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图能力:阅读能力的现代阐释

要: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 充斥于当代生活的大量图像、影像正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取向。读图已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快餐文化受到人们的青睐。面对读图时代的到来, 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读文能力”的同时, 更应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因为“读图”与“读文”本源上是一致的, 文字与图像是一种相互补充、协调的关系, 图像阅读能力与文本阅读能力应成为读图时代语文阅读能力的双翼。只有实现图文互动,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读图时代: 信息革命的视觉冲击

 

“读图时代”这一概念的提出, 始于 1998 出版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 之后伴随着蔡志忠、朱德庸、几米漫画的走红, 以及《老照片》《老房子》《黑镜头》系列的热销,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成为最具时尚的名词。早在上世纪中叶海德格尔就说过“:我们进入了世界图景时代, 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系列图景。”正如“读图时代”的提出者杨小彦所说:“构成 20 世纪一个比较重要的景观就是视觉文化的出现。在这种情形下, 阅读就逐渐地转变成种种不同的读图形式, 先是摄影, 接着是电影, 再接着是电视, 同时还出现了卡通、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1]对于“读图时代”,“可以理解为电视、动漫以及各种基本不依赖文字说明的漫画书籍横行天下; 也可以解读为书刊中文字与图像互相渗透。”[2]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被源源不断生成的图像所包围,网络、广告、影视、服饰、多媒体课件、动画、主题公园、VCD 视频已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读图”已不仅仅是阅读静态的图画,还应包括动态的影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图像的社会中,充满的程度已明显地使我们的时代有别于以前, 而且这种差别已不是量的问题。看个把小时的电视,我们每个人所接触到的图像都有可能比非工业社会里的人毕生所见的图像还要多。事实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后现代时期里,看图像与其他类型的经历已没有了差别。[3] 人们不会忘记“希望工程”宣传画上那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不会忘记电影《英雄》《无极》中强烈的视觉冲击,在美轮美奂的图像面前人们赞叹不已,难怪有人高呼这是一道“视觉的盛宴”。

 

“读图时代”的来临,一方面得益于科技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没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去阅读长篇作品,因而形象、直观的图像、影像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快餐文化受到人们的青睐。有关资料显示,对一份报纸来说,读者对图片的平均关注率,要比对文字消息的平均关注率高出 3 4 倍。毫不夸张地说,图片正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取向,以独特的功能创建人们的认识世界。[4]语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我们最近进行的一次有关学生语文素养的问卷调查中,对于阅读内容的呈现方式一题的回答,上海市和甘肃嘉裕关市的学生选择喜欢影视呈现和图画呈现的比率高达 73.6% 66.3%。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浪潮,人们以“可接受”与“可理解”作为信息筛选的两个重要尺度,图像以其生动形象、直观互动性更容易被人接受; 同时, 图像可以调用多种技术手段来还原生活,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得人们对图像的理解更为清晰、准确。

 

二、读图能力: 语文阅读的应有之义

 

阿尔文·托夫勒在他早期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 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是人类社会孕育的三种文盲, 而不会“读图”的人, 将是一个游离于现代社会之外的人。科技的发展, 图像的大量涌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与开设专门的视听课, 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英、美等国的母语课程相比, 我国语文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的影响, 人们更多地关注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读图时代”到来之际,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读图能力本身就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应有之义。

 

1“读图能力”与“读文能力”在本源上是一致的。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 它起源于图画, 是图画的一种高度凝结; 图画的空白美和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美有异曲同工之妙“,踏春归来马蹄香”和“大弦嘈嘈如急雨”同样令人陶醉。图画和文字都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由于汉字本身就具有某些图形性质, 所以, 它不惧怕图形的冲击, 在读图时代, 汉字愈发光彩四射, 愈发显示出它的持恒不衰的共时性”。[5]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定义的演变来分析“读图“与“读文”的关系。

 

吉布森和利文(Gibsom&Levin 1975)认为, 阅读乃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为了提取意义, 需要做到把书写符号译码为声音; 具有相应的心理词典, 因而可以从语义记忆中获得书写词的意义; 能够把这些词的意义进行整合。他们认为的课文这个词不仅包括印刷的文字, 而且包括了图画、图解、图表、插图等等其他阅读材料。道林和莱昂(Downing&Leong 1982)认为, 阅读是对于记号(sign)的解释。他们认为阅读具有更为广阔的范围。人们不但阅读文字、图画、图表, 而且, 司机和行人能阅读路标, 看手相的人能够阅读人们手上的线条, 老农能够阅读天象, 耳聋的人能够阅读嘴唇的活动, 打猎的人能够阅读野兽的足迹等。他们把记号分成两种, 一种是自然现象, 另一种是任意的符号, 即由于实际的目的而有意地创造出来的。一般所说的阅读应该是后一种较为狭隘的阅读, 这正是教师、家长和心理学家所关心的阅读。国内较早进行语文阅读研究的张必隐在《阅读心理学》中特别强调了这种符号化的阅读, 并指出: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6]从阅读定义的演变我们不难发现, 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本应是一体的, 但由于受科技发展进程的影响, 图像阅读长期以来没有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阅读的外延被人为地缩小了。因此, 在教学中, 读图与读文能力不可能截然分开, 只有把读图能力与读文能力统整为阅读能力, 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2.读图能力”与“读文能力”是一种相互补充

 

协调的关系。把图像阅读能力并列为语文的阅读能力我们首先得把图像等同于文本去看待。这种理解在文艺学界比较普遍, 他们往往把生活中的广告、电影、电视等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按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说法,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星图; 动物学家阅读森林中动物的臭迹; 舞者阅读编舞者的记号法,而观察者阅读舞者在舞台上的动作; 双亲阅读婴儿的表情,以察觉喜悦或惊骇或好奇的信息; 中国的算命师阅读古代龟壳上的标记; 夏威夷渔夫将手插入海中以阅读海流; 农夫阅读天空以测天气。[7]上述论述给我们以启示, 读图与读文同样的重要, 图像阅读和文本阅读构成了语文阅读能力的两翼,只有两者并举,两者并重,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文字起源于图画, 它是对图画的抽象和概括, 文字与图画之间有一种天然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文字又不等同于图画, 那么图像阅读与文本阅读究竟有哪些差异呢?

 

1)承受载体、阅读时序的差异。纸质媒介的文字阅读是近代以来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它以文字为载体,按一定的线索, 编排组织成篇,这种文本在阅读时必须在一种历时态背景下进行,即有一定的阅读顺序时序,如果打乱这个时序就会影响你的阅读效果,甚至造成误读。文字文本以线性的方式呈现,前后文之间的关系紧密。文字文本可以提供连续读、反复读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咀嚼其含义,体味其精髓,如果有难以理解的语句,或后文和前文的内容有矛盾和冲突引起理解的偏差,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达到理解的目的。影视图像文本的呈现方式由于集中了声、文、图、像等因素,文字变成交互式图像,静态的阅读对象变成动态的欣赏对象。图像阅读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给反复阅读带来困难,需要在阅读时投入更多精力。

 

2.阅读的主客体的差异。文本阅读的主体明确,你可以在自己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场景进入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感。图像阅读往往受客体条件的制约,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入阅读对象。文本阅读对主体的要求较高,主体的识字量、知识储备、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到阅读的效果。图像阅读对主体的要求较低,有时即使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也可进入到图像阅读之中,因此有人把摄影称为世界唯一通用的语言。文本阅读所指称的客体对象往往是艺术化的、典型化的,所以往往给人以泛化的、不清晰的感受。图像阅读所表现的客体很大程度上比较具体、客观, 给人以生动之感。

 

3.表义方式的差异。图像的直观、形象、具体决定了它的表义更为直接,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这也是图像为何如此受人青睐的原因。文字由于抽象、概括的特点,决定了其表义的间接和多义,人们往往要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才能理解。

 

4.心理机制的差异。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来看,文本阅读与图像阅读在接受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不同, 图像阅读更多地借助于形象思维来实现对对象的理解,而文本阅读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来完成对对象的认识(这里所做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因为图像阅读有时也需要调用抽象思维)。在文本阅读中,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一方面要通过调动想象与联想,而且也要通过分类、分析、综合、概括等方式,才能深刻领会文字所表达的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 读图与读文在阅读机理上是相同的, 因为文来源于图,但图又不完全等同于文,图像是直观、具体、形象、共时的, 而文字则是抽象、概括、历时的,图像表现个别与真实, 而文字表现普遍与抽象,图的不足正是文的优势, 文的缺陷也是图的亮点,文字的与图像是一种相互补充、协调的关系。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得读图与读文相得益彰。

 

三、阅读能力: 读图时代的教学思考

1.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图像以其直观的画面、形象生动的表现力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但同时由于受画面的影响,也会制约人们的想象力,束缚人们的思维。对于读图,人们反思最多的是在追求视觉快感的同时,其思想被图画所遮蔽,读图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浅阅读、功利化阅读和快餐化阅读。夏学銮教授认为“:图文书的畅销,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构,人们从中获得的知识是不系统、不完整的。在这里,图片遮蔽了文字,游戏取代了阅读, 娱乐替代了思考”。[8]记得有一次讲授有关“亲情”主题课,笔者给同学们播放了《天亮了》的 Flash 动画,忧伤的歌词,感人的旋律并没有让大家震撼, 却是那幽默的图像、滑稽的画面让大家大笑不止,生命的体验化作为一出课堂闹剧,图像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重的反思。当四大名著被拍成影视,人们不必去费心耗时地去阅读厚重的原著,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们的是丰盛的视觉盛宴,人们由“我思故我在”转变为“我观故我在”,人们在图像面前拒绝理性,钝化感觉,迷失了自我。更有甚者, 运用图像曲解原著,解构主题。《南方日报》2002 11 22日报道,有好事的出版社为泰戈尔的诗做了插图本,充斥着卡通人物的《飞鸟集》令人哭笑不得, 不像是对大师诗歌的诠释,倒像是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经典的全新解构。电视剧《Q 版三国》更是对原著情节的随意篡改,对人物形象的任意歪曲。在图像面前阅读己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多地从影视中获得。记得上沈从文的《边城》一课,借助对电影的欣赏,帮助大家理解小说的主题,在丰富的画面中,难觅娇羞的翠翠, 可爱的黄狗和梦幻的虎耳草,更为可悲的是大家把影视的欣赏等同于对原著的阅读。

 

2.正确处理图与文的关系。面对读图时代带给文本阅读的冲击,许多有识之士担忧文字阅读因此而走向边缘化,直至最终可能退出人们的阅读视野。其实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因照相机的出现而使得绘画不复存在,没有因电视机的普及使得报纸、广播穷途末路,图像不可能完全替代文字的功能, 我们没有必要对图像惧怕之如洪水、猛兽。对读图时代的认识,北大的陈平原教授一语道破:“读图到底是好还是坏,这样的题目,只适合于电视辩论,不太好做深入探究。因为,你有一百个理由支持, 也有一百个理由反对。关键在于读什么图,以及怎么读”。[9]几米绘画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很好地处理了图与文的关系,图因文而生动,文因图而更精彩。读图是时代和社会的必然要求.拒绝读图是对时代与社会的拒绝。人们对读图能力的认识,经历了认识与了解、应用与培养,反思与批判、再接受与应用的过程。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crteicher)作过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 94%其他还有来自嗅觉、触觉、味觉的。实验还表明,人对图形、符号的反应与记忆有着较大差异,其中对图像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接收最为充分,并保持最长时间的记忆,与抽象图形或其他符号相比记忆更牢固。[10]图像时代的到来,向我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读图时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遇,要正确认识图与文的关系,既不能全盘接受图像,也不能一味地排斥图像,要以图激文,以文引图,从而达到图文共生的局面。读图时代对图文书及图像资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图文书,应是一种集图、像、声、文于一体,能为师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语境,让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更顺畅,记忆更牢固,迁移更自如。我们要明确教材中图与文的关系,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图文互动,并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共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真正的读图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我们所倡导的读图能力应该表现为, 能真正读懂图画、图像,并领略其内涵,体味其精髓。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图画和影像技术早已走进语文课堂,现在许多中小学教材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特别在小学阶段,图画已成了教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图画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欣赏,学会审美,学会思维,并进行批判反思成了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热点。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形成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培养。

 

首先,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感悟图像,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从而和图像达成共鸣。其次,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图像的阅读不仅要理解其表层的意义,还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领略其深层意蕴。海德格尔对凡高《农鞋》的解读,看到的不仅是一双农鞋,更有农妇艰辛的劳动和大地对农妇无声的召唤。最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信息时代图像鱼龙混杂,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活泼、健康、深刻、隽永为标准去审视图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逼孩子养成阅读好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
为什么很多从小在绘本泡大的孩子,上学后反而不爱看书?
温儒敏: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
《地理》必修教材——图像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如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转帖]李海林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概念 @ 教研视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