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总结讲话

厘清概念  加强研究

——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总结讲话

文:陈先云

一、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任重道远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本次高端论坛的专题报告中感慨:语文教学既丰富又复杂。的确,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不断地被社会所关注,甚至被诟病。我们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个中缘由。

说语文教学复杂,主要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缺少国家层面的界定,没有一个可以执行的共同标准(事实上语文课程内容也难有一个共同标准),使得语文教学教什么模糊不清。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编纂《蒙学课本》,开创了中国人编母语教科书之始。100多年来,语文教学还是基于教科书的层面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如朱自清、夏丏尊、黎锦熙、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辛安亭等,对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与见解,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着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当前这个年代,不同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往往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要求。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认为语文教科应按照儿童文学来编排,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认为儿童文学没有什么诵记价值,语言学家又往往偏向于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程内容往往停留于个人的认识与体验的层面,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怎么能够做到守中持正,辩证地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形成共识,大概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语文作为母语,是学校教育的一门最重要的学科,也是意识形态较强的一门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强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是社会转型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二、厘清语文课程概念,明确语文课程形态

开始于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表现在,思想解放了,大家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各种学术观点互相交流,学术成果异彩纷呈,小学语文名师辈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概念,如语文课程、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素养、工具性、人文性、三维目标、合作探究等等,经常见于各处报纸、杂志,闻于老师们的言谈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对一些基本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厘清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的联系,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基本概念厘清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教学改革方向明确,就不会走或少走弯路。现在很多学校重视教育科研,需要清楚哪些是学者研究的范畴,哪些是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例如,大家经常谈到语文课程,对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我的理解是,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整,其本质在教学内容。从语文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来看,主要有四种课程形态:标准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课程和实验课程。

所谓“标准课程”,属于国家层面的宏观课程,由政府部门制订、颁布,比如,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等。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不如以前了。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我想,其中一个因素应该是“标准课程”的问题。我做过研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时数,比现在小学、初中加起来还要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如果没有一定的课时保证,母语教学质量怎么能提高呢?现在地方与学校课程占了学校课时数的近20%,而实施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实效性却不大。很多学校让学生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来实施,这些内容本身有一定的糟粕,如果不加选择地让儿童接受,势必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什么是文本课程?课程专家陈侠认为,“按照一般的理解,课程一词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学校教学内容”实际上指的是教科书内容,即文本课程。文本课程是依据标准课程,借鉴课程改革的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作系统的安排,其载体就是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使用的教科书。文本课程是对标准课程的贯彻落实,是标准课程显性的、直接的表现形式。文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要是集团行为,是团队智慧的凝合,有时候变成国家行为,用国家的资源来进行文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一般来说,个人很难承担文本课程的开展任务。

“实施课程”是教师以教科书为依托,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选择、组织与重构,并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策略,在课堂上将重组后的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主要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是师生在课堂上实践的课程。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实施课程与文本课程是两个不同的课程形态,不能把两个课程等同看待。我们探讨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标准课程的层面谈,另一个是基于文本课程的层面谈。此次论坛大家主要还是从第二个层面来谈语文教学教什么,探讨的是“实施课程”。将要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应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际上是鼓励教师们加强实施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实验课程”是优秀教师或团队根据一定的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理论为支撑,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操作策略和一般规律,以期获得新的理论观点。实验课程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在一定的范围内实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小学语文“实验课程”类型多样,呈现出了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态势。有广东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实验,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的童话体作文和“素描”作文教学实验,内蒙古丁培忠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黑龙江的“注意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山东烟台的小学语文“双轨”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等等。可以说,这些教学改革实验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但是,课程改革十年来,一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颇具影响、成效显著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突然沉寂下来。这些教学实验没有能够审时夺势,借着课程改革的东风,进一步调整、完善与发展,把实验开展下去,推广开来,没有能够让实验成果更好地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服务,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很令我们遗憾,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到惋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正式颁布实施,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基础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新的课程观、教材观。

这次论坛,大家对“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专题高度注,参与讨论的人数较多。语文教学教什么,实际上是学生语文学习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是一个统一体。研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各司其职。从标准课程内容的层面来思考语文教学教什么,难度很大,不容易做,可以把这些问题留给学者们、专家们去研究。对文本课程,我们是可以去思考的,也应该认真研究,更好地变为实施课程。教科书是学校教育、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和载体,很多老师对教科书的期望很高,忠实于教科书。教科书要能够方便老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不要让老师们面对教科书产生困惑,有疲惫感。大多数老师是将教学作为一个日常化的工作,不要给老师们在理解、把握教科书上增加过多的负担。

当前,我们国家需要有一套高质量的、能体现国家意志、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语文教科书。我认为,可以通过教科书的使用,达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选择语文教学内容考虑的基本因素

基于教科书的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类型。这种教学类型是将教科书作为实施课程的主要凭借,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育过程》的作者、美国课程专家布鲁纳在该书的引论中指出,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我们将要教些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这些只有专家才关心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反映出这个时代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智育目标的关切。因此,现阶段研究、探讨语文教学教什么、为学生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怎样有效地被学生所接受,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基于教科书书选择、组织与重构教学内容,需要考虑教科书、教学对象、教学环境、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学风格或习惯等因素的关联。核心因素是语文教科书,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是主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师的教学风格或习惯是次要因素。为实现课程目标、要求,以教科书为载体,符合儿童的学习状况与认知水平,根据教学环境与课程资源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是教学活动开展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就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教学一篇课文,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哪些,生活经验有多少,家庭、社会背景怎么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容易发生错误的是什么,等等,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还要学会舍得。我们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研读一篇课文时,往往有许多目标需要达成。如何取舍?在目标定位不好把握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教科书的单元导语、课后练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相关栏目的提示等来确定目标。比如《穷人》一课,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可以把目标定位在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内容,或者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学会的内容,可以不教或者少教。有的内容可以放一放,待以后再理解、掌握。

我们经常谈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多年来这一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走教案”、教师牵着学生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不到位,造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发生偏差,或者缺少某个方面的考量。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超出了预设的范围时,教师难以顺着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重新组织教学活动,依然按照事先的预设来进行教学。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的学习体验,也是语文课上得精彩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调控、驾驭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触类旁通。

语文教学要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重视对文本的解读。读懂、读透文本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前提。读懂,就是能正确理解文本内涵,准确了解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如《人物描写一组》中“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描写是严监生临死前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对他伸出“两个指头”意思的猜测及严监生的反应。大侄子、二侄子是严监生的“诸亲六眷”,首先想到与严监生密切相关的不外乎亲人、财产,用“问道”说明还不够肯定,侄子毕竟不是严监生的子女,不十分了解也在情理之中;奶妈是“诸亲六眷”之外的人,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舅爷为大的习俗,她认为,在婚庆、丧葬等重大场合,舅爷应该到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舅爷做主,用“插口道”说明奶妈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赵氏作为严监生的继室,与他朝夕相处,当然对他十分了解,“走近上前道”,连续两个动作说明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问道”“插口道”“走近上前道”用词不同,表明说话的语气也各不相同,这与他们四个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作者对每次猜测后严监生不同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把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读透,就是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能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研读文本要注意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防止走极端,近年来在解读文本时走极端的例子还为数不少。

课改以来,十分强调“学”,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我们能否考虑一下“教”的问题?“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性格、经验、学识、教学技能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两个方面,只强调学生的学,不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或习惯,有悖于唯物辩证法,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这里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观摩公开课、示范课后,应该清楚这节课的特色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不足,有哪些值得学习并切合自身条件能够学得了的优点,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四、如何从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中走出来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学从复杂性中走出来,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抓住四个关键性的概念:理解、运用、积累、习惯,力争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清清楚楚一条线。

理解,首先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本的主旨,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体会语言文字是怎么组织运用的。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的话来理解,就是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

运用,不仅是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课堂上动动笔、写一写只是运用的一方面;把阅读获得的一些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自主阅读中去,是运用;运用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其他学科,也是运用,等等。

积累,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传承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还包括世界的优秀文化。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是汉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

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不是一下就能培养起来的,教师要做有心人,一点一滴要求,循序渐近提高。良好习惯终身受益。

五、如何防止语文教学再次走偏

自独立设科100多年来,由于缺少“语文学”层面的理论指导,语文学科在工具性、思想性、文化性、人文性、综合性等之间左右摇摆,反反复复,教学改革走的是一条不断走偏、纠偏的路子。大家对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谈得很多,思考得也很深。还有一个问题也许没有谈到,即文体问题。课改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文体意识谈薄。不管是记叙文、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小说……学生学完课文之后不清楚文本中的人物哪些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不少老师缺少对文化的一个初步认识,不管什么文体,不管什么内容,往往把文本的主旨归结为一个字——爱,这种导向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们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规律已经有了一些共识,如,语文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重视加强“双基”。但是,不能忽视了语文学科蕴含着的思想性、文化性、人文性体现在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要增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思想性、文化性、人文性有机统一的意识,防止语文教学改革再次走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厘清概念??加强研究(摘录三至五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请从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关系中,选择一种对话关系举例说明自己的做法或认识。
阅读教学要“六多六少”(甘其勋)
语文教学教什么·.
教师课改学习心得体会5篇
在还原中深度解读文本——简评王君老师执教的《纪念白求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