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流落海外的湘籍珍宝

被骗去美国的楚帛书,何时与楚帛画“书画合璧”

  目前,流散海外的湖南古代珍品,最著名的当数1942年9月出土于长沙东郊子弹库的战国楚帛书。

  这件楚帛书,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一段图文并茂的画及文注,该“书”文字全部用软锋毛笔蘸墨书写,字体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楚文字。

  这件楚帛书共900余字,分两大段,反向书写在帛书中央,一段8行,另一段13行,四字一句,文采与《楚辞》中的《橘颂》、《天问》可相媲美。帛书四周彩绘12个怪异图像,图像旁各附一段文字,四角另有植物枝叶图像,故又有“中国最古老彩画”之称。

  这件战国帛书一经出土,其命运就带上了悲催的传奇色彩。

  子弹库楚墓帛书出土并成名前,长沙楚墓出土的文物以铜器、玉器、木器等最抢手,古墓中出土的丝织品,基本被当作废品处理或直接相送。

  1942年9月,子弹库楚墓被“土夫子”盗掘后,新出土的这件帛书就被盗墓的“土夫子”当作搭头,卖给了小古董商唐鉴泉。唐鉴泉凭经验感觉这件有字有图的丝织品可以卖个好价钱,而要卖得好价钱,得请专家鉴定。

  唐鉴泉第一个想到的是金陵大学教授商承祚先生。商先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与古文字学家,1938年在长沙活动了数月之久,与长沙文物界多有来往,长沙还流传过他用清凉油与人兑换文物的佳话。当时商承祚先生正在重庆,不能脱身,于是就委托沈姓朋友在长沙先了解情况。沈看了原物后,即去信把自己的所见详细告知远在重庆的商承祚先生。

  商承祚先生接信后,认定这件文物的历史价值不同寻常,决心收购。悲催的是,与此同时,有关信息也传到了长沙大古董商蔡季襄的耳中,蔡季襄迅速以3000法币抢先一步成交。

  商承祚先生遂与这件帛书失之交臂,仅仅得到留有数字的这件楚帛书的残片,即使只是残片,这也是国内仅有的楚帛书。商承祚先生对楚帛书残片珍藏了一生,直到去世6年后,即1997年11月10日,这一楚帛书残片,才由他的儿子商志  捐献给了湖南省博物馆。

  蔡季襄虽是生意人,但颇有一些历史文物保护研究的功底。当蔡季襄得到帛书后,即要他的大儿子蔡修涣当助手,并请来数位有经验的裱画师帮忙,将这件子弹库出土的残破战国帛书修复好,并由蔡修涣临摹一幅。此后,蔡季襄即仔细考订帛书上的文字与图像。1944年,长沙被日寇侵占,蔡季襄一家逃难到涟源县蓝田镇,1945年,蔡季襄在蓝田将自己对帛书的研究成果石印成书,题为《晚周缯书考证》。

  为进一步研究这件战国帛书,1946年,蔡季襄带着帛书和自己写的帛书考证来到上海,托上海的一位古董商朋友寻找能用红外线摄影的照相馆为帛书拍照。

  悲催的是,蔡季襄这位上海朋友介绍的能用红外线摄影的中介人,竟是蔡季襄在长沙从事文物交易时早就认识、并不想与此人纠缠的美国人柯强(又译柯克斯)。柯强以帮蔡季襄用红外线照相为由,将帛书骗到自己的寓所,其后,柯强又背着蔡季襄把这件珍贵帛书,带到美国。无奈而郁闷的蔡季襄只得与柯强签订一个内容大致为“收到缯书一幅,暂定缯书折价美金一万元,现交保证金一千美元,如缯书寄往美国途中发生事故或不寄还,按照缯书折价,除去保证金一千元以外,赔偿美金九千元,此据。(下书年月日)”的契约。

  此后,蔡季襄通过多种关系向柯强催要出土自长沙的楚帛书,但柯强却总含糊其辞,想办法推脱,最后,竟“一倒冇风”,音讯全无。此时,人财两空的蔡季襄不得不接受他所珍藏的楚帛书已被柯强骗走,并流落海外的现实。新中国成立后,蔡季襄因楚帛书被骗一事,屡次遭审查,难以解脱,无法声辩。

  柯强将楚帛书骗去美国后,这件帛书最初像埋在沙砾中的金子,其光芒初不为人所知。直到1966年,美国著名收藏家辛格博士大力推崇这件楚帛书,美国著名医学博士、收藏家赛克勒(Arthur  M.Sackler)花费巨资将这件楚帛书收购,并成为其藏品中的皇冠。

  1966年至1987年,赛克勒将这件楚帛书收藏在条件较好的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件楚帛书此时已被人们称为“镇库之宝”,“长沙籍”的这件神秘楚帛书声名日隆。后来,华盛顿史密森尼研究所在华盛顿特区的弗利尔美术馆东侧增设赛克勒美术博物馆,这件楚帛书遂被收藏在此馆,直到今天。

  与此同时,中国楚文化考古及楚国文物大量出土,使这件流落海外的楚帛书,成为了海内外学术界研究的宠儿。1967年8月21至25日,在赛克勒基金会的赞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术史及考古学系在纽约举办了一次“楚帛书及古代中国美术与太平洋地区关系可能性”的专题学术讨论会,1990年4月27至28日,赛克勒美术馆又专门召集国际知名学者举办了一次规模不小的“东周楚文化讨论会”,这件楚帛书在人类即将迈向新世纪之际,再度引起海内外收藏家和学者们的关切,国内知名学者也纷纷撰文探讨其中悬而未决的神秘问题。

  当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漂向大洋彼岸后,其珍贵价值初为海外收藏家和学者发现的同时,在国内,“旧社会”参与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盗掘的“土夫子”,已成为省文物工作队的考古技工。为了“赎罪立功”,他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凭借记忆,在识字岭东南方向麻园湾东面山头,找到了当初出土楚帛书的子弹库墓葬原址(即今人民路地质中学与城南路省林业地质勘察院围墙下)。1973年5月,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部抽调精兵强将,对这处已经盗掘、但尚未清理干净的楚国大墓进行了一次科学清理。他们在这座大墓椁板下层的隔板上发现了与帛书同样重要的“人物御龙帛画”。“人物御龙帛画”一经面世,即引起巨大轰动。郭沫若先生激动地写下《西江月·题长沙楚墓帛画》一词。

  这次时隔30年的子弹库楚墓考古发掘,除发现“人物御龙帛画”外,还发现了墓主的尸骨和大量文物。湖南省博物馆请湖南医学院的医学专家对墓主尸骨进行了鉴定,得知子弹库楚墓墓主身高约1.7米,死时约40岁。这位墓主肯定没想到,与自己在黄泉作伴2000余年之久的帛书最终会被盗掘,并漂洋过海,流落异乡。

  长沙子弹库同一楚墓中,出土了一帛书,一帛画。数十年来,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中的人物御龙帛画中的楚墓主人,乘着龙舟,仿佛用他那双经历了2000余年的目光,穿越时空,凝望着滔滔太平洋的彼岸。他期盼,陪伴在他身边的楚国帛书和帛画最终能够“书画合璧”,为湖南流散海外的“国宝”谱写一出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零:考古与国运
新盗墓笔记--子弹库楚墓
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楚帛书
精美绝伦的楚帛书,记载了最早的神话传说,呈现了楚篆的书法面貌
美国史密森学会所藏长沙出土珠饰器物与子弹库《楚帛书》的孽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