砌成,顶部由9块大石板拼成,每块重约50吨。室内无任何陈设,甚至连四壁也没有一点雕刻装饰。紧靠西墙放了一具有缺口的深褐色大理石石棺,显然被人敲掉了一块,棺盖去向不明。据说胡夫法老的木乃伊就曾经躺在这具石棺里,周围尽置陪葬珍宝。安葬法老后,金字塔的建筑者为了封闭通道,使人无法进入墓室,采取了各种防护措施,但最终未能阻止盗墓贼三番五次潜入墓室,把室内物品洗劫一空,连法老的木乃伊也不放过。从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马蒙凿洞入内至今,谁也没有见过胡夫的木乃伊,以至有人总认为,胡夫的真正殡宫尚未找到。

    胡夫金字塔以东排列着3座小金字塔,可能为胡夫3个王妃之墓。南塔呈阶梯状,现高11米;居中一座残存9米高;北塔底边长45米,高仅6米。


4.jpg

2005-10-12 13:35:05
人面狮身像由整块巨石(小山) 琢成,高20米,体长57米,如果算上石块砌成的两个前爪,全长72米。它的脸宽4.075米,鼻子长1.75米,嘴大2.30米,耳长1.925米。它头戴皇冠,两耳侧由有扇状的“奈姆斯”头巾下垂,前额装饰着据说能喷射毒液的“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颚挂着标志国王威仪的长须,脖子上围着项圈,鹰的羽毛图案打扮着狮身。石像面貌慈祥,微露一丝神秘的笑容。
    关于它的鼻子,近200年来,以讹化讹,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即它被拿破仑的士兵当作靶子用炮轰掉了。其实历史并非如此。据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历史学家马格里奇记载,那时石像的狮身部分被沙土所覆盖,有一位叫沙依姆·台赫尔的苏菲派教徒,反对偶像崇拜,怒于有人经常来此朝圣,于是爬上沙丘,猛砍暴露在外的鼻子,毁坏人面的形象,以阻止信徒们的朝拜。马格里奇还说,此事发生后,飞沙掩埋了附近的农田,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地百姓把它归结位太阳发怒的缘故。

  
    狮身人面像其实就是四个星座的合体。狮子对应着狮子座,象征着权利,代表一个社会的政治;人头对应着天秤座,象征着精神,代表一个社会的宗教;鹫翅对应着天蝎座(在古代,天蝎座又被称为天鹰座),象征着智慧,代表一个社会的科技;牛尾对应着金牛座,象征着富有,代表一个社会的经济。


5.jpg

2005-10-12 13:36:44
如 果 卢 克 索 神 殿 可 称 为 大 和 美 的 话 , 用 来 形 容 卡 纳 克 神 殿 就 没 有 了 合 适 的 形 容 词 。 卡 纳 克 神 殿 是 底 比 斯 最 为 古 老 的 庙 宇 , 由 砖 墙 隔 成 三 部 分 。 其 中 中 间 的 部 分 保 存 得 最 完 好 , 也 是 面 积 最 大 的 一 部 分 , 占 地 约 有 30公 顷 , 也 是 献 给 太 阳 神 阿 蒙 的 (Amon Temple in Karnak); 左 侧 的 是 献 给 Montu神 的 , 占 地 2.5公 顷 ; 另 一 侧 是 献 给 阿 蒙 神 的 妻 子 — — 形 为 秃 鹫 的 Mut女 神 , 现 尚 未 发 掘 。 
卡 纳 克 神 殿 因 为 其 浩 大 的 规 模 而 扬 名 世 界 , 它 是 地 球 上 最 大 的 用 柱 子 支 撑 的 寺 庙 。 形 象 地 说 , 卡 纳 克 神 殿 的 体 量 可 以 装 下 一 个 巴 黎 圣 母 院 , 占 地 超 过 半 个 曼 哈 顿 城 区 。 卡 纳 克 神 殿 的 大 柱 厅 , 宽 102米 , 深 53米 , 在 这 个 厅 中 树 有 134棵 13米 至 23米 高 的 柱 子 。 柱 顶 为 开 放 的 纸 莎 草 花 , 周 长 为 15米 , 可 容 纳 50个 人 在 上 面 站 立 。 想 象 一 下 , 这 些 石 雕 彩 绘 的 大 柱 已 经 在 这 里 站 立 了 几 十 个 世 纪 。 整 座 大 厅 用 如 此 密 集 的 粗 柱 创 造 出 一 种 震 撼 人 心 的 效 果 。 置 向 其 中 , 人 们 不 禁 感 到 自 身 的 渺 小 。 
据 说 当 年 建 造 卡 纳 克 神 殿 时 , 将 工 匠 、 祭 司 、 卫 士 、 农 民 全 包 括 在 内 , 共 有 81322个 人 为 这 座 神 殿 付 出 了 汗 水 。 法 老 们 远 征 的 战 利 品 和 劫 掠 的 钱 财 为 神 殿 的 建 造 提 供 了 极 为 丰 富 的 资 金 来 源 。 数 代 法 老 参 与 了 大 殿 的 建 造 , 其 中 阿 蒙 诺 菲 斯 三 世 (Amon-Ofis Ⅲ )建 造 了 中 殿 的 十 二 根 大 柱 , 用 以 支 撑 众 多 的 柱 楣 。 拉 美 西 斯 一 世 (Ramese Ⅰ )开 始 对 大 殿 进 行 装 饰 , 一 直 延 续 到 塞 地 一 世 (Seti Ⅰ )和 拉 美 西 斯 二 世 的 时 代 。

在 卡 纳 克 神 殿 前 还 遗 留 着 一 座 图 特 莫 斯 一 世 (Tutmose Ⅰ )的 方 尖 碑 。 据 说 这 里 原 来 有 一 对 , 另 外 一 个 现 在 已 经 不 知 去 向 。 神 殿 的 西 北 角 还 有 一 个 长 120米 的 圣 湖 , 据 推 测 原 来 这 里 是 用 来 给 阿 蒙 诺 菲 斯 三 世 建 造 灵 堂 。 圣 湖 湖 水 清 澈 , 水 中 可 以 看 到 神 殿 的 倒 影 。

在 卡 纳 克 神 殿 , 使 我 们 的 埃 及 之 旅 达 到 了 高 潮 , 回 想 着 几 天 来 的 所 见 所 闻 , 深 深 地 感 到 古 埃 及 文 化 的 广 袤 与 深 邃 。


6.jpg

2005-10-12 13:37:30
能 证 明 卢 克 索 辉 煌 过 去 的 是 长 达 260米 的 卢 克 索 阿 蒙 神 殿 (Luxor Amon Temple)。 它 由 三 代 法 老 修 建 , 由 3公 里 长 的 羊 头 狮 身 斯 芬 克 斯 神 道 与 卡 纳 克 神 殿 相 连 。 斯 芬 克 斯 神 道 的 发 掘 工 作 仍 在 进 行 之 中 , 神 道 的 结 尾 十 分 自 然 地 形 成 了 卢 克 索 神 殿 的 入 口 。 
卢 克 索 神 殿 的 塔 门 宽 65米 , 浮 雕 反 映 的 是 拉 美 西 斯 二 世 出 征 的 场 面 , 图 画 和 古 诗 已 经 斑 驳 不 清 。 塔 门 前 只 存 有 一 个 高 大 的 方 尖 碑 , 另 一 个 已 于 1836年 移 至 巴 黎 的 协 和 广 场 中 心 。
协 和 广 场 被 誉 为 是 世 界 上 最 美 丽 的 广 场 , 卢 克 索 的 方 尖 碑 在 那 里 被 重 新 旋 转 在 一 个 很 高 的 基 座 上 。 基 座 四 周 绘 有 方 尖 碑 制 造 、 搬 运 的 过 程 。 基 座 和 方 尖 碑 碑 体 的 图 案 、 文 字 全 部 金 饰 , 在 夜 色 巴 黎 中 闪 闪 发 光 , 美 仑 美 奂 。 在 上 个 世 纪 被 分 开 的 两 座 方 尖 碑 命 运 迥 异 , 而 形 象 也 大 不 相 同 。 现 存 于 卢 克 索 神 殿 的 这 座 方 尖 碑 以 古 朴 的 神 殿 为 背 景 , 显 得 更 有 历 史 的 沉 重 感 。 方 尖 碑 高 25米 , 高 于 其 后 的 塔 门 , 直 挺 而 上 , 与 左 侧 的 两 株 笔 直 的 棕 榈 树 形 成 无 生 命 的 与 有 生 命 的 和 谐 共 存 。 
卢 克 索 神 殿 的 大 门 处 有 两 座 高 大 的 拉 美 西 斯 二 世 坐 像 , 高 15.5米 , 置 于 约 1米 高 的 基 座 上 。 据 考 证 , 最 初 在 两 座 法 老 像 旁 还 有 4个 粉 红 色 花 岗 岩 的 立 像 背 依 塔 门 。 其 中 包 括 拉 美 西 斯 二 世 的 王 后 内 弗 尔 塔 里 。 现 在 塔 门 右 侧 仅 存 的 立 像 , 已 残 破 不 堪 , 是 拉 美 西 斯 二 世 的 女 儿 麦 丽 特 ? 阿 梦 。 
进 入 卢 克 索 神 殿 , 内 厅 中 有 两 行 以 合 拢 的 纸 莎 草 花 为 柱 头 的 柱 子 , 柱 间 还 有 埃 及 神 话 中 奥 里 斯 安 的 塑 像 。 内 厅 左 侧 是 一 个 小 的 清 真 寺 。 再 向 里 走 是 卢 克 索 神 殿 的 柱 厅 , 土 黄 色 的 大 柱 由 内 而 外 , 柱 式 不 断 变 化 : 内 侧 为 合 拢 的 纸 莎 草 花 柱 头 , 外 侧 的 柱 头 则 变 为 开 放 的 纸 莎 草 花 。 密 柱 耸 立 , 神 秘 而 威 严 。 
傍 晚 从 尼 罗 河 上 看 卢 克 索 神 殿 , 似 浮 动 在 棕 榈 树 顶 的 一 艘 大 船 , 高 高 耸 立 的 方 尖 碑 恰 如 船 前 撑 旗 的 桅 杆 , 圣 船 载 满 了 千 年 的 历 史 与 沧 桑 。


7.jpg

2005-10-12 13:40:11
努比亚要塞是中王国时期,埃及人在第一瀑布和第二瀑布源头西姆那之间四百公里的线路上,均匀地分布建造的一系列要塞和设防城镇。努比亚要塞大致分成两类,既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地形又体现了两个主要建造阶段。


第一类要塞可以称作“平原类型”。它建筑在第二瀑布以北平坦的或渐次倾斜的尼罗河岸上,是努比亚最大的要塞,它们的城堡和外围墙内较大的范围能够容纳人们的许多活动及居住大量人口和牲畜。布肯要塞位于这类要塞分布区的南部,是一个典型遗址(如左下图)。铭文记载它出现于塞努塞尔特一世即位第五年(前1967年)。坐落在微微倾斜的临河高地上,附近没有重要耕地。古代和现代的土著人口聚集在更肥沃的河对岸。古代的两道防御工事包围着里面的城堡和外面的空地。

城堡长约150米,宽约138米,毗邻尼罗河。它由一道5米厚的外侧带塔楼的泥砖墙环绕。从耸立的残垣推测,围墙原高8—9米。东墙向北和南延长形成翼墙,使城堡临河面得到进一步保护,翼墙也设有塔楼。东墙有通向河边的两个门,在北门下面延伸着一条铺石的通道,用于保证城堡受围困时的水源供应。西墙有一个巨大的门道通向沙漠,这个门道由两道带塔楼的凸出的平行墙保护。围墙上部没有防御设施的遗迹,不过,比尼哈森遗址时期的墓画表明常见的是城垛。

城堡的墙基不仅用一道壕沟保护,而且由带护墙的砖砌壁垒保护(如右上图)。护墙是一道较薄的砖墙,上面有成组的射孔,每组三个,用于射箭。每隔一段距离和拐角处,壁垒加宽形成半圆形的塔,上面也有一系列射孔。城堡西墙保留下来的射孔向下对准壕沟;北墙的上排射孔直指前方,其他边或许也是如此。北墙和南墙的区别还在于沿墙基建有弓箭手作跪姿时使用的特殊台阶。壕沟内无水,直接挖在岩石上,一般宽7.3米,深3.1米。在壕沟的外部边缘还建起一道外岸从而形成缓冲地带。

城堡的内部似乎主要由长方形泥砖建筑占据,它们围绕直线形的或互相垂直的街而建。除了西北角的一座建筑和近东北角的一些建筑外,其他所有建筑与围墙之间贯穿一条街。西部和北部的建筑保存较好,其他建筑因破坏和侵蚀仅剩下断断续续的墙基。但在发掘者的平面图上,这些墙基已被连接成连续的墙。

西北角的建筑似乎是驻军司令部,它直接靠围墙而建,有通向上部的阶梯。这座建筑至少有两层,底层包括多柱大厅和一个带柱廊的庭院,院子为石地面。一个方形石容器嵌入主要大厅的地面,这是中王国大型建筑的普遍特点。这些大厅的柱子是涂红彩的八角形木柱,圆形柱础石。门道装有侧柱和过梁组成的门框。与这座建筑毗邻的是东边一组长长的多柱大厅,发掘者推测是一排营房。再往东是一座被定为神庙的建筑,它的布局暗示了它的功能,不过,没有发现任何人工制品证明这一点。在城堡西墙内侧,有几座建筑呈现出互通的房间布局,这是中王国家庭建筑的再现。在城堡其余部分中,多为格子状墙,大多数可能是由若干房间组成的住房或作坊的基础。第二瀑布的一些要塞中存在较小的房子,它们背靠背,每座房子包括几个房间。城堡东北角有一组分布密集的长方形房间,直接靠围墙而建,保留下来的墙壁高度足以说明许多房间是由上面进入的地下室,有些可能用于储藏谷物。

外面的一系列防御工事包围着长约420米、宽约150米的范围,其中包括城堡。外侧的防御设施作为一系列长方形凸出物而延伸,后面是厚5—5.5米的砖墙,砖墙的外侧有长方形塔楼。壕沟挖在岩石上,外侧是带长长护墙的壁垒,通过壕沟的道路由岩石铺成,正对西墙巨大的门道。西墙的门道由一对平行墙构成,墙的内外都有塔楼。这种特殊的防御工事可能是中王国晚期的产物,因为在一些地点,它们叠压着建造草率的带圆形塔楼的砖护墙——可能是中王国早期的遗存。

城堡与外面防御工事之间的空地未做充分考察,但这里不可能存在极为密集的建筑。在西侧,外面的防御工事沿着两米高的陡坡延伸。中王国晚期,这里曾被当做墓地,几乎贯穿被围住土地的整个长度。在这个部分的发觉中,未发现居住遗迹,表明城堡的西部除墓葬外,一直没有建筑。关于城南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但在北侧,一座重要建筑几乎紧靠城堡北墙,事实上是遮住城堡北边的防御设施,使它们形同虚设。


1.jpg


2.jpg

2005-10-12 13:42:05
艾尔·阿玛尔纳在古埃及语中叫“埃赫塔吞”(Akhetaten),意为“太阳圆盘的地平线”,是18王朝一个短命的都城。国王埃赫那吞实行宗教改革后,迁都到这里,把它作为新宗教的圣地。根据他界碑上的铭文所说,是“神为他自己挑选该地的。”




    阿玛尔纳位于尼罗河东岸的凹地,在格贝尔·阿布·费达(Gebel Abu Feda)的丛山的北边,从地形上看,是一片新月状平原,特别像象形文字中的“地平线”一字,所以也有学者说这是埃赫那吞选择它作为新都所在地的原因。

    埃赫那吞竖立了一系列的界碑划定他的新都的范围,这些界碑分布在尼罗河的两岸。在西岸,最北边的界碑在图那·艾尔-格贝尔,叫做界碑A;在东岸,最北边的界碑临近艾尔·什克·萨易德(El Sheikh Sa'id)的墓地,叫做第十界碑。

    阿玛尔纳长约10公里,东西约5公里,低于地平线5米。除了河边一条狭窄的可耕地之外,阿玛尔纳城完全为为悬崖峭壁所环绕,只有个别地方有干河谷可以通过。但在河对面有一块20公里长的肥沃土地,它可以成为阿玛尔纳城的农地或王家御苑,也在埃赫那吞的14块界碑界定的范围内。阿玛尔纳城的总面积是290平方公里。城区为带状,沿尼罗河东岸延伸,时时为横穿过来的干河谷所截断,但总体来说是延续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是一个防御性建筑。估计整个建筑面积约为1100英亩,但这并不包括未发掘的部分,更实际些的数字应为3000英亩,要知道奥瑞良城墙内的罗马城也不过3500英亩。



    阿玛尔纳成的中心部分集中在临近尼罗河之处。该城最重要的部分有:“大神庙”,即“阿吞”神的神庙;“大宫殿”,即政府所在地。“大宫殿”主要由以下各部分组成:“政府部门”,由一系列石头建造的庭院和立柱大厅组成;“后宫”及邻近的仆人区;所谓的“加冕厅”。埃赫那吞及其家眷的住所与“大宫殿”只有一路之隔,一座桥把二者连接起来。在埃赫那吞居所附近有一所“文献室”,1887年,就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阿玛尔纳书信”,即18王朝的国王阿蒙霍太普三世、埃赫那吞和图坦卡蒙与当时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布达米亚、小亚各国国王之间的外交书信。政府驻地的南边和北边环绕着私人住宅、作坊等。

    国王本人至少有5处王宫,从北边的大王宫到两个阿吞神庙旁的小王宫。在城中心发现了4个神庙,整个城市中还有许多的神祠、房屋和其他建筑。此外还有作坊、警署等等。

    整个阿玛尔纳城只有行政区和市中心部分的建筑是规则的,其他部分似乎是零零碎碎、各建各的。贵族豪宅的周围是仆人们寒酸的小屋。但总体上看城市还是有一定的规划,有三条南北大道,若干东西街道与之交错。德国发掘者称东边的大道为“高级祭司街”,它有50米宽,但和其他道路一样,这条街也没有铺砖石。中间的南北大道宽约40米,位于城中心,现称为“国王之路”,是通往王宫和神庙的。城市的格状布局在某种程度上被一些死胡同破坏了,这些胡同的尽头是杂乱的房屋。

    人们把城中发现的500间房屋作为样品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划分出8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地,分别属于3个不同阶层的居民。最下层居民占人口总数的54%~59%,住在4种房屋中,居住条件明显拥挤简陋。中间阶层占34%~37%,住在3种房屋中,相对而言已有一个较舒适的生活条件。上层占7%~9%,住在宽敞的房屋或官邸内,周围是一片开阔地,几码远处是作坊、马厩、谷仓,甚至还有花园,通常还有几间仆人住的小屋。

    官邸中最典型的是宰相那赫特的住宅,屋子本身的面积就有85平方英尺,一角还有一个凸出30英尺的门廊,光一层就有30个房间,它同样也是三居室的布局,北边3个房间有一个12米长的走廊,供公共使用。大厅的中心部分是私人生活区,有时用于公共活动,后面是房屋主人及其家眷居住的内室。一个中产者的住宅基本上就是这个模式的缩小版。

    在阿玛尔纳凹地最南端附近是一个叫做玛露-阿吞(Maru-Aten)的建筑群,有湖,湖心岛上有亭子,周围曾种植鲜花,甬道用彩绘装饰。在凹地的北端是“北宫”,也可能还有另一个王室居住地。

    阿玛尔纳的官员在平原周围的峭壁上为自己建造石窟墓。除了底比斯和萨卡拉,阿玛尔纳是最重要的墓地。埃赫那吞为自己和家人选择的墓地是距阿布·哈沙·艾尔-巴哈里(Abu Hasah El-Bahri)干河谷入口6公里的一个峡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埃及 -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一口气读懂古埃及史!
古埃及简史:但也实在太太太…长了吧
阅读丨古代亚非文明之古代埃及文明
古埃及王国时期
探源 | 尼罗河流域的非洲上古文明(上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