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经解剖学复习提纲详解(老师修改版)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1.  神经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部(周围神经系统)

按部位分:中枢(脑、脊髓)神经和外周(其他的都是)神经

按功能分:自主神经和植物神经

 

2.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各包括哪些部分?

中枢部包括位于颅腔内的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周围部是指遍布全身各处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周围神经又可根据其在各器官、系统中所分布的不同对象,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根据功能性质和分布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躯体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

3.  什么是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节、神经核、网状结构、纤维束和神经?

在中枢部  

灰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处(脊髓灰质)

白质:神经纤维,即轴突的聚集处(脊髓白质)

皮质:灰质在脑表面成层配布(大、小脑皮质)

髓质:脑内皮质深方的白质

神经核:皮质以外,聚成一团的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

纤维束:起止、行程、功能基本上相同的一束神经纤维

在周围部  

神经节:神经元胞体聚集处,有感觉神经节与内脏运动神经节之分

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合而成,由结缔组织膜包被

网状结构:位于灰、白质交界区,由纵横交错的纤维和散在的神经元核团组成

4.  脊髓的位置、脊髓两个膨大、脊髓圆锥、终丝的概念?

脊髓的位置:上端在枕骨大孔处接延髓,下端成人平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平第三腰椎。

颈膨大:(C4-T1)发自臂丛,支配上肢

腰骶膨大:(L2-S3)发自腰骶丛,支配下肢

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的部分,由此向下延为无神经组织的终丝

终丝:圆锥以下,非神经组织,在S2以下,由硬脊膜包绕止于尾骨背面

5.  脊髓内部结构包括什么?脊髓白质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有哪些纤维束?

脊髓内部结构包括:中央管          

                  灰质:“H”型区,颜色发暗

                  白质:外围颜色浅淡

脊髓白质可分为:后索: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有薄束和楔束

            外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有脊髓小脑前、后两束,皮质脊髓侧束脊髓丘脑侧束、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

                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有脊髓丘脑前束、皮质脊髓前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

                白质前联合:灰质前联合的前方

                脊髓后根内侧部:粗的有髓纤维,传导本体感觉和触压觉

                脊髓后根外侧部:粗的无髓纤维或薄髓纤维,传导皮肤痛温觉和内脏感觉

6.  脊髓内上下行的主要纤维有哪些?

上行:薄束               楔束           

      脊髓小脑前后束

      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

下行:皮质脊髓侧束和前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内侧纵束

7.  脊髓前角细胞分群及支配?

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肌

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

8.  薄束和楔束的位置、功能?

位置:脊髓后索,薄束位于内侧,可见于全长;楔束在外侧,仅见于T4以上

功能: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肌腱和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精细触觉(皮肤两点间距离辨别觉和物体的纹理觉)

9.  脑干包括哪几部?主要外形结构(深方的结构是什么或通行什么结构)?何谓顶盖、基底部、被盖?何为顶盖前区,参与完成何反射?

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

延髓:腹面上界为延髓脑桥沟,下界为锥体交叉

沟裂:前正中裂、前外侧沟,后者又分为橄榄前沟和橄榄后沟;

隆起:锥体—前正中裂两侧的隆起,内有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通过

      橄榄—延髓上部,锥体背外侧部的卵圆形隆起,内有下橄榄核

      锥体交叉—延髓下端,组成纤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

背面上界为第四脑室底横行的延髓髓纹

沟裂:后正中沟、后外侧沟和后内侧沟

结构:薄束结节,深面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深面有楔束核

     小脑下脚,由进出小脑的纤维束组成

     第四脑室,上部中央管敞开形成

脑桥:腹面上界脑桥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处,下界为延髓脑桥沟

     基底部:腹侧面的膨隆,内含锥体束、脑桥核、脑桥小脑纤维

     基底沟:有基底动脉通过

     小脑中脚:进入小脑的粗大纤维束

     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小脑的交角处,位此处的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常发肿瘤

     背侧形成第四脑室的上部

      小脑上角:构成室底的外侧壁,由出小脑的纤维构成

      上髓帆:小脑上脚间的薄层白质板,构成第四脑室顶的上半,接中脑

中脑:腹面上界为间脑的视束,下界脑桥下缘

      中脑水管:室腔狭细

      大脑脚:含大脑皮质的下行纤维

      脚间窝:因窝底多血管穿过,故又称后穿质

      背面

      上丘和下丘合称四叠体,是视听反射中枢

      上丘臂:上丘外侧向前外方伸出的隆起,连接间脑外侧膝状体

      下丘臂:下丘外侧向前外方伸出的隆起,连接间脑内侧膝状体

      菱形窝:又称第四脑室底,摘去小脑可见;由延髓上部的背面和脑桥的背面构成,上界为小脑上脚,下界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室底有正中沟,其两侧的界沟将每侧半菱形窝又分为内外侧部。

外侧部:前庭区,含前庭神经核;其外侧部有听结节,内有窝背侧核。

内侧部:内侧隆起;髓纹下有舌下神经三角(内含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三角(内含迷走神经背核);髓纹上有面神经丘(内含面神经膝和展神经核)、蓝斑

                   蓝斑:界沟上端,新鲜标本呈蓝灰色,深面为含色素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顶盖:中脑背侧两对圆形隆起,即四叠体

基底部:脑桥腹侧面膨隆

被盖:脑桥被盖部的延续,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的部分,内有神经核及纤维束

顶盖前区: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部,介于后连合和上丘上端之间,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背外侧部,它参与完成直接和间接瞳孔对光反射

10.从脑干前后面发出的神经是哪些?

唯一从脑干后出脑:滑车N

口诀:动眼脚间出,滑车下丘下;臂上出三叉,桥下Ⅵ、Ⅶ、Ⅷ;

四体一交叉,Ⅸ、Ⅹ、Ⅺ、舌下。

11.脑干内的核团与功能柱位置?各柱包括何主要核团?位置如何?

A.躯体运动柱:最内侧,邻近正中线

   动眼神经核:中脑上丘       滑车神经核:中脑下丘

   展神经核:面神经丘深方     舌下神经核:延髓舌下神经三角内

B.一般内脏运动柱:A的外侧,界沟内侧

   动眼神经副核:中脑上丘,动眼神经核背内侧

   上泌涎核:脑桥网状结构中

   下泌涎核:延髓橄榄上部的网状结构中

   迷走神经背核:延髓内侧丘系交叉至橄榄中部平面,迷走神经三角内

C.特殊内脏运动柱:躯体运动柱腹外侧

   三叉神经运动核:脑桥中部网状结构背外侧

   面神经核:脑桥下部

疑核:延髓上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的网状结构中

副神经核:锥体交叉至C4或C5脊髓节段的前角背外侧

D.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

   孤束核:界沟外侧,内侧邻一般内脏运动

E.一般躯体感觉

   三叉神经中脑核:从三叉神经脑桥核上端至上丘平面

   三叉神经脑桥核: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运动核的外侧

   三叉神经脊束核:颅侧端与三叉神经脑桥核相续,尾侧在C1C2节段与后角第Ⅱ层相续

F.特殊躯体感觉:内脏感觉柱外侧

   前庭神经核:自橄榄中部延至脑桥下部

   蜗神经核: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分别位于小脑下脚的背外侧和腹外侧

12.脑干4大丘系起止、走形(交叉部位)、位置及功能?

A.内侧丘系

——薄束核和楔束核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位置与走形: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起)—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中线两旁(延髓)— 被盖腹侧边缘(脑桥)— 被盖腹外侧边缘,红核外侧(中脑)— 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B.脊髓丘脑束

——脊髓灰质第Ⅰ、Ⅳ~Ⅷ层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位置与走形:脊髓丘脑束—— 下橄榄核背外侧(延髓)—— 内侧丘系背外侧(脑桥和中脑)—— 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C.外侧丘系

起: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

止:内侧膝状体

 

位置与走形:双侧上橄榄核及对侧蜗神经背、腹侧核— 被盖腹侧部横行交叉,成斜方体(脑桥中下部)— 转折向上,成外侧丘系—被盖腹外侧缘— 下丘(中脑)—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核

功能:传导双耳听觉

D.三叉丘系

起: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内

止: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位置与走形: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 交叉越边至对侧上行— 三叉丘系—伴行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

功能:传导对侧头面部的浅、深感觉

13.锥体束的形成与走形?

走形:大脑半球额、顶部,躯体运动、感觉区及附近顶叶后部皮质— 端脑内囊至脑干— 中脑脚底—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组成: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初级躯体运动及初级躯体感觉区、运动前区,除头面部投影区)— 内囊后支前部— 中脑大脑脚底3/5的外侧部—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90%的纤维经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细胞外侧核— 四肢肌;10%不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双侧前脚细胞内侧核— 躯干肌

        皮质核束:支配8对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其中面神经核下半与舌下神经核受对侧支配;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运动核、疑核、面神经核上半、副神经核受双侧支配。

功能:控制随意运动,参与上行感觉信息的调控

头面部投影区锥体细胞— 内囊膝— 中脑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 伴行皮质脊髓束— 脑桥和延髓— 发纤维至脑神经运动核

14.薄束核、楔束核、脑桥核、黑质、下橄榄核的位置及功能?

薄(楔)束核:延髓下部的薄(楔)束结节深面,接受薄(楔)束纤维终止,发出的纤维绕中央灰质形成弓状纤维,在中央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构成内侧丘系背外侧。它们是传导深部感觉的中继核团

脑桥核:位于脑桥基底部。大脑皮质(同侧)— 皮质脑桥束— 脑桥

         小脑纤维越过中线— 小脑中脚— (对侧)小脑。是大脑皮

         质运动信息的主要中继核。

黑质:中脑脚底和被盖之间。分网状部和致密部。是参与基地核调节随意运动的关键结构,  致密部还参与中脑对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投射

下橄榄核:延髓上部,橄榄深面,水平切面上呈袋口向内的囊型灰质团块。发出的橄榄小脑纤维越边,与脊髓小脑后束共同组成小脑下脚。主要参与小脑对运动的控制,以及对运动的学习记忆和对反射的修饰。

15.腮弓衍化的骨骼肌为?

咀嚼肌、表情肌(面肌、颈阔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16.小脑上、中、下脚与何结构相连?各包括什么纤维束?

上脚——中脑    传入F:脊髓小脑束、三叉小脑束

                传出F:齿状核—— 红核和丘脑腹外侧核

中脚——脑桥    传入F:脑桥小脑束。传出纤维非常稀少,为小脑至脑桥的纤维。

下脚——延髓    传入F:脊髓小脑后束、楔小脑束、橄榄小脑束、网状小脑束、前庭小脑束

                传出F:小脑前庭束、小脑网状纤维

17.小脑的位置、分叶、分区及功能?

位置:颅后窝,胚胎发生上与脑桥同源,起于菱脑前部。背侧部借硬

        脑膜形成的小脑幕与枕叶分隔;腹面为脑桥和延髓,借上中下

3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分叶:绒球小结叶    前叶    后叶

分区:蚓部(内侧区) 半球中间部(中间区)半球外侧部(外侧区)

功能: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蚓部和中间部— 旧小脑(脊髓小脑):调控肌张力和肌协调

      外侧部— 新小脑(大脑小脑):协调肌肉运动,共济运动

18.小脑核包括哪些?

由外向内:齿状核  栓状核  球状核  顶核

19.间脑分几部?各部有何主要结构?背侧丘脑的核团分群和组成?丘脑腹后内侧核、外侧

核接受的纤维束是?下丘脑的功能?

A.背侧丘脑

前端:丘脑前结节  后端:丘脑枕  两侧丘脑间:借丘脑间粘合连接

丘脑三大核群:前、内侧、外侧(外侧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

B.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经下丘臂连于下丘,接受下丘臂的听觉F并将其投射到颞叶的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经上丘臂连于上丘,接受视束的视觉传入F并投射到枕叶的视觉中枢

C.上丘脑

从前向后:丘脑髓纹、缰三角、缰联合、松果体、后联合

D.底丘脑

底丘脑核,紧邻内囊内侧,位于黑质内侧部的上方,与苍白球之间有往返的纤维联系,与苍白球同源,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主要抑制苍白球,一侧病变引起半身抽搐

E.下丘脑

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视束、漏斗、正中隆起、垂体

主要核团:

视前区:体温感受器,调节体温

视上区:视交叉上部(调节昼夜节律)、室旁核(催产素)、视上核(抗利尿激素)、前核(加压素)

结节区:漏斗核(弓状核,激素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调控腺垂体的内分泌功能)、背内侧核、腹内侧核(饱食中枢)、外侧部(摄食中枢)

乳头体区:乳头体核和后核

接受的纤维束:

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

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脊丘系

 

20.大脑半球的各叶是靠什么分区的?有哪些主要沟回?

分叶: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等分为五叶

      额叶:外侧裂以上,中央沟之前

      顶叶:外侧裂之上,中央沟之后,顶枕沟之前

      颞叶:外侧裂之下,顶枕沟之前

      枕叶:顶枕沟之后

      岛叶:深藏在大脑外侧裂之内

颞叶的沟回:沟:颞上沟  颞下沟

            回:颞横回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额叶的沟回:沟: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回:中央前回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顶叶的沟回:沟:中央后沟  顶内沟

            回: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和角回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回:

沟裂:顶枕沟、胼胝体沟、扣带沟、海马沟、中央旁沟、边缘支、距状沟、侧副沟

 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旁回钩、海马、齿状回、下托、中央旁小叶、楔叶、舌回、枕颞内侧回、枕颞外侧回

21.基底核包括哪些核?何谓新旧纹状体?损伤状况如何?

基底神经核的特点: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内,因靠近脑底而得名,在背侧丘脑的背外方。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组成。

旧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出现较早(鱼类)

新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出现较晚(爬行类)

纹状体损伤:震颤麻痹——即帕金森氏症,旧纹状体损坏。临床表现为全身肌张力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幅度减小,面部表情呆板,肢体远端伴有静止性震颤。(被动屈曲齿轮状或铅管状肌张力紧张、慌张步态、措丸样动作)

            舞蹈病——Huntington病,新纹状体损害。临床表现为全身肌张力明显降低,上肢和头部做无目的、迅速的和粗大的突发运动;面部有挤眉弄眼、扭嘴吐舌的鬼脸样动作。

22.大脑髓质的组成?有哪三个系?包括哪些结构?胼胝体属何系纤维?可分为几个部分?

A.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穹窿联合。

   胼胝体:由连接左右半球新皮质的F构成,在正中矢状切面上分为嘴、膝、体、压四部分。

B.联络纤维:连接同半球的纤维。包括:弓状F、上纵束、下纵束、钩束、弓形带、扣带

C.投射纤维: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此种纤维大部分经过内囊。

23.语言相关的中枢有几个?其位置(brodmann),功能?

A.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置:额下回后部         分区:Broca 区(44、45区)

功能:说话表达。能分析、综合与语言有关肌肉传来的刺激,并需要与管理口唇、舌和喉肌的运动中枢的配合

临床表现:运动性失语症(失说症)

征候特点: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不能用语言与人对话,构音器官的活动并无障碍,有的能发音但不能构成语言

B.听感觉性语言中枢

  位置:颞上回后部         分区:22

  功能:听话理解,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

  临床表现:感觉性失语症(失听症)

  征候特点: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说的话。虽有说话能力,但言语混乱而割裂,经常答非所问

C.视感觉性语言中枢

  位置:顶下小叶的角回        分区:39

功能:阅读理解。是听觉和视觉信号的联系、整合区

临床表现:失读症

症候特点:患者视觉虽无障碍,但对单字的信号意义完全不理解

D.书写中枢

  位置:额中回后部         分区:8

  功能:书写表达。写出与声音相同的文字,再按脑内语言生理过程所安排次序和方式组合成句。

  临床表现:失写症

  症候特点:患者虽然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看明白,但不能将这些写出来或写出的字句杂乱无章。

24.内囊的定义,分部及各部走行结构?“三偏症”损伤了什么结构?

定义: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是投射F构成的白质板,在两半球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开口向外的双“》《”字型

分部:前肢——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

      后肢——豆状核与丘脑之间。又可分为:豆丘部、豆状核后部、豆状核下部

      膝——前后肢汇合处

走行结构

前肢:额桥束(下行至脑桥核)、丘脑前辐射(丘脑背内侧核投射到额叶前部的纤维束)

膝:皮质核束

后肢:豆丘部: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丘脑中央辐射(丘脑腹后核投射到中央后回的纤维束)  顶枕颞桥束

      豆状核后部:视辐射

      豆状核下部:听辐射

三偏症: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对侧偏瘫——皮质核束与皮质脊髓束损伤

        双眼对侧偏盲——视辐射损伤

25.视觉、听觉中枢在何处?

视觉区:位置: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

        分区:17

听觉区:位置:颞横回

        分区:41、42

26.中央旁小叶在何处,功能?

位置:中央前后回移行为内侧面的部分(中央旁沟和边缘支之间)

前方:初级躯体运动区(补充运动区),计划复杂运动的完成序列和

协调两侧运动

后方:初级躯体感觉区,精确感受对侧半身痛温触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

27.第Ⅰ躯体感觉中枢、运动中枢位置?

初级躯体运动区:位置: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分区:4、6

初级躯体感觉区: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分区:3、1、2

28.何谓嗅脑、海马结构、边缘叶、边缘系统?各包括哪些结构?

嗅脑:与边缘系统关系密切,包括嗅球、嗅束、内外侧嗅束(表面内外侧嗅回)和嗅皮质。

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和相关的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丘脑前核、中脑被盖)组成

边缘叶:在半球内侧面,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包括隔区(中板旁回和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海马旁回和海马结构

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下托

29.深、浅、视听感觉传导通路几级神经元的胞体的位置、交叉及主要相关结构(丘系交叉、斜方体、白质前联合、背外侧束)

  1. 本体感觉通路

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是指肌、腱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分类:

意识性本体感觉:投射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该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两点距离的辨别觉、物理的纹理觉、质地觉等)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投射至小脑皮质,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该路还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1.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

一级:胞体:脊神经节内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节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T5以下的升支形成薄束,T4以上的形成楔束。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二级:胞体:薄束核和楔束核内。由二核发出弓状纤维在中线处左右交叉形成内侧    丘系交叉,继续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后折向上行,成内侧丘系。其在脑桥居被盖前缘,     在中脑被盖居红核的后外侧,向上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三级: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的F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其中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损伤表现:内侧交叉以上症状表现在对侧;内侧交叉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同侧

b.躯体和四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二级神经元

一级: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本体感觉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内侧部进入脊髓

二级:胞体:位于脊髓C8-L3的背核,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和延髓的楔束副核。由背核发出的F在同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脊髓边缘细胞发出的F大部分经白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延髓楔束副核发出的F组成楔小脑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功能:脊髓小脑前、后束传导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楔小脑束传导上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1. 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三级
  2. 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通路

一级:胞体:脊神经节内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的痛温触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导痛、温觉)和内侧部(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入脊髓

   二级:胞体:脊髓灰质后角(Ⅰ、Ⅳ、Ⅴ层)

         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联合斜越上升1或2个脊髓节段,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也含少量不交叉纤维,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入脑干后合并上行称脊髓丘系,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向上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三级: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

     发出F: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临床:脊髓丘脑束以上损伤,症状表现于对侧

  1. 头面部的浅感觉通路:三级

一级:胞体:三叉神经节内

      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黏膜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传导痛、温觉的纤维下降形成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和压觉的纤维上升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二级:胞体: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

      发出F: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级:胞体:丘脑腹后内侧核

      发出F: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

临床:三叉丘系以上损伤,症状表现于对侧;三叉丘系一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同侧

C.视觉传导通路

a.视觉传导通路(三级)

  一级: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

        周围突:至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感细胞)

        中枢突:至节细胞

  二级:视网膜内的节细胞

        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进入颅腔,两侧视神经交叉形成视交叉并延伸为视束(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F交叉,颞侧半不交叉)。终止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三级:胞体: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发出F:形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距状沟两岸。视束中少数F经上丘臂止于上丘和顶盖前区,上丘发出F组成顶盖脊髓束完成视觉防御性反射。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一部分。

  临床: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

        视交叉中央部损伤——患侧视野鼻侧半偏

        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视野鼻侧半偏

        一侧视束、视辐射、视觉区损伤——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损伤,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b.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受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受照对侧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反射通路:视网膜的视觉冲动—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对光反射中枢)—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分布至瞳孔括约肌

临床:一侧视神经损伤:传入信息中断,患侧的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传出信息中断,无论光照哪侧瞳孔,患侧对光反射都消失,但健侧依然存在

D.听觉传导通路:四级

一级:胞体:蜗螺旋神经节内

      周围突: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

      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经内耳道进入颅腔,在脑桥小脚处入脑,止于蜗神经核和后核

二级:胞体:脑干的蜗神经前核和后核

      发出F:大部分横穿内侧丘系成斜方体,越过中线至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形成外侧丘系,少部分F不交叉进入同侧外侧丘系,在脑桥被盖部的外侧上行,大部分止于下丘,少部分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

三级:胞体:下丘

     发出F: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

四级:胞体:内侧膝状体

      发出F: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颞横回。下丘是听觉的防御性反射中枢,下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由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完成听觉的防御性反射

临床:因外侧丘系内含有来自两侧的听觉纤维,单侧外侧丘系、听辐射、听觉区损伤不

致产生听觉明显障碍

位于胶状质背外方的纤维束,称为背外侧束或Lissauer束。胶状质发出短的纤维在此束中上行或下行1~2阶段,但仍终止于本节段或邻近几个节段的胶状质内,参与脊髓节段间的联系。此纤维束参与躯干、四肢痛、温觉的传导

30.锥体系的组成?锥体外系的概念?

锥体系:调节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主要有大脑皮质、纹状体、小脑、丘脑、底丘脑核、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31.何谓上、下神经元?属上下神经元的核团是哪些?

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Ⅴ层的巨形锥体细胞和其他锥体细胞

         轴突:组成锥体束。下行至脊髓前角细胞的纤维束称为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成为皮质核束

下运动神经元:胞体:脊髓的前角细胞和脑干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轴突:脑神经和脊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

              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的最后公路

上运动神经元核团: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Ⅴ层的巨形锥体细胞和其他锥体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核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支配上部面肌的细胞群、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面神经核支配下部面肌的神经元细胞群和舌下神经核)

32.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角膜反射:三叉神经眼支—— 脑桥—— 面神经核—— 眼轮匝肌

瞳孔对光:网膜产生视觉冲动——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

膝跳反射:韧带—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脊髓)— 传出神经— 效应器

33.何谓齿状韧带?蛛网膜粒?

齿状韧带: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的锯齿状韧带,末端附于硬脊膜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的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形成

34.脑脊液产生及循环途径?何谓脑屏障?

产生及循环:侧脑室的脉络丛分泌— 室间孔— 第三脑室(汇合第三脑室产生的脑脊液)—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汇合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 蛛网膜下腔— 大脑半球脊侧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血液

脑屏障:在中枢系统中对物质在毛细血管或脑脊液与脑组织间运转过程中进行一定的限制或选择的结构

35.脑和脊髓的被膜有几层?各层主要形成何结构?

脑:硬脑膜、脑蛛网膜、软脑膜

脊髓: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软脊膜

硬脑膜深入各补脑之间的板状隔: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膈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蛛网膜下隙在某部扩大成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脚间池、交叉池、桥池

软脊膜:齿状韧带

36.硬脑膜窦及大脑大静脉回流?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海绵窦          岩上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上矢状窦

岩下窦

37.侧脑室、第三、四脑室的位置?

侧脑室: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内含脑脊液

第三脑室: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空间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形如帐篷,顶朝小脑,底为菱形窝

38.硬膜下腔、蛛网膜下腔位于何处?

硬膜下腔: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

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较宽阔部位,充满脑脊液

39.何谓海绵窦,位于何处?窦内及窦壁穿行何结构?

海绵窦:蝶鞍两侧,是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呈海绵状,两侧借横支相连。

窦内:颈内动脉、展神经

外侧壁:自上而下,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

40.何谓大脑动脉环?其构成如何?意义?

概念:Willis环,位于大脑底部,蝶鞍上方,围绕视交叉、灰结节、

脑垂体及其漏斗和乳头体

构成:不成对的前交通动脉、成对的大脑前动脉的起始段、成对的颈内动脉末段、成对的后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后动脉起始段

意义: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吻合,正常情况下,两侧椎A和颈内A血很少混合,各有供应区。但当此环的某支阻塞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此环使血液重新分配而起到代偿作用

41.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内侧面的动脉?

外侧面:大脑前A(颈内A分支)、大脑中A(颈内A分支)

内侧面:大脑前A、大脑后A(基底A分支)

42.脊髓的动脉供应?

脊髓前A、脊髓后A、根髓A

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即椎动脉和节段性动脉。

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在下行过程中,不断得到节段性动脉分支的补充,以保障脊髓足够的血液供应

 

 

 

周围神经系统复习

  1. 脊神经的分部和各部的数量

答:分部: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2.脊神经前后根和前后支的区别

答:前根连于脊髓前外侧沟, 由运动性神经根丝构成;

后根连于脊髓后外侧沟,由感觉性神经根丝构成。

前支是脊神经干发出的最粗大分支,为混合性神经支。前支与其他分支相比,神经纤维的含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主要涉及躯干前、外侧部和四肢的肌肉及皮肤。

后支是脊神经干发出的一系列向躯干背面走行,分布于项部、背部和腰骶部的分支,亦为混合性神经支。

 

3.颈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皮支浅出位置、肌支位置及分布的结构)

答:组成:由第1~4颈神经前支相互交织构成

    位置:该丛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始端的前方。

主要分支:皮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

          肌支(膈神经、副膈神经)

          交通支(颈襻)

皮支浅出部位: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浅出。

肌支位置:(膈神经)起初在前斜角肌上端的外侧下行,继而沿该肌前面下降至肌的内侧,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入胸后有心包膈血管与其伴行,经由肺根前方,在纵隔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到达膈,最后于中心腱附近穿入膈的肌纤维中。

分布的结构:膈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膈肌的运动,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以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

颈丛尚发出一些肌支支配颈部深层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

                从颈襻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4.臂丛的组成、走行的位置,主要分支及各支的主要支配/分布结构,主要分支损伤后的表现。

答:组成: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交织汇集而成。

位置:该神经丛的主要结构先经斜角肌间隙向外侧穿出,继而在锁骨后方行向外下进入腋窝。进入腋窝之前,神经丛与锁骨下动脉关系密切,恰位于该动脉的后上方。组成臂丛的5条脊神经前支经过反复分支、交织和组合后,最后形成3个神经束。在腋窝内,3个神经束分别走行于腋动脉的内侧、外侧和后方,将该动脉的中段挟持、包围在中间。这3个神经束也因此分别被称为臂丛内侧束、臂丛外侧束和臂丛后束,臂丛的主要分支多发源于该3条神经束。

    分支: 1.锁骨上分支——分布于颈深肌群、背部浅层肌(斜方肌除外)、部分胸上肢肌及上肢带肌。其主要分支有:

(1)胸长神经(C5~C7):起自相应神经根,形成后在臂丛主要结构的后方斜向外下进入腋窝,继沿胸侧壁前锯肌表面伴随胸外侧动脉下行,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外侧份。此神经的损伤可导致前锯肌瘫痪,出现以肩胛骨内侧缘翘起为特征的“翼状肩”体征。

(2)肩胛背神经 (C4,C5):自相应脊神经根发出后,穿中斜角肌向后越过肩胛提肌,在肩胛骨和脊柱之间伴肩胛背动脉下行,分布至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3)肩胛上神经  (C5、C6) 起自臂丛的上干,向后走行经肩胛上切迹进入冈上窝,继而伴肩胛上动脉一起绕肩胛冈外侧缘转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肩胛上切迹处该神经最易损伤,损伤后表现出冈上肌和冈下肌无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2.锁骨下分支:分别发自臂丛的三个束,多为行程较长的分支,分布范围广泛,包括肩部、胸腰部、臂部、前臂部和手部的肌、关节及皮肤。

(1)肩胛下神经  (C5~C7):发自臂丛的后束,常分为上支和下支,分别进入肩胛下肌和大圆肌,支配该二肌的运动。

(2)胸内侧神经  (C8、T1):发自臂丛内侧束,穿过腋动脉和腋静脉之间弯曲前行,后与胸外侧神经的一支汇合,从深面进入并支配胸小肌,尚有部分纤维穿出该肌或绕其下缘分布于胸大肌。

(3)胸外侧神经 (C5~C7):起自臂丛外侧束,跨过腋动、静脉的前方,穿过锁胸筋膜后行于胸大肌深面,并分布至该肌。此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尚发出一支与胸内侧神经的分支汇合,分布于胸小肌。

(4)胸背神经  (C6~C8):发自臂丛后束,沿肩胛骨外侧缘伴肩胛下血管下行,分支分布于背阔肌。乳腺癌根治术过程中清除淋巴结时,应注意勿伤及此神经。

(5)腋神经 (C5,C6):从臂丛后束发出,与旋肱后血管伴行向后外方向,穿经腋窝后壁的四边孔后,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发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余部纤维自三角肌后缘穿出后延为皮神经,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区上部的皮肤,称为臂外侧上皮神经。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位和使用腋杖不当所致的重压,都有可能造成腋神经的损伤,导致三角肌瘫痪。此时表现为臂不能外展,肩部和臂外上部皮肤感觉障碍。由于三角肌萎缩,患者肩部亦失去圆隆的外形。“方肩”

(6)肌皮神经 (C5~C7):自臂丛外侧束发出后,向外侧斜穿喙肱肌,在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下行,沿途发支分布于以上三肌。此外另有纤维在肘关节稍下方,从肱二头肌下端外侧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前臂外侧份的皮肤,称为前臂外侧皮神经。肱骨骨折和肩关节损伤时可伴发肌皮神经的损伤,此时表现为屈肘无力以及前臂外侧部皮肤感觉的减弱。

(7)正中神经  (C6~T1):由分别发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内侧根和外侧根汇合而成。两根挟持腋动脉向外下方呈锐角合为正中神经主干后,先行于动脉的外侧,继而在臂部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下行途中,逐渐从外侧跨过肱动脉至其内侧,伴随同名血管一起降至肘窝。从肘窝继续向下穿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腱弓后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深屈肌之间到达腕部,然后行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键之间,并进入屈肌支持带深面的腕管,最后在掌腱膜深面分布至手掌。

        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没有分支,在肘部及前臂发出许多肌支,其中沿前臂骨间膜前面下行的骨间前神经较粗大,行程较长。正中神经在前臂的分布范围较广,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屈肌和旋前肌。在手部屈肌支持带的下方正中神经发出一粗短的返支,行于桡动脉掌浅支外侧进入鱼际,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群。在手掌区,正中神经发出数条指掌侧总神经,每一条指掌侧总神经下行至掌骨头附近又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神经,后者沿手指的相对缘行至指尖。正中神经在手部的分布可概括为:运动纤维支配第1、2蚓状肌和鱼际肌(拇收肌除外);感觉纤维则分布于桡侧半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皮肤及其中节和远节指背皮肤。

        正中神经极易在前臂和腕部外伤时被损伤,此时出现该神经分布区的功能障碍。旋前肌综合征为正中神经在穿过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起点腱弓处受压损伤后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该神经所支配的肌收缩无力和手掌感觉障碍。在腕管内,正中神经也易因周围结构的炎症、肿胀和关节的病变而受压损伤,出现腕管综合征,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平呈“猿掌”,同时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皮肤及桡侧半手掌出现感觉障碍。

(8)尺神经  (C8,T1):自臂丛内侧束发出后,从腋动、静脉之间穿出腋窝,在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行于肱动脉内侧至臂中份。继而穿内侧肌间隔至臂后区内侧,下行进入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在此由后向前穿过尺侧腕屈肌的起点,行至前臂前内侧份。到达前臂后,尺神经伴随尺动脉,在其内侧下行于尺侧腕屈肌与指深屈肌之间。在桡腕关节上方尺神经发出手背支后,主干在豌豆骨桡侧、屈肌支持带浅面分为浅支和深支,在掌腱膜深面、腕管浅面进入手掌。

        尺神经在臂部不发任何分支,在前臂上部发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从桡腕关节上方发出的手背支,在腕部伸肌支持带浅面转至手背部,发分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和小指、环指及中指尺侧半背面皮肤。浅支分布于小鱼际表面的皮肤、小指掌面皮肤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皮肤。深支分布于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及第3、4蚓状肌。

        尺神经容易受到损伤的部位包括肘部肱骨内上髁后方、尺侧腕屈肌起点处和豌豆骨外侧。尺神经在上两个部位受到损伤时,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屈腕力减弱,环指和小指远节指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各指不能相互靠拢。同时,各掌指关节过伸,出现“爪形手”。感觉障碍则表现为手掌和手背内侧缘皮肤感觉丧失。若在豌豆骨处受损,由于手的感觉支早已发出,所以手的皮肤感觉不受影响,主要表现为骨间肌的运动障碍。                  

(9)桡神经(C5~T1):为臂丛后束发出的神经分支。该神经发出后始位于腋动脉的后方,与肱深动脉伴行,先经肱三头肌长头和内侧头之间,继而沿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后面行向外下,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过外侧肌间隔至肱桡肌与肱肌之间,后继续下行于肱肌与桡侧腕长伸肌之间。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支和深支两终末支。桡神经浅支为皮支,自肱骨外上髁前外侧向下沿桡动脉外侧下行,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背侧,继续下行至手背部,分为4~5支指背神经,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皮肤和桡侧三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桡神经深支较浅支粗大,主要为肌支。该支在桡骨颈外侧穿过旋后肌至前臂后面,沿前臂骨间膜后面,在前臂浅、深伸肌群之间下行达腕关节背面,沿途发支分布于前臂伸肌群、桡尺远侧关节、腕关节和掌骨间关节。因其走行及分布的特点,深支又被称为骨间后神经。

        桡神经在臂部亦发出较多分支,其中肌支主要分布于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关节支分布于肘关节。皮支共有3支:臂后皮神经在腋窝发出后分布于臂后区的皮肤;臂外侧下皮神经在三角肌止点远侧浅出,分布于臂下外侧部的皮肤;前臂后皮神经自臂中份外侧浅出下行至前臂后面,后达腕部,沿途分支分布于前臂后面皮肤。

        桡神经在肱骨中段和桡骨颈处骨折时最易发生损伤。在臂中段的后方,桡神经紧贴肱骨的桡神经沟走行,因此肱骨中段或中、下1/3交界处骨折容易合并桡神经的损伤,导致前臂伸肌群的瘫痪,表现为抬前臂时呈“垂腕”状(图18-12),同时第1、2掌骨间背面皮肤感觉障碍明显。桡骨颈骨折时,可损伤桡神经深支,出现伸腕无力,不能伸指等症状。

 

5.腰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支配的结构

答:组成: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 3 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

    主要分支:

1.髂腹下神经(T12、L1)沿途发支分布于腹壁诸肌,同时亦有皮支分布于臀外侧区、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的皮肤。

2.髂腹股沟神经 (L1)其肌支沿途分布于附近的腹壁肌,皮支则分布于腹股沟部、阴囊或大阴唇的皮肤。

3.股外侧皮神经  (L2、L3)该神经支分布于大腿前外侧部的皮肤。

4.股神经 (L2~L4)股神经在股三角内发出数条分支,其中肌支主要分布于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皮支中有行程较短的股中间皮神经和股内侧皮神经,分布于大腿和膝关节前面的皮肤区。皮支中最长的是隐神经,沿途发支分布于髌下、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的皮肤。除以上分支外,股神经尚有分支至膝关节和股动脉。

5.闭孔神经(L2~L4)闭孔神经发出的肌支主要支配闭孔外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偶见发支至耻骨肌;其皮支主要分布于大腿内侧份皮肤。除这些分支外,闭孔神经也有细小分支分布于髋关节和膝关节。

6.生殖股神经  (L1,L2)生殖支于腹股沟管深环处进入该管,随管内结构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随子宫圆韧带分布于大阴唇)。股支则穿过股鞘和阔筋膜分布于股三角区的皮肤。

 

6.骶丛的组成、主要分支的穿行部位、主要支配结构及损伤后的表现

答:组成:由来自腰丛的腰骶干和所有骶、尾神经前支组成。

    分支:骶丛发出的分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短距离走行的分支,直接分布于邻近的盆壁肌,如梨状肌、闭孔内肌和股方肌等;另一类为走行距离较长的分支,分布于臀部、会阴、股后部、小腿和足部的肌群及皮肤。后一类分支包括:

1.臀上神经(L4,L5,S1) 由骶丛发出后,伴臀上血管经梨状肌上孔出盆腔至臀部,行于臀中、小肌之间。在两肌之间其主干分为上、下两支,分布于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2.臀下神经(L5、S1、S2) 离开骶丛后,伴随臀下血管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至臀部,行于臀大肌深面,发支支配该肌。

3.股后皮神经(S1~S3) 自骶丛发出后,与臀下神经相伴穿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面下行,达其下缘后浅出至股后区皮肤。该神经沿途发分支分布于臀区、股后区和腘窝的皮肤(图18-18)。

4.阴部神经(S2~S4) 从骶丛发出后伴随阴部血管穿出梨状肌下孔至臀部,随即绕坐骨棘经坐骨小孔进入会阴部的坐骨肛门窝。在阴部管内紧贴坐骨肛门窝外侧壁前行,由后向前经过肛三角和尿生殖三角,沿途发支分布于会阴部的肌群和皮肤以及外生殖器的皮肤。该神经干在会阴部的主要分支有:肛神经(直肠下神经)、会阴神经和阴茎(阴蒂)背神经。肛神经分布于肛门外括约肌和肛门部皮肤;会阴神经与阴部血管伴行分布于会阴诸肌以及阴囊或大阴唇的皮肤;阴茎背神经或阴蒂背神经行于阴茎或阴蒂的背侧,分布于阴茎或阴蒂的海绵体及皮肤。

5.坐骨神经(L4,L5,S1~S3) 为全身直径最粗大、行程最长的神经。坐骨神经从骶丛发出后,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至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的中点深面下行到达股后区,继而行于股二头肌长头的深面,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大终支。坐骨神经在股后区发肌支支配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同时也有分支至髋关节。         (1)胫神经  (L4,L5,S1~S3) 为坐骨神经本干的延续,在股后区下份沿中线下行进入腘窝,其后与位于深面的腘血管相伴下行至小腿后区、比目鱼肌深面,继而伴胫后血管行至内踝后方,最后在屈肌支持带深面的踝管内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两终支进入足底区。足底内侧神经在拇展肌深面、趾短屈肌内侧前行,分支分布于足底内侧肌群,足底内侧半皮肤及内侧三个半足趾跖面皮肤。足底外侧神经在拇展肌和趾短屈肌深面行至足底外侧,发支分布于足底中间群和外侧群肌,以及足底外侧半皮肤和外侧一个半趾跖面皮肤。

         胫神经在腘窝和小腿后区尚发出许多分支:其中肌支分布于小腿后群诸肌;皮支主要为腓肠内侧皮神经,该皮支伴小隐静脉下行,沿途分支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并在小腿下部与来自腓总神经的腓肠外侧皮神经吻合为腓肠神经。腓肠神经经外踝后方至足的外侧缘前行,分布于足背及小趾外侧缘皮肤;关节支则分布于膝关节和踝关节。

                   胫神经损伤后由于小腿后群肌收缩无力,主要表现为足不能跖屈,不能以足尖站立,内翻力减弱。同时出现足底皮肤感觉障碍。由于小腿后群肌功能障碍,收缩无力,结果导致小腿前外侧群肌的过度牵拉,使足呈背屈和外翻位,出现所谓“钩状足”畸形。                     

(2)腓总神经  (L4,L5,S1,S2) 在腘窝近侧端由坐骨神经发出后,沿构成腘窝上外侧界的股二头肌肌腱内侧向外下走行,至小腿上段外侧绕腓骨颈向前穿过腓骨长肌,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两大终末支。腓浅神经分出后初在腓骨长肌深面下行,继而续行于腓骨长、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沿途发支分布于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终支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浅出为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的皮肤。腓深神经分出后在腓骨与腓骨长肌之间斜向前行,伴随胫前血管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继而在胫骨前肌与拇长伸肌之间下行,最后经踝关节前方达足背。沿途发支分布于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及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

        腓总神经的分布范围主要包括小腿前、外侧群肌和足背肌以及小腿外侧、足背和趾背的皮肤。除此之外,腓总神经尚有分支至膝关节前外侧部和胫腓关节。腓总神经发出的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面皮肤,并与来自胫神经的腓肠内侧皮神经吻合。

        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的位置最为表浅,易受损伤。受伤后由于小腿前、外侧群肌功能丧失,表现为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行走时呈“跨阈步态”。同时小腿前、外侧面及足背区出现明显的感觉障碍。

 

7.各脑神经的纤维性质及主要支配结构和分布范围

答:

单纯感觉性

Ⅰ嗅神经(特殊内脏感觉性纤维)

  起自嗅黏膜的嗅细胞,周围突分布黏膜上皮,中枢突由嗅丝经筛孔至嗅球,传导嗅觉冲动

Ⅱ视神经(特殊躯体感觉性纤维)

  视网膜内的节细胞轴突— 视神经— 视神经管— 视交叉— 视束— 间脑外侧膝状体,传导视觉冲动

Ⅷ前庭蜗神经(特殊躯体感觉性纤维)

  前庭神经:传导平衡觉

蜗神经:传导听觉

单纯运动性

Ⅲ动眼神经(一般躯体运动+一般内脏运动)

  一般躯体: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

  一般内脏: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Ⅳ滑车神经(一般躯体运动)  支配上斜肌

Ⅵ展神经(一般躯体运动)  支配外直肌

Ⅺ副神经(特殊内脏运动) 

   颅根: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

   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Ⅻ舌下神经(一般躯体运动)  支配舌内肌、舌外肌

混合性

Ⅴ三叉神经

特殊内脏运动:支配咀嚼肌群(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一般躯体感觉:面部皮肤、眼及眶内、口腔、鼻腔、鼻旁窦的黏膜、牙、脑膜,管理头面部的痛、温、触、压觉。

Ⅶ面神经

  特殊内脏运动(面神经核——脑桥):支配表情肌

  一般内脏运动(上泌涎核——脑桥):支配泪腺(岩大神经、翼腭神经节)、下颌下腺(下颌下神经节)、舌下腺、腭与鼻粘膜腺的分泌

  特殊内脏感觉(孤束核——延髓):分布于舌前2/3味蕾

Ⅸ舌咽神经

  特殊内脏运动(疑核):茎突咽肌

  一般内脏运动(下泌涎核):控制腮腺分泌

  特殊内脏感觉(孤束核):舌后1/3味蕾

  一般内脏感觉(孤束核):舌后1/3、咽、咽鼓管、鼓室等处的黏膜以及颈动脉窦和颈动        脉小球

  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分布于耳后皮肤

Ⅹ迷走神经

  特殊内脏运动(疑核):支配咽喉肌

  一般内脏运动(迷走神经背核):控制颈、胸和腹腔脏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一般内脏感觉(孤束核):分布于颈部、胸腔和腹腔的脏器,传导一般内脏感觉

  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分布于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肤与硬膜

 

8.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答:动眼神经——眼外斜视、上睑下垂;对光及调节反射消失

    滑车神经——眼不能外下斜视

    展神经——眼内斜视

    三叉神经——头面部感觉障碍;咀嚼肌瘫痪

    面神经——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口角歪向健侧、鼻唇沟变浅;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腔和腭的腺体分泌障碍;舌前2/3味觉障碍

    舌咽神经——腮腺分泌障碍;咽后与舌后1/3感觉障碍、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觉丧失

    迷走神经——心动过速、内脏活动障碍;发声困难、声音嘶哑、呛咳、吞咽障碍

舌下神经——舌肌瘫痪、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9.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答: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较大差别,现就其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简述如下:

(1)支配的器官不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一般都受意志的控制;内脏运动神经则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控制。

(2)神经元数目不同: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骨骼肌只有一个神经元。而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在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交换神经元,由节内神经元再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须经过两个神经元(肾上腺髓质例外,只需一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纤维。节后神经元的数目较多,一个节前神经元可以和多个节后神经元构成突触。

(3)纤维成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而内脏运动神经则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多数内脏器官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详见后述)。

(4)纤维粗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是比较粗的有髓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纤维则是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的细纤维。

(5)节后纤维分布形式不同: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形式和躯体运动神经亦有不同,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内脏运动神经的效应器,一般是指平滑肌、心肌和外分泌腺。内分泌腺如肾上腺髓质、甲状腺和松果体等,也受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的终末与效应器的连接,缺少像躯体运动神经那样单独的末梢装置,而是常以纤细神经丛的形式分布于肌纤维和腺细胞的周围,所以从末梢释放出来的递质可能是以扩散方式作用于邻近的多个肌纤维和腺细胞。

 

10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周围神经节的区别

答:

交感神经周围部:(颈、胸、腰、盆部)

周围神经节——椎前节、椎旁节

副交感神经周围部:(颅部:行于动眼、面、舌咽、迷走神经内;骶部:盆内脏神经)

周围神经节——器官旁节、器官内节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脊髓:T1~L2或L3中间外侧核)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脊髓:S2~S4骶副交感核;脑干:动眼神经副核,上、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11.白交通支与灰交通支的区别

答:白交通支由发自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的有髓神经纤维构成,其纤维成分属于内脏运动纤维,源于脊髓灰质侧角的多极神经元;

灰交通支为发自交感干的无髓神经纤维,由起于交感干的节后神经纤维构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总结
解剖学复习资料(神经系统1)
脑的解剖与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脑干精讲
神经系统习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