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淈, 动之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超越仁的概念,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圣人超越仁的概念,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犹如风箱一样,虚空但无穷尽,越动付出愈多。言多必然有失,不如抱心守一”。
       有史以来,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提倡说太多的话。为什么?按老子的说法,就是说得越多,政策变化越大时,人们就越是不知所措了。所以,不如守住“中道”吧。

      一、多说话的坏处
  一是容易得病,要是你不懂说话的方法,多说话会伤气;二是容易伤心,一伤心气脉就不通;三是容易发怒,说着说着就有可能发怒、动气,于是火烧功德林,好不容易修出一点东西,一下就没了;四是容易过于高兴、过于欢喜,容易失态。要是大笑的话,有可能引起心脏骤停或是窒息,从古希腊时代到现代,一直都有这样的事情。过度的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忧愁,都对人有害。
  在圣人眼中,多说话是病,释迦牟尼也不提倡多说话,他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当然,这句话说的是:“智慧本体是超越语言的”,但它恰好也说出了语言的无用性。老子还说“大辩若讷”,意思是,最会辩论的人很少说话,他就像患了口吃一样,一说话就结结巴巴的。正所谓“一默如雷”、“沉默是金”

       二、 儒释道三家的修炼,都看重守“中”。
        1、道家的“中道”。
        中道是一种极求完善之学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即适中。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守中”就是在寂静中感受世界,感受整个世界的同时,还要保持心中寂静、中和。
  这是道家的修炼,儒家也有身心修炼之法。儒释道三家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性。

        2、儒家的“中道”。
       “守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不仅仅道教,儒家也强调“中”——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简言之,就是“不偏不倚(内心与规律相一致),恰到好处(事物的度)”;“过犹不及,择中而用”;“自我管理,保持克制”;“自我修炼,维持正气”;“顺应规律,维护中正”。中庸,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人的欢喜、愤怒、哀伤、快乐的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就是“中”;即使表现出来但是都合乎时宜和礼节,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所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与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事万物也就生长发育了。可见,倘若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就会平静淡然,这就叫做“中”;之所以称之为“中”,是因为这种情感是被控制的,内心保持着平静和均衡,合乎正道。然而,人的感情宣泄需要有个尺度:不要看到好的事物就喜形于色,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勃然大怒,极度悲哀或是过度高兴都是不合理的,而应是情感表现得合常理、合时宜、有节度,这就是“和”。《论语》中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见,孔子对一个人情感控制能力的重视。人是感性与理性的载体,情感表露应当合乎节度,即使是快乐或哀婉的时候,也不会乐而忘我、悲而忘形、“喜(怒)形于色”。同样,即使是控制情绪也不能做得太过分,那会使别人感觉你过于阴郁,城府太深,不易交往,从而对你敬而远之。然而,现代人往往只注重情感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在行为上忽略了对“中”的把握。所以,我们提倡“中庸”之道,当人们一旦达到了“中和”的境界,自然而然地就能心平气和地待人接物和做事处世,生活环境就会变得秩序井然了。“中”,就是不偏不倚,保持一种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合乎自然的中正之道;“和”,就是和谐,是指对待一切事物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社会中,只有在“中和”的和谐环境里,万事万物才能平等共存。所以说,“中”是我们人性的根本;“和”是我们必须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与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事万物也就欣欣向荣地生长发育了。

       3、佛家的“中道”。
        佛教也提倡“中”,中道。最早的时候,释迦牟尼是修苦行的,饿得前胸贴后背。后来,他看到尼连河上漂来一个竹排,竹排上琴师正在教调弟子,说的正是中道的问题。琴师说,琴弦调得太紧容易断,太松则弹也不出音,他提醒弟子要松紧适度。释迦牟尼一下就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原来修行不能走极端,应该守住中道。佛家有部经典叫《中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是“三才”,其中以人为主,重人事,知天命,以人道为中;在自己、家庭、社会中,以家庭为中;在过去、当下、将来中,以当下为中。
  好好守住社会的和谐、中道,不要偏激。
  总之,中有很多种解释,守中也有很多种解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在个体修行中,就是要求不要走极端,尽量少说话,默默地守住道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语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正确解释是什么?
赵妙果老师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魏晋玄学简介
“和尚,释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也。”你觉得有道理吗?
张三丰真人论三教合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