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之旅第一辑| 没了解过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认识广东!


“传承有道——广东民俗集锦”是“活力广东·心悦之旅”文化季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小编将会通过广东极具人文地域特征的民俗风情,分三辑向大家展示广东独特的民俗文化。


潮剧,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现有的传统剧目当中最有代表性的,长戏当属《荔镜记》《苏六娘》,折子戏则有《扫窗会》《芦林会》《辩本》《闹钗》《刺梁骥》《闹开封》等。这批剧目剧本紧凑,立意高,唱词文雅,文学价值很高;音乐既保留了传统,也融入了新素材。


一代名伶姚璇秋,可以说是潮剧黄金时代的旗帜人物。也是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正是她,带领着潮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守住这门艺术。

澄海
赛大猪

正月初十七至初十九,是汕头澄海冠山乡每年最热闹的几天。村民们用赛大猪、游神的方式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谓“赛大猪”就是比比谁家养的猪长得最肥最膘。由村里的各个姓氏轮流主持,每年轮两个姓氏。仪式之隆重,场面之壮观实为罕见,遂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盛事。


每年赛大猪都会决出最大的一头,那一头“猪王”便供在所有猪的最前列,并详细地标上重量,一般都有上千斤左右!被决出大猪的那一户人家便成了这一年乡里最光荣的传颂对象,直到来年新的“猪王”诞生才取而代之。

广东
醒狮

广东醒狮,是从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后传入岭南地区渐渐演变为民间流传。出现在明代,起源于佛山。


醒狮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有强烈的英雄崇拜色彩,历来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佛山城乡,特别是南海、顺德,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现已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


湛江的醒狮表演融舞蹈、杂技、武术、美艺于一体,套路新颖,技艺精湛,别具一格,尤其是高难度的桩狮表演步伐灵活,形神威猛,翻腾飞跃,矫健如风,栩栩如生,曾获授“中国醒狮之乡”称号,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以红、黄、蓝、绿、白五色为主的50头醒狮,就是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的农民醒狮队。

南海
开渔节

为了节约渔业资源,现在国家实行“休渔期”,而为期2个半月的“休渔期”一结束称为“开渔”。



每年的南海(阳江)开渔节都蔚为壮观,其中渔家婚嫁庆典巡游和渔家大宴是重头戏。去年500桌渔家大宴摆满阳江市海陵岛海滨路步行街,吸引了5000多名游客、渔民趁着海风齐啖渔家美食,拉开了开渔节的序幕。

渔家婚嫁庆典巡游也绝对不容错过,独特的礼仪,艳丽的服饰,美妙的咸水歌,无不充满了浓郁的疍家渔民水上生活的民俗风情。此胜景只在此处有,他处未可寻。

活动时间:每年7月底8月初

普宁英
歌舞

“英歌舞”表演用的是潮汕方言,已超过400年历史,是潮汕人礼敬神佛的另外一种形式,也是数百年前潮商宴请时用以助兴的手段。最初是根据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的,即便是入宅表演,人数也不会少于18人,很多节奏与杂技动作带有侵略性,带着凛冽威严、镇邪僻恶的气势。


与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不同,英歌舞的国家级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并非家传、世袭,大都是因为个人的“喜欢”而投身这个行业,在他们看来,英歌舞就是生活中自然存在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如果谁家有人被选入英歌舞的队伍,会被认为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

龙舟

作为龙舟赛大省,广东省内各地,特别是珠三角水乡,到了端午时节,各式龙舟大赛便会如火如荼地进行。


无论是龙舟邀请赛,还是乡间赛事都热闹非凡。无论是节前的起龙、训练,到龙舟赛的竞渡(竞标)、游龙,再到赛后的龙船饭,都是大家深入了解岭南水乡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好机会。

而潮汕地区的龙舟不仅可以在水上划,也有在陆地上“跑”的。在潮州市饶平县的所城镇,即可领略当地已传承600余年的独特端午节民俗活动——“大城所游旱龙”,古装扮相的男子肩扛结彩龙舟在城内巡游,以此纪念屈原、祈求平安。已于2015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沙湾
飘色

广州番禺沙湾飘色巡游是广东省汉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色彩艳丽,色梗幼细、造型奇妙别具一格而闻名于海内外。


飘色之所以能飘起来,全靠一条经过精心锻造的钢枝,也就是'色梗',这个神妙的装置,犹如主心骨一样,支撑着屏面和飘色上两个小孩的重量,使他们能坚固而又巧妙地竖立在飘色板上。


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岁的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一般由3岁上下的小孩扮演。

五华提线
木偶

五华提线木偶戏于明初流行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还创新了不少高难度绝技,如舞狮、拉二胡、吹哨呐、耍扇、拔剑、射箭、翻筋斗、喷火、书法等,达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效果。


五华县木偶剧团团长李新贤于2000年开创的木偶书法表演被誉为'天下一绝',小木偶举手、握笔、蘸墨、运笔,遒劲有力的书法便跃然于纸上……更让人吃惊的是其书写速度和效果几乎与常人无异,精湛技艺堪称一绝,此绝活在国内仅有两人掌握。

泥鱼

装泥鱼是广东的捕鱼方法,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40多年历史。由于泥鱼表皮非常光滑,经常在浅滩上跳跃或爬行,很难徒手捕捉,村民们根据泥鱼喜在泥洞里出没的习性,琢磨出了用笼子诱捕的办法,而'装'在广东方言里即'诱捕'之意。


2010年06月20日,正式成为新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装泥鱼”集传统手工编织和捕鱼技艺于一身,在斗门区乾务镇广大滩涂地区广为流传。

但现在了解“装泥鱼”的人越来越少,况且泥鱼生活的自然滩涂也越来越少,让这一传统习俗越来越无“用武之地”,“装泥鱼”的场景难得一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俗醒狮
广东民俗“醒狮”
广东味道:珠海酱油焗泥鱼!
壕!正月十六揭阳新亨摆全猪全羊,快来围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潮民俗之醒狮
广东醒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