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补气药:让您浑身有劲!

    补气的药材有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白术、大枣、甘草、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等,都有补益脾气、补益肺气的作用。此外,人参、西洋参、沙棘还有补益心气的作用,西洋参、山药能够补益肾气,而刺五加可以补益肾气、补益心气。

    补气的中药多性甘、平,此类药材归脾、肺经,仅有少数补气药还能够兼补心气或肾气等。补气药材通常需搭配其他药材使用,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1、人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神农本草经》里讲人参的作用:“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继而引用了这段文字。有人考证说,此处记载的是党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而微苦,微温而不甚燥热,药力强大,为补气强身之要药。既善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又善补脾肺之气,治脾肺气虚诸证;还能补气而生津、安神、益智,治津伤口渴、消渴、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病证】(1)气虚欲脱证。(2)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3)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4)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证。(5)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补元气可用15~30g,文火另煎,与煎好的药液合对,或频频灌之;研粉,一次1g,一日2次;或人丸散。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

    【使用注意】为保证人参的补气药效,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因属补虚之品,邪实而正不虚者忌服。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入脾、肺、肝经。

    2、党参

    【来源】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神农本草经》“上品”第一味药是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开心、明目、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至今在讲到人参功效时,都还引用《神农本草经》。殊不知这是张冠李戴,《神农本草经》所载“人参”,实为党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在解“参”字时说:“参,人参,草药,出上党。”可见在汉代将党参叫作“人参”,后来大约在明代发现了我国东北及朝鲜地区所产的人参,为了区别,遂把产于山西上党的“人参”改称为“党参”。实际上,只要尝一尝便知,党参味甘甜,性微寒几近平,服后无不适;而人参则味甘苦,性热,平人尤其是阳旺者服之则口燥咽干、头晕脱发、烦躁失眠、牙龈鼻腔出血等变症百出。人参非元气大虚之体断不可乱用,而党参平补,不仅治病应用甚广,还可用于养生保健。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补而平,不燥不腻,人脾、肺经。补气之力逊于人参,多用于脾肺气虚之轻症。又兼生津、养血,可治津亏、血虚等证。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主治病证】1)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2)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3)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4)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虽性平,但甘补,故实热证不宜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党参列入人参条目之内。其实,从植物学分类来看,党参属桔梗科,人参属五加科,党参不同于人参。但从药效来看,党参功效与人参相似,故被称为人参的“兄弟”。

    3、西洋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西洋参是在人参的启示下发现的。1714年,法国牧师雅图斯在中国以《关于鞑靼植物人参》为题,叙述了中国人参的外部形态和用途,并附有原植物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协会会刊上。171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森林中找到了与人参外部形态相似的植物,即西洋参。洋参首载于《增订本草备要》,苦寒清泄,甘寒凉补,入心、肺、肾经,为寒补之品,既善补气养阴,又善清火生津,主治气阴两虚。

    【性味归经】苦、微甘,凉。归心、肺肾经。

    【性能特点】本品苦凉清泄,微甘能补,人心、肺、肾经,为凉补之品。既善补气养阴,又善清火生津,主治气阴两虚或阴虚津伤诸证,兼热者尤宜。

    【功效】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主治病证】1)阴虚火旺之咳嗽痰血。2)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3)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另煎,与煎好的药液合兑;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能伤助湿,故阳虚内寒及寒湿者慎服。

    4、太子参

    【来源】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出自《本草从新》:太子参,虽甚细如参条,短紧结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据《本草从新》、《纲目拾遗》、《饮片新参》等书,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现在商品则普遍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虽有滋补功用,但其力较薄。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本品平而偏凉,甘补苦泄,人脾、肺经、补中略兼清泄。功似人参,而药力甚弱、能补气生津,多用于气津两伤之轻症,或兼热者更宜。
    【功效】补气生津。
    【主治病证】1)脾虚食少倦怠,气津两伤口渴。2)肺虚咳嗽。3)心悸,失眠,多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味甘补虚,故邪实者慎服。

   5 、黄芪

    【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温升补,人脾、肺经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此外,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1)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2)自汗,盗汗。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5)气血双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g;或人丸散。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甘温升补止汗,易于助火敛邪,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毒盛者,均不宜服。

     6、白术

     【来源】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在《神农本草经》中,白术和苍术被统称为术,列为上品,称其“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而在《本草纲目》记载:“白术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膝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温苦燥,入脾、胃经,主以温补扶正,兼能祛除水湿。善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治脾胃气虚、脾虚水肿、痰饮、表虚自汗及胎动不安。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病证】1)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2)脾虚水肿,痰饮。3)表虚自汗。4)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人丸散。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燥伤阴,故津亏燥渴、阴虚内热者不宜服。

    7、山药
    【来源】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薯预又作薯蓣,是山药的古名,始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在《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药材,有“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薯蓣由于唐代宗叫李豫,为避讳而改为薯药,又因为宋英宗叫赵曙,为避讳而改为山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平补虚,归脾、肺、肾经、虽药力平和,但兼涩敛之性。既平补气阴,为治气虚或气阴两虚之佳品。又滋阴益气而生津、为治肾阴虚及消渴所常用。还固精止带,为治肾虚不固之要药。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主治病证】(1)脾虚气弱之食少便溏或泄泻。(2)肺虚或肺肾两虚的喘咳。(3)肾阴虚证,消渴证。(4)肾虚遗精、尿频、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人丸散。健脾止泻宜炒用,补阴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养阴收敛助湿,故湿盛中满者不宜服。

    8、甘草
    【来源】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神农本草经》把甘草列为“上品”。公元五世纪的名医陶弘景所辑的《名医别录》,称她为美草、蜜草,还有“国老”样的尊称。《本草纲目》说甘草“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敷金疮,久服轻身延年。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肺、心经。
    【性能特点】本品味甘性平,主人脾、肺经,兼人胃、心经。既益气补中,又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祛痰止咳、解毒。蜜炙平而偏温,补气缓急力强;生用平而偏凉,能泻火解毒。

    【功效】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上止痛,缓和药性。
    【主治病证】1)心气虚的心动悸、脉结代。2)脾虚乏力、食少便溏。3)咳嗽气喘。4)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5)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6)调和诸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10g;或人丸散。泻火解毒宜生用,补气缓急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味甘,易助湿壅气,故湿盛中满者不宜服。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均忌同用。大剂量服用甘草,易引起浮肿,故不宜大量久服。

    9、刺五加

    【来源】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五加始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刺五加,以五叶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五加治风湿,壮筋骨,其功良深,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

    【性味归经】甘、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补辛散温通,微苦能泄。人脾经善补气健脾,人肾经善益肾强腰,人心经善养心安神,走脉络善活血通络。

    【功效】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络。

    【主治病证】1)脾虚乏力,食欲不振,气虚浮肿。2)肾虚腰膝酸软,小儿行迟。3)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4)胸痹心痛,痹痛日久,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20g;或浸酒,或入丸散。

    10、大枣
    【来源】鼠李科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大枣起源于我国,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大枣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称其:“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糖、气血亏虚”等疾病。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温,能补能缓,入脾、胃经。既补中益气,又养血安神,为气血双补之品。与峻烈之品同用,能调和药性、健脾护胃。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主治病证】1)脾虚乏力、食少便溏。2)血虚萎黄,血虚脏躁。3)缓和峻烈药的药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人丸剂当去皮、核,捣烂。

    【使用注意】本品甘温,易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食积、虫积、龋齿作痛及痰热咳嗽者忌服。
    【使用注意】本品甘苦辛温,能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者慎服。

    11、红景天
    【来源】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的干燥根和根茎。中国古代第一部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将红景天列为药中上品,服用红景天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能补肾,理气养血,主治周身乏力、胸闷等;还具有活血止血、清肺止咳、解热,并止带下的功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红景天,本经上品,祛邪恶气,补诸不足”是“已知补益药中所罕见”。

    【性味归经】甘、苦,平。归肺、心经。
    【性能特点】本品主以甘补,兼以苦泄,性平偏凉,人肺、心经。能益气、平喘、活血通脉,善治气虚体倦、久咳虚喘,以及气虚血瘀、血脉不畅所致诸证,兼热者尤宜。

    【功效】益气,平喘,活血通脉。
    【主治病证】1)气虚体倦。2)久咳虚喘。3)气虚血瘀之胸痹心痛、中风偏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人丸散。

    12、绞股蓝
    【来源】葫芦科植物绞股蓝的干燥全草。始载于明代朱橚《救荒本草》,云:'绞股蓝,生田野中,延蔓而生,叶似小蓝叶,短小较薄,边有锯齿,又似痢见草,叶亦软,淡绿五叶攒生一处,开小花,黄色,亦有开白花者,结子如豌豆大,生则青色,熟则紫黑色,叶味甜。'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脾、肺、肾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补苦泄,寒能清解,人脾、肺、肾经。能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治气虚兼热、痰热咳喘、热毒疮痈、癌肿。

    【功效】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主治病证】1)气虚乏力,气津两虚。2)痰热咳喘,燥痰劳嗽。3)热毒疮痈,癌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研末吞,3~6g;亦可沸水浸泡代茶饮。

    【使用注意】少数患者服药后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头晕等不良反应,应加以注意。

    13、五指毛桃

    【来源】为桑科榕属植物粗叶榕,以根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地,越南、柬埔寨也有分布。据清·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记载“五爪龙,别名五龙根,火龙叶,木本,其叶五歧,有毛,而气清香”。

    【性味归经】甘,微温。入脾、肺、肝经。

    【功能主治】健脾化湿,行气化痰,舒筋活络。用于肺结核咳嗽,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脾虚浮肿,病后盗汗,白带。

    【用法用量】 0.5~2两。

附一:常见补气中成药

    1、四君子丸:由党参、白术(麸炒)、茯苓、炙甘草组成。方中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不热不燥,适度施力温补中气,就像温文尔雅的君子,因此叫“四君子”,此方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益气健脾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2、六君子丸:在四君子丸组方基础上加上半夏(制)、陈皮。因此除了补脾益气功效外丶,还有燥湿化痰作用。用于脾胃虚弱,食量不多,气虚痰多,腹胀便溏。
    3、香砂六君丸:在六君子丸组方基础上加上木香、砂仁。因此除了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外,还兼有和胃作用。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燃衡,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4、补中益气丸:由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谈慎、陈皮、生姜、大枣组成。党参和炙黄芪益气,当归补血;炙甘草和白术健脾调胃;柴胡、升麻升举阳气;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共凑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功效。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注意不适用于恶寒发热表证者,暴饮暴食脘腹胀满实证者以及高血压者。
    5、参苓白术丸: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6、人参健脾丸:由人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炙黄芪、当归、酸枣仁、远志。健脾益气,和胃止泻,兼有安神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7、人参归脾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蜜炙)、当归、木香、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组成。除了健脾益气,还兼补血功效。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面色萎黄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崩漏、带下诸症。
    8、黄芪颗粒: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用于气短心悸,虚脱,自汗,体虚水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疮口久不愈合。
    9、五加参蛤蚧精:由刺五加、蛤蚧、肉苁蓉、人参、人参露组成。补肺气含段敬、益精血。用于元气亏损,肺虚咳嗽,病后衰弱。
    10、人参茎叶皂苷胶囊:人参茎叶皂苷。健脾益气。用于气虚引起的心悸,气短,疲乏无力,纳呆。呼吸气短、动则气促、声低懒言、面色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大,甚则虚热自汗、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附二:常见补气药材简介

    《人参》——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苦、甘),入经(心、脾、肺、肾),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黄芪》——药类(补气),药性(微温),药味(甘),入经(脾、肺),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
    《白术》——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苦甘),入经(脾、胃),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甘),入经(脾、肺、肾),功效(补脾、养胃、益肺、补肾、生津、涩精)。
    《甘草》——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甘),入经(心、脾、胃、肺),功效(益气、补脾、止咳、祛痰、缓急、定痛、调和药性)。
    《炙甘草》——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甘),入经(心、脾、胃、肺),功效(益气、复脉、补脾、和胃)。
    《党参》——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甘),入经(脾、肺),功效(补中、益气、益肺、健脾)。
    《红参》——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苦、甘),入经(心、脾、肺、肾),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
    《西洋参》——药类(补气),药性(凉),药味(苦、甘),入经(心、肺、肾),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太子参》——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苦、甘),入经(脾、肺),功效(益气、生津、健脾、润肺)。
    《紫河车》——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甘、咸),入经(心、肺、肾),功效(益气、养血、温肾、补精)。
    《龙眼肉》——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甘),入经(心、脾),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大枣》——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甘),入经(心、脾、胃),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饴糖》——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甘),入经(脾、胃、肺),功效(益气,补脾,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解毒)。
    《粳米》——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甘),入经(脾、胃、肺),功效(温中、和胃,益气、止泄)。
    《红景天》——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苦、甘),入经(心、肺),功效(益气、活血、通脉、平喘)。
    《楮实子》——药类(补气),药性(寒),药味(甘),入经(肝、肾),功效(补肾,清肝、明目、利尿)。
    《刺五加》——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苦、辛),入经(心、脾、肾),功效(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白扁豆》——药类(补气),药性(微温),药味(甘),入经(脾、胃),功效(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灵芝》——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甘),入经(肝、心、肺、肾),功效(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高丽参》——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苦、甘),入经(心、脾、肺、肾),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土人参》——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甘、淡),入经(脾、肺),功效(补气、润肺、止咳、调经)。
    《土党参》——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甘),入经(脾、肺),功效(益气、补肺、健脾、止咳、下乳)。
    《盘龙参》——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苦、甘),入经(心、肺),功效(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竹节参》——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苦、甘),入经(肝、脾、肺),功效(滋补、强壮、止血、散瘀、止痛、祛痰)。
    《人参叶》——药类(补气),药性(寒),药味(苦、甘),入经(肺、胃),功效(补气、生津、益肺、祛暑)。
    《炙黄芪》——药类(补气),药性(温),药味(甘),入经(脾、肺),功效(益气、补中)。
    《广山药》——药类(补气),药性(平),药味(甘),入经(脾、胃、肺),功效(健脾、养胃、益肺、补肾、生津、涩精)。
    《绞股蓝》——药类(补气),药性(寒),药味(苦),入经(脾、肺、肾),功效(清热、解毒、止咳、祛痰)。
    《五指毛桃》——药类(补气),药性(微温),药味(甘),入经(肝、脾、胃、肺、大),功效(益气、健脾、舒筋、活络、祛痰、平喘、行气、化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用中药材_补气类_自渡子
太子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太子参(孩儿参)
补气药的简单归纳
都叫参,效果差别却那么大,日常调理吃对才有效!
气虚之人,冬季该吃哪种参?4种参,4种正确吃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