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园诗话故事杂谈》

概述

不同时代的园林,都汇集并体现着自己时代特征的人文思想。看园林,也是看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

园林,是人居活动营造的生活环境。看唐代的园林风貌,就要解读唐代人们生活的状态,而能提供这些生活状态反应的,除了传世唐代绘画古迹和一些出土文物,其它更多都在唐代那光耀历史的文化特色——唐诗之中。

诗歌是表达人们心理感情最精炼的语言形式。从唐诗看唐园林,就是看唐人的文化精神。

据好事者统计,42800余首全唐诗里就有6000多首关于园林景致内容的诗作,真可谓洋洋大观,不胜枚举了。这些诸多的诗词歌赋,正是唐代人文文化精神面貌的体现,又是唐代园林内容的艺术内涵。

历史走到今天,早已告别私天下的皇权时代。

因此这里要把代表民众性的唐代公共园林,置首开篇。

 

 

一、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说唐代园林,长安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那里有着无数的大唐故事。

来到古城西安,便感受着浓郁的唐风唐韵。

大明宫,华清池等等长安城的故事讲不完。(目前重建的曲江池遗址公园,位于曲江新区东南部,是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园林、山水景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公园。整个公园以曲江池水面为中心,分为八大景区。

如今的西安城,毕竟已不是唐代的长安城。今天的曲江遗址公园,芙蓉园、紫云楼、曲江池水,也只是历史时空里的盛唐烙印传达给今人的一种影像。

如果我们用唐时的曲江来陪游如今的曲江,彼此相印,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呢?

 

1、曲江池

曲江游园曾是唐代长安人们最繁盛热闹的公共游园。

唐玄宗时引浐水,经黄渠自城外南来注入曲江,且为芙蓉园增建楼阁。

芙蓉园中的池水,唐代也叫凤凰池或芙蓉池。有许多的诗人在皇家园林侍宴唱和。

曲江在唐代不仅是园林风景区,还是文化荟萃的地方。曲江流饮,杏园探花,进士国宴,郊游踏春,慈恩寺观戏,雁塔题名等一系列的人文活动都曾聚集在这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中描绘节日里长安城外繁华景象。

代人们崇尚自由洒脱,在着装上追求奇装异服、标新立异。当时的长安很流行胡服,色彩鲜艳、翻领窄袖紧身的胡装为时尚。“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新唐五行志》

因为胡装的确斑斓绰约,显得风骨矫健,连女子大胆地以此装束扮自己。再加上子们喜欢联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并插杆结索,红裙递相垂挂,权当作野宴的帷幄《开元天宝遗事》

曲江因她们的欢歌笑语而增添了更动人的美景

唐代人爱热闹,喜欢郊游,似乎洋溢着无限的快乐。

白居易老先生更是吟唱“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春游》)

假如在今时今日,到了春天,这位大诗人会一定要拉着我们到曲江去踏青的呢。

曲江曾是唐代长安人们集体的公园。每逢中和(农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阳(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热闹

 

慈恩寺是人们看戏的好地方。张固《幽闲鼓吹》中说,连宣宗皇帝的女儿万寿公主都来这里看戏。一年四季,曲江,杏园,慈恩寺,大雁塔等都会包围在这些热闹的场面里,到处洋溢着人们乐观主义的笑语欢歌。

特别是三月三日上巳节,也是新科进士及第一起在曲江杏园参加曲江会国宴,然后在大雁塔题名留念的时节。

 

雁塔题名的故事有很多,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题名后兴奋地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摭言》进士徐夤长安即事三首“更无名籍强金榜,岂有花枝胜杏园。”在士人学子的心中,金榜题名,杏园国宴再没有比这更风光无限的事了。

是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大喜的快乐,谁不是这般激动的心情?

诗人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正是这种喜悦写照吗。此际,熟识的亲朋好友,看热闹的寻常百姓以及要选婿的达官贵人,在佳节到来的时刻,他们举杯同庆,尽情的书写自己的人生。

唐代雁塔题名,曾短暂取缔销毁过。《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记载:李德裕为上相奏请“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广为宴会。”“于是向之题名,各尽削去。”“洎公失意,悉复旧态李德裕失势后才又恢复。

 

唐诗和笔记中关于曲江的描写,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唐摭言》记诗人张籍描写此刻“无人不借花园宿,到处皆携酒器行。”

《唐摭言》还说“逢花即饮;缺一则罚金;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

《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闲地。学士苏颋写诗形容“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得到皇帝的赞许。可见是何等盛况。

曲江与宫苑,你连着我,我连着你。因为风景的优美,这里曾是一片长安城唐人游玩的乐土,曾是诗人群体诗酒徜徉的宝地。

曲江,这一片风光,从早期在这里的侍宴,如王维“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到唐末诗人们对这里的缅怀,如贯休“年年屈复屈,惆怅曲江湄。”(《惆怅曲江湄》),从来都不缺少诗人的光顾与流连。

这里“岸花迎步辇,仙杖拥行舟。”(赵良器《三月三日曲江侍宴》)

这里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这里“雨歇林光变,塘绿鸟声幽。”(韦应物《月晦忆去年与亲友曲水游宴》)

这里“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白居易《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

这里绵绵红蓼水,飏飏白鹭鹚(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

这里“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刘禹锡《百花行》)

这里张盖欲判江滟滟,回头更望柳丝丝(李商隐《曲江》)

这里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姚合《杏园》

等等。

在逝去的时空里,我们只能凭借诗人们笔下的曲江景色,追想古唐园林。

这些讴歌,这些色彩,无一不是唐人精神面貌的展现。

如今,更加开放的曲江遗址公园,正迎接着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外游人,在大唐新境的园林胜景中,载歌载舞。虽然已经不能完全再现唐代的模样,至少给我们提供了欣赏唐园林的参考。依然是“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

水光摇曳着柳桥清晖……

在美好的人居环境里生活,那是古今人民一致的方向。

曲江,就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吧。

 

2、乐游原2009年仿建青龙寺乐游原遗址公园)

第二个长安城外的公共游园是乐游原。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诗作。

李白《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杜甫《乐游园歌》:乐游古园萃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

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 好,只是近黄昏。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少年白居易就是因这片古原,赋得古原草送别,一举成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乐游原在秦代称为宜春苑。汉代划入上林苑称为宜春下苑。汉宣帝后该做乐游苑。成为长安城郊的游览胜地隋代宇文恺设计大兴城(唐太极宫)时,根据地形特点,按《周易》卦式分六道高坡建设,乐游原就处在第六道,也就是最高的高坡上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在乐游原建造亭阁,使乐游原的游赏内容大大增加。其后,唐玄宗将太平公主乐游原上的私人园林赐给了自己的兄弟,诸王在此又大兴土木,修造了许多新的游玩之处

郊外的乐游原眺望四野,更能满足人登高展望未来的开拓心理。

 

 

二、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这是太宗李世民《帝京篇》中的诗句,意气风发,溢于言表。

唐代,继隋旧制,推行不论出身贫寒富贵的科举取士。这种当时社会政治的进步,让天下读书人心情欢舞,国家也得到人们的积极回报和拥护热爱。大唐皇帝武功文治,英明导航,打开了诗国昌盛的序幕。

此一节以皇家规制开端。人居根本,先明法度。

自古帝王之都,建制考究,堪舆择址,风水立基,也是我国文化脉络渊源之根本。

汉唐兴盛,虽曰人者自强,也需城郭风水天人和谐之美,本为实情,岂能泯灭其甄选设计之功。今即说唐事,尤不可妄废,且简要道来。

风水理论是什么?其根本是中国人居环境的文化理论。

 

观长安地势形貌,历代地书如《三辅黄图》等,可知民俗“八水绕长安”之说不虚。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与龙首原,白鹿原,少陵原,乐游原等,山水环抱长安城,远望秦岭。唐太宗四子李泰著《括地志》中引汉佚书《三秦记》说“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为什么一座山会有头尾之称呢?头与尾讲的就是脉络走向,可见古人早就按地气龙脉来理解山形地势了。关中淮南平原的生态环境历史,正是以此地理形势构建和承载着千年帝都的兴衰。当初汉长安城就建在龙首原的北部。隋唐即兴,虽然稍作移整,却更进法度。隋建都城时,总设计师宇文恺便按照乾卦之象和理论来分布宫室百司及寺观位置的。(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宇文恺……为乾卦之象……以应君子之数。”)

按《周易》乾卦象六爻理论来解读体会。初九平地是潜龙,勿用。九二起坡是“见龙在田”,故此“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百官衙署建在这里,使文武忠君勤政。于是宫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之上。

 

其它如唐太极宫,两仪殿,朱雀门,玄武门等命名称呼,正是这种秩序意义的体现。

宫城、皇城、外郭平行排列,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以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桓;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唐人张子容有诗颂这种布局为“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也正说明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环境风水概念。

大明宫的丹凤门和玄武门也是取“朱雀玄武”“四象”之意。(以四种神兽之象代替其方位征候,理解其本质关键在象,而不是求形。迷者泥于求象,是为迷信。)

这个人文根本,包容着自然与人居环境的整个精神内涵。

 

1、太极宫(太极宫有遗址、平面及恢复鸟瞰图。)

走过玄武门。

来到自强西路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玄武门遗址。

现在只有一块看似年代久远并已破损的石蹲,在它上面,原来有一块记载玄武门之变的文物保护碑,石碑已丢失仅残存基座在这里,学生累了有时还把纪念碑的基座当做石凳子

许多专家和文物爱好者都来考察过,但是学校里的多数师生都不知道学校里有文物遗址

这里曾经是唐开国后皇室居住深宫内院,当时称作太极宫,玄武门是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外是禁苑。玄武门内,这里曾经殿阁林立,树木茂密,湖池氤氲。

 

玄武门内右侧,约百米就是大内湖池北海,由北海向南依次是西海,南海,三池相连,碧波荡漾。史书记载玄武门事变时高祖李渊正在这里泛舟,太子建成与四子元吉受招已经来到临湖殿,才感觉不妙,拨马返逃中被诛。

 

太极宫城内有两条水渠,即清明渠和龙首渠。清明渠引城西潏水到城北玄武门西侧,依次潴为南、西、北三海池;龙首渠引城东浐水入城,在城北玄武门东侧潴为东海池。另在宫城东北有一支流水系流入禁内。白寿彝中国通史》引《长安志》

可见,太极宫城里至少有三条水系,四个蓄水湖池,其中殿台楼阁,驳岸廊桥,花草树木等必然美景纷呈,足供皇室散步游玩宴乐。

以上,都只是停留在文字的描述,今天,我们除了面对一些零散遗址,实在看不到一点与唐代有关的景象了。

昨天已经过去,志士勇往直前。

 

在《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中,李世民抒发了成功的喜悦和虽然抚慰八方,却虚己求贤的心情,呼唤人才,一同建设明天的美好江山。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年富力强的唐太宗李世民从容进取,积极向上,以文治武功奏响时代的强音,引领全民向盛唐起程。

这种胸怀气度和精神风貌,也开启着唐代诗人们的豪迈与高歌。

当镜头返回到那个石墩,有谁在意玄武门究竟是个怎样的故事?在史书里已经是雾蒙蒙一片,在现实中,就剩下这样一个原点,犹待后人评说。

宸宫赐宴,亭榭歌舞,禁苑赏花,海池泛舟的场面,多少诗酒唱和,墨笔生花,不一而足。这里不想罗列名胜,可面对太多无法只言片语就能说完整的这些唐代胜迹,也只好如此言简意赅的略作介绍,或者,这也算是留给大家一个去向往神游的空间吧。

 

2、大明宫(原遗址现为西式景观大明宫公园。及杨鸿勋大明宫复原鸟瞰图。)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用上官仪这首《早春桂林殿应诏》诗的句子来综观提领大明宫的园色,也许不能很全面概括,但有益于让我们心态缓和平静地去看大明宫。

先说一说大明宫的几个特点:

 

A大明宫因位居龙首原高地,比太极宫高出10米左右,龙首原上下高低差达十余米,于是在建造大明宫正殿含元殿时,建筑师利用自然地势将高地凿筑成三层平台的形式,殿堂高大巍峨,又建在三层大台之上,规模和气势更加突出壮观。

 

B考古实测,大明宫北墙长1135米,南墙长1674米,平面形制是一南宽北窄的楔形。

 

C大明宫水系分为南水系、北水系,龙首渠属南水系,其源头为浐河。太液池池水属北水系。大明宫的中心水景是太液池,池中以石堆山称谓蓬莱山太液池岸,栽植有翠竹数十丛,繁密而茂盛。玄宗与几个兄弟池畔竹间散步把竹不疏,比喻兄弟之义(《开元天宝遗事》)

据现代考察分析,西北为太液池的进水渠道,太液池的东小池东北为出水渠道,与周边地势相符合。大明宫内排水由建筑物四周的散水收集至小排水沟(明沟或暗沟),小排水沟短浅窄或用砖砌或用筒瓦铺接,也有用石质水槽、陶水管相连的,由小排水沟收集汇至大排水沟,大排水沟两壁多用砖叠砌,最终汇至太液池,经太液池出水渠排出宫外。

 

D大明宫防卫性的布局结构。如在宫城的南部,增设了三道东西向平行的宫墙。宫墙层层相隔,利于防卫。同时,在大明宫宫城北部的东、西、北三面,各修有防卫性的复墙夹城。此外,宫内的含元殿、麟德殿,多采取对阁连廊的建筑形式,形成了一组组严密的防御体系。大明宫这种防卫性的布局和建筑结构,反映了当时宫城建筑庭院审美与功能并重的时代特点。范超何建超《大明宫之谜》)

另,古代城墙外必须是护城河与广阔视野的地面相接,这也是防卫措施之一。树木是种植在城墙内的,所以李世民坐骑被树木绊倒。从防卫与种植角度看,无疑此次事件发生在城内而不是城外。

 

E《旧唐书》记载,大明宫营造期间,画家阎立本正担任政府的将作大匠,可以说是总设计师吧。工程总指挥是司农少卿梁孝仁。他在大明宫里种植了许多柳树和梧桐。

其中,大明宫里的修史馆门前东西两侧栽种了74棵枣树,没有杂树。(《旧唐书》卷四十三)年复一年的秋天,这里是不是也有宫人们忙着收获呢?

 

F大明宫遗址出土了不少蓝、绿色的釉陶砖瓦遗物,以莲花纹方砖、四叶纹方砖、瑞兽葡萄纹方砖为主。表面雕刻莲花的绿琉璃砖,是我们今天所说琉璃砖瓦的最早实物。砖瓦纹饰图案与外来文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很多是传统汉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互相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的艺术。颇具观赏价值,也最能体现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思想观念、社会习俗,是精神面貌的反映。它记录了唐代整个时代的面貌和艺术成就。范超何建超《大明宫之谜》)

 

唐代宫廷很热闹,大明宫尤其是个极热闹的地方。这里有武则天、太平公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等一众女子。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些个不平凡的皇家女子使大明宫这个园子尤其梦幻光艳。

 

千古女帝武则天,当然是最有权的女子。传说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这个霸道已极。要游园赏花的性子急,醉意浓,火气大。牡丹不听话,烧了牡丹连根拔。其实不论事实是什么样的,都足以反映出一代女王者的大无畏精神,这不正是唐人气概一个典型吗?(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年冬天,下着大雪,她与众大臣赏雪饮酒宴乐。武则天高兴之余,借着酒意,下了一道圣旨: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太监们不敢怠慢,急忙将圣旨传下去。第二天,她与众大臣到后花园一看,园内的各种花都开了,唯有牡丹没有开花。武则天见后大怒,遂命下人烧毁牡丹连根拔掉,将其从长安贬到洛阳。

 

按:南宋吕祖谦《诗律武库》中说《卓异记》载:唐则天天授二年,将游上苑,先遣使宣诏曰: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按:《诗律武库》此条误。北宋乐史《广卓异记》初记此条,唐李翱(一说陈翰卓异记》并无此条。计有功《唐诗纪事》,尤袤《全唐诗话》等均引载此条,然皆晚于乐史《广卓异记》。故,则天此诗最早见于北宋乐史《广卓异记》,那么乐史又是从哪里见到此诗的呢?

唐人笔记中,张鷟《朝野佥载》所记佚闻,多武后朝事,对武则天时期的朝政颇多讥评张鷟本人也曾因好讥讽时政而在玄宗开元初,被御史李全贬谪岭南。然而《朝野佥载》中却独不载则天幸上苑事这一段有关牡丹的诡异历史,令后人众说纷纭。

 

这故事虽是一段野史,可按说牡丹早在唐前就有,唐李绰《尚书故实》中记南北朝时北齐画家杨子华就画过牡丹图,但玄宗之前的文士们确实少有牡丹诗歌,想必不无此原因吧。有人说,文人笔记戏说臆造不可信,然《新唐书》及《太平广记》等其中许多人事也据唐人笔记援引,后人又转引此两书为史料据多矣。如皆不可言信,则尽废书了。

附:

(则天另有游赏嵩山写下的《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爰有石淙者,即平乐涧也。……无烦昆阆之游,自然形胜之所,当使人题彩翰,各写琼篇。庶无滞於幽栖,冀不孤於泉石。各题四韵,咸赋七言。诗: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在大明宫长大的太平公主另有自己的一处山庄,还有个与他人不同的特色是放生池,赎买水族放生(《隋唐嘉话》)

关于太平公主山庄可以参看宋之问,李峤等许多应制诗,总之华丽而已。

 

与太平公主差不多同岁的上官婉儿是大明宫里最有文学才华的女子,中宗时期独自掌管翰林院工作。“上官昭容在中宗朝,独任其事。”《唐会要》卷五十七)

还主持过许多宫廷诗会,称量天下,裁判诗文。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正是上官婉儿审评推举的应制诗中的佳作。

她的陪驾中宗去新丰温泉诗“三冬季月景龙年,万乘观风出灞川。”“隐隐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足见落笔的豪迈盛气景象,此后一千多年再无女子能出这般壮丽而豪迈诗句。

唐代女子喜欢在额头上点一朵梅花饰美,据说就是从上官婉儿引发流行的。段成式《酉阳杂俎》)

 

安乐公主是唐代著名的美人,身为公主,骄纵跋扈,最后竟然毒死亲爹。她曾经向老爹中宗李显要昆明池做自己的私园,中宗没有批准,她自己就掠占民田开造了一个“定昆池”。唐张鷟《朝野佥载》中记载:“累石为山,以象华岳,引水为涧,以象天津。飞阁步檐,斜桥磴道饰以金银,莹以珠玉”,堆山像华岳,引水像天河,极为奢华气派。

大明宫里女子的故事说不清,大明宫的樱桃园、杏园桃园、梨园、葡萄园、石榴林等,这些园子烙印着更多唐代皇家男女的兴与亡。

时过景迁,与时俱进,如今在大明宫遗址上新建起一座现代景观公园,成为游人们展望未来的新去所。我来到这里恰逢秋雨,繁花已寂行人稀,清冷的水面依然飘着天空的云。

 

3、兴庆宫(现西安兴庆公园,1958年开始原址仿建。)

花萼楼,沉香亭。

唐玄宗,杨贵妃,李白。

 

兴庆宫的中心水系为龙池,龙池东北侧有沉香亭,是用沉香木建造的,周边种植牡丹,兴庆宫皇家花园中的唐玄宗,杨贵妃,李白,高力士,牡丹诗《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开元天宝遗事》载:兴庆池南岸,有草数丛,叶紫而心殷……有醉者摘草嗅之,立然醒悟,故目为醒醉草(这种奇草今天消失了还是压根就没有呢?)

 

龙首渠横贯兴庆宫,在瀛洲门东侧注入,在宫院内潴为龙池西南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花萼楼创建于开元八年720),楼名取自《诗经》棠棣篇,意即花复萼,萼承花,相互辉映之意。唐玄宗李隆基很重视兄弟情谊,修建此楼的初衷是为和诸王欢宴。时宁王宪、薛王业、岐王范、申王辉宅环于龙池宫侧,取名花萼相辉以象征兄爱弟,弟敬兄,兄弟亲爱相扶。(《长安志》卷九)

 

花萼楼与傍边的勤政楼围成了一个非常宏观的看格局。下观歌舞,上眺群楼,皇家节日宴会也常在这里举行。在花萼楼举行的宫廷活动,有群臣朝贺皇帝的大宴,有招待兄弟民族使者之宴,有庆丰收等宴会。

玄宗花萼楼千秋节宴诗:兰殿千秋节,称名万寿觞玉宇开花萼……小获万人康。

(身为至尊,立世间高处吟诗,出句气魄就是与小百姓不一样。)

 

4、华清池(临潼,1959年非原址仿建。)

以骊山脚下涌出的温泉得天独厚

 

华清宫与王维的辋川别业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随地势高下曲折而筑,因地制宜开发,都是唐代依据自然山水而成园林的典型其中构筑长生殿, 朝元阁集灵台宜春亭芙蓉园斗鸡殿等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官苑,专供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等宫室权贵们奢侈享乐,悠游林泉。

 

从功能上说,这里建有马球运动场,马球是唐代宫室丰富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玄宗六十二岁还在这里打球,为此醴泉尉阎宽作《温汤御球赋》劝告他马虽调,恐生衔橛之变凭览则至乐,躬亲则非便”。(《全唐文》卷375

 

最为人们熟知的故事,是天宝皇帝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华清池以及白居易为这个故事而写的长恨歌。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后来清初洪升据此改变成戏剧《长生殿》,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亦是感人备至。

今日的华清池温泉,依然在流淌,来到这里的游人们可以亲自掬一捧温泉水,那段“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大唐爱情,留给后人的却是天长地久的遐想。

 

5、上阳宫(洛阳,有遗址。)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唐东都洛阳的上阳宫,高宗所建,晚年常住,到最后卒于此。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定都洛阳,退位后也居住这里。白居易曾有《洛川晴望赋》诗:飞梁径度……翠瓦光凝……山水隐映,花气氲冥。

已经不可寻的很多,留下的传说却很美丽。

 

玄宗时期各宫的宫女人数为唐代之最,《新唐书》记载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到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一次就放宫人3000名。《旧唐书》卷十·本纪第十

深宫长年的寂寞,如何排遣情思?特别是秋天到来的时候,思绪容易多感伤,较有文采的宫女会偷偷捡一片梧桐落叶,题上感慨的诗句,再悄悄放置在流向宫外的御沟池水上,任其漂流,恰巧被闲步的士子捡到,似乎心有戚戚,珍藏起来。于是士子也学着红叶题诗,到水溪的上游放流入宫中,结果是更巧的被同一宫女获得,两厢珍藏。待到宫中出放宫女回民间的时节,竟有冥冥之中意外相逢的奇迹,从而一双心怀灵犀的痴情人,终结连理成佳话。

 

尽管这是一个不会有确切地点的故事,那么,我们按照唐代长安城及宫内水系的来龙去脉分析看,唐明皇时期兴庆宫龙池之水是流通于禁苑之外的,并形成与街坊、东市和城内漕渠水系相接的路线。此外,东都洛阳上阳宫也可与周边水系形成来去源流关系。故事始起于玄宗时期的洛阳上阳宫,而玄宗长年在长安,冬季大多都在华清宫,洛阳离宫相当于冷宫而已。也因此后人有借以虚传梅妃被贬于此。宫女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便是华丽的宫廷,也会抑郁疲惫身心,在那个诗文盛行的年代,偶尔会写一些诗句打发情思,是理所当然的事。

 

此故事有几个不同版本和主人公,最早见于《本事诗》。总较起来以晚唐范摅《云溪友议》中宫女诗为胜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这首诗的诗意和韵味胜于其它传本。北宋刘斧《青琐高议》中收入题为《流红记》故事,并注明宋人张实所作。是改编最详细有趣的一则。虽然“附会牵合”(鲁迅评语)之嫌并不碍于其美。

世间有多少庭院美景?当我们漫步于林间池畔的时候,是否记得,不要小看一片落叶,不要不在乎园子里一条无言的水溪,它们同是沉浮并流淌着灵性的生命,有时也会承载着一段奇妙的故事,也说不定的哦。

透过这的小故事,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感知一个时代的风尚呢?

真个是:落红不是无情物,流水自然到我心。

 

附录各本如下

《本事诗》玄宗时顾况。于洛阳游苑拾得上阳宫女题梧桐叶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云溪友议》宣宗时卢渥。于御沟拾得红叶诗。流水何太急……”句。

《北梦琐言》僖宗时李茵。逢宫女,无诗

《补侍儿小名录》德宗时贾全虚春深,临御沟,拾得花叶。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

流红记僖宗时于祐。秋游,禁衢御沟拾得。流水何太急……”句。

王建有诗说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萧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俨然是一处水景为胜的宫苑。“上阳花木不曾秋”是什么意思呢?说明很多长青树种,或者气候好,少有秋天的肃杀景象,桂花在这里生长的也很好。

 

5贵族庄园

太平公主山庄,义阳公主山池,安乐公主山庄,玉真公主山庄,薛王别墅,岐王山亭。(已湮没,仅限于文字史料,均不可考。)

皇家内院,流传着多少动人故事,这里不能一一顾及。

虽然,它们或历经千年,陈迹不在,而其中故事,流传不衰。(千古民心,就这点爱好了。)

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提到,唐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戚仅在东都洛阳建造的邸园,总数就有一千多处,足见当时园林发展的盛况。

 

 

三、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1、滕王阁(今江西南昌,1989年重仿建,钢混结构,已非原址原貌。)

王勃与滕王阁序及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公元 675 重阳节,一个颇负才名的年轻人,经过南昌(唐称豫章洪州),正好赶上此地长官阎伯屿为重修滕王阁竣工举行庆典,各界名流均被邀请来共赏滕王阁的风采。于是引出了初唐的一篇绝世好文的诞生。

这首七律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字子安)在其千古名作《滕王阁序》中的结篇诗。

而《滕王阁序》这份文化遗产中更是留下了诸多灿烂光辉的语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临别赠言,登高作赋”等等,至今尤被人们习用传诵。

据记载,这场盛会本来阎都督是准备让自家女婿藉此扬名的。我们庆幸他是不那么狭隘的贤明之官,最终为后人留下一笔文明财富,他的豁达心胸和尊贤气度,也同样应该成为文化的美谈。

 

当然,这里涉及到园林的内容似乎并不很多。按今天对园林景观的认知来说,滕王阁更应该是一处景观。检索历代品题吟咏诗句中,也只有几首诗还兼顾到植物景色,如唐张九龄《登豫章郡南楼》中有津树多枫橘”,唐张乔《滕王阁秋望》几度绕汀芦菱歌满旧湖”等,而大多都是登临眺望,大视野的景色与感慨。关于园林的艺术,滕王阁,只留下这么多。

滕王阁,建筑临江,与周边自然环境构成一种空间美感,让人的心灵可以舒展、畅想、遨游。

滕王阁之美,也在于此。

才华横溢的王勃王子安,告别南昌之后不足一年,在去交趾(今越南北部洪河流域)探父的回返程中,因堕南海之水而亡,未及而立之年匆匆逝去。遗篇绝响,首启唐声。

他只是路过这里,参加了一场宴会,以一篇滕王阁序奠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使得滕王阁的风光景致从此名满天下,成为中国四大名楼之最早扬名者。

 

很遗憾,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滕王阁,已经是第二十九次的重建,建筑风格是宋代面貌。

1942年, 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宫廷画《滕王阁》绘制了重建草图。此后,建筑师们以此为依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于1989108日重阳节重建落成

或者说,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由此我们仍算有幸可以凭借今天的滕王阁观摩想象其唐时恢弘阔大、雄武俊朗的风采。

 

另,《滕王阁序》中有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王勃引用的一则小故事。广州北江支流小北江向北十多里有个石门村,村中有一口古井,井水清甜,过往客商都会在这里饮水。来赴任的朝廷命官贪酷成性,轻舟而来,满载而归。当时便将原因推到井水身上,民间便把这一口井叫做贪泉井。
东晋元兴初年,吴隐之任广州刺史,途径石门,特意掬饮贪泉,自信不会改变自己的廉洁操守,并赋诗《酌贪泉》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纵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古人闻之则戒己,今人可闻之乎?

 

2、黄鹤楼(湖北武汉,1981年重仿建,非原址。可略)

 崔颢与黄鹤楼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鹳雀楼山西永济市1997年重仿建,钢混结构。可略

 王之涣与鹳雀楼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芙蓉楼(两处,一在江苏镇江1992年重仿建。一在湖南洪江,1956年重仿建。可略)

 王昌龄与芙蓉楼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越王楼(四川绵阳,2001年原址仿建,钢混结构。)

唐代在四川绵阳,曾有一座名楼,叫越王楼。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亲自督建

公元762年,杜甫去成都经过这里,为此楼写下了《越王楼歌》诗。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廓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碧瓦朱甍,是对建筑景观的描写,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经济技术的发达繁荣,说明此时已经普遍的琉璃烧造技术运用,为以往黑白灰和材料本色为主的建筑增添了新的光彩。杜甫的《越王楼歌》正是当时宫殿建筑采用了釉陶砖瓦的真实写照。

 

传说李白早年诗作:“危楼高百尺,上可摘星晨,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描写的就是这座越王楼。李商隐来到这里也大加赞叹:“百尺高楼水接天,月中霜里斗婵娟。”

诗人、名楼、胜景,不可或缺的形成一种景观的整体意义和价值。

 

唐朝的建筑,雄浑壮大,造型质朴,体态遒劲。又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素壁丹楹结构凸显,那个时代的审美特点,可谓是光彩绚丽,气势夺人

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以及日本现存的唐式建筑如京都的相国寺、清水寺,奈良的招提寺等,都可鉴证唐代建筑风貌。

 

如今在绵阳的龟山上重建越王楼,壮阔雄伟,集亭台楼阁塔于一身,傲立涪江畔,与南凤凰山塔遥相呼应(南山塔2000年重修,085.12地震时上两层被毁)

越王楼虽非原貌再现,却也可见当代人锲而不舍的追求和胸襟。

 

 

四、山水别业照踪影

 

园林,不只是亭台楼阁,还有山水田园,野桥人家和花草树木。

终南山自古便是高士隐居之所,其山下的樊川,在唐代也成为当代名望人士的广置别墅房产的最佳选择。大族如韦杜二氏,轩冕相望,园池栉比。宋之问《春游宴兵部韦员外韦曲庄序》中说这里是:万株果树,色杂云霞,千亩竹林,气含烟雾

诗人王维也在这里构建了很著名的别业。

 

1、辋川别业(已无从考证,约在山西兰田县西南10余公里处。)

王维因势设景,引水入于舍下,布景点于山岗、溪坳、水渚、丛林之间,蔚然成趣。王维《辋川集》序言中记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诸多景点。

 

王维诗中有这样的描写: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品其格调韵味,自然清雅而具禅意。

王维,字摩诘,摩诘本就是充满禅意的名字,一解为洁净没有污染的意思,另一解为浑身上下脏的很均匀之意。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捕获,安禄山派人将他迎到洛阳,拘于菩提寺,任以伪职。唐军收复长安,系狱论罪处死,因凝碧宫诗和弟弟王缙以官职保其性命。后来久居辋川,斋佛玄谈为乐,孤老而终。《旧唐书·王维传》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早年官场得意,交往朱门权贵三十岁左右丧妻以后,生活态度起了很大的变化,从此终生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淡漠世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去世前上表朝廷请将他的别业改为寺院。

当我们解读辋川别业时,清淡闲适和禅意的山水田园诗境,是最恰当的精神归旨。

凝碧宫

安禄山宴其部下于凝碧宫,王维闻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正是这首诗救了他的命。

 

尽管也有据传是王维自己画的《辋川图》对照来看,但显然画家的构思用笔与实际山川形貌有很大出入差别。今天,那一片山川地貌的自然地理还是依然,我们从这些沟谷幽壑中依稀可以寻觅一些当年辋川别业自然山水田园的影子。

 

辋川别业,其实是初盛唐时期文人精神层面闲逸安适的一个缩影,是一种修身养性,追求禅意与诗意生活相结合的山林高士姿态,它与中唐时期白居易的“中隐”概念,心态仿佛而形式不同。从隐的状态看,山林生活有为独自修心而远离尘世喧嚣,也有借山林标榜以邀世名。而“中隐”是要直接混迹市井名利中,却要求取向高远。这个取向高远不是隐逸性的,而是功利性的,只是这个功利性是为天下,而不为一己之私,即“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目标。退,不必在山林,而是有所期待,所以谓之“中隐”。

纯粹山林之隐,是没有也不需要带有世间功名取向的。如陶渊明。

中隐,是建立在闲逸安适基础上的隐逸,是人处于世间生活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面对世间功名的修凡俗心之法。通过隐逸以干功名。如白居易。

修行者之隐,是弃凡俗心的修仙之学。如山中释道。

以此来说,辋川别业是介于五柳与乐天之间的一种现象。

至于有人说汉东方塑那样隐在皇帝身边转来转去是隐中之大者,大概是人们喜欢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样的处世而去欣赏的吧。于是人们反而说隐迹山林为小隐。

 

2、庐山草堂(江西庐山区赛阳镇庐山北香炉峰下1996年原址重建。)

(详见白居易《 》文)

白居易江西庐山草堂诗句:“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别草堂三绝句》)。“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

 

另白居易《池上篇》及序对园林的格局和审美影响。《池上篇》“就隆为小山,遇洼穿小池……凡屋舍十之四,池水九之三,菜园八之二,芹田七之一。其外绿松岛、白沙汀,红鲤白鹭,小小船,平生所好,尽在其中......文人雅士筑园审美意趣法则,详备如此。

 

又,白居易明确的提出了“中隐”观点。只是,他一面做着朝廷的高官,不断的拿着国家丰厚俸禄,又不敢于坚决实施“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为此而抛头颅洒热血。一方面要写些表示忧疾黎民的诗,一方面也要安逸的官俸生活,折中的方法就成了的“中隐”。

这些,在其诸多的诗句里都有实况对照。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这样的为官生活,令多少人羡慕,又究竟与隐有多大关系呢?这种隐,其实是公开表示了为官可以不作为,但求自保的先河。

从这一点看,还是杜甫的草堂实在,没有矫情的味道。杜甫草堂传达的不是隐逸之情,而是真实的民间百姓疾苦。所以我把杜甫草堂归类在百姓的行列,而不是士大夫的别业队伍中。

 

3、香山别业(白居易。洛阳龙门伊阙香山。现有重建,按目前所得图片示意,似乎不佳。)

 

4履道里宅园白居易园林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告病归洛阳,长居于此。现堙没。)

履道里在洛阳城东南,占地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又筑池塘、岛、桥于园中。后又在池东筑粮仓,池北建书库,池西修琴亭。园中又开环池路,置天竺石、太湖石等;池中植白莲、折腰菱,放养华亭鹤。池中有三岛,先后作西平桥、中高桥以相联通。园中环境优美,亭台水榭,竹木掩映

白居易自誉其园云: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隅,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邗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很是得意。

 

5、平泉庄(李德裕。两处,一在今河南洛阳县南。一在今河北赞皇县西北张楞村,今为玉泉寺。)

李德裕大概是最早嗜好赏玩奇石的人。也是造盆景艺术最早的名人。平泉庄里自然少不了怪石景致。

其后,牛僧孺也爱奇石,此二人不但政治上对立朋党,连玩的雅好也要一样来争高低。《旧唐书》说他在洛阳归仁里(紧挨外郭城东面的建春门)修造第宅,把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时搜集的"嘉木怪石,置之阶廷,馆宇清华,竹木幽邃。常与诗人白居易吟咏其间"

 

6、新繁东湖(李德裕。成都新都区新繁镇,据说现存唐代园林遗址部分结构较好。

新繁东湖,是李德裕为新繁令时,于官衙东开凿。(《北梦琐言》)

宋时,王安石父王益来此为宰,与龙图阁学士新繁人梅挚,互有诗文唱和之谊。南宋时沈居中为知县,总三人纪念而改为“三贤堂”。清代郑方城来此任重修时,已经“徒向荒烟漫草中……求诸故址亦未定其是否,而依稀仿佛。(郑方城《重修三贤堂记》)

历代多次兴废堙没,今传说仍保存唐时水池结构部分,对照郑记,知传说不实矣。

虽然,观园内凿湖垒山,栽花植木,现已是古柏贞楠,苍松翠竹,幽境沧桑。亭台花榭,荷塘溪流,也可独为一处胜境。2012916日考察)

 

7、绛守居园池(今山西新绛县。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唐时期园林,结构尚且保留完好。山西农业大学,陈尔鹤先生曾作《新绛县绛守居园池续考》。按目前所得图片示意较好。)

 

8、当代终南隐士

终南山自古就是高人隐士倍出的名山,楼观台据传就是老子当年为函谷关尹喜讲经处,也是钟馗的故里。至今的终南山一代,仍有许多现代隐士在修炼身心,体悟着自然天道。也或辟园结舍,寻求心灵的安适清逸。2001美国汉学者比尔·波特出版了《空谷幽兰》一书是他到终南山里对隐士们生活状态进行实地采访的收获。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据说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现在山中有如济修者的南山亭和茅棚;本虚修者的狮子茅棚;叶隐修者的庭院;陈居士的草庐等等,他们与王维的辋川不可同语,因为他们是无官无利世俗羁绊的修者。

几乎每个隐士都有自己的一小块菜地,种些罗卜土豆白菜之类的青蔬,亦农亦禅。他们在松树下喝茶,或一碗松子,几颗葡萄而已。松鼠饿了会来到桌前讨食,连山鹊也跟着同餐。清晨的山鹊会来到窗前敲窗唤醒,甚至直接敲啄门扉要些吃的。这是他们隐修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许他们不应该再称为隐士,他们已经完全是追寻和回归传统意义上的大自然生民

其为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长安画派著名画家石鲁的弟子王金岭先生也在终南山下樊川一代,自建南圃,庭院古朴雅致。所用材料也都是乡村淘来,这里与那种名贵的木材,华丽的云石等无关,也与江南园林的精细巧琢有别,却极有古园林韵味。虽然不是茅草屋,片片灰瓦中也透着简约,甚至有的木柱弯曲不直,疤结自然,并不妨碍心境。比较贵重的应该是那株为了点景需要植在池畔的卧松了,据说颇有曲折来之不易。一泓水池,几团荷叶,青松偃卧,朴实清雅。王金岭老先生说,建园时也没有图纸,就是坐在现场凭着感觉思索来一点一点完成,有些材料也是经过几年的搜集,逐渐修成了今天的园子。世间沧桑倍尝,只为安享晚年的清闲。

不成想,竟然是慕园名而来的访者渐多,可见很多人们的心中是向往有这样一块乐土的。

隐,通向人们心灵追寻的地方。

 

 

、寺观碑塔留真迹

 

⑴大雁塔1964年原址修缮。如大书法家褚遂良有《雁塔圣教序》碑。)

慈恩寺的牡丹,是长安城一绝,紫牡丹,白牡丹,品种在当时很珍贵奇特。

玄奘法师和钟馗大仙曾经在大雁塔工作。

前文介绍曲江提到雁塔题名盛极一时。日积月累,就连雁塔院内的小屋都题满了卿相名人们的手迹,徐夤诗说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鸾凤岂巢荆棘树,虬龙多蛰帝王都 天下人才都汇集在这里,可想是多么的繁荣兴盛。诗酒文墨,留给后人的更是一座全中国独一无二的书法碑林圣地。

其它还有四大避暑行宫:玉华宫,九成宫,翠微宫,仙游寺。

 

⑵玉华宫陕西省铜川市玉华镇焦坪煤矿)

玄奘在这里翻译了《大般若经》,并在这里圆寂。

 

⑶九成宫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有宫殿、水井等遗址,碑两处。)

贤臣魏征和大书法家欧阳询合作撰书的《九成宫醴泉铭》。

 

⑷多宝塔章怀太子舍宅为寺咸阳兴平市阜寨乡塔耳寺村,现遗址为学校。多宝塔碑现存西安碑林。现存清乾隆四十二年兴平县志千福寺多宝塔图,可对照。)

唐隐士岑勋与大书法家颜真卿合作撰书的千福寺多宝塔。

 

⑸南禅寺(山西五台县西南东冶镇李家庄南禅寺,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⑹佛光寺(山西五台县佛光新村唐代木结构建筑,东大殿。)

⑺牛头寺西安城南长安县韦曲镇东少陵原畔,近年原址重建。)

武则天在牛头寺《游九龙潭》诗: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天台庵(山西平顺县王曲村,除墙体外唐代木结构。)

广仁王庙(山西芮城县城北四公里处的古芮国魏城遗址柴涧村,除墙体外唐代木结构。)

⑽唐昌观,玉蕊花(详见后文庭堂花木)

⑾玄都观,桃花(详见后文庭堂花木)

刘禹锡的两首玄都观桃花诗最为著名,一并也可见证其寺观景色。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山野村庄亦园林

 

1、绮梦绕城南

公元796年前的一个春天,长安城外的一处村庄里,正盛开着桃花。

一位大胆的年轻人,正用激情的笔墨题写那开满桃花人家的门扉,那是他心爱女孩的家。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春风里,诗墨与桃花共同绽放,渲染出一个大唐的,春天里的爱情故事。

这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一首至今犹脍炙人口的名作。

那日清明,他独自去城南游春,因为口渴,而来到一户人家敲门求水喝。这户人家,花木丛草,寂若无人。过了一会儿,此人家有一女孩出来隔着门的缝隙与他说话,问明情况后,让进院子里,取水来递与崔护,并搬了座椅与他坐,然后那女孩独倚小桃斜柯伫立”,“彼此目注者久之”。 两个年轻人竟然一见钟情,互生爱慕之心。但,最终还是“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盻而归”青春的萌动在他们心中荡起了涟漪。第二年崔护止不住思念重新来敲门拜访时,却柴门紧闭,没有见到心上人,于是才在门扉上写了这首诗,怅然离去。没想到女孩回来看到了诗句,竟然绝思饮食一病不起,没过几日就混混死去。幸好崔护也不死心,隔了几天又来,遇到了女孩的爹爹,老爹大哭,崔护奔进屋里也痛哭呼唤,女孩才苏醒过来。有情人终成眷属。(据《本事诗》)

此后,小伙子崔护雁塔题名,做到主管广东和越南地区的军政长官,广南节度使。(《旧唐书》)

也算是奇姻缘,好前程,幸福的一生吧。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我们在回味这首美好的诗句中,不要忘记了诗中描绘的唐代寻常百姓的庭院景色之美哦。宽敞的庄舍“一亩之宫”有600多平那么大)静悄悄的花草,繁盛的时节,桃花绽放在这样的院落里,不是很美的景致么?那个春天和那个春天里的女孩因为这些衬托而更美。

这段故事,被后人羡慕不已,至今民间还有句俗语叫“走桃花运”来形容这世间饮食男女的奇妙感情。传统戏剧《金碗钗》、《人面桃花》、《借水赠钗》是这个故

由崔护锁定的这个唐代开满桃花的城南庄,却尤其令人难以忘怀。

 

桃溪堡(西安城南樊川桃溪堡,据1956年周作人及后来田汉走访活动资料。)

今天,我们怎样找到崔护的城南庄呢?

从西安城南出发,过了杜曲约一公里,就进入了风景秀丽、田园丰腴的樊川。在潏河的东岸,牛家湾南,有一个村子叫桃溪堡。这里位于樊川的中心地带,距唐长安城十多公里东临秀美骊山,南依苍翠终南,依山带水。近年重修了《题都城南庄》竹篱茅舍,青瓦土墙,木制门窗,简朴雅致,典型的关中农家情调。是不是也可以让我们领略一下那千年的浪漫呢?(据说此地目前管理与景色仿建较差。)

 

2、寻常茅舍百姓家

⑴杜甫草堂(成都浣花溪草堂。另有三处。一夔州草堂,在重庆奉节县东。二在四川三台县城西牛头山。三在甘肃陇南成县,宋明清皆重修,1942年原址重修。)

“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的这首《客至》诗,描写浣花溪草堂田舍景色够美的了吧?

诸如: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堂成》)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田舍》)

都可于诗中一窥草堂景色。

但毕竟是茅舍,经不起秋天的猛风吹,以至屋茅被卷挂林梢,床头屋漏无干处。

 

老杜虽然是官僚亲属也任过芝麻小官,实际却穷困潦倒,比普通老百姓家也差不多少。杜甫生命的后十年公元759年,避安史之乱,从甘肃陇右迁到成都。第二年,凭着和四川长官严武的交情,并由表弟出资,在浣花溪畔找了块好地方,又向友人要了松苗、桤木等来种植,建起自己的草堂。住了不到四年,严武去世,杜甫也离开成都,又流落荆湘。生活在盛唐,却不能有一个安稳的家,又遭遇战乱年代,大好年华都浸泡在背井离乡颠沛失所的悲惨中。公元757年始,做了一年零两个月的左拾遗,被贬到华州司功参军,才一年光景,因关辅饥困,弃官去往秦州寻活路。结果贫益甚,只靠拾橡栗,挖山药充饥(分见杜诗《空囊》《发秦州》)。尽管杜甫也或不事稼穑,可这样的人生与寻常百姓有什么大区别?后人称呼的什么杜工部,其实只是敬称,诗圣杜甫当时也就是个百姓诗人,他的家也就是一个百姓的家。

 

邻居黄四娘。杜甫的草堂在浣花溪水边,这里江深竹静两三家”,不远处就是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黄四娘和杜甫一样都是普通的百姓,他们享有的田园景色就是浣花溪,茅舍,竹篱,柴扉和周边的花木。

 

2001在杜甫草堂旧址发掘的唐宋民居遗迹看,院子里有生活用的水井,井边向东北是一条小小的排水沟渠,以青石砌筑,简朴憨实。此处宅院的门扉朝向东南,浣花溪水绕行于东南西三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或者就是杜甫基于此的遐想吧。

关于百姓家的院落,如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有洛阳“东都敦化坊百姓家,有木兰一树,色深红。”所以记之,因为是当时比较珍奇的。当然,此时已非战乱年代,百姓安居。可与杜甫先生的茅屋相比,毕竟略胜于杜家草堂呢。

 

桃花岩石室

公元73333岁的李白构石室于湖北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据此描述,也于百姓之家不差多少。这是诗人李白往长安前的山居生活。

其它有关村舍田家景致的描写,可从如下辑出的部分唐诗一观。

 

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高適《寄宿田家》“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白居易《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手植榆柳成,阴阳覆墙屋。”

杜牧《村舍燕》中茅檐烟里语双双”。

许浑《村舍》诗“客来还有酒,随事宿茅堂。”

郑谷春阴妨柳絮,青帘认酒家。

诗中的村舍建筑是茅草屋,有果树,有菜畦和周边的水塘,一片田园景色跃然纸上。有时候邻居还为田里长的大树而相争,要官家来判。(《全唐文》卷九百八十。)

唐时期这种主要以茅草为屋顶的民居农庄,本是古代百姓民居建筑的主要特色。其实即便在现代,去某些相对贫困落后的山村里,依然能看到一些这样的民居,院落的周围也同样会有桃李柿杏,榆槐枣樱,或一些乡野间的花花草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寻常百姓家的园林,也许就是这些茅草的建筑和瓜果梨桃花木丛草,还有那山水间的田野构成着他们生活里的田园园林景色。

 

 

六、庭院茅堂花木芳

庭院种树是我们中华民族沿袭已久的良好习俗。唐代时,人们普遍在庭院中栽植树木花草。白居易南方饶竹树,唯有青槐稀……我家渭水上,此树荫前墀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这一类的唐诗和笔记有很多,从中可以获得不少关于庭院种植的资料

比如,李隆基“近日于宫内种甘子数株,今秋结实一百五十颗。”

李德裕平泉庄“有黄辛夷,紫丁香,同心蒂木芙蓉。”

段成式的私第“大堂前有五松两株,大财如碗。

慈恩寺“种有柿子,牡丹,莎罗树”(以上诸条均见《酉阳杂俎》)

以下,例举几组唐树植物稍加细说。

 

1、遍开荫实——桃花

桃与李,夏成荫凉,秋收果实,是古代普遍种植的经济树种。

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唐代诗人作品里,从宫廷禁苑到山野乡村,关于桃的唱和吟咏有很多,偏偏那些宫廷侍宴诗中的桃花尽管同样盛开,却实在逊色太多,谨小慎微的去雕琢,反倒失真乏味。

在崔护桃花人面诗之后的二三十年时间,白居易,刘禹锡分别又给我们贡献了名篇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种桃道人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关于桃花,此后几乎是经过680多年的沉寂,唐伯虎的《桃花庵诗》才唱出另一个时代的音

唐代的官道普遍种桃,《旧唐书》载:二十八年春正月,两京路及城中苑内种果树。

那位说了,这只是说种果树而已,怎么就知道是桃树了呢?

曹松《武德殿朝退望九衢春色》诗中说:夹道夭桃满,连沟御柳新

不知道此诗描写的景色可以证明否?

长孙皇后“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韦庄的“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

王维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李白的“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杜甫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 “九重春色醉仙桃”

唐彦谦短墙荒圃四无邻,烈火绯桃照地春

春天的大唐长安,桃花灿若云霞。

直到今天,西安南樊川一代,仍有很多地方多种桃花,如桃溪堡等。

 

2、亭亭玉树——玉蕊花

唐代珍奇花木。植物学家吴征镒先生考证,确认玉蕊即山矾科白檀

《长安志》载:“安业坊唐昌观旧有玉蕊,乃唐昌公主所植。

中唐诗人如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张籍、王建均有咏唐昌观玉蕊诗。

白居易和钱起的《白牡丹》诗说:……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折来比颜色,一种如瑶琼。彼因稀见贵,此以多为轻。”是说白牡丹和玉蕊花都色如琼瑶,玉蕊花因稀见贵,而白牡丹以多为轻

王建诗“一树茏葱玉刻成,飘廊点地色轻轻。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阶前碎月明。”

刘禹锡“雪蕊琼丝满院春”,这种寺观院落,必定清雅幽寂。

白檀来说,著名的美花多花性植物,今天已经较普遍多见。

可入药,据医学介绍可治风热肿毒。杀虫。例如,面生黑子,可每夜用浆水洗拭令赤,再磨汁涂,很好。

 

3、国色天香——牡丹

风靡盛唐后

《松窗杂录》载: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李白撰新词,梨园弟子谱曲奏乐,李龟年歌唱。

于是兴庆宫皇家花园中,诞生了李白的牡丹诗《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描写牡丹与杨玉环天生丽质的雍荣华贵。人与花,花与人,都是倾城倾国的美丽尊贵。这样的形容和比喻也许直接影响了唐人对牡丹的热衷喜好,直到今天,牡丹依然尊居国花的地位。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人李正封这首咏牡丹诗,更可谓是写尽了牡丹的雍容瑰丽妖娆绰约。(《松窗杂录》)

牡丹,又称木药。

在唐代,牡丹以深花为佳。当时最有名的品种有姚黄魏紫,分别称为花王和花后。姚黄开时直径可达一尺多,观赏的人挤到站在墙头上,立在人肩上的地步。魏紫甚至看一次要付出十几个铜钱。牡丹在盛唐以后受到极高的崇尚,富裕阶层更是风靡。

白居易在《秦中吟·买花》诗里就描写了一段长安城种植牡丹花并热炒盛销的时尚。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这是多么热销与风靡的场面。今天,特别是情人节日的时候,被人们钟爱的玫瑰不正是这样贵贱无常价的么?原来唐代也是有如此特色的市场经济啊。

刘禹锡《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皮日休《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王建《闲说》诗感叹: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

所以,白居易在看到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牡丹芳》)时,也看到了“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秦中吟·买花》)这个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忧国忧民。

柳浑的诗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酉阳杂俎》)

徐凝的诗:三条九陌花时节 万马千车看牡丹。

通过这些诗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牡丹栽培发展的盛况。

韩愈的庭院不但种牡丹,而且他的远房侄子(据说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还可以培育出花色不同的品种。(《酉阳杂俎》)

 

牡丹在唐代就已经有很多个品种,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 

“开元年间,御苑沉香亭前栽有木芍药,一枝并生二花,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香艳异常,唐明皇称之为花妖。”(《开元天宝遗事》) 

而且那时的重瓣牡丹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

吴融《僧舍白牡丹二首》:月魄照来空见影”把月色下白牡丹描写的更是空灵薄透传神。

牡丹当初都只热在长安,它地未有。洛阳牡丹为后世兴起。

李咸用《同友生题僧院牡丹花》诗便说:牡丹为性疏南国”;徐凝《题开元寺牡丹》诗也说:此花南地知难种。《云溪友议》卷中记载: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寻访牡丹,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此花栽,始植于庭……牡丹自此东越分而种之也可见牡丹也经历了由北地向南逐渐培育移植的过程。

唐人喜欢牡丹绽放的华贵富丽,雍荣大气,这也是唐人的一种精神写照吧。

 

疑窦盛唐前

盛唐之前似乎牡丹并不多见。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说:“成式检隋朝《种植法》七十卷中,初不记说牡丹,则知隋朝花药中所无也。开元末741年之前),裴士淹得白牡丹一窠,植于长安私第,天宝中,为都下奇赏。”其后李濬《松窗杂录》说: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按段863年没后17年,即879李濬乞假归无锡后始编纂《松窗杂录》

人或有说中宗七女永泰公主墓石椁刻画中为牡丹。观其形状,应实为芍药。

又或有说牡丹之名最早見于《黄帝内经素問》举例如:“次季春清明之節,初五日桐始華,次五日,田鼠化为鴽,牡丹華。”其实误读。此为唐太医王冰的注释词。(王冰,号启玄子,生卒年710805,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宝应元年762注成《素问》24卷,合81。)

王早于段90余年,大杜甫两岁,都在盛唐时代,这时期诗仙诗圣诗佛都开始有牡丹诗了。

如杜甫《花底》: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王维《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玄宗后,开始风靡,之前也有些记载,是不是真的当初遭到武则天禁忌和销毁的原因呢?

 

按唐末李绰《尚书故实》的说法世言牡丹花近有,盖以国朝文士集中无牡丹歌诗,张公尝言,杨子华有画牡丹,处极分明。华,北齐人,则知牡丹花亦已久矣。”张公者,据考证详实为张彦远。张彦远比段成式年龄小十余岁,时事见闻应该差不多。但张是唐代著名画家,著有《历代名画记》。这就难怪张公为何要举北齐画家杨子华画牡丹的例子来说事,因为绘画喜好使他见到前朝已有牡丹画迹而已。所以李绰在张彦远那里听过这个与时人不同的说法,并以此澄清世言牡丹花近有”的时论。同时,也恰恰另一方面证明了那段时期确实因牡丹稀少,而形成的一种当时人关于牡丹的看法。

 

李肇《唐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暮春,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一本有直数万者。元和末,韩令韩弘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斸去”按“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斸去”宪宗元和末在819年前后,三十年前,为德宗贞元785年后。此间三十余年为中唐去晚唐时期。开元末为741年,天宝末为756年,相去6070余年。

 

李白杜甫王维牡丹诗,均在盛唐时。白居易《秦中吟·买花》中描写京城牡丹风靡景象在其后的元和五年即810年。据以上史料可知,似乎玄宗以前牡丹确实并不多见,宫廷及士大夫也均无玩赏之记。而《尚书故实》却记北齐时画家杨华已有牡丹图。中间一段空白竟是何故?牡丹之劫,真可谓是扑朔迷离。

 

另按下面三条记载。

①《旧唐书》卷六核实,久居洛阳的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东都为神都”定都洛阳。

②《旧唐书》卷六,天授二年(691)秋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九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③中晚唐间舒元舆《牡丹赋序》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此说何来?或者因叹洛阳上苑无牡丹,于是彻底迁徙长安牡丹,以至长安牡丹数十年中几近于绝迹?

从以上三例分析来看,其一,早于天授二年时武则天已定都洛阳,民间传说此年贬牡丹于洛阳显然是自相矛盾;其二,天授二年命令关内数十万户到洛阳的大迁移,这件事里是否也包含对牡丹的大量彻底迁徙,或者更因为迁徙牡丹,世人误传为贬牡丹在洛呢?其三,因为大迁徙牡丹,这样就有可能造成李唐重返长安为都后,长安的牡丹稀少的局面。如此推论,似乎才能把这几个事件的合理性搞清楚。

 

另附录红药(芍药)

南齐·谢朓《直中书省》诗: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李白 广砌罗红药,疏窗荫绿筠”、白居易“浅酌看红药,徐吟把绿杨。”、“罢草紫泥,起吟红药诗。”、“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均是描写牡丹的诗句。

 

4、国槐,柳

现在的国槐,曾是唐代很普遍栽植的树种。今天西安人也称之为中槐。

长安城内大街两侧种槐树的居多,诗人元稹住靖安坊说是落叶添薪仰古槐。承天门街又名天街,两侧青槐成行,如同大小官吏排列如仪因而天街又被百姓称为槐衙街。皇宫四周也有很多槐树,青枝绿叶不时探出宫墙,卢纶诗云: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王维《登楼歌》“俯十二兮通衢,绿槐参差兮车马”

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中“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旧唐书·吴凑传》卷一八三:官街缺树,所司植榆以补之。凑曰: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槐阴成而凑卒,人指树而怀之。

《中朝故事》载,城东南的风景区曲江池就因种有许多柳树而称“柳衙”。

建造大明宫的工程总指挥司农少卿梁孝仁,沿着宫墙内种植了许多柳树,成为大明宫的一景。张祜的“万树垂柳排御沟”,韩翊的“寒食东风御柳斜”都是在描写这些柳树罩御宫的佳句

柳宗元在柳州也种柳《种柳戏题》中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不乏诙谐风趣。

李白的《忆秦娥》中“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韩翃的《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杜甫的《晚出左掖》“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等等诗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长安街树木成行、绿荫蔽日的情景。

白居易是渭南县下邦人,他的《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故国渭水上,十载事樵牧,手植榆柳成,阴阳覆墙屋”,可见乡村宅院也常植柳树。

 

5、梧桐

唐高宗兴建大明宫时,梁孝仁负责种了些白杨树,并自信地对将军契苾何力说,白杨生长快,不用几年宫中就绿树成荫了。这位将军用古诗来提醒梁:“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梁听后,马上换种梧桐。(《隋唐嘉话》)

清徐松《唐两京街坊考》卷一大明宫,记为“更植松柏。”而未注明出于何书。

该书中又注九仙门,引韩偓《金銮密记》“九仙殿银井有梨二株,枝叶交接,宫中呼为雌雄树。”

《本事诗》载:玄宗时顾况,于洛阳游苑的御沟中,拾得上阳宫女题梧桐叶诗。

《玉溪编事》载:前蜀尚书侯继图在成都大慈寺楼上倚栏观景,梧桐,上有题诗。拭翠敛蛾眉,郁郁心中事。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书在桐叶上,愿逐秋风起。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字。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

 

6、松

白居易的松诗: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品读起来不觉失笑,这小松生长的也太慢了,不过小松苗头几年生长快,过三五年后生长就缓慢起来却是实情。再如其松诗之二:“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那种不死会凌云的坚毅,是不是很激发人心呢?

李商隐《题小松》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这一类的松诗即有景色,又寓意心志情趣。庭中栽植小松树,哪似今人道听途说的忌讳。

 

7、柑橘

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诗: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酉阳杂俎》中,记有“天宝十年,上谓宰臣曰:“近日于宫中种甘子数枝,今秋结实一百五十棵。”

 

8、合欢

王建《赠离曲》合欢叶堕梧桐秋,鸳鸯背飞水分流。

李颀题合欢开花复卷叶,艳眼又惊心。 

温庭筠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

古人用夜合欢赠人,谓可以消怨和好。

 

9、寻访唐代古木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宫室多造毁灭,树木鲜有存活到今天。而在寺观、墓地和农村山野却可以避过动荡,安静的生长。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古树名木。

例如:小雁塔院中的唐代古槐树。

牛头寺内唐代所植的龙爪槐。

周至楼观台的三鹰柏。

天水市城南的慧音山南郭寺唐代古槐。

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太平寺唐代玉兰。

(关于唐代古木的详细情况可参见张长录,吕树润《陕西古树名木》一书。)

另外,在唐代一些传奇故事中,我们也可看到当时很多庭院喜欢植大树为庇荫。并不是像今天有一种假风水的传言,说什么庭院植木成困字不吉,那么说人也不该住屋里成囚了不是。其利弊关系,察者自明,迷者妄信。

唐时庭院的花木还有很多,从宫廷的甘露之变石榴,到民间的南柯一梦大槐树等等,就不啰嗦举例了。

 

 

七、诗画合璧传唐音

 

由于实景匮乏,我们不得不从隋唐时期的绘画和陵墓壁画里,寻找有关唐代园景艺术的一些题材,来努力恢复那个时代的一些宫室、寺观、山居等园景痕迹。备例资料如下:

1、游春图——展子虔(隋)

2、授经图——展子虔(隋)

3、江帆楼阁图——李思训(唐)

4、宫苑图轴——李思训(唐)

5明皇幸蜀图——李昭道(唐)

6、洛阳楼图——李昭道(唐)

7、辋川图——王维(唐)

8、职贡图——阎立本(唐)

9龙舟图——阎立本(唐)

10、高逸图——孙位(唐)

11、簪花仕女图——周昉(唐)

12、调琴啜茗图——周昉(唐)

13、章懷太子墓狩獵出行圖(唐)

14、章怀太子墓甬通壁画上仕女托盆景图(唐)

15、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园林石图(唐)

16、章怀太子墓观鸟扑蝉图(唐)

17、懿德太子墓执扇宫女图(唐)

18、武惠妃墓壁画(唐)

19、吴越国康陵彩绘(五代)

20、溪岸图轴——董源(五代) 

21龙宿郊民图——董源(五代)

22、闸口盘车图卷——卫贤(五代)

23、高士图——卫贤(五代)

24、匡庐图——荆浩(五代)

25、雪景山水图——荆浩(五代)

26、关山行旅图——关仝(五代)

27、山溪待渡图——关仝(五代)

28、雪竹文禽图——黄筌(五代)

29、儿乐图——罗塞翁(五代)

30、八达游春图——赵喦(五代)

31、山居图——居然(五代)

可见唐五代绘画资料还是有不少可以供今人从中赏阅唐时园景风貌的。图画资料解释这里抱歉略过。

 

 

八、城建风景之点滴

 

1、曲江扩建有拆迁

拆迁,在当今是个敏感话题。为了城市建设的更美好,其实唐代那时也有这样的事例。天宝元年,曲江周边随着人们宴乐游玩日益热闹而需要扩建,太子太师萧嵩的家庙在曲江边,玄宗说替萧嵩考虑这里太喧杂吵闹了,因此要拆除搬迁到别处。今傍江修筑,举国胜游。与卿思之深避喧杂”“遂命官司承已拆除(《唐摭言》)。虽然官司出钱,将士出力,但为了这片大唐民众的繁华游乐场,即便是太子的老师,也不得不接受拆迁走人,让出宝地。(其实另有原因,皆利益使然,古今类似。曲江池这里风水环境好,皇家是不准别人占有的。大臣杨炎在这里谋地皮,至于被贬。)

 

2、韩国夫人造灯树

今天的节日里,我们常看到许多大树上缠绕霓虹灯,把城市夜间装饰的灯火通明。这源于古人过元宵节有赏花灯的习俗。隋唐时期比较兴盛。隋炀帝有诗描写灯树千光照,花燄七枝开”的景象。《唐摭言》中说,唐睿宗李旦的元宵节是“作灯轮高二十丈,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杨贵妃的大姐韩国夫人搞得更加排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丈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还有长安富户消夏避暑时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绮结为凉棚”结合这种给棚架廊柱做的装饰来看,灯树的美化效果也必然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

灯树沿革到今天,变成了街面树上霓虹闪烁这样美化夜晚的景观设计,原来正是自古就有“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欢闹夜景。

 

3、张造不准伐古槐

唐德宗时,财政部门打算砍伐从洛阳到长安官道上的槐树来造车,渭南县尉张造觉得这沿途砍树不仅破坏自然风景,还损害老百姓的利益这些古槐有的是先代栽植,有的是先皇们所游憩和爱护的已经成为百姓喜欢的风景,还具有纪念意义,实在不砍掉德宗认为张造说得有道理。于是,古槐得到了保全。唐国史补

唐人犹能如此,而对比今天城市建设中,多有砍伐百年老树甚至破坏古迹建筑的现象,真是值得反思学习啊。

 

4、植树造型有心得

晚唐宰相李德裕,前面讲过他名下的平泉庄和新繁东湖官园。后人通常都知道他是唐代最喜欢赏怪石的人,其实他还有给树木造型的手艺呢。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介绍了李德裕给松树造型的心得体会说:“欲松不长,以石抵其直下根,便不必千年方偃。”

就是说,要想松树不往上生长,将大石头挤压住树根部,这样上面受抑制的松树就会向侧弯生长,不用很久时间,就会有弯曲偃卧的形状了。这几乎就是现代盆景艺术造型的鼻祖了吧?

不过,这种为了自己欣赏而扭曲自然生命的做法,影响了后世大多园林植物造型,明清之际以苏州为代表的不少园子,的确存在为造型而扭曲的过分,失去了许多自然粗放朴实的味道。

难怪今时余秋雨等人曾反对过这种造园法。自然界原本也存在这样的偃松,可以说,做偃松是一种模仿自然的手段吧。只是不该千篇一律的那样模仿。而像日本国那样的枯山水园林法,就类似缩小了园子,放大了盆景,并不伤害植物自然生长习性的树石运用,也是非常典型的东方特色园林艺术嘛。

 

5、老翁治虫与养护

《酉阳杂俎》里记载,曾任随州刺史的杜师仁,所住的庭院中有棵大的杏树,有位邻居老人每次这里时,都摇头叹息这树可惜啊!杜师仁就奇怪的问老人为什么说这样的话。老人答道:我善于给树木看病,这棵树生病了,我诊治一下吧。杜同意了。老人诊断到杏树的一处,说:这棵树得了醋心病。杜用手指摸了摸被虫子蛀蚀的地方,又放到嘴里尝了尝,果然有。老人拿出一个小钩子,将蛀坏的树皮轻轻剥开,用钩子往里面钩了几次,钩出一只白色像一样的虫子来。然后把树的疮口敷上药,对杜说“如果杏了趁它还青的时候,必须把大部分果都尽量打落去掉,这样树就能活过来了。

(《酉阳杂俎》:“有实自青皮时必摽之,十去八九则树活”《太平广记》引用此条时,因不知果木养护法,而使“摽之”误作“标之”。)

想这老人给大杏树治病虫害,并告诫打去青果使树木得到保养缓活过来,算不算是唐代的一位园林养护高手呢。

 

6、长安城里也行船

唐代长安城的水源,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樊川;西有丰水、昆明渠、泬水;北有渭河、支渠等。城市规划建设少不了取水用水,玄宗时为扩大曲江规模而引浐水注入曲江

曾经长安城里也是有船运来往的。代宗时,长安市长黎幹引潏水开凿漕渠,直接用船把南山的木炭运输到长安城里,代宗兴奋的凭楼观看。干度开漕渠,兴南山谷口,尾入于苑,以便运载。帝为御安福门观之。(《新唐书》卷一五八)

干密具作倡优水嬉,冀以媚帝。(同上)黎幹安排一些小船载着美女在漕渠嬉水,取悦皇帝。虽是贬语,也足见当时热闹非常。

建国之后,还曾在长安县西温国堡潏水河床中发掘出一只沉船,更是真确的物证。在温国堡发掘出沉船的前后,丰水河床中也有沉船发掘出来。可见能行船的不仅是一条潏水。

 

7、乱排污水要受罚

前面讲的是引水开入城的事,还有穿墙凿沟乱排生活污水,污水流到大街上,被公诉。也是庭院乱建乱改造的案例吧。仰甲第而多惭,顾衡扉而自恶。《全唐文》载辛则然判词)看一下自己住着高档的府第,而竟然做这种不讲究的事,不惭愧吗?

《全唐文》里还有一个同样的案例,也是穿墙为水道,污流街面,影响市容交通,衙门判打六十杖,被惩者不服,居然还很懂法的根据条文上诉。结果重审后被依法驳回。法有恒禁,政贵移风故议事之刑,则符令典。妄情之诉,期於自息。

损害公众利益,只顾及自家方便,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应该惩罚。现在城市建设这个大“园林”环境中,一些不合理的给排水项目,也应该做到像唐代这样执法分明。也需要民众能像唐代那样可以集体公诉,城市是大家的城市,不是哪一个人的城市。

同时长安城内的清明渠、永安渠、龙首渠入城后,除了提供水源也有排水的作用,城内的一般人工湖泊都有出入口保持湖泊水体的流畅和承担蓄洪任务。渠的两岸都种植茂密的柳树,王建《早春五门西望》诗句:“宫松叶叶墙头出,渠柳条条水面齐”,就描写了宫城里的松树和永安渠两侧植柳的情况。

 

 

九、街道绿化花色繁

 

唐时的行道树:旧唐书》载:开元二十八年正月,令两京道路并种果树。

郑审负责,完工后有诗《奉使巡检两京路种果树事毕入秦因咏》圣德周天壤,韶华满帝畿。九重承涣汗,千里树芳菲。”曹松的武德殿朝退望九衢春色》诗是这样描述的:夹道夭桃满,连沟御柳新”槐、桃夹道的种植方式从此诗就可看出。

长安城街道的绿化比较普遍,绿化树种主要有槐树、榆树、杨树、柳树及桃、杏等果树。唐政府不但重视绿化,而且重视对绿化的保护。大历八年773政府颁令:诸道路不得有耕种及砍伐树木其种树栽植,如闻并已滋茂,不得有砍伐,致令死损,一旦街道树枯死或倒下,马上补植新树。贞元元年785德宗命令,京兆府与金吾计会,取城内诸街枯死槐树,充修灞、浐等桥板木等用,仍栽新树充替。唐长安街道两侧槐树是成行排列的,长安大街街道两旁栽着整齐的槐树,所以当时人称为槐衙。宫城、皇城广植梧桐、柳树。王维《登楼歌》中有俯十二兮通衢,绿槐参差兮车马”的诗句

长安的宫城、皇城还栽植了梧桐、柳树,还有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果树。城市的广泛绿化,对改善城市环境,使之更加优美、舒适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对于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更为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

隋东都洛阳中央御道宽约一百米,两旁植樱花和石榴两行,长达九里。御沟中还植有荷花,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锦绣。范超何建超《大明宫之谜》)

当时在长安学习的日本僧人普照很赞赏这种做法,回国后即上奏:“畿内七道诸国的驿路种植果树,作为行道树。”

 

 

十、特色景致情趣浓

 

1、自雨亭

夏天炎热,除皇家可以避暑离宫外,其他人又是怎样消暑呢?

《唐语林》记有:“天宝中,御史大夫王太平坊宅有自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封氏闻见记》卷五·《第宅篇》里也有记载:“至天宝中,御史大夫王有罪赐死,县官簿录太平坊宅,数日不能遍。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

又有记载说,唐代兴庆宫内曾建有一种亭子,名曰自雨亭,是利用天然的雨水或泉水,在亭子的顶部设法蓄积起来。天热时将水由亭顶徐徐降落如雨,人在亭内可享受降温之效,在亭外亦得观赏之乐。自凉亭调节温度的秘密在哪里?原来就是利用最简单的流水降温法,首先在有水流过的河道或溪流边建造一个水车,将水“转输”到高处,在高处铺设木槽,水通过木槽流到亭子顶上,亭子顶上有夹层,水流过夹层将亭子顶降温,然后水流在亭子周围形成水帘降温,最后亭子四周的地上水槽将水收集走。在西安南郊曲江大唐芙蓉园里,可以看到这种古代科技仿制品,取名“自凉亭”,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复道夹城

通常交通,按自然状态可分为陆路和水路两种,从社会性质可分为官路和私路两种。陆路名称很多,有的是以性质命名的,如御路、官路、驿路;有的是以用途命名的,如贡道、饷道;有的是以形态命名的,如栈道、复道等。“复道”、“阁道”的意义相同,都指城市中建设的高架路,其作用类似现代的高架桥,带有立体交通的性质。因其与地面上的路同时都可以通行,故曰“复道”;因其是架起来的,有点像楼阁,故又曰“阁道”。这种路一般上面都修成封闭型的,或许也不是全封闭的,在旁边开有小窗,可以透过小窗看到外面的风景,而外面的人却看不见里面的情况。杜牧诗“六飞南幸芙蓉园,十里飘香入夹城。”的“夹城”指的就是这种道路。

由大明宫通往兴庆宫和曲江芙蓉园,就是这样的复道。也称“夹城堡”,堡内以芙蓉花为主,所以又称为芙蓉园。皇家就是走这个夹道去芙蓉园赏景的。

 

3、斗花斗草

斗百草这种游戏虽有一定的博弈性质,但更偏重玩耍娱乐性,输赢在其次。女子好此戏,参与者比谁的花草种类多、品种新奇,有时是插戴在头上展示。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长安士女,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

 

4、曲水流觞

魏晋时,上巳节这天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并由此而派生出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酒杯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这既可以视为上巳节的习俗,也可以作为一种宴饮游戏,在平常的日子也玩。皇帝与朝臣的唱和应制诗多有涉及这种游戏的。

唐代的豪门望族往往家中修建流觞池(或称流杯池),用作宴饮之用。

上官婉儿有《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长宁公主府中有流杯池,皇帝和皇后多次亲临

这个传统,也成为唐代士子们在曲江游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十一、结语

 

相信每个阅读唐诗的人,都会感染于来自那个时代诗人们无处不在的胸怀热情,不论是美好理想还是残酷现实,他们都会让诗歌永伴生活。

这些崇尚诗歌并创造产生人类史上最海量诗歌时期的人们,是怎样生活在他们建造和活动的居游环境中呢?喜怒哀乐,还是诗歌。

历代的诗与历代的园林都是不可分解的人生情感艺术。

艺术,人文在哪里?在人的情感里燃烧着,在人生道路的沉浮中明灭着,闪烁着。

在美好的人居环境里生活,那是古今人民一致的方向。

也应该是,通向人们心灵追寻的地方。

有关唐代园林的一些诗话故事,也多见时贤著述,颇为受益。学习之余,汇集了不少材料,用自家理解方式,再讲出来,大概就成这个样子了,罗列居多,可稍备查询之用。

至此搁笔,或待日后添补然。难免浅陋,识者一笑。 

 

 201210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中的长安城市图景
长相思,在长安!西安6处经典名胜和经典古诗词之间的美好碰撞
杜甫七律全注 二、为官时期
盘点西安十个和唐诗有关的景点,一景一诗词,有几个你不知道?
【诗家风采】张俊科 || 壬寅存韵(组诗)
柏 峰:长安的春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