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凉地方志·历史文化丛书》序
来源: 平凉日报  作者:   2007-12-05 11:11  编辑: 闫文强


  中共平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马学军

  中共平凉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 伟

  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撰的平凉地方志·历史文化丛书——《平凉文物》、《平凉名胜》、《平凉人物》及《诗咏平凉》业已告竣,即将付梓。这套丛书,具有一定的史学含量、文化品位和社会认可度,它的出版,对于充分反映平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示平凉丰富独特的地域优势,以及借助历史文化品牌之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平凉,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文华之地。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生活在泾河流域的周人先祖创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耕文化,出现了“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牛羊衔尾,群畜塞道”的田园画卷,从而也开启了华夏农业文明的曙光。大量考古和史料证明,平凉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秦汉以降,由于这里一直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之西北重要门户和丝绸之路东段重镇,且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士农工商无不发达,建府立州,安营驻军,素为朝廷所倚重。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理位置,使平凉曾经在传递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丝绸古道上中西方文化、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舞台。千百年沧桑岁月的积淀和一代代人的创造与积累,熔铸了平凉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老神奇的成纪文化、兼容并蓄的崆峒文化、瑰丽多彩的西王母文化、博大精深的皇甫谧文化,领异标新、相映生辉,启迪着民族的心智,推动着历史的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撩去历史的烟云,不难发现,漫长的历史、厚重的文化,除了蕴藏并传承于人的血脉精神而外,总会以一定数量的物质的形式留存在其演进的土地上,譬如文物,譬如古迹。仅以文物而言,在平凉境内就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其中泾川县大岭上距今约20万年的早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考古学界确认为甘肃之最早;出土于泾川泾明牛角沟距今5万年前的“泾川人”,比北京“山顶洞人”还早;静宁治平古成纪遗址,是早于黄帝的人文初祖伏羲氏的降生地。特别是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玉质人佣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代表了中华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明高度,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

  这些留有先民手泽、凝聚先人智慧、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代遗存和精美文物,涵盖了平凉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很高的文化品位,是实物考古、史实佐证、艺术审美、传统教育的第一手资料,是古人馈赠给我们的一笔不可再生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平凉,是一块山川雄秀、名胜众多的旅游胜境。横亘在大西北腹地的陇山山脉,是陇东黄土高原和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分水岭,也是古代护西控五原、东蔽关中的天然屏障。沿陇山及其余脉这条雄浑奇特的,集地质、地貌、动植物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线,形成了100多处星罗棋布、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其中尤以中华道源圣地——崆峒山、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西王母故里——回中宫、西周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秦皇祭天第一坛——莲花台、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陇东山水天然盆景——龙泉寺等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

  平凉的风景名胜正因为依托了这条天造地设的陇山,因而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国山色之秀。明代乡贤赵时春所称许的“山川形胜,甲于关塞”,可谓的论。特别是先后荣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崆峒山,峰峦雄峙,山水一色,似鬼斧神工;烟笼雾锁,曲径通幽,如缥缈仙境;不仅集自然美、历史美、人文美、传说美于一身,而且拥有我国高海拔地区典型的丹霞地貌,自古就有“西镇奇观”、“西来第一山”之美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寺,代表着中国佛教石窟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林海浩瀚,山崖悬空,融石窟艺术与天然美景于一体。还有泾川王母宫,崇信龙泉寺、李元谅寝宫,庄浪紫荆山、陈家洞石窟、关山天池朝那湫,静宁成纪文化城、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华亭莲花台、石拱寺、双凤山公园,平凉太统森林公园、柳湖公园、龙隐寺,灵台县古灵台、皇甫谧陵园等等,诚为西部黄土高原人文生态旅游胜地的优秀代表作。

  这些像珍珠般散落在陇山两麓的景点,点线相接,线面通汇,就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轴线,以七大旅游区为支撑的平凉道源文化寻根之旅、人文生态观光之旅、绿色清凉休闲之旅、佛教艺术溯源之旅、黄土风情体验之旅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红色之旅。如此壮丽的山川、独特的名胜,我们除了对大自然造化之力的慨叹,还有对古人们创造之功的感恩,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我们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平凉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决心和力量。

  平凉,是一块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育人家园。诚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群体个性,雄奇的陇山之侧往往多慷慨悲歌之士,灵动的泾水之滨每每集文人骚客为群,自然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无疑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平凉籍的古代名人,且不说远古的人文初祖伏羲、女娲,也不说修炼于崆峒山的上古人物广成子,更不说传说中的仙人、实则是母系氏族首领的西王母,仅在《二十四史》中立传者就达53人,其中政治家27人、军事家18人、学者6人。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先后与匈奴作战70余次,以身先士卒、指挥若定、骁勇善战而闻名天下,他忠诚的报国之心、凛然的大将风范、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毫不苟且的做人尊严,为后世的中国军人树立了高山仰止的精神标尺。西晋时期的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发奋读书,躬行实践,不仅为人类奉献了针灸学的开山巨著《针灸甲乙经》,而且在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都站到了时代的峰巅,与孔子并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虽在高层“朋党之争”的旋涡中沉浮达40余载,但清廉自持,行必厉己,并写下了被鲁迅称许为“唐传奇中最为煊赫的”《玄怪录》,开一代风气之先。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率领的吴家军,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毅然肩负起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历史重任,与金兵展开了旷日持久的酷烈战争,特别是著名的仙人关大战,重创敌军,保全蜀中,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还有同时期的中兴名将刘锜,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顺昌一役,大败金兵,扭转了宋金军事局势,成为肩负半壁江山安危的国之干臣。被誉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明代著名文学家赵时春,14岁荣中举人,18岁钦点翰林,不仅是罕有的早慧型少年才俊,更是犯颜直谏的诤臣、冲锋陷阵的将才和独步文坛的一代巨匠,为乡邦文化和中国文学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被康熙皇帝称许为“实心任事、勤劳茂著”的清初名臣慕天颜,胸怀治国利民之志,一展经邦济世之才,在军事供给、发展水利、整饬漕运、收复台湾等许多重大事件中功勋丕著,成为清初屈指可数的一代廉吏、能臣。这些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乡贤,其功、其德、其言,永留天地之间,与崆峒而比肩,伴泾水而长流。

  是平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铸就了平凉人的精神气质,并进而造就了那些走出泾河,走出黄土高原,走上恢弘壮阔的历史舞台的人们。或者说,是他们从平凉文化的深刻内涵中汲取了灵气和营养,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彰显先贤,挖掘历史文化,为当今平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平凉,是一块秀外慧中、诗材丰厚的诗歌沃土。中国是诗的国度,钟灵毓秀的平凉当不例外。从我国古老的诗歌源头《诗经》开始,平凉这块诗歌的沃土,曾经令历代众多的诗坛精英们流连忘返,给他们以感官的冲击和心灵的碰撞,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泻珠迸玉、闪耀着绚丽光华的诗词佳作。

  披读平凉历代诗词,跃入眼帘的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沉雄慷慨、“诗仙”李白的雄浑飘逸、“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豪迈昂扬、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深蕴绵邈、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奔放磊落、“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英雄豪迈、“陇上铁汉”安维峻的铺张扬厉,等等,群星耀眼,华章迭出,令人神往不已。特别是李白的《赠张相镐》一诗,不仅叙述了“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的成纪李广后裔的身世,还以饱满的豪情写下了“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这样的诗句,使崆峒的神勇更加盛名远扬。杜甫在《寄高三十五书记适》中也由衷地赞道:“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令崆峒山下的一代代平凉人为之感奋。李商隐写于泾川的《登安定城楼》,是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为晚唐诗歌的扛鼎之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当占显著地位。更有谭嗣同的《崆峒》,气势宏阔,意象奇崛,使名山平添了一股天地英雄气,成为历代咏崆峒诗词的压卷之作。

  诗人们与平凉的绵绵不绝之情,不仅成就了这方水土与诗歌的千载情缘,而且赋予了平凉本土诗人以足够的营养,催生了他们的灵感火花,丰富了平凉的文化底蕴。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过从甚密、多有诗文酬唱的牛僧孺,也钟情于诗歌创作,写下了《席上赠刘梦得》等,被收入《全唐诗》。诗学李贺,尤以词闻名于世的牛峤,被誉为“花间词派”的重要词人之一,其婉约艳丽的词风受到词学界的普遍关注。颇有儒将之风的吴玠,不仅工书,且擅长诗文之道,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中留下了传世佳作。特别是一代才子赵时春,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华章,被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开先称许为“文首南宫选,名高北斗先”,开平凉诗歌创作的高峰时代。清以来,平凉涌现出一大批在甘肃有影响的诗人,特别是乾隆年间的女诗人江瑞芝的出现,打破了关陇地区女性诗人长期沉寂的局面,被后世评为“至性缠绵,韵成天籁,赋物颇工”。陇上著名诗人王源瀚著有《六戊诗草》六卷,被陇上著名学者慕寿祺激赏为“浅显易知,殆香山之流亚”。清代末年的受庆龙曾壮游天山,写下了《博达游记》诗集,被日本友人称赞为“慷慨悲歌之士”。

  抒情为诗,放言成歌。当历史的风烟散尽,平凉呈现出盛世的蓝天碧水绿地之时,我们会发现崭新的平凉,原本就是一个诗意十足、韵味十足的诗的世界。无论是历代名家歌咏平凉的诗词,还是平凉籍文人的各类佳作,都让我们触景生情,除了几许沧桑的感怀,更多的却是对这块土地深深的眷恋和敬重。

  平凉怀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留存于平凉大地上精美绝伦的文物、得天独厚的名胜、出类拔萃的人物以及众口传颂的诗词歌赋,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是平凉魅力之所在,精神之所在,更是平凉借以腾飞的基石。怀古以励志,掩卷当奋发。目前,在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加快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的征途中,编辑出版这套“平凉地方志·历史文化丛书”,对于进一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名市,激发人们热爱平凉、建设平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好地宣传平凉、展示平凉、扩大平凉对外开放和交流,加快平凉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为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76. 平凉市博物馆
甘:“陇宝泾华”-平凉历史文化陈列of平凉博物馆 
41城41人——崆峒问道,魅力平凉
“辉煌集邮”征文选登:西出长安第一山——崆峒山(傅晓鸣)
赵时春诗文的地域特色
著名作家谢有顺写平凉:在古诗里遇见平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