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名祠杭州白苏二公祠

白苏二公祠概况

白苏二公祠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是当时杭州百姓为纪念两位杭州老市长——白居易和苏东坡对西湖的功绩而建。在杭州的水利历史上,白居易和苏东坡功不可没,特别是对西湖的疏浚贡献很大。1798年,杭嘉湖兵备道秦赢在孤山四贤祠址旧屋建造了苏文忠公祠以纪念苏东坡。6年后,也就是1804年,浙江巡抚阮元在苏文忠公祠东建白文公祠以纪念白居易。

白苏二公祠老照片(来自网络)

由于历史的变迁,白苏二公祠在历史上屡经迁徙,最终于1866年2月由杭州著名乡绅丁丙重建白公祠、苏公祠于孤山东南白堤旁,将其合二为一。上世纪80年代白苏二公祠被拆毁,遗迹无存。

2005年10月,西湖风景名胜区采纳市民建议,根据原貌在原址上复建白苏二公祠,现在的白苏二公祠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

如今的白苏二公祠

中国名祠 杭州白苏二公祠 01

重建后的白苏二公祠是杭州典型的祠堂建筑

一围院落,两侧厢房,三进屋宇

白苏二公祠(红框内)航拍,可以看出祠堂建筑的典型结构

杭州著名乡绅丁丙(图片来自网络)

组织重建白公祠、苏公祠

白居易、苏东坡生平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像(馆内陈列)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高宗时追封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四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之作。

苏东坡像(馆内陈列)

中国名祠 杭州白苏二公祠 02

白苏二公祠-中厅介绍

白苏二公祠中厅

中厅门额上有匾额:“英爽颉颃”。是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余正所书,颉颃的原意是指鸟儿上下翻飞,这里用来比喻白苏二人的学识相当,不相上下。两侧挂对联:“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杭州。”是清代浙江巡抚阮元所撰。

中厅内景

厅正中是一幅明代西湖全景图,上方悬挂匾额:“山水功臣”,是集米芾的字,米芾是宋代书画家,和苏东坡同一年代。

中厅西墙展示的白居易诗句

中厅东墙展示的苏轼诗句

中厅内的两侧墙上展示的是分别是白居易和苏东坡的诗句名篇。

西墙上四首白居易的诗为《寄韬光禅师》、《杭州春望》、《余杭形胜》、《春题湖上》。

东墙上四首苏东坡的诗分别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卜算子》、《湖上夜归》。

后方是沙孟海所书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中的这首词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怀念杭州美景之作,也表达了白居易对杭州深深的眷恋之情。

白苏二公祠-西厢房介绍

西厢房内展示的白居易生平年表

中国名祠 杭州白苏二公祠 03

西厢房内展示的白居易事迹

西厢房展示的是白居易的年表和白居易勤政恤民的事迹。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字乐天,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绝顶聪明,5、6岁便学习写诗,9岁便能辨别声韵。他青少年时读书特别刻苦,16岁便能写出好诗。白居易29岁中进士,公元822年,50岁的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如:疏浚六井,保护农田,筑堤捍湖等。白居易59岁定居洛阳,公元846年在洛阳去世,享年75岁,去世以后被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唐代诗人李商隐为其撰写了墓志。

西厢房内展示的龙兴寺经幢拓片

在这间厢房内还陈列着“杭城第一古迹”唐代龙兴寺经幢的拓片,拓片包含了经幢八面全部的文字。

白苏二公祠-东厢房介绍

东厢房内展示的苏轼生平年表

东厢房内展示的苏轼在杭功绩

东厢房展示的是苏东坡的年表和苏东坡在杭的功绩。苏东坡,名苏轼,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北宋著名诗人。公元1036年出生于四川眉州(今天的眉山)。自小聪颖过人,22岁中进士。苏东坡一生曾先后两次到杭州为官。第一次是公元1071年——1074年,36岁的苏东坡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公元1089年——1091年54岁的苏东坡任杭州知州。苏东坡在任职期间政绩斐然,他兴修河道,赈灾济民,建造了一座叫“安乐坊”的医疗机构。他还对杭州进行了综合治理,特别是对西湖的疏浚贡献很大,苏堤便是利用疏浚西湖淤泥堆积营建而成的。经过他的治理,杭州形成了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通全城的景象。在离别杭州16年后,苏东坡再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他感叹道:“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公元1101年7月28日,苏东坡病逝于江苏常州,享年66岁。

特别的“廉”字

“廉字诀”

东西厢房内各有一个“廉”字。

这个廉字特别有意思,变体“廉”字上头仿佛一顶宋朝大小官员戴的长翅帽,下面一个“兼”字。这样写廉字,体现的正是‘为官需清廉’的涵义。廉的圆型背景板仿汉代规矩纹饰,寓意一面汉代古鉴,以镜鉴人。

东、西厢房内的“廉”字

白苏二公祠-三进介绍

三进建筑

三进建筑展示的是“白居易生平图谱”和“白居易守杭事迹图”。

走进厅内,厅正中悬挂的是白居易线刻像。

三进厅内东墙所展示的白居易生平图谱

东墙的“白居易生平图谱”通过十二幅图展现了这位唐代大诗人一生。白居易从小就很聪明,5、6岁时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写诗,9岁懂得声韵,童年时代的白居易就已经开始显露出写诗的才华。白居易在14岁被父亲送到江南,游历苏州、杭州两郡,开始了少年只身漂泊流离的生活。16岁的白居易初到京城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拜谒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况。顾况读到诗中佳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加赞赏,并到处予以赞扬,从此白居易名声大振。31岁的白居易和元稹同科及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由此两人结为终生诗友,二人文学思想一致,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34岁白居易写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深深地感染着世人,成为千古绝唱。白居易在朝廷内爱直言进谏,在他44岁那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被贬江州司马,这次打击很沉重,成为白居易一生的重要分界线。被贬江州第二年的一个秋夜白居易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听闻琵琶声,结识一位年少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得知歌女身世后白居易心情抑郁,结合自己仕途遭遇,创作了著名的《琵琶行》。白居易53岁任苏州刺史,他体察民间疾苦,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在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次年因病去职,苏州百姓落泪送别,有诗云:“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白居易55岁时至长安任总摄秘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秘书监是秘书省的一把手,从三品官职。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机缘巧合之下,相遇于扬州。虽然这时的他们都已经名满天下,却还是第一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相交莫逆。此后,两人一直有诗作唱和,两人合称为“刘白”。晚年白居易远离官场归隐洛阳,他十分钟爱香山寺的清幽,常常出入香山中,甚至还把家中的酿酒和书籍全部移至了香山寺中,成为了香山寺的一员,晚年字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最终在香山仙逝并葬于香山。

三进厅内西墙所展示的白居易守杭事迹图

西墙是“白居易守杭事迹图”,包括“千里赴任”、“倾听民声”、“筑堤兴利”、“刻碑立法”、 “浚治六井”、 “吟咏湖山”、“留俸归公”、“惜别杭城”八幅图。 公元822年,50岁的白居易对京城内官场争斗深感厌倦,请求外放,奉诏出任杭州刺史。幼年时期在杭州的游历使白居易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心中杭州是让他心驰神往的地方。白居易一路风尘仆仆,历时两个半月到达杭州。他就任时正好是秋末冬初赏景的大好时节,可是白居易顾不得游赏佳景,马上接手公务。他常与百姓平易交往,体恤民情,倾听平民疾苦,并尽量为他们解围济困。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而官吏们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他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面的容量,从而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关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他还为了农民灌田方便,简化了层层申请,逐级审批的环节。他的这种造福民生的态度,令杭州人民深感敬佩。白居易写了《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这是对西湖水保护利用的最早法规。同时白居易还组织重新疏浚了唐德宗元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白居易在杭三年,题诗千余首。杭州的风光在白居易的笔下栩栩如生,在他的诗篇中把杭州各处的景点、各种的景观、四季的景色,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三年刺史任满,白居易离杭之前,把自己大部分的官俸留在杭州官库,以作公家应急之用,为后任解急尽绵薄之力。他带走的不过是天竺山的两片石头,就是这区区的石头,白居易还时时觉得取之有愧,心里老大不安。他在杭为官的清廉由此可想而知。白居易启程离杭那天,杭州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扶老携幼,夹道相送,举杯祝福,场面十分感人。这动情的场景使得白居易也激动难抑,面对这么好的百姓,他还为自己没有为百姓建树更多的善政而感到愧疚。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位时时以苍生为念,心系百姓的杭州太守,他的形象长存于西子湖畔的山山水水之间,杭州人民永远爱戴与怀念他。

白苏二公祠-碑廊介绍

碑廊

碑廊这里有12块与“白苏二公祠”相关的石碑。4块出自于苏东坡手迹“苏东坡书陶渊明归去来辞字诗六首”的石刻价值非常高,每块石刻高30厘米、宽70厘米,行书字体,苏东坡题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还有明代“苏东坡、米芾画像”石刻,两边是苏东坡、米芾线刻画像,中间为董其昌书“东坡先生自赞小像”。这些是白苏二公祠修建的相关石刻。最后这三块石刻是三位当代书法家所书的三首白居易描写西湖最具代表的诗,分别是1932年沙孟海书白居易《春题湖上》;1980年费新我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983年商向前书白居易《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来源:杭州岳庙/编辑 : 苏耿仁

欢迎亲们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END》—

如果你姓苏,留言说说你的地址、字辈并在留言处互动交流!

天下苏家古今事,尽在苏氏信息台。欢迎投稿、阅读、写留言、转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杭州白苏二公祠(原创)
环游杭州西湖(一)白堤、平湖秋月、浙江省博物馆、白苏二公祠和林社
《三苏祠宇遍神州》杭州苏文忠公祠
天津市 / 李津军 【散文】/ 《最忆是杭州(六)纪念“山水功臣”的白苏二公祠》
视民如子《苏东坡》纪录片(五)
白居易和苏轼的杭州情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