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儿从小学开始至今只上半天学:一位父亲的执着“冒险实验”

挂了电话,我沉思良久。

这源于一位在老师及其他家长眼中属于“别人家的孩子”的13岁女孩,她的父亲刚刚不断对我说:我们家的案例真的可以复制,真的可以。

从小学开始至今,这位女孩始终只到学校上半天学。但是她品学兼优,考试成绩频摘全班第一的桂冠。此外,她还是国际象棋高手、国家一级运动员,并且在生活当中很会做饭......

这一切的的背后,主要是其父亲——一位理工科出身的“硬汉式暖男”在引导和推动。之所以说是“硬汉”,是他在女儿成长和受教育这条路上有着缜密的思考逻辑和坚定的决心,而“暖男”则在于,今天父爱稀缺的年代,他对女儿亦师(而且还是全科)亦友的陪伴。


这位女孩名叫萱萱,新学期就读初二了。萱爸为什么会开始这场冒险的实验之旅?不在学校的时间里,萱萱都是如何做时间管理的?他们遇到过怎样的挑战?萱萱家的案例到底可否复制?今天少年商学院新媒体教育创新案例系列,就来和大家分享这一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如果您身边有类似的创新案例,欢迎向我们留言推荐。
 
“不走寻常路”的养育方法
 
萱萱小学的时候,就在家附近的一所普通小学就读,现在则在成都某知名中学就读成都七中教育集团旗下。不上学的半天里,一开始爸爸陪她做时间管理,现在她习惯自己制定计划。
 
严格意义上来说,萱萱“只上半天学”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因为一二年级的时候,下午2:30已经放学了。

那两年,因为萱爸萱妈工作较忙,而他们也不主张老年人带孩子,用萱爸的话来说就是“隔代只有观赏权”,于是他们为女儿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个托管机构。

他们还特意交代托管机构,只负责孩子的接送和安全,不用教任何学习上的内容。
 
二年级下学期时,萱萱已经是年级第一名。
 
到了三年级,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萱爸正式和学校沟通并写请假条——孩子每天只上半天学。而且看起来有些“过分”的是,他引用教育部门的规定,向学校要求,孩子每天的作业量不能超过1小时。学校最后答应了他。

比赛中的萱萱

从小学二年级至今,萱萱学国际象棋近六年,先后获得国际象棋棋协大师和国家一级运动员的荣誉。从小学开始只上半天学,课外兼顾学棋、打比赛的萱萱,在初一全区期末统考中,考出260多分的成绩,又是班级第一。

这让现在的学校校长稍微松了一口气。

有人可能会说,萱萱家一定“背景不一般”,事实似乎并非如此。萱爸萱妈都是企业和机构的职员。

也有人会说,她是个天才。对此萱爸矢口否认:“萱萱不是什么天才,这套教养模式完全是‘可复制’的。”
 
萱爸打算至高中毕业,都会让女儿只到学校上半天学。其实,他的这一计划,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早有“预谋”。

“今天的教育和40年前有本质区别吗?”
 
萱爸的“冒险实验”背后其实有一个智囊团,智囊团的核心之一,是曹老师。曹老师是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十年前,已是成都一所著名中学的校长,也是成都市学科带头人。他虽然只比萱爸年长五岁,当年却是萱爸当年的高中老师。
 
在学习和工作上,他是萱爸的老师,但是课堂之外,他更像是萱爸的兄长。基于30多年的友谊,曹老师了解萱爸,萱爸也很信任曹老师。
 
再加上一群做老师的同学,他们十余人时常聚在一起,免不了聊到教育孩子的问题。
 

在萱爸和曹老师他们这十余位朋友的当年其中一次聚会中,他们再一次聊到孩子成长话题时,萱爸向众人提出疑问:“距离我上小学已经过去了40年,学校教育有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大家一下子愣住了。大家几乎都是摇了摇头。有人说,似乎只是教科书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那个时候,萱爸心里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这样的话,我能不能用自己40年前的学习方法,把智力中上的孩子教成大家眼中的“学霸”孩子?
 
他随即回家征询妻子的意见:“如果我们的小孩从小学到高中只上半天学,培养广泛兴趣,再有一门很突出的特长,我认为不说清北,至少能轻松考上一所211、985,关键是我相信她会有更幸福的人生,你愿意和我一起做一场实验吗?”

妻子听完半信半疑:在中国的应试教育环境下能有这么“安逸”的学习方法吗?但她最终还是尊重了丈夫的想法,决定试一试。
 
自己的决心,加智囊团的支持。他们真的这样去做了。这是一场冒险之旅,尽管在国外,Homeschooling(在家上学)也很流行,但欧美有成熟的支持在家上学的资源体系与社会支持;

尽管少年商学院新媒体曾分享过非常多的智慧父母们的教育创新案例,譬如
我们前几年分享过的一对夫妇,每年带孩子迁移一个国家生活学习....(点此可查看详情)


但是对于接受传统教育,而且生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的这一代中国家长而言,有这样的勇气,确实难得。

因为,如果说小学还相对轻松的话,到了初中,学科增多,学业繁重,而萱萱就读的又是成都非常知名的中学。所以刚入学碰到萱爸的“请假条”的时候,学校领导班子们犯愁了——在这所学校的历史上,家长主动要求孩子只上半天学,这是首例。
 
学校领导班子们就此专门召开多次研讨后,最后本着鼓励创新、家校合作的宗旨,校长破天荒地答应了萱爸的请求。
 
目前来看,萱爸夫妇的“冒险实验教育”,算是取得“阶段性成功”:萱萱学业特长两开花,与父母关系融洽,在独处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希望孩子成绩优异,
从教她好好生活开始

三年级以后,萱萱中午十二点半放学,回家吃饭的问题怎么办呢?
 
萱爸对此表示:“我们不希望爷爷奶奶去插手。必须从小教会孩子怎么洗碗、做饭。最简单的就是把冰箱里的面条和馄饨拿出来,自己用电饭煲煮。”
 
此前,少商曾分享过芬兰的生活技能课程案例(点此可查看详情)。芬兰学校从小教孩子学会做饭。七年级的芬兰学生,“家庭经济课”成为必修课,八九年级为选修课,通常,七年级每周2节课连上,共2个小时,且是上午的第一、二节课。
 
我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芬兰学生一大早来学校,不学习,先做饭,而他们做的饭菜,就是自己的午餐。
 

国内也越来越注重孩子学业成绩以外的素养。2020年3月,为了推进全国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其中一条赫然是——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而且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结果还将成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孩子从小品格的养成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获取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孩子,要先从学会好好生活开始。
 
那不上学的半天萱萱做些什么呢?萱爸说,这里涉及到一项核心的能力,即能为孩子一辈子的学习和工作做铺垫的“制定计划”。
 
萱爸解释道:“孩子的专注力是有限的。她每天下午的时间按模块划分,一个模块15-20分钟,三年级后增加到30分钟。每个模块中间有15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让孩子学会自控和做计划是伴随孩子终身学习的一个好习惯。”

孩子在自学或做作业的时候,遇到难题,萱爸就开始充当老师的角色。但是他永远不马上给算法和答案,而是引导女儿提问,自己探索。所以萱爸笑称自己是“爸爸兼全科老师”。
 
聊了一个多小时,我终于忍不住抛出心中的疑问:“您认为萱萱是天才吗?”
 
萱爸摆摆手,说:“哪有什么天才,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
 
萱爸表示,在学下棋之前,他们不会干涉女儿的任何爱好,但理工科出身的他,认为象棋对孩子的逻辑思维、哲思及谋略都有帮助。所以有意做了引导。

“萱萱专门学象棋的事,还得从四岁的生日说起,我和她妈妈很有仪式感,跑了半个成都城,买了一副精美的象棋,教她不同的棋怎么摆放。
 
当时孩子哪懂什么是‘王走米、马走日’,还会把棋子放在嘴里吃,我们也没想太多,就算孩子以后不学国际象棋也没关系,当玩具就行。”
 

到了萱萱7岁时,小区里同龄的孩子都去上各种兴趣班甚至补习班,萱萱面对包括画画在内几项体验过的兴趣,最后对萱爸说:爸爸我们去学下棋吧。
 
此后,不上学的半天里,萱萱每天都花1-2个模块的时间复盘、做战术题、学下棋。
 
聊到这,萱爸联想到前一阵子再一次引发热议的“鹰爸”何烈胜(查看),发出感慨:“孩子11岁南大自考毕业,履历多漂亮,其实这是最不好的一种行为,只是为了满足家长所谓的‘梦想’,让别人以为孩子是‘天才’。”
 
在他看来,家长能做的,就是为孩子埋下兴趣的种子,过几年后,种子可能发芽了,孩子也愿意去尝试,一学就学了近五年。
 
不同于一心把孩子往专业运动员方向培养的家长,萱爸很清楚地表示,无论萱萱下棋成绩再好,最多到18、20岁,仍希望她正常上大学。
 
“通常学校的应试教育会强调,中考、高考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考试,萱萱从小学棋,更清楚一局不足以定成败,一时的高分低分并不代表什么问题。越是关键的考试,发挥得越好,才是自己的能力体现。”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他以18年作为萱萱成长规划的一个节点。孩子成年后,父母总要慢慢放手,只有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他/她才能顶住外界的干扰,不惧风雨。
 
让孩子做“有能力的普通人”
 
访谈最后,萱爸似乎还有许多话想说。
 
“如果用3个词来形容,您希望女儿成为什么样的人?”我问。
 
萱爸不假思索地给出答案:有道德底线、内心强大、有能力的普通人。
 
“第一,有道德底线,也就是守规则、讲良心去做人做事。
 
第二,我希望她内心强大,别动不动一会跟我说遇到困难不得了了。以她爸爸这50年的人生经历来看,所有的困难其实都不是事儿,换个角度就有新世界。
 
第三,做个有能力的普通人。我和她妈妈为什么希望她课外多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深入学习一门才艺,再正常上大学,就是希望她拥有一定的能力和经历,以后能自由飞到她希望的高度,爱其实就这么简单。”
 
 
给孩子留白
别把孩子的成长外包给补习班
 
今天太多太多的家长过于焦虑,把孩子的时间给塞满到几乎令人窒息,但最后发现,如果方向错了,有的时候,快就是慢。

相反,萱爸推行的这种“慢教养”方式,却使得孩子品学兼优。《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

我们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老师不久前在成都调研时,曹老师坦言对萱爸的作法甚为赞赏,他认为在今天的大环境下,更多的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到底如何才能给孩子真正适合的教育?

可能有人会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让孩子“只上半天学”的勇气,不是所有学校都敢于开创先河,也不是每个复制这一模式的孩子都能有萱萱的成绩。
 
那么这趟“冒险之旅”的意义何在?
 
在学业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五花八门的课外活动确实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他们比上一代人更有可能成为出色的运动员、钢琴家,学会如何战胜困难,见识广阔。
 
问题是,孩子真的把握住这些机会了吗?更常见的情况是,父母让孩子参加这些活动是为了打造好看的履历,或者是填补自己无法陪伴的时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先有“参与”,后有结果。
 
当父母过于关注资源,可能会忽视了为孩子匹配资源的意义: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兴趣爱好的乐趣了吗?他们真的培养了团队合作、领导力和探索精神等特质吗?
 
流于形式、忽略参与过程的课外活动,恰恰在破坏孩子的未来竞争力。
 
萱爸的冒险实验依然在路上。但无论如何,这家人给我们的启示更多在于,父母不盲目把孩子的教育“外包”给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与学校积极沟通,多站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做孩子的朋友,多陪伴孩子(特别是父亲的陪伴),才是“敢让孩子做自己”的前提。

克里斯坦森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写道:要让孩子通过完成艰难之事,了解何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确立自己的自尊,这对孩子是特别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长期的家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白岩松则说,当下中国从个人到社会的一大问题是,除了幸福,我们似乎拥有一切。如果我们给孩子多一些“留白时间”,相信他们的选择,或许未来有更多孩子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越来越多的A娃考学成功,家长都做啥了?
抽象思考不好的人,小时候都有这种经历
长春“羊爸”的温馨教育
朝鲜:课外班都不收费,中小学只上半天课
郑渊洁:儿子在家读,女儿去学校
[转载]把女儿培养成国际型学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