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汇总,预习必备
第一单元
【易错题1】为了清楚地看出各年级人数应采用(    )统计图,需要清楚地看出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百分比情况应采用(    )统计图,记录一天气温变化情况采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错因分析】答案:扇形,折线,条形。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三种常用统计图的理解情况。从回答情况看,学生没有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因此导致出错。
【思路点拨】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用直条长短表示各个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表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易错题2】要统计牛奶中各种营养成份所占的百分比情况,你会选用(    )。
①条形统计图 ②折线统计图  ③扇形统计图 ④复式统计图
【错因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掌握情况。学生容易选择其他类型的统计图。
【思路点拨】应该选择③,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部分与总体的百分比。
【易错题3】在一个花坛内种了三种花,种花的面积用扇形统计图统计如下,如果改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各种花占地面积应该是(A)。
【错因分析】学生关注到了扇形统计图中玫瑰和百合表示的数量相等,月季的数量比玫瑰和百合多,但是没有根据扇形统计图的意义进行思考,从而没有形成三种花各占总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学概念。
【思路点拨】理解“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能够从扇形的大小中估计出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还可以看出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是D。
【易错题4】最近,某媒体发起了一项关于“背诵古诗文是否有用”的调查,下面是调查得到的统计图。
“背诵古诗文的作用”统计图
2017.2
(1)不好判断的一项占受访总人数的()%。
(2)选择哪一项的人数最多?选择哪一项的人数最少?
【错因分析】学生在识图和计算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思路点拨】(1)可以把整个圆看作单位“1”,已知的三个项目占总数的37.4%+34.8%+17.3%=89.5%,则未知的一项所占的百分比为1-89.5%=10.5%。(2)第二个问题,可以根据数据比较,也可以通过比较扇形面积的大小得出结论:“值得庆幸,受益终生”的人数最多,“不好判断”的人数最少。
【易错题5】 六(1)班数学期末测试情况如下:优秀17人,良好26人,及格5人。根据以上情况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六(1)班数学期末测试情况统计图
1.六(1)班参加数学期末考试的有(  )人。
2.(  )等第的人数最多,(  )等第的人数最少,两者相差(  )人。
3.本次考试的及格率是(  )%。
【错因分析】本题容易出错的是:考试的及格率是10.4%。错误的原因是把扇形统计图中的及格等第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与及格率混为一谈。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及格率是及格人数占人数的百分比,六(1)班全部及格,及格率应为100%。
【易错题6】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语文教师占全体教师人数的百分之几?
(2)哪两个学科的教师人数差不多?
(3)哪个学科的教师人数最少?
(4)如果该学校有96名教师,综合学科的教师有多少名?
【错因分析】此题问题较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容易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部分学生对于总数量为“1”这个概念掌握的不清楚,进而影响到解题。
【思路点拨】扇形统计图是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常,圆代表总体,即100%。但圆的大小与总数量无关,扇形代表总体中不同的部分。扇形的大小表示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所有扇形合起来是一个圆,也就是所有百分比的和为1。
(1)由于表示各自量的扇形合起来是一个圆,因此总数量为“1”。根据扇形统计图上的百分率,可以求出语文教师人数占全体教师人数的百分率是:100%-26%-15%-27%=32%。
(2)从数据上看,数学教师和综合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分别是26%和27%,从形状上看这两个扇形的面积大小也差不多。因此,数学教师人数和综合教师人数差不多。
(3)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英语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分率最少,所以英语教师的人数最少。
(4)由于该学校有96名教师,因此可以求出综合学科的教师有:96×27%≈26(名)。
第二单元
【易错题1】有一个底面直径是4cm的圆柱,如果把它沿底面直径纵向切成两半,表面积就增加48 cm2。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错因分析】圆柱的高是48÷4=12(cm),体积是3.14×(4÷2)2×12=150. 72(cm3)。
【思路点拨】解题过程中将圆柱的高算错了,原因是把增加的48 cm2当作了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其实,把圆柱切开后,表面积增加了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 因此,圆柱的高是48÷2÷4=6(cm),体积是3.14×(4÷2)2×6=75.36(cm3)。
【易错题2】将一个圆锥形零件完全浸没在底面直径为6厘米,水深8厘米的圆柱体玻璃杯中,发现水面上升了2厘米。这个圆锥形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错因分析】3.14×(6÷2)2×2×1/3=18.84(立方厘米)。解题时没有弄清楚该“圆锥的体积”已经转化为“圆柱形水的体积”。
【思路点拨】圆柱形玻璃杯内上升部分水的形状是一个圆柱体,所以本题不应乘1/3。圆锥形零件的体积为3.14×(6÷2)2×2=56.52(立方厘米)。
【易错题3】一个圆锥体零件的体积是120cm3,底面积是30 cm2,求它的高。
【错因分析】120÷30=4(cm)。
【思路点拨】对于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掌握不够熟练。圆锥体的体积V=1/3sh。当知道体积和底面积,要求高时,应该用V×3÷s=h。120×3÷30=12(cm)。
【易错题4】张师傅剪出如下图所示的一张长方形铁皮中的涂色部分,正好做成一个圆柱。求做成的圆柱体的体积。
【错因分析】绝大部分学生感到题中的条件不足,因此认为此题无法解答。不善于从图中“读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从而也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思路点拨】由于涂色长方形的宽只是圆柱底面直径的 2 倍,不可能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所以应该以涂色长方形中较长的一条边作为底面周长,以较短的一条边作为圆柱的高。由此可知,16.56 分米就是底面周长与一条直径的和。
如果设直径为 x 分米,列方程为:
3.14x+x=16.56
4.14x=16.56
x=4
既然知道圆柱的底面直径是 4 分米,那么圆柱的高就是4×2=8(分米)。
在确定了底面直径和高的情况下,求圆柱体积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π×(4÷2)2×8=32π(立方分米)。
【易错题5】—种圆柱形通风管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长8分米。做100根这样的通风管,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接缝处忽略不计)
【错因分析】通风管没有上、下两个底面,计算所需铁皮面积时不应该加两个底面的面积。另外,注意单位换算。
【思路点拨】条件中的“长8分米”就是圆柱形通风管高8分米。我们可以先求1根通风管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再求做100根这样的通风管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算式为2×3.14×0.05×0.8×100=25.12(平方米)。
【易错题6】一台压路机的滚筒的横截面直径是1米,它的长是2米。这台压路机转动十周能压路多少平方米?
【错因分析】分清所求的压路面积是圆柱的哪部分的面积。
【思路点拨】压路机滚筒是圆柱形的,“它的长是2米”实际上指圆柱的高是2米。压路机滚筒在路面上滚动,相当于把它的侧面展开后平铺在路面上。所以求压路机转动十周压路的面积,可以先求一周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再乘10。侧面积算式为:3.14×1×2=6.28(平方米),滚动十周后能压路6.28×10=62.8(平方米)。
【易错题7】把一个长12分米、宽6分米、高8分米的长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错因分析】没有考虑到有三种不同的削法。削法不同,削成的圆柱大小也不一样
【思路点拨】要在一个长方体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柱,我们首先要确定怎么去削。
如果我们削出的圆柱如图1所示,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最大是6分米,高8分米,削成的圆柱体积为3.14×(6÷2)2×8=226.08(立方分米)。
如果我们削出的圆柱如图2所示,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最大是8分米,高6分米,削成的圆柱体积为3.14×(8÷2)2×6=301.44(立方分米)。
如果我们削出的圆柱如图3所示,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最大是6分米,高12分米,削成的圆柱体积为3.14×(6÷2)2×12=339.12(立方分米)。
显然,图3那种削法所削成的圆柱体积最大,体积为339.12立方分米。
【易错题8】判断:同圆柱一样,圆锥也有无数条高。(√)
【错因分析】因为圆柱上、下两底面是平行的,无论从一个面的哪一点向对面作垂线,长度都是相等的(两底面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圆柱有无数条相等的高,但圆锥从顶点向底面所做的垂线只有一条,而不是无数条。
【思路点拨】圆锥只有一条高。
【易错题9】判断: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定是长方形。(√)
【错因分析】如果沿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其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但如果不沿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
【思路点拨】沿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易错题10】一根圆柱形木材长6米,底面半径8厘米,把它截成4段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错因分析】3.14×82×4=803.84(平方厘米),表面积增加了803.84平方厘米。
【思路点拨】把一个圆柱截成n段后,其表面积增加了2(n-1)个底面的面积。本题中,把木头截成4段需截3次,每截一次表面积增加了2个底面,所以共增加了6个底面,而不是4个底面。正确解法:3.14×82×(4-1)×2=200.96×6=1205.76(平方厘米),表面积增加了1205.76平方厘米。
【易错题11】如图4所示,一个圆柱被截去一段高为5厘米的圆柱后,圆柱的表面积减少了31.4平方厘米。求原来的表面积是多少?
【错因分析】圆柱的表面积减少,底面积和侧面积都在减少。
【思路点拨】截去一段圆柱,底面积不会减少,减少的只是截去部分的侧面积,因此可得:减少部分的面积(即截去部分的侧面积)÷截去部分的高=圆柱底面的周长。再根据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就可求得圆柱原来的表面积了。
底面周长:31.4÷5=6.28(厘米)
侧面积:6.28×20=125.6(平方厘米)
底面积:(6.28÷3.14÷2)2×3.14=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25.6+3.14×2=131.88(平方厘米)
答:原来圆柱的表面积是131.88平方厘米。
第三单元
【易错题1】一本故事书共有360页,淘气看了全书的5/6,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
【错因分析】不知道还剩下的页数所对应的分率是多少。
【思路点拨】可以把这本书分成已经看了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两部分。由看了“全书的5/6”,可求出看了多少页,用全书的页数减去看了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算式为:360-360×5/6=360-300=60(页)。如果将全书看作单位“1”,已经“看了全书的5/6”,那么还剩下全书的1/6。因此,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求360页的1/6是多少页。算式为:360×(1-5/6)=360×1/6=60(页)。
【易错题2】停车场停了许多三轮车和小汽车,姐弟俩来到停车场,姐姐数了一共有45辆车,弟弟数了所有车的车轮一共有160个,你知道这个停车场停了三轮车和小汽车各多少辆?
【错因分析】解题时对于汽车的轮子数量不清楚,或对于解题的思路不够清晰。
【思路点拨】假设停车场全是小汽车,则共有轮子45×4=180(个),比实际多180-160=20(个)轮子,是因为每辆三轮车多算了4-3=1(个)轮子,则共有三轮车20÷(4-3)=20(辆)。
三轮车的辆数:(45×4-160)÷(4-3)=20(辆)
小汽车的辆数:45-20=25(辆)
答:这个停车场有三轮车20辆,小汽车25辆。
【易错题3】小华参加数学竞赛,比赛规则是每做对一题得 10 分,做错一题倒扣5分。他答了10道题,得了85分。小华答对了几道题?
【错因分析】(10×10-85)÷5=3(道)答:小华答对了3道题。
这是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题目,但是学生对于这类题的假设思路模糊,分不清假设了 10道题全做对后,最后求出的是做对的题数还是做错的题数。这道题中出现了“做错一题倒扣 5 分”的已知条件,由于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倒扣 5分”,所以出现了错误。
【思路点拨】我们可以假设他答的10道题全对,那么他应该得10×10=100(分),但实际上只得了85分,多出了100-85=15(分),为什么会多出15分呢?因为把算错的题当作算对了,每错一题不但没有分,而且倒扣5分,也就是将一道做错的题看成做对的,实际上相差 10+5=15(分),15里面有几个15,就说明有几道答错的题。因此,小华答对了10-(10×10-85)÷(10+5)=9(道)。
【易错题4】一队猎手一队狗,两队并成一队走,数头一共三百六,数脚一共八百九。可知多少猎手多少狗?
【错因分析】有部分同学看不懂题目的意思,其实这一题也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思路点拨】方法一:假设360全是猎手。猎手有360×2=720(只)脚,与题中的890只脚相比较,少了890-720=170(只)脚,一个猎手比一条狗少了4-2=2(只)脚,则狗有170÷2=85(条),猎手有360-85=275(人)。
方法二:假设360全是狗。狗共有360×4=1440(只)脚,与题中的890相比,多了1440-890=550(只)脚,一条狗比一个猎手多4-2=2(只)脚,则猎手有550÷2=275(人),狗有360-275=85(条)。
方法三:假设猎手抬起一条腿,狗抬起两条腿,这样猎手的头数与脚数相同,狗变成一头两脚,现在的脚数变成原来的一半,即890÷2=445(只)。
现在的总脚数减去总头数就是狗的条数,即445-360=85(条),猎手有360-85=275(人)。
【易错题5】—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两小时行了全程的2/9,第三小时行了90千米,这时已行的路程与剩下路程的比是1∶2。甲乙两地全长多少千米?
【错因分析】没有想到转化的策略。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解题的关键是找到“第三小时行90千米”的对应分率,但题中条件是“已行的路程与剩下路程的比是1∶2”。可以把这一条件转化成“已行的路程是全程的1/3”,则第三小时行90千米与全程的(1/3-2/9)相对应。所以,甲乙两地全长90÷(1/3-2/9)=810(千米)。
【易错题6】四年级56人去公园划船,每条大船坐9人,每条小船坐4人,9条船刚好坐满,大船和小船各租多少条?
【错因分析】没有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策略。
【思路点拨】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列出下表。
大船(条)
小船(条)
人数(人)
和56人比较
1
8
9×1+4×8=41
少了15人
2
7
9×2+4×7=46
少了10人
3
6
9×3+4×6=51
少了5人
4
5
56
正好
当大船是1、2、3条时,小船分别是8、7、6条,则总人数分别是41、46、51人。当大船是4条,小船是5条时,正好可以坐9×4+4×5=56(人),符合题意。
【易错题7】甲、乙两根绳子共长44米,甲绳截去1/5后,乙和甲绳的长度比为3:2。甲、乙两绳原来各长多少米?
【错因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不太容易找出其中的对应关系。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我们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甲绳截去1/5后,还剩它的4/5。这时,乙绳长度为3份,甲绳长度为2份。由此可知,每份为甲绳长度的4/5÷2=2/5,则乙绳长度等于甲绳长度的2/5×3=6/5。已知甲、乙两根绳子共长44米,则甲绳原来有44÷(1+6/5)=20(米),乙绳原来有44-20=24(米)。
第四单元
【易错题1】
在比例尺为
的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16厘米,甲、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错因分析】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x千米。
x=80000000
单位没有统一。x的单位是“千米”,而方程中“14”的单位是“厘米'。
【思路点拨】
这道题中,很多学生容易忽视单位的问题,所以在解答比例的问题时,要特别注意统一单位。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x=80000000
80000000厘米=800千米
答:甲、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800千米。
【易错题2】
判断2∶3与
能否组成比例。
【错因分析】
在计算比值时出现错误。错误地认为2∶3与
能组成比例。
【思路点拨】
(1)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看两个比是否相等,要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2)根据比例的性质来判断。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性质。可先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再根据比例的性质验证。判断2∶3与
能否组成比例,3×
=
,2×
=
不相等,所以,2∶3与
不能组成比例。
【易错题3】
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24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距离是6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错因分析】
(1)2400千米∶6厘米=240000000∶6=40000000∶1
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这种解法颠倒了两者之间的位置。
(2)6厘米∶2400千米=6∶2400=1∶400
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时,没有化成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单位没有统一。
(3)6厘米∶2400千米=6厘米∶24000000厘米=1∶4000000
解题时把千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搞错了,误认为2400千米等于24000000厘米。
【思路点拨】
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不能颠倒位置;在求比例尺时,先要统一单位后再计算,很多时候因数据后面的“0”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数错,导致计算的正确率不高,所以掌握正确的方法很重要。如,240000000后面有7个0,可以4位一级分开,24000 0000,这样看数据一目了然,不容易数错。
6厘米∶2400千米=6厘米∶24000 0000厘米=1∶40000000
【易错题4】
在一张比例尺为5∶1的精密零件图纸上,量得零件长50毫米。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多少毫米?
【错因分析】
错误理解为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要长。50×5=250(毫米)。
【思路点拨】
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50÷
=10(毫米),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10毫米。
【易错题5】
一幅图的比例尺为1:100米。
【错因分析】
比例尺的名称虽然很像我们量长度用的“尺”,它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示具体的数量。
【思路点拨】
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后面是不带单位名称的。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一幅图的比例尺为1:100。
【易错题6】
在比例尺为1:100的图纸上,量得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9厘米和6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错因分析】
9×6=54(平方厘米)54÷
=5400(平方厘米)。
解题时是没有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上面的解法中错误地把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当成了比例尺,先求出了图上面积,然后把图上面积除以比例尺的商错当成了长方形的实际面积。
【思路点拨】
解答这一类型题目时,必须弄清比例尺的真正意义,先通过比例尺和图上长度求出实际的长度,再依据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实际的面积。
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9÷
)×(6÷
)=540000(平方厘米)。
第五单元
【易错题1】看图填一填:大象园在猴山的()偏()30°方向500米处。
【错因分析】没有理解方位“东偏北”的含义,错填了“东”,“北”。
【思路点拨】确定位置时,一般以“正北”方向为主方向。而“东偏北”,就是以正东为主方向,向北偏的方向。图中的大象园所偏的度数是30°,显然是以正北为主方向,向东偏的方向,应填“北偏东”。
【易错题2】判断:小明在小芳的南偏东50°方向60米处,则小芳在小明的东偏南50°方向60米处。()
【错因分析】判断为“√”,原因在于没有掌握方向相对性的特点,错误地认为只要“交换位置”就行了。
【思路点拨】应从“东、西相对,南、北相对”的角度去描述,而距离是一样的。所以正确的描述是:小芳在小明的北偏西50°方向60米处。原题应判断为“×”。
【易错题3】看图填一填:荷花池在林峰塔的北偏东()°方向3千米处。
【错因分析】确定位置时,没有找准偏离的角度。错误地认为荷花池在林峰塔的北偏东(20)°方向3千米处。
【思路点拨】确定位置时,偏离的角度应从主方向开始看起,逐渐向所偏方向看。本题中,北偏东的角度应从正北方向开始看起,逐渐向东看。正确答案:荷花池在林峰塔的北偏东(70)°方向3千米处。
【易错题4】说一说:下图中的超市在什么位置?
【错因分析】忽略了观测点,使超市的位置模糊不清,认为超市在南偏东45°方向450米处。
【思路点拨】物体的位置取决于三个要素:观测点、方向和距离。正确结果:超市在中心花园的南偏东45°方向450米处。
【易错题5】A、B、C是三个风景区。B风景区在A风景区的北偏东30º方向上,直线距离约10千米;C风景区在B风景区的北偏西60º方向上,直线距离约为15千米。(1)根据上面的描述画出B、C风景区的位置。(2)请描述从风景区C到风景区B,再到风景区A该怎么走?
【错因分析】要求以一个风景区作为观测点来描述另一个风景区的位置时,要通过比较发现在“谁”的什么方向,就是以“谁”为中心,再看另一个风景区是在它的什么方向、多少度、距离多远,从而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思路点拨】(1)风景区B、C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2)从风景区C向南偏东60°的方向步行15千米到达风景区B,再向南偏西30°的方向步行10千米到达风景区A。
【易错题6】下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潜艇来说:
(1)北偏东40°的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错因分析】当题目中图上的条件比较多时,要能根据题意一一选择,同时审题要细致,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思路点拨】(1)对我方潜艇来说,北偏东40°的方向上有两个目标:敌舰B和小岛。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仅有北偏东40°的方向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敌舰B距我方潜艇的距离。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1cm处的敌舰有两艘:敌舰A和敌舰C。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两个数据,即方向和距离。如,对我方潜艇来说,敌舰A在正南方向,图上距离为1cm处;敌舰B在北偏东40°,图上距离为1.5cm处;敌舰C在正东方向,图上距离为1cm处。
【易错题7】明明和芳芳在同一所学校上学。明明家在学校北偏西50°的方向上,距离学校400米;芳芳家在学校南偏东50°的方向上,距离学校600米。明明从家出发经过学校去芳芳家要走多远的路?
【错因分析】解决问题时,不能根据提供的条件分析出解题的思路。
【思路点拨】明明从家出发经过学校去芳芳家要走多远的路,先判断明明与芳芳家的位置关系,可以结合下图来理解。
从上图可以看出,明明家与芳芳家在一条直线上且在学校的两侧。可以得出:明明家与芳芳家相距400+600=1000(米)。
第六单元
【易错题1】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成什么比例?
【错因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成反比例。
【思路点拨】判断成什么比例,首先要从题目的条件中找出定量——平行四边形的高,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面积=底×高,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即高一定,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的比值一定,所以它的面积和底成正比例。
【易错题2】判断:被减数一定,差和减数成反比例。(  )
【错因分析】√。由于对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把握不准,以为只要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趋势相反”,便是成反比例了,忽视了“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一重要条件,因而造成错误。
【思路点拨】“差”和“减数”这两种量虽然“变化趋势相反”,但只是增加和减少的关系,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不是一定的。因此,这两种量不成比例。再如,一段路,“已走的路程”和“未走的路程”这两个量也是“和一定”,也不成比例。
【易错题3】一台碾米机4小时可以碾米2.4吨,照这样计算,再碾3.6吨大米,一共要用多少小时?
【错因分析】解:设一共要用x小时。
2.4x=3.6×4
x=6
答:一共要用6小时。
题中条件是“再碾3.6吨大米”,而假设的是一共要用x小时,总共所用的时间与部分工作量是不对应的,所以列的比例式是错误的。
【思路点拨】每小时的碾米量一定,碾米所用的时间与碾米量成正比例。
解:设一共要用x小时。
2.4x=6×4
x=10
答:一共要用10小时。
【易错题4】晨光机械厂甲、乙、丙三位师傅加工同一批零件,甲要3小时,乙要4小时,丙要5小时。现在他们同时加工,结束时一共加工了2256个零件。三人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易错题5】一种药水是用药粉和水按1∶100配制而成,808千克水中,应加药粉多少千克?
答:应加药粉8.08千克。
【易错题6】有一批煤,如果每天烧60千克,可以烧20天,现在想多烧4天,每天应烧多少千克煤?
答:每天应烧50千克煤。
【易错题7】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1800块,如果改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错因分析】
解:设需要边长3分米的方砖x块。
3x=4×1800
x=2400
没有根据题意弄清楚数量关系,把题目里的“边长4分米”和“边长3分米”当成直接条件用。
【思路点拨】实际上“方砖的面积×块数”一定,应该用反比例方法解。
解:设需要边长3分米的方砖x块。
32×x=42×1800
x=3200
答:如果改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3200块。
1-6年级的【学习工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年级(第二单元)|易错题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小升初试卷 (含解析)
初中数学题型汇总:几何图形初步解题技巧02(进阶)
五年级(下)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易错重点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易错题汇总 分析,孩子看了考试不再错!
三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