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视觉的语法:童话插图中情态的社会符号学研究

    摘 要:韩礼德(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理论用“情态”这一范畴来表示信息的本体地位、权威性以及作为事实或真理的可靠性。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童话插图的情态可以概括为“梦幻主义”,具体表现为娱乐的绘画风格、简化的透视手段、素淡的色彩、浓缩的细节、背景的缺失以及某些时候细微的解剖学上的扭曲。童话插图还通过融入浪漫主义的元素来表现梦幻世界,其中许多形象都具有现实逃避主义的色彩。童话插图不仅帮助儿童理解童话的故事精髓,而且启发儿童的想像,向儿童进行艺术的启蒙。通过阅读童话插图,儿童被引导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无限、多重的内心世界——一个梦幻般的、与现实被动共生的“反世界”。

本文所说的社会符号学, 是指以韩礼德( Halliday)的功能语法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社会意义理论。如果说主流符号学(Mukarovsky,Jakobson, Saussure,Barthes)强调的是符号系统的结构与语码,那么社会符号学强调的是符号系统的功能与社会用途。这一理论认为符号学是研究符号在社会中的生命的科学,认为符号是能指(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有理据的(而非任意的)联结,符号的变化与社会语境变化具有相关性。

到目前为止,这一理论被运用来分析文学作品( Threadgold, Thibault)、音乐(van Leeuwen)以及视觉艺术等符号形式。

我们这里要研究的童话插图,属于用社会符号学来研究“视觉语法”这一领域。克瑞斯和范勒文(Kress & vanLeeuwen)曾经指出,对于视觉符号的描述大多属于语言学家所说的“词汇”( lexis) 的领域,比如说,关于图像“内涵”、“外延”、“象征”的研究等等。而我们所说的“视觉语法”研究的是图像中的人、物和事情是如何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以及图像是如何编码社会行为和交往的[ 11 ]

这里的语法不同于主流语言学所研究的语法,不是形式的、独立于意义之外的语法,而是将语法视为解释人类经验以及社会交往形式的资源的功能语法。正如功能语法描述语言的目标在于解释人们用语言来做什么,社会符号学描述视觉符号的目的在于解释人们用图像来做什么。

一、“情态”的界定

在传统语法中,情态(modality)是指表示“必须”( necessity) 、“可能性”(possibility)和“义务”(obligation)等意义的语法范畴。它一般由情态助动词(should, might,must)以及某些副词(maybe, certainly)来表达[ 12 ]。在功能语法中,韩礼德将这一范畴扩大化了,不仅仅包括情态动词和副词,而且包括“I donpt think that”、“It is a matter of fact that”、“This made them think that”等等所有能体现类似意义的表达[ 13 ] 。霍齐与克瑞斯(Hodge & Kress)认为,韩礼德在情态研究上的另外一个贡献在于坚持认为情态属于他的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部分, 而不是“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 部分[ 14 ] (P121) 。以往的逻辑学家一般认为情态是命题的一种性质,而命题意义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则相当于概念意义。韩礼德的理论意识到情态实际上是言语交际中参与者角色之间的关系问题,更多地属于社会领域,因此情态的表达形式是说话者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的行为踪迹。以功能语法为基础,社会符号学理论将情态这一范畴运用到所有的符号现象。霍齐与克瑞斯将情态定义为“用来描述在指号过程( semiosic p rocess)中参与者对于模拟层面(mimetic plane ) 的分类系统的地位与状态的立场”[ 14 ] (P121)的一个范畴。其中包括对人、物、地方、社会关系的分类,而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价值判断与文化意义。在社会符号学理论中,情态实际上是符号模拟内容与所指世界之间的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处于肯定(高情态)到否定(低或零情态)之间的连续统( continuum)上。在符号交际中,信息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在言语交际中,存在对现实描述的真实性的判断与评价的问题。在非言语交际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一般认为,新闻镜头要比肥皂剧更真实,电视记录片要比动漫更真实。而在视觉艺术中,自然主义要比印象派更真实,现实主义绘画要比超现实主义绘画要真实。众所周知,摄影机不会撒谎,但摄影师完全有可能撒谎。关于符号的真与假、事实与创造、确定与怀疑、可信与不可信等问题,我们用“情态”这一范畴来描述。

二、关于插图艺术

插图是一种绘画,但是不同于独立的欣赏性的绘画。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从属于故事。它具有一定的主题,但又必须服从原著,成为原著的辅助性符号方式和意义方式。插图通过选择故事中有意义的人物、场景和情节,用绘画形象表现出来,将可读性和可视性结合起来,使读者增加阅读的兴趣,加深对原著的理解。从表现形式上看,插图可以有素描、版画、水粉、水彩、油画、漫画等等。

插图大体可以分为写实和装饰两类。写实性的插图运用蒙太齐的手法,装饰性的插图不受透视、比例等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根据立意组织在画面中。不同的文化中,插图往往体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而同一个作品,由不同的画家来创作插图,也会由于插图画家对原著的不同理解以及各个画家不同的艺术修养而采取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手法。

19世纪开始,印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书画印刻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了插图艺术的繁荣。插图成为展示艺术运动风格的重要场所。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18721898)就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插图画家,也是许多有关插图艺术的文献都会提到的重要人物。比亚兹莱被认为是英国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时期最富才华的插图画家,是颓废派艺术人物的代表。他早年是“拉斐尔前派”( Pre2Raphaelite)的追随者,后来发展成为具有个人特色的黑白插图家。他擅长用线条描绘女性形象,人物修长并带有病态的神经质,但其流畅的曲线与神秘的象征意味是与新艺术的审美情趣一致的。杨先艺认为,东方的浮世绘与版画也对比亚兹莱的艺术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5 ] (P180) 。比亚兹莱年仅20岁的时候就因为给著名作家王尔德(OscarWilde)的《亚瑟王之死》绘制插图而崭露头角。后来他为王尔德的《莎乐美》创作插图,并担任王尔德创办的杂志《黄皮书》的艺术总监,使其闻名遐迩。

其画作中明显的性感和情欲让批评家及公众吃惊,有天才的插图画家之誉。当世纪末的英国画家们沉溺于从古老传说的故纸堆里找寻美丽与温婉的诠释的时候,比亚兹莱却用一种更新更绝对的方式表达他自己的艺术理念。“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黑白方寸之间的变化魅力无穷。强烈的装饰意味,流畅优美的线条,诡异怪诞的形象,使他的作品充斥着恐慌和罪恶的感情色彩。没有一个黑白画的艺术家获得比他更为普遍的声誉,也没有一个艺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一般广阔。“视为一个纯然的装饰性艺术家,比亚兹莱是无匹的”——这是鲁迅先生在他结集的《比亚兹莱画选》中对这位26岁就英年早逝的艺术家的评价。

三、超现实梦幻主义

如前所说,社会符号学用情态这一范畴来表示信息的的本体地位(ontological status) 、权威性以及作为事实或真理的可靠性。从这种意义上说,童话插图的情态可以概括为“梦幻主义”。完整地说,梦幻主义可以表述为“超现实梦幻主义”( surrealistic fantasy)。而在绘画艺术中,这一流派最杰出的代表要属比利时的德尔沃(PaulDelvaux, 18971994) 。德尔沃早期受到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和契里柯(Giorgio De Chirico)的影响,从印象主义转到超现实梦幻主义。何政广认为,对于德尔沃而言,超现实就意味着自由。只有如此,画家才能超越过去一直追求的符合绘画法则的理性主义理论。“一旦挣脱了这个理论的束缚,我仿佛就能够深入精神内在,看到事物的特异之光。”[ 16 ]关于马格利特,德尔沃认为“他的作品离奇古怪,但是有一种前人未有的神秘性,我也在其中寻得全新的事物,也就是如何创造和发现神秘的特质”[ 16 ]。德尔沃之所以崇拜契里柯的作品,是因为他了解绘画不仅仅是描绘的技术,而是诗及人性表现的方法。对于德尔沃,在黑夜光线之中的女子,灿烂如闪电。他将幻想与梦境化身为女性的光辉。

德尔沃的画中人物避免了古典的形式化,超越了传统的写实主义。通过超现实的绘画风格,德尔沃不仅掌握了写实的精髓,而且得到了更多的自由,精神与视觉的关系产生了新的光辉。德尔沃画中的山林仙子、人鱼、维纳斯、女巫,隐含着静谧、伤痛的沉默、神圣的美,既真实又梦幻。

在以火车为主题的作品中,德尔沃以阴影的方式来强调作品的远近空间感,透过小孩具有魔法的眼光,回归作者曾经受到压抑的地方, 试图将现实改变成不可思议的事物[ 16 ]。四、童话插图的情态童话插图的情态并不排除现实主义的元素,但从本质上讲符合德尔沃的超现实梦幻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娱乐的绘画风格,简化的透视手段,素淡的色彩,浓缩的细节,背景的缺失以及某些时候细微的解剖学上的扭曲。所有这些都表示着插图文本与它所指示的三维世界之间的一种距离,也就是说,插图文本本身的虚构性、超现实性。

同时童话插图往往会带有一种魔幻色彩,也就是说,它所描绘的一般的活动与现实场景都笼罩于魔法、神秘与非现实之中。艺术家通常通过控制色彩、透视、线条、造型等技艺来达到这种效果。比如说,他们会运用非常明亮的色彩、粗糙的线条、清晰的造型。有的童话插图则用冷光的水彩来突显神秘、没有时间维度的梦幻品质。有的采用气笔的技法来描绘如梦如幻的神奇世界。有的运用胖嘟嘟

的卡通形象来展示超现实的一面。

另外童话插图还通过融入浪漫主义的元素来表现梦幻世界。浪漫主义通过异域的、宏伟的形象与装饰来加强戏剧和情感效果。通常用来表现时空遥远的文学与历史主题。而正因为如此,浪漫主义的手段经常被用来体现童话故事中的梦幻元素。比如说在高尔(Laszio Gal)为《加拿大童话故事》所作的两副插图中,柔和的色彩、精细的肖像、精致的黑白边框都隐约地包含有加拿大拓荒生活的童话元素。在其中的一副插图中, 一位名叫金色阳光(Golden Sun)的勇敢的年轻人骑着马前来平息真理之鸟。马的头部与鸟的翅膀延伸到图片之外,进入形式的边界之中,而男孩却被置于图片的中央,平静、沉寂,体现出对他的追求的永恒的真诚。在另外一副为《缇琼和他的白猫》(Ti - Jean And HisWhite Cat)创作的插图中,公人主由于受到诅咒变成了白猫,它的马车以及年轻帅气的淘气鬼缇琼处于浪漫、荒野的风景中央。整个图象被边框完全包围,它不仅是邀请读者来观察的入口,而且是阻止入侵的屏障,加上故事情节的情绪与场景、图片与文字共同形成一种戏剧性的处理,强化了对读者的感染力。

童话插图的梦幻色彩还表现在许多童话插图的形象都是现实逃避主义者,这些形象的构建完全依靠插图画家的想像。正如派顿( Patten)所说的那样,童话插图画家,像为德文版的格林童话创作插图的克鲁克香克( George Cruikshank) ,在创作之前并不对服饰与建筑做研究,而是因袭以往剧场以及图象的惯例[ 16 ]。派顿认为“这样来处理服饰也有它的好处,因为超越时间与国界的服饰反而可以引起读者产生一种熟悉感,从而确认每一个人物的职业、社会地位、道德品质、年纪、性情和命运。克鲁克香克将一些本来不相融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取得一种连贯,靠的是想像的逻辑,而不是历史的逻辑”[ 16 ] (P248) 。许多童话插图所选取的都是童话故事的高潮部分,即暴力部分。例如,在拉布拉契(Lablache)的童话《佩特罗赖与佩特罗莉》( PetronelAnd Petronill),随着主人公的离开,森林中的恶魔又开始出现。主人公用匕首刺入对手的喉咙,而两个农夫在下面的山谷睁大眼睛看着。匕首刺入的画面当然是暴力的,但是画面上就是不见流血,也不见其他任何表示受伤的符号,梦幻色彩明显,插图的情态极低。

五、儿童的“反世界”

必须指出的是,表现手法的可信与否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事情。其中一个社会群体认为是可信的另外一个社会群体可能认为它是不可信的。因此,以上讨论的情态是一个社会的、互动的概念, 而不是概念的、表征的概念[ 11 ] (P175) 。而我们以上所说的童话插图的梦幻主义特征其实也是相对于一定的评判标准而言的。克瑞斯和范勒文将这一标准称为“自然主义的编码取向”( naturalistic coding orientation) [ 11 ]。这一取向是当今西方社会的一种共识性的、占主导地位的审美趋势,是以35mm的彩色照相机、标准的镜头所拍摄出来的照片作为标准。越是接近它,可信度越高,情态越高;越是远离它,可信度越低,情态

也就越低。

现实掌握在观察者眼中。对于成年的童话插图读者来说,童话插图的绘画风格可能是梦幻的、非现实的。可是,对于儿童来说,这些插图却是真实的、可信的。作为童话的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这些插图中找到自己的真实世界,这些插图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十分的真实感、亲切感。我们说,儿童所赖以生存的世界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的世界,这一世界我们可以用“反世界”( antiworld)的概念来加以描述。而这一思想是我们在韩礼德社会符号学理论中所说的“反社会”( antisociety) [ 1 ]的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各种各样的以anti2开头的单词,,“抗生素”( antibiotic) 、“抗体”( antibody) 、“反小说”( antinov2el) 、“反物质”( antimatter)等等。我们这里要提出“反社会”( antisociety)的概念。一个反社会是建立在某一社会当中的、用来有意识地替换这一社会的社会。它是一种反抗的方式,可能以一种被动共生( symbiosis)的形式存在,也可能表现为主动敌意甚至毁灭性的形式。[ 1 ] (P164)就像社会相对语言一样,反社会体现甚至生成“反语言”( antilanguage) 。例如监狱中的囚犯、黑社会团伙、早期的基督教社区,都是典型的“反社会”,他们的语言都具有“反语言”的特征。反语言是用来驾御现实的一种技艺,是创造必要的“反现实”( counterreality)的一种手段。我们将韩礼德的这些思想稍微扩大一点,将儿童所生活的世__界也看成是“反社会”、“反世界”的一种形式。这一世界体现为直觉、非理性,其语言是成人语言的原型(protolanguage) ,而童话及其插图正好体现了这种语言精神。因此,童话的符号世界对于成人来说是梦幻主义的、低情态的,可是对于儿童来说却是现实主义的、高情态的。

六、结语

社会符号学认为情态标记信息的相对可靠性、事实性,它通过一定的社会群体来加以构建,体现的是这一群体的核心价值、信念以及社会需求。情态的理论实际上试图解释这样的复杂情形:我们不仅赋予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的价值与信仰以真理性,而且赋予其他社会群体的价值、信仰以真理与虚幻的程度。情态不单单由组织有序的语言系统来构建,其他的符号方式同样可以成为情态的表

现方式。

如果说现实主义是转喻的,那么梦幻主义是隐喻的。梦幻主义给予主题以神秘的维度,体现符号所指所固有的魔幻之力。现实主义将意义表征为脆弱、偶然、由社会实践构建的。梦幻主义则认为意义永恒、持久、与生俱来。对于社会现实,梦幻主义通过间接、类比、寓言的方式加以评论、嘲讽。成功的童话插图作品,不仅要记录、推进故事,更重要的是要向儿童进行艺术的启蒙。在童话插图的梦幻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超自然之物,有暴力,有恐怖的场景,有美梦,也有恶魇。通过对这些形象的说教式的运用,童话插图不仅帮助儿童理解童话的故事精髓,而且启发儿童运用自己的想像。通过阅读童话插图,儿童被引导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无限、多重的内心世界———一个梦幻般的、与现实被动共生的“反世界”。

[参 考 文 献]

[ 1 ]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 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 2 ]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1994.

[ 3 ]  Mukarovsky, J. Art as semiotic factandThe essence of the visual arts[A ]. In L. Matejka & I. R. Titunik ( eds. ). Semiotics ofArt: Prague School Contributions[C ]. Cambridge, Mass. : M IT Press, 1976.

[ 4 ]  Jakobson, R. Studies in Verbal Art[M ].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1971.

[ 5 ]  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 inguistics[M ].London: PeterOwen, 1974.

[ 6 ]  Barthes, R. Elements of Semiology [M ]. London:Cape, 1967.

[ 7 ]  Threadgold, T. Stories of race and gender: an unbounded discourse [A ]. In D. Birch & M. O Toole( eds. ). Functions of Style [ C ]. London: Pinter,1988.

[ 8 ]  Thibault, P. Social Semiotics as Praxis[M ].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Minnesota Press, 1991.

[ 9 ]  Van Leeuwen, T. Music and ideology: towards a sociosemiotics ofmassmedia music[ J ]. SASSCWorking Papers, 1988, 10 (2).

[ 10 ]  OToole, M. The Language of Disp layed Art [M ].Leicester: LeicesterUniversity Press, 1994.

[ 11 ]  Kress, G. & T.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 London: Routledge,1996.

[ 12 ]  Collins, P. & C. Hollo. English Grammar: An Introduction[M ]. New York: Palgrave, 2000.

[ 13 ]  Halliday, M. A. K. System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 ed. G. R. Kress) [M ]. London: OUP, 1976.

[ 14 ]  Hodge, R. & G. Kress. Language as Ideology[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76.

[ 15 ]  杨先艺. 设计艺术历程[M ].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 16 ]  何政广主编. 黄宝萍撰. 德尔沃[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 17 ]  Patten, R. Goerge Cruikshanks L ife, Times, and Art [M ]. Piscatawa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少儿英语语法之must的用法.图
符号学入门(11):符号物质性与能指优先
符号学的三分天下: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
赵宪章‖中国文学图像史若干问题
符号学理论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