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相对于明朝,清朝大臣为什么不敢怼皇帝?

在古代社会,大臣怼皇帝的事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汉代的丞相曹参,他的上司汉惠帝因为不满其施政风格,对曹颇有怨言,结果曹知道后不仅不认错,反而教育了汉惠帝一通(具体内容见《史记》)。做臣子的活到这份上,也是很有勇气了。

这样的一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明清时期。但是,如果我们细心对比这两个专制王朝的历史,便会发现,清代大臣怼皇帝的力度,其实远不如明代。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01干预内阁议政权

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制度设计的差异,应该占到第一位。

众所周知,明代的内阁制度,有着这样的操作逻辑:

大臣们把需要给意见的事情写成折子交给皇帝,皇帝简单浏览后发给内阁,让内阁大臣进行讨论,并写下他们的意见。

然后,阁臣再把自己的意见交还给皇帝做最后决定。皇帝认可了,就画个红圈,这就是“批红”。

最后,大臣们再按照皇帝的决定草拟诏旨,并交到六部去执行。显然,这样的制度结构中,内阁大臣们的意见,有时是富有决定性的。而当皇帝消极怠政时,阁臣更是成为了整个帝国真正的决策者。有了权力,阁臣自然是牛气三分,他们不仅敢于公然质疑皇帝的决定,甚至还敢通过最后“草拟诏旨”的环节来篡改皇帝的意见,以达成“先斩后奏”的目的。


(明朝阁臣)

面对既成事实,皇帝虽然雷霆大怒,但却无可奈何,因为内阁制度已经定型,而一旦对其稍作更改,即可能招致朝臣的联手反对。所以皇帝多只能通过重用近侍(宦官)的方法来制衡朝臣,结果收效甚微。

不过,明代阁臣弄权的旧事,在清代很快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清军入关后,为了让政权平稳过渡,清朝统治者大量采用了明朝的制度,内阁制度(清朝叫“内三院”)也不例外。可是,顺治也知道,如果不对内阁制度进行必要的改进,自己很有可能面临跟明朝皇帝同样的麻烦。因此,他决定趁制度还未定型时变变其中的逻辑,好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顺治是怎么做的呢?他知道,每天需要处理的折子,有发回内阁“众议”与“草拟诏旨”的过程,而他认为,必须在这些过程中及时施加自己的影响,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大臣“独断”。

因此,他宣布在紫禁城的太和门外空出来几间房,自己摆驾其中,命令内阁大臣轮流带折子(当天需要处理的事情都在里面)来“同他讨论”,最后,在皇帝的亲自监督下,拟好发给六部的命令。

显然。这一过程是由顺治所主导的,碍于主上的威严,臣子多只能唯唯诺诺的附和,而顺治也可借此机会了解事情的原委。这就是“御门听政”制度。


(影视剧中的顺治帝)

顺治的这一套,被清朝皇帝继承了下来,到了康熙时候,康熙虽然把听政的地点改到了乾清门外,可始终没有放松对大臣草拟诏旨的监督力度。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清朝内阁大臣同明代内阁大臣相比,权力是大大缩小了,在顺治等人的制度改动下,他们由曾经的决策要员,一变而为皇帝意志的传声筒。而这一变化,也直接导致了清代阁臣无法再像明代阁臣那样去抗衡皇帝。既然抗衡都谈不上,批评自然更是无法做到了。

02经筳会讲变成皇帝的独角戏

当然,除了内阁制度被改动,明朝另一个制度在清代的“异化”,也直接导致了清代大臣不敢轻易怼皇帝,那就是“经筳会讲”制度。

明朝皇帝为了加强自己作为人君的修养,曾要求专职大臣按时来给自己讲授儒家经典。在这个过程中,讲学的大臣便可以借助阐释经典的机会,来委婉指出皇帝的不足,以督促皇帝改正。

清代皇帝对此怀有极高的警惕,例如有大臣向顺治建言恢复“经筳讲学”,顺治便不耐烦的以一句“本朝以弓马取天下”回绝了大臣,让对方尴尬万分。

但是,康熙就不一样了,比起自己的父亲,他对“经筳会讲”报以极大的热情。他积极倾听儒臣的讲授内容,还经常询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儒臣大喜,自以为可以通过“经筳会讲”来继续“合理合法的怼皇帝”了。

不料,到康熙十六年四月的时候,“经筳会讲”的安排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康熙已不再满足于倾听对方的讲授,而决定改让对方来听自己的见解,然后儒臣最后“进行补充”。当着皇帝的面,儒臣哪敢随意提出质疑?结果,这一年以后,面对康熙口若悬河的评说,儒臣再没有了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只能连连称赞附和,康熙听了自然是得意万分。


(《康熙王朝》剧照)

康熙的这一改动,到乾隆时候达到了高峰。面对臣子张廷玉的附和,乾隆已显得有些不耐烦了,但他仍然乐于发表自己对于儒家经典的看法,由此可见乾隆虚荣的一面,但我们亦可从中感受到大臣脆弱的尊严。是啊,一个连权力与尊严都保不住的时代,哪还有臣子议论人君的份呢?

03清朝皇帝爱拿晚明历史作反面教材

最后,还有一点也是应当予以注意的,那就是清朝皇帝在跟大臣们讨论政事的时候,经常会拿明朝的党争作为反面教材。

这一招十分了得,要知道,朝堂上的很多大臣,都是前明旧臣(比如大学士洪承畴)。这些大臣本来就对自己“效忠两朝”的身份忌惮万分,而清朝皇帝抨击前明的政治弊病,也是在暗示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


结果,大学士陈名夏偏偏跳出来,频频攻击朝廷制度。他的批评声音引起了顺治巨大的反感,也让他落得被处死的悲剧结局。

谏臣的惨死,在很大程度上震慑了其他跃跃欲试的文臣,也让朝廷的政治气氛变得压抑起来,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也就很难会出现“大臣怼皇帝”的现象了。

参考文献:

孟森《明清史讲义》 商务印书馆

姚念慈《定鼎中原之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的“票拟与批红”制度,太监与大臣间的皇权纷争
揭秘:清朝军机处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内阁的权力很大吗
明朝的时候,掌印和秉笔太监都是干啥的,为何他们会被称为白蚁
康熙批奏折有多“懒”?大臣递六封奏折仅回3个字,而且经常用
内阁大臣
这位清代皇帝有多萌?在密折中向大臣推荐生孩子秘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