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其是学习语文的方法




此篇为2016年初三总结的连载之三。中考总结中的第三个小标题: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学习语文的方法。


如果没看过第一篇,建议先看第一篇《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儿。为了这个观念,我和学生“斗”了三年》,然后再看这一篇。这样会对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为清楚。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我在讲课的时候,除了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时候是给学生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我以为方法在很多时候比知识更重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一座金山,也不如给一只能点石成金的手指。


我常给学生讲陶渊明的名句“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也会讲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还会讲老百姓的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这些告诉他们勤学的重要性。


但同时,我又告诉他们,只是盲目地努力拼命是不足取的,我会给他们讲老子的名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那么大的本事,尚且做不到长久,人就更不能了,所以《礼记》上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圣主明君,也不可能做到只张而不弛,何况是普通者如我们呢。


《汉书·韩安国传》中有言“冲风之末,力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极,力不能入鲁缟。”我不希望我的学生每一天都以冲刺的心态生活学习,那样无论意志有多坚强,总有一天会成为强弩之末。


告诉学生什么是不足取的,只是阻止了他们在错误路上奔跑的可能,更重要的还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可取的,有益的。


我引用明代胡居仁的自勉联告诉他们“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跑,而是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悠着一点儿来,不疾不徐,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好了。


我也会给学生讲,从此地到彼地,不仅仅要明确目标和路径,还应该明确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方法。有两个相反的成语,一个是“事半功倍”,另一个是“事倍功半”,我们都会欣赏前一个,而反对后一个。


当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都是谈论“事”和“功”的关系,要在明确没有“事”就没有“功”的基础上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那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呢?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们常常讨论的“俯而学”与“仰而思”之间的关系,要多看看课文中议论文的经典名篇——胡绳的《想和做》,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要善于“多想”,而不是“死做”。


老百姓的俗话是“既要抬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只是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很有可能把车拉到沟里去,我们常常嘲笑南辕北辙这个寓言中的人物有多么愚蠢,但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事是只想着“吾马良”,没有任何的思考,就快马加鞭飞奔起来呢,奔跑得越快,距离正确的目标就越远。


第一位的应该是认真思考,然后再去实践,实践之后还要再思考,在新的思考基础上再实践。这样,不断的以实践为“船”,以思考为“舵”,才能够到达成功人生的彼岸。


我不但给学生讲做事方法的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我自己时时事事都先考虑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准备中考应考的过程中,我更是反复强调要“减负增效”,通过真正的“研究”而不是“死揪”来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举个例子来说,在处理汉字教学问题上,就绝对不是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抄写,锻炼手部小肌肉,而是但凡发现有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字,必然要带领他们从“音、形、义、源、境”五个方面综合考查,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将这个字放在汉字发展史上去看,不是孤零零的一个点,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放在一个大的语境中立体地来看这个字。我反复强调,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好词好句,都是一条活鱼,但是这条活鱼要放到大海里才能显出它的灵动来,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把这条鱼从海里捞出来,那它的灵性就没有了,只是一条腥臭的死鱼而已。


我给学生讲如果要想要学好语文,无非是做到三个多,即“多读”“多背”“多写”,要展开你的阅读视野,大量广泛地阅读,要重新定义学习,不要觉得只有做练习才是学习,阅读更是学习。


一方面要大量地广泛地读,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精读,对于最好的东西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状态。读得多了,背得多了,有了把想法写下来的愿望,就如地下的泉水不可遏止地喷涌而出了。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我大量地教给学生诗歌。


比如,我讲了很多有古代的“劝学”诗,既有学习态度上的勉励,也有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比如,我会讲“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苏舜钦《题花山寺壁》),强调勤学之重要。


讲“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强调深思熟读之重要。


讲“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九渊《读书》)读书要讲求方法,不可以过度拘泥,既要会涵泳品味,又要会适当跳脱开来。


讲“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强调“源头活水”的重要性,要通过不断读书,持续更新知识和思想。


讲“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强调读书从量变到质变的情形是如何发生的,这种变化有怎么样的影响。


讲“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强调要珍惜时间,时光易逝,至老难成会令人悔恨不已。


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强调不仅要读纸质的书本,还要读自然社会这本大书,要读书思考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等等。


不但直接讲劝学的诗歌,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随时随地的利用诗歌做进一步的扩展和比较,比如,在讲萧乾的《枣核》时,学生要么不明白为什么枣核就能够代表一个人对家乡的思念,要么虽然觉得甚为感动,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就引入王维的《杂诗》来做对比,“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告诉他们思乡这种情感不是空洞的,无所依傍的,必然附着在某一个特定的对于作者有特别意义的事物之上,所有的表达思乡情感的文学作品必然都遵循这样一个写作的路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也能从一篇文章作为起点,慢慢去读懂一类作品。


又比如,在讲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我不但会引入《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作比较,还会引入更多的诗歌来比较,


比如,“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传》中白胜的一段唱词)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咏田家》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谢枋得《蚕妇吟》)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陆龟蒙《新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浪淘沙》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罗与之《商歌》)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我告诉学生这一系列的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关心百姓生活疾苦,我给这些诗人一个共同的命名,他们都是“眼光向下的诗人”。我们虽然在人生目标上应该向上看,但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向下看,多关注那些底层的弱势群体,多去关心帮助他们。


可能我补充的这些诗歌,很多学生都不能一一记得了,但没关系,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的事情是常有的,我相信可以在他们心中播下善良的种子。


我不大习惯拿学生的习作来点评讲解这样的常规作文课堂样式。但我会经常引用古诗来给学生讲作文的最基本路数。


比如,我会通过白居易的《忆江南》来讲作文的结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单独看其中的一首,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何开头点题,中间详写,结尾扣题,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合起来看,“景、事、人”独立成篇,又互相融合,是很典型的片段式结构的作文。


再比如,如何做到围绕题目关键词去写作,我就会讲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等原本就是“应试”的诗歌,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如何在有限的文字空间中闪展腾挪,有时对题目关键词直接点明,直接勾连,有时又似无实有,细细品味,忽然悟到其中的隐藏的密切联系,真的是韵味无穷。


有一点遗憾,这种大量的扩展,在初二下半段因为受到应试的压力,和现实的冲突,大幅缩减了。但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阅读,尤其是诗歌阅读的扩展,在部分学生心中埋下了种子,甚至有一些已经慢慢发芽,长成小苗了。


我看到有学生在读一些现代人精选的古诗文合集,也看到有学生专门去读自己喜爱的诗人或者词人的作品,还看到有学生甚至开始读王阳明的全集等等。我相信,终有一天,这些种子或小苗会成为参天大树。


回扣一下前面我最初讲的勤学的重要性这个内容,作为本节的结尾,我最常给学生说的是《弟子规》中有关学习的名言:“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涩通。”急什么呢,有什么可急的呢,把目标放长远一些,路数对了,方法对了,快一点,慢一点都不要紧,总有一天可以融会贯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视教给学生背诵方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及评课稿
读书名言大全
给朋友的送书赠言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
十句读书好方法名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