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中国通史简编》学中国历史

《中国通史简编》是范文澜先生的力作,是其在延安时期,按照中宣部要求编写的一部旨在为干部补习文化所用的通用历史教材。《中国通史简编》的编写,由原计划只编写十几万字到最后没有收住达五十多万字,由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几位同志分工写到最后实际由其一个人完成,历时两年多才陆续完成,内容跨度从原始公社到鸦片战争之前的全部中国历史,鸦片战争之后的内容编入另一部著作《中国近代史》中。

范文澜先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正因其思想认识之深刻,奠定了这位历史学家被名副其实地加冠为“马克思主义史观”历史学家,被誉为“新史学宗师”。

《中国通史简编》和他的另一部力作《中国近代史》,被认为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范文澜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熟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他的著作的独特风格。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于很多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势力、思想流派的评论,范先生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其对人民大众的态度如何、对推动社会前进起多大作用等,开创了历史评论的新视野。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范先生笔下《中国通史简编》中关于中国史的发展脉络。

作为中国人,谈起中国历史谁都能说个子丑寅卯,但真正细究起来,又未必能够说的全面准确,其中的原因就是:碎片化的东西多体系化的内容少,模块化的东西多串联式的内容少,表面上的东西多内在原因了解少。《中国通史简编》在编写时,每章结尾部分都有一个简短的总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此,总而概之,整个中国历史就给串联起来了。这里,为方便记忆和利于理解,我们把它区别为二十“阶”,寓示中国历史像台阶一样,我们一步步登堂入室去了解。

第一阶:原始公社时代--禹以前(远古至前2198年)

中国历史,关于远古的传说,有的出自后世推想,有的出自异族传说的残余,比较有系统的历史,可以承认从黄帝开始。

中国中部黄河南北,是平原肥沃的地区,住在周围的各民族都想迁徙进来。因此成为各种族斗争的舞台,也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场所。根据假设推论:最初居住中国中部的,应该说是羌族(炎帝)和蛮族(蚩尤)。东部属夷族,西部属黄帝族。黄帝族向东伸展;炎帝被蚩尤追逐而向黄帝求援,黄帝攻杀蚩尤,炎黄两族开始联合和同化,共同对抗顽强的蛮族;尧舜禹时代,组织黄帝族为主羌炎族为辅的部落大联盟。禹武功最大,压迫蛮族退回长江流域,中国中部成为黄帝族的根据地。现代的中华民族,是吸收无数民族,在一定文化一定民族的基础上,经四五千年的长期斗争和融化,才逐渐形成起来。这里所谓民族基础,无疑地应该说是从黄帝传下的华族(周代称华族,汉以后称汉族)。仰韶文化被认为是黄帝族的文化。

从黄帝到禹的社会制度,是原始公社制度。

以上,将《中国通史简编》有关内容概要阐述,把握了《中国通史简编》的核心关切,就是首先确立编写中国通史的民族基础,即华族或汉族是整个中国的主流民族,其他族都是少数民族也或是《中国通史简编》所称的异族。

第二阶: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到奴隶占有制度时代--夏商(前2197至前1122年)

禹之后,其子启继位,夏代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同时,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俘虏的增加,私有财产逐渐发展到一定程度,私有制度就代替公有制度。私有制度的发生,是当时社会的大进步,但同时也就带来了人剥削人的灾难。夏朝自禹至桀共17位君主,桀骄奢无道国力衰败,此时,东方新起的商部族(商在黄河中下游,更靠近东方),生产力比夏先进,发展到商汤时,其利用夏桀内部的阶级矛盾,攻灭夏建立相当大的商王国。

商朝时期,国家组织已确立(甲骨文国字写作“或”,口指人口,戈指武力,但还没有加上一个口,因为那时候荒地广阔,随意开拓,不需要什么疆界)。商正是奴隶制占主要地位的时代,但公社制度依然还保存很大的残余;同时,封建制度在商代已经孕育着(见于卜辞,有侯虎、侯喜、侯光,及攸侯、周侯、杞侯、亚侯等,这些都分封的结果),这种制度扩大起来,就成为周朝的大封建。商代生产工具,已经不是石头而是金属。商代采取嫡长子制,从第十四代武乙起,才改为父子相传,这是世袭制度进一步的发展。

商朝自商汤至纣共有31位国君,商纣与夏桀同样骄奢无道,国力衰败、人心尽失,周武王组织许多友邦和蛮夷小国,在牧野(河南汲县)誓师伐纣,纣兵七十万不战溃败,周朝建立。

第三阶:封建制度开始时代--西周(前1134至前771年)

周是商时代的新兴小国,几十年工夫居然灭殷,这固由于殷代统治阶级极端腐化,同时也由于周已经形成新社会,而新社会必然要战胜旧社会。周朝的新社会就是封建社会,其萌芽在殷代,到周才完备。

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之所以区分东西周,主要是前后两个时期定都分别在咸阳和洛阳,从位置上看一东一西)

西周,是封建制度开始时代。重农是周立国的特点,周农业也确比夏殷发达。发展到姬宫涅时代,有钱的庶民(主要是商人)穿贵族衣服,在朝廷做宫;文字如贵贱贫贤賓(所敬的人)都带贝(货币)字,富字像屋下物多,想见西周商业的发展。

周公臣旦(周武王弟弟、周成王叔叔。此周公即孔子所崇拜的周公,也即孔子年老时所说的我不复梦见周公之周公)削平叛乱,开始大封建,他制定君臣父子夫妇上下亲疏尊卑贵贱等的礼(法规),大礼有三百,小礼有三千,完成周朝的王业。周公真是周朝的圣人,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

西周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周边少数民族自然袭扰不断。西周民族间的战争,主要是东方与诸夷族的战争,南方与楚国(不承认周天子)的战争,西北方与戎狄族的战争。戎狄是中国人给他们的名称,他们自称鬼(方)、混(夷)、犬(戎或夷)、猃狁,中国人把他们看作兽类,用恶字写译音,方、夷、戎等字也是中国人附加的。至周幽王时,周朝出现内乱并与外敌(西戎)勾结杀死周幽王,其子周平王迁都至洛邑(洛阳),西周灭,东周时代开启。

第四阶:列国兼并时代--春秋(前770至前403年)

东周时期,王朝衰落严重,厉害的诸侯打不过,弱小的诸侯保护不了,东周王朝在这段历史期间根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因此史学家们不太愿意将这段时间统称为东周,而是将其划分为春秋与战国(划分的时间有争议,但无论怎么划分,基本都是围绕着韩、赵、魏三家分晋展开的。之所以叫春秋和战国的原因:一是依据孔子的《春秋》和刘向的《战国策》来取名;二是根据多事之秋和战争纷繁的社会性质取名)

春秋时期,东周王朝很是衰弱,但宗法组织还有很大力量。见于春秋时代的大小国家凡一百四十八,其中大国只有楚、齐、晋、秦、吴、越六等国。列国诸候尚不敢篡夺王位,争霸是整个春秋时代政治军事的中心问题,而又主要是在晋、楚两国之间。

春秋时代中国人通称为“华”或“诸华”,中国西部通称为“夏”,东部称“东夏”,总称为“诸夏”。楚是蛮夷,攻伐中国,不仅为了扩大土地,同时也以雄霸华夏为莫大的光荣。因此,楚国君臣,不向中国出兵,算是不胜其职的耻辱。这种争霸的基本性质是华族团结在齐晋盟主周围,与蛮族争夺中国的领导权。

华族是比较团结的,所以利用优势的文化和政治力量,逐渐把异族融化。南方蛮夷被楚统一,由于文化上发展,与诸夏相等,华、夷的界限逐渐消失。东方诸夷没有成立大国,陆续被齐鲁楚吞灭。北方戎夷随着晋国强大而被其消灭,从而给小国燕国有了发展机会。西方戎狄是华族可怕的敌人,但诸戎散居溪谷间有一百多种,因为统一不起来,所以逐渐被秦征服。

到春秋末期,居住中国的异族差不多完全消灭子。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中国奠定了居住权,是经过艰苦斗争才更得到的。

第五阶:兼并剧烈时代--战国(前403至前221年)

晋国韩、赵、魏灭智氏后,周威烈王封魏斯(文侯)、赵籍(烈侯)、韩虔(景侯)为诸候;齐国田和废齐君,周安王封田和为诸候。韩、赵、魏、齐,以及原有秦、楚、燕共七个大国,正式开启战国七雄纷战时代。(本书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为春秋战国分界,另外还有以孔子逝世476年为分界,分法不一)

战国七雄中,秦在函谷关(河南灵宝县)以西;其余韩、赵、魏、齐、楚、燕等六国在关东,称为山东六国。

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渐强,向东出函谷关拟各个击破山东六国。在此过程中,合纵连横成为周旋的主要策略。从燕到楚,南北联合反秦叫做合纵,诱山东各国割地和秦叫做连横。秦国最怕合纵,山东各国玩弄小计谋,恰恰不能合纵,自取败亡。最终,秦各个击破,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全中国。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没有华夷斗争的民族问题(都已被同化),但是北方游牧民族,却不断向南侵袭。落后的游牧民族进攻农业民族,在军事上总是容易获胜,因此保护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受落后民族的破坏,是华族面前的大问题。

秦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民族的国家,消灭了华族内部的互相对立,团结华族一致对外,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当时人民的要求。

第六阶:官僚主义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成立--秦(前221年至前207年)

秦朝开始建立中国民族统一的国家,它的一切制度和设施,都在中央集权这一总目标上面。因为集权的成功,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即官僚主义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成立。

秦始皇创定许多新制度,这种制度战国时代大体已经存在,汉朝又几乎全部继承了这种制度。重要的制度有:皇帝独裁;郡县制;宫制也即设置了自左右丞相至亭长的官僚体制;禁私学(想做官必须“以吏为师”,学习法令);订定文字(由大篆改小篆再到隶书);划一器械(统一全国度量衡);销毁兵器(销毁铜兵器,促进铁兵器的使用);迁徙豪富;抑止末业(即抑止商业)等。

秦朝虽短,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做出了一些影响后世的事。如:兴水利、修驰道,拆毁国内长城,筑万里长城,伐胡越等,这些都含有完成统一,推进生产的意义;但是当时人民还没有很多的积蓄,耗费这样大的人力物力,人民无法负担。另外,求神仙、造宫室、修坟墓,更加重对人民的压榨,全国人民被暴政迫胁作皇帝一人的牺牲,只有起义反抗,能者保存自己的生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涉吴广起义暴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消灭了西周以来最后一个领主。但起义成果被刘邦项羽摄取,最后演变成楚汉争霸。项羽自恃勇力,不会用人,更轻视贫贱出身的刘邦等人。刘邦搜罗各种人才,用其所长(刘邦部下张良是贵族,陈平等是游士,萧何、曹参是县吏,任敖是牢头,樊哙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流氓,鼓越是强盗),了解各人性格,布置对付的方法。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

第七阶:对外扩张时代--两汉(前206年至219年)

刘邦建立汉朝,建都长安,国号汉。习惯上称为前汉或西汉(两汉也是以定都于长安和洛阳,一个在东、一个在西而论定的)。刘邦订定各种制度,大抵采取秦制,略加变通,对人民的基本政策是“让人民休息”。经过六七十年的安定,朝廷积累起极大财富,统治阶级也繁荣富庶;但积蓄的财富并没有让广大人民享用,贫民大量破产流亡,形成严重的阶级对立。

王莽篡汉,国号新。他想均分土地、解放奴婢、抑制商人来解决问题,但触犯富豪的利益,同时对外战争和刑罚暴虐,激发了农民起义。起义均拿“恢复汉朝”作口号,这显然是官僚地主商人的口号,农民盲目地替他们战斗。最终,推翻王莽,农民起义军也被消灭,政权落在豪绅地主兼知识分子刘秀手里。

刘秀是汉朝疏远的宗室,又是借“恢复汉室”名义攫取起义成果,所以夺得政权后依然立国号为汉,由于建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也称后汉。东汉继承西汉的统治方法,对读书人用征辟制度(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官僚主义特别发达,政治非常腐败;马援征服安南(现越南),对匈奴氏羌都获得胜利。

东汉时期,除刘秀和刘昭两们成年皇帝外,其他10位皇帝都是婴幼儿,皇权弱化旁落,外戚和朝臣相继成为实际权力掌握阶级,致使党锢相争恶性循环,政治腐败,农民受尽压迫纷纷起义,但没有富豪知识分子引导,相反被富豪知识分子镇压。

两汉期间,对外扩张是显著特征。统治阶级为缓和社会内部尖锐的矛盾,发动对外侵略,用战争来消灭过剩的人口。从刘彻征伐四夷,开拓扩大疆土,直至东汉灭亡,三百多年,始终保持对外侵略的政策。两汉对外胜利的结果,扩展了土地,建立亚洲唯一的帝国;使中国文化传播到附近各种族,促进外族同化和融入汉民族;从外国输入多种农作物,丰富了中国的物产;佛教和音乐艺术等的输入,影响了中国人精神生活;地理知识扩大,改变以前局促的世界观,养成泱泱大国风的民族性。

两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西汉的新市军、绿林军和赤眉军等起义,东汉的黄巾起义,特别是东汉黄巾起义,持续至东汉末,使两汉的政权受到极大打击。但不管是任何一次农民起义,由于他们没有政治军事知识,缺乏组织和纪律,暴露了农民的纯朴性、保守性、自私性和狭獈性。正是由于农民的愚昧无敌,一次又一次地受豪绅地主们的欺骗,牺牲极大,成就很小,完全证明农民没有进步阶级领导,起义决不会有好的前途。

在两汉的中间时期,王莽企图解决问题,提出了许多办法,可是他没有坚决执行的勇气,被统治阶级反对,就动摇而屈服。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代替了农民起义,最后东汉政权被富家出身的曹操夺去,破落贵族刘备、豪家孙权,也分得一部分土地,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汉转移到了三国。

第八阶:内战时代--三国(220年至264年)

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在位期间,军阀们割据土地,互相攻杀。在长期混战中,曹操获得黄河流域的统一。他在赤壁、汉中两次败北,再不敢轻率大举进攻吴、蜀,军事上形成三个武装集团。吴、蜀两国出产盐铁,粮食足用,在经济上也形成三个独立集团。吴、蜀人口比魏少,因吸收大量中原流亡人,文化技术也各能自立。这样,就出现三国互争的时代。

三国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连年内战。户口骤损十分之九,良田全成荒地,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区,千里不见烟火,军阀内战的罪行,真使人伤心惨目。军阀们屠杀人民,还说自己替人民除暴乱。历史证明,内战是最可怕的罪恶,两汉几百年积累的经济、文化、人口,挡不住内战的残酷的破坏。经过东汉末期和三国的大破坏,此后三四百年,没有恢复过两汉盛况,社会发展呈现出严重的停滞状态。

魏、蜀、吴三国的发展态势,是吴蜀合作协力抗魏,才有灭魏的可能。但这种联盟遭到破坏,弄得孙权对魏称臣,诸葛亮“恢复汉室”的计划也不能实现。中原经五六十年相当的安定之后,实力发展又超过吴、蜀两国,司马氏得接受曹奂禅让(实际是篡位),建立晋朝,在其统治下,攻灭蜀、吴,中国又得到统一。

第九阶:外族侵入时代--两晋(265年至419年)

曹操父子对汉的故事,司马氏照样重演一次,这就成立了晋朝。晋朝成立,国家财富骤增,但统治阶级疯狂享受,政治极端腐化。残酷的剥削,超出人民的生产限度,人民死丧流亡,社会动荡解体。加上八王混战,使崩溃加速发展。

东汉末期,军阀混战,为贪一时之宜,诸军阀借外力以达已之目的;至西晋,八王之乱照样利用外族之力,引狼入室,致使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侵华(被称为五胡乱中华)。最先由匈奴刘渊建立汉国,攻灭西晋。群寇纷起割据,互相屠杀。华族人民迁徙死亡,户口耗损大半。塞外野蛮民族,大量流入黄河流域,落后低级的生活,残暴嗜杀的恶性,破坏华族二三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

北方十六国长期混乱,中国社会受极大的破坏。野蛮落后民族的流入,使华族经济文化不仅停滞而且向后骤退。不过,事物发展的另一面表面,正因外族长期占据中国,致使其文化上、婚姻上逐渐趋向同化,十六国及后来的北朝,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发展着。

特别强调的是,其时的东晋王朝,是有机会与北方合作,一举歼灭异族,但东晋王朝不愿与冉闵合作,来共同驱逐外族,却想乘机取巧,坐收渔人之利。结果魏败燕兴,东晋自保不睱,再没有恢复中原的机会。

第十阶:中国文化南迁时代--南朝(317年至588年)

琅琊王司马睿继承西晋帝统,在建邺(南京)建立东晋皇朝,历一百四年。刘裕篡晋,建立宋朝,历六十年。萧道成篡宋,建立齐朝,历二十三年。萧衍篡齐,建立染朝,历五十六年。陈霸先篡梁,建立陈朝,历三十三年。随灭陈。这就是东晋被灭亡后的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前后不满三百年。

整个南朝,士族享受政治上经济上各种特权,生活非常优裕,朝代改换,士族地位不变。所以南朝士人重家不重国,重孝不重忠,种族耻辱更不在意想中。士族子弟依门阀高低,分享官位,大抵碌碌无能,不堪负担大事。只有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素族寒人,才得藉军功参与政权。军功较大的也就篡夺帝位,建立新朝。刘裕、萧道成、萧衍都是素族,陈霸先更是寒人。他们的迭次篡权,就是最好的说明。

东晋建立,中原士族逃奔江东。因此,黄河流域的文化,移植到长江流域,不仅是保存旧遗产,而且有极大的发展。士族为了自己的享受,对文化和艺术有颇大的发展。西晋以前,长江流域的经济和文化,远落在黄河流域后面;南北朝时代,南方文化超越北方,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唐以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和文化,都落在长江流域后面。唐朝的文化和艺术,是继承南朝并把它扩展起来。

第十阶:异族同化时代--北朝(386年至581年)

东晋时期,北方五胡十六国战乱纷争。拓跋族起西北(都山西大同)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并于东晋元嘉年间吞并黄河流域,一统北方,结束五胡十六国混乱局面。至梁时期(南朝的梁),北魏分东西两魏,高氏篡东魏建齐国(北齐),宇文氏篡西魏建立周国(北周),之后,周灭齐,隋篡周又向南灭陈,南北再合为一个大国。

从西晋末年到隋初统一,华族与许多异族作三百年的长期斗争,鲜卑族在异族中始终居主要地位。隋唐时代,历史上著名人物,十之六七是鲜卑族后裔。

拓跋族侵入中原建立北魏,逐渐接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在拓跋宏继位后,迁都洛阳,改国姓拓跋氏为元氏,鲜卑人迁洛,称河南洛阳人,朝廷议政不得用鲜卑语。拓跋宏(元宏)以后,鲜卑政权衰落,汉人高欢建立鲜卑化的齐朝(北齐),鲜卑人宇文泰建立汉化的周朝(北周)。汉化的周朝战胜鲜卑化的齐朝,这一现象,证明汉族依较高度的文化力量,经过三百年斗争,融化了大量的异民族,黄河流域统治权,势必回到汉族的掌握。

鲜卑族长期停顿在氏族社会阶段上,檀石槐时代,开始转变到奴隶社会,因为军事上的胜利,占领了中国封建制度高度发展的根据地黄河流域,鲜卑族急速提升到封建社会。

拓跋族没有文化,本不能统治中原,可是无耻的士族(地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降附鲜卑,教给他统治的方法,共同剥削汉族平民。汉族平民起初仰望南朝的援救,每遇北伐军来,自动聚众送义租,希望北伐成功,结果总是失望。后来改变方式,任自力反抗压迫,农民起义广大发展,终于摧毁拓跋氏政权。

元宏开始大改鲜卑旧俗,尽量接受中国文化,北朝的封建制度到元宏时代才详备。同时贵族官僚愈益奢侈腐朽,魏从此衰乱不振,佛教的盛行,也成为衰乱的重要原因。

鲜卑化的高齐,华化的宇文周,东西对立,周灭齐,显示华族文化的力量,终于战胜了野蛮的鲜卑人。南北战争,也就是华夷民族的战争,战争中指出谁政治较好,谁内部团结,谁就能获得胜利。

第十一阶:南北统一时代--隋(589年至617年)

上述三阶,把两晋和南北朝分开写,这样是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三个阶段的某些突出特征,但它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朝代的更替交待得不清晰,在讲隋朝前,不妨回顾一下,把脉络理得清楚一点。

司马氏代曹建立晋朝(应该称西晋,其都城在洛阳;相对于东晋都城在南京,地理位置上位西),维持时间只有四十余年,至五胡乱中华时,西晋灭亡。之后,琅琊王司马睿继承西晋帝统,在南方建邺(南京)建立东晋皇朝;在北方,五胡乱中华先后建立十六个主要国家。“十六国”与东晋在时间上是对应的,中国社会尚未进入南北朝时代,之种对应持续了100多年。之后,拓跋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北魏之后又分立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西魏又代以北齐和北周,这是整个北方的朝代演变,统称为北朝。在南方,首先是刘裕篡晋(指东晋),建立宋朝,之后,齐、梁、陈相继篡位,至陈时被隋灭亡,这是整个南方的朝代演变,统称为南朝。

杨坚是北周的外戚,他建立隋朝的路径是:先借北周势力消灭北齐,之后在北周宇文贇死后,他总揽大权,废贇子阐自立,国号隋,年号开皇。之后,由北向南于开皇九年灭陈,南北朝从此统一于隋朝。

杨坚是历史上著名节俭的皇帝,在位二十四年,的确生活相互,减轻剥削,三百年来,人民第一次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同时,杨坚多少懂得民为邦本的意义,所以开皇时代,经济欣欣向荣,户口垦田大量增殖起来。

杨坚对臣属用刑极严,功臣勋旧,诛逐略尽。贵族大姓破家的多,人民利益不小。官吏受贿,即使小物如鹦鹉马鞭等类,发觉处死刑不贷。虽说近乎残酷,却使官吏不敢过于作恶。

杨广弑父继位,却是著名淫侈的昏君。广大兴土木,修建宫室苑囿,倾国力三次征伐高丽,人民不忍残酷榨取,起义遍满全国,统治阶级内部分裂,促使广加速溃灭。杨广想用碉堡政策、屠杀政策来巩固地位,不料绞死自己的恰恰是自己的亲信宇文化及。

人民起义的结果,政权从杨广转到贵族李渊手里。

第十二阶:封建制度发展时代--唐(618年至907年)

隋末杨广的暴政,全国的混战,社会遭受极大的破坏,幸而不到十年,李世民统一了中国。

李世民是一个英明的政治家,在位期间建立制度,节用爱民,确使人民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世民之后,虽然发生不少宫庭政变,经济基础却没有过大的损害,所以在开元天宝年期,唐朝的经济发展到了最高点。

唐在全盛时期,开拓疆域,东北灭高丽,北逾大漠,西邻波斯,南有安南。侵略胜利的别一结果,是大量异族迁入中国内陆。到李隆基天宝朝代,君臣歌舞升平,以为中国无须有兵,子弟当武官,父兄认为可耻。鉴此,很多武官多由异族人担任,尤其是诸道节度使多改用胡人,兵权逐渐落在异族人手中,酿成中唐时代安史为首的大战祸。

中唐国内分裂,外族乘机侵入,北西南三边沦陷,朝廷无力恢复,甚至借外兵从事内战,苟求胜利,在历史上留着可耻的污点。中唐政治中心问题是朝廷与藩镇对立,朝廷占优势,获得暂时的胜利。晚唐政治中心问题是朝廷政权分裂,皇帝废立,权在宦官。

唐对异族不甚歧视,迁居内陆的人数很多,军事上许多将帅是异族人,胡商也得自由往来。唐因疆域扩大,国内外贸易很发达。唐朝航海技术进步,船舶特别巨大,掌握东西海上交通的霸权。工商业尤其是商业,三百年来一直向上发展。新工业制瓷、印刷都已开始,茶叶成为重要商品。

晚唐的腐败和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农民起义被镇压了,接着是军阀大混战,唐朝也就转到五代十国的新时代。

按性质说,五代十国只是唐朝藩镇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三阶:大分裂时代--五代十国(907年至960年)

唐末农民大起义,虽然摧毁了唐朝的旧统治,可是军阀们却代替唐朝的地位,建立许多新政权,一致进行对起义军的镇压。他们彼此间又进行着兼并性的混战,结果中国分割成十几个独立国家,这就是五代十国时代。

五代是指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梁、唐、晋、汉与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抽取有代表性的蜀、吴、南唐、吴越、楚、南汉、闽、南平等十个史称“十国”,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互争的继续状态。

五代十国期间,关中人多往四川,淮南人多往江南。南方战祸比较轻微,可能继续吸引北方流民的迁入。南方军阀除钱镠用乡兵,其余所部将士,几乎全是中原人,他们在割据地掌握政权,可能吸引大量宗族、乡邻前去投靠。南方人口增加,生产力自然跟着上升,从此南方富庶,北方贫苦的局面确定了。南方成立这些割据国家,对人民有减轻负担发展生产的意义。

第十四阶:国内统一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时代--北宋(960年至1127年)

五代发展到后周时期,赵匡胤是后周权臣,发动陈桥驿兵变,篡周自立,国号宋。

赵匡胤知道自己成功太容易了,所以登位以后,专力巩固中央政权,一切设施都含着对内严防的性质,这是他和他的后代坚执不变的国策,因而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宋朝政治上的设施,完全采取分化政策。军制是兵与将分离,使野心将领不能拥兵掘强;官制是官与职分离,使功高震主的大臣,空拥大官号不能获得实权。财政经济上的设施,完全采取满足官僚、地主最大需要的政策。外交上的设施,完全采取屈辱忍耻、纳币求和的政策。

早在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河北平原无险可守,此后金据中原,元灭中原,四百余年严重的外患,这是一个起源。北宋时期,在其北方有契丹国(后改为辽)、西边有西夏,宋与上述两国战和不常,主要是宋委屈求全,实施纳贡政策,勉强求得暂时的和平,这也是中华汉族在与少数民族斗争中少有的屈辱历史。

赵顼时代,感觉到国内虚弱外族侵入的危险,擢用新官僚首领王安石进行改革,旧官僚派代表猛烈反对,两派互争地位,直到亡国才停止。赵佶时代政治腐败达到顶点,南北农民到处起义。北方的女真族建立金国,消灭契丹入侵宋朝。此时,人民立即停止起义,请求合力御侮。但宋朝对内严防的政策即使到此时刻也没有改变,仍然压迫人民,对金恐惧献媚。这完全证明宋朝甘心对外倔服,一定要加紧对内的压迫。

第十五阶:外族侵入北方,南北分裂时代--金与南宋(1127年至1279年)

靖康二年(1127年),赵佶、赵桓随金军北去,自此北宋灭亡。藏匿在河北的康王赵构跑回南京(商邱县),做了宋皇帝(南宋),改元建炎。赵构建立怯懦昏虐的小朝廷,极度发挥对内压迫对外屈辱的能事。南宋依靠投降政策,称臣称侄,偷安苟存了一百五十年。

赵构一贯主张对金议和,起初金强宋强,金人打算吞并中国,后随岳飞、韩世忠等新军兴起,形势逐渐发展为宋强金弱,金人认识这样下去得不到好处;同时,赵构、秦桧等害怕岳飞等功高盖主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金、宋勾结杀害岳飞,金允许赵构称臣献岁币,自此,南北分裂确定。

南宋一代,朝廷竭力提倡程颐学说,赵构、秦桧利用孔、孟、程颐来麻痹人民头脑,维持自己的政权,这也是开了后继统治者用程、朱道学作为统制人民思想的先河。南宋以后历代统治者,无不继承赵构、秦桧的法术,把程、朱道学作为编制人民思想的重要工具。

南宋时期,长江流域主要是两浙路,因水利工程的进步,农产非常丰饶;城市集中大量人口,工商业发展到高度。南宋国库岁入总数超过北宋。广大的北方地区,被野蛮落后的女真族(金朝)统治一百年,生产力遭受极大的破坏。

随着北方蒙古族(金人称为鞑靼)的兴起,其向外扩大的步伐不可阻挡,在其南侵时,腐朽待毙的金、宋两国,不知合谋抵御,反互相攻夺,自耗国力,终于先后灭亡,分裂的中国,在蒙古族武力攻击下统一了。

第十六阶:外族侵占全国  社会衰敝时代--元(1260年至1368年)

一向过着游牧掠夺生活的蒙古部落,在铁木真强大武力下获得了统一。统一之后便向外侵略,向西征服了西夏,铁木真主要的是向西用兵,同时向南的侵略也并不忽视,逐渐消灭金和向南灭宋,至忽必烈时期,吞灭了全中国。

蒙古武力统治中国,把各种族依贵贱分四等,蒙古族自然是第一等,其压迫汉人(汉族及契丹、女真通称汉人)、南人(黄河以南及南宋遗民统称南人)非常残酷,尤其是南人,政治上处在最下层地位,一切都被蒙古人贱视(比如,在朝庭无职庶民不许取名,只许用排行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像四三、重五、六六、五一等)。在元时期,只有朱熹、真德秀的道学,大受尊重和提倡(因为它为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蒙古统治下的元朝,政治极度腐败,残酷的剥削,使极大多数的农民失去土地,投靠地主充当佃户。对外贸易不振,国内商业江浙比较繁盛,其他地域一般在衰疲状态中。朝廷的岁入,主要依靠江浙,人民负担奇重。

正是元朝的残酷统治,激起汉族反蒙斗争此起彼伏。从忽必烈开国时起,始终没有停止过,到托欢铁木耳时代,农民起义的时机成熟了。刘福通红巾军起,全国响应,摧毁了蒙古的统治。朱元璋篡夺红巾军起义成果,举兵北伐,消灭元朝统治,中国又回到了中国人手中。

第十七阶:封建制度更高发展时代--明(1369年至1644年)

朱元璋出身寒门,在元末起义纷起时代,投郭子兴起义军,子兴死而代统余兵,攻占元朝南方诸州县,并消灭其他诸路起义军,统一南方诸省建立明朝,并以此为基础向北灭元,统一全中国。

朱元璋综合历朝的统治经验,创立新制度,所有军政大权,统归皇帝直接行施。这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更进一步的发展,也是政治上一个大的改革,是君主专制政体在明朝最高度的完成。朱元璋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人民有机会直接向皇帝说话,是其创立的各种制度中最好的一种。

朱元璋禁止内阉识字读书,不许干预政事。朱棣时开始重用阉官。此后,司礼监掌印大监成为皇帝的第一代理人,内阁首辅成宾第二代理人。阉官擅权,造成魏忠贤屠杀东林的祸乱;内阁争位,千万邪正两派官员的互斗。明朝政治上最大事件,不外阉官擅权和内阁争位;同时也是亡国的重要原因。

中国边患,历代来自北方和西北方,元朝以后,才有海上侵扰。在与倭寇的战争中,中国失职官吏、不得志儒生多投倭作谋士或向导,大抵真倭不过十中三四,中国奸人却占大多数。宋应昌(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奏称“日本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不止为属国谋利益,朝鲜安,蓟辽自然无患,京师也就巩固了”,在明朝那个时期能有这样高的认识和站位实属不易。

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国际商贸得到发展。但就其本意而言,欧洲人航海是适应了当时商业资本发展的需要,含有进步意义;而郑和航海,主要是求满足皇帝“万国朝贡”的侈心。所以,欧洲因航海通商,收得社会向上发展的效果,中国航海通商,反招至民穷财尽的怨声。也鉴于此,中国海商被朝廷抑阻,官吏勒索,蓄积起来的货币,不能转化成原始积蓄,作发展资本主义的前导。在这向个原因下,中国社会,渐渐落在欧洲的后面了。通商的同时,西方的科学知识也随之传入,如果没有野蛮的满族侵入,明工业可能有巨大的发展,也许同欧洲一样产生资本主义的社会。

洪武时代,元末大破坏的农业逐渐呈现荣繁的盛况,但朱棣以后,土地兼并继续加甚,农民破产流亡到处起义,最后产生全国性的大起义,推倒明朝的统治。另外,自朱棣发起的对外侵略尤其是企图消灭蒙古的战争,加深了蒙汉民族间的仇恨,彼此寻衅报复,进行长期广泛而两败俱伤的战争,这也为居住在东北的满族乘机兴起,继而先灭蒙古再灭中国创造了条件。

第十八阶:外族统治,严格闭关,社会停滞,西洋资本主义侵入时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1644年至1840年)

努儿哈赤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汗国;皇太极改金为清、改女真为满洲,重用文武汉奸,准备入侵中国;明朝政治的极端腐朽,农民起义军的政治短见,吴三桂的开关求援,汉族士大夫的甘心降敌,造成多尔衮、福临入主了中国。

满族是少数的,经济是原始的,文化是落后的,军队是杂奏的,为什么能统治中国并维持长久。主要是由于汉族人民不能齐心协力,联合反抗敌人;其次由于汉族文武官吏、大小地主、八股儒生贪得私利,甘心当汉奸。

清朝最大的矛盾就是汉族人民与整个统治阶级、统治民族间的斗争。一方面,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可以说,除出一部分汉奸,凡是中国人民,没有不热烈参加了抗满斗争,残酷的民族斗争,在清朝史上几乎没有停止过;另一方面,防汉人如防盗贼,只有在危难的时候,才暂信任汉官作自己的助力,一到危难过去,汉官又被轻视或杀逐。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内局势相对稳定,对外用兵获得巨大的胜利,其时的疆域面积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不过,长期用兵引起财政的逐渐困难,随之剥削加重,嘉庆以后,清朝走上衰落的道路。

清朝皇帝要在汉人面前保持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严,不愿意承认中国以外还有同等的国家,皇帝以外还有同样的帝王,自始至终执行严格的闭关政策,致使中国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诸国。

老朽的中国,好比紧密封闭在棺材内的“木乃伊”,一朝与外界新鲜空气接触,不可避免的要腐烂。落后的经济,腐败的政治,昏顽的统治者,凶暴的侵略者,一切罪恶的弱点,在鸦片贸易中全面表现出来。老朽的中国封建社会与新兴的英国资本主义不得不用战争来比赛彼此的力量,这个战争,就是鸦片战争。

以上十八阶就是《中国通史简编》所撰写并经梳理之后的中国史简要发展脉络。鉴于作者生长年代(1893年11月-1969年7月29日),以及在撰写本书时,中国正处在仁人志士救亡图存中华民族的伟大探索征程中,还没有真正找到理想的出路,对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走向尚不能形成定论,所以《中国通史简编》写到鸦片战争就戛然而止了。

如果按照《中国通史简编》的撰写模式,站在当代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再增加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两阶,这样就可以完整地看清中国历史全貌了。可以尝试简要撰写如下:

第十九阶:救亡图存,中华民族顽强站立的时代--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1841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求得国家发展和民族解放,中华民族优秀的仁人志士们,不断探索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出“向西方学习”号召;地主阶级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在中国发展近代工业,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改良统治;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在中国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资产阶级临时约法;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大革命,推翻两大封建军阀,解放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过程,纵观中国近代史,有屈辱,有抗争;有泪水,有欢快;悲悲喜喜,交织一起,构成了充满色彩的中国历史。尤其在帝国主义无情压迫和瓜分下,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抵抗,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在如今的对外交往中,我们又与外国人平等交流,互相帮助,此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宽宏大量,不计历史得失,顾全大局的品质。

历史已经证明并且还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解放和发展中国的正确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中国不断前行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二十阶:发展腾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工业、农业和工商业的改造,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跃入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国民以极大热情投身建设实践,取得了最初阶段的成功。但由于无经验可循,以及领导人的个人主义色彩,造成诸如文化大革命之类的逆时代发展的国策的实施,使发展受到阻碍而中断。但知错就改、知错能改,是共产党人的底气和本色。在痛定思痛之后,中国决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轨道,在改革开放的国策指引下,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和制度,从中国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成熟,制度更加完备,不仅成功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也为世界提供了国家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路径,中国必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以上是对中国之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认识,用二十阶作了简要概述。

在研读和梳理《中国通史简编》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立场和观点需要认真把握,以下作概要阐释。

第一,运用唯物史的观点撰写《中国通史简编》

唯物史观是认识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集,运用这样的史观认识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思想等,能够更加深透、客观和较容易被接受。《中国通史简编》在这方面是同时期类似史书的典范。

比如,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农民起义问题。《中国通史简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对于推动政权更替、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朝以前的社会,由于农民作为一个阶级还未正式形成,所以政权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民起义的任何影子,也不存在农民起义。存在的只有类似于奴隶社会制度下,贵臣争夺君位的现象,也或某一氏族、方国等组织,号召臣民暴动或推翻既有政权,从而实现政权的更替,推动社会的发展。

秦以后,平民创立朝代,成为常事。秦朝的陈涉吴广起义,成为有史记载的农民起义的发端。之后的历朝历代的兴起与衰落,不同程度都与农民起义相关,农民起义成为推动政权更替和社会发展的不或或缺的因素。如《中国通史简编》记载的西汉的赤眉军起义,东汉的黄巾军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等等,都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上述的作用。

但农民起义毕竟是“农民”起义,农民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起义的最终结果。对此,《中国通史简编》给出了这样的论证分析的答案。

对于秦末农民起义,书中这样分析:起义的成果被刘邦项羽摄取,最后演变成楚汉争霸。继而认为: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总被野心家利用,起义的果实,总归他们享受,他们彼此间又互相欺诈残杀,最后一个就成为皇帝。同时,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也说明了:起义只能推翻旧的地主政权,起而代之的依然还是地主政权,对农民不会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分析和结论,确实道出了农民起义最客观的发展结果,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从这一点看,作者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志,采取了唯物史的观点来看待农民起义。

在此基础上,作者逐步分析得出,农民起义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才能得到正确的领导,才能得到真正的出路。换句话说,农民起义只有得到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有正确的理论指引,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才能按照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前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再比如,关于社会发展问题。《中国通史简编》在多个朝代发展中,始终坚持唯物史的观点。在谈到周代商时,《中国通史简编》指出:周是新兴小国,几十年工夫,居然灭殷、造成一个大朝代,这固然由于殷代统治阶级极端腐化,势必崩溃,同时也由于周已经形成新社会,而新社会必然要战胜旧社会。两种制度长期斗争的结果,新制度必然战胜旧制度。

还是在说西周社会发展时,《中国通史简编》强调:要发展农业,必须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包含工具和人力两个因素。用朴素的话点出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清晰也认识到工具和人力是生产力的两个要素,并且能够从这两个要素出发,分析评论周朝的社会发展问题。

再比如,在说到唐朝的经济发展时,《中国通史简编》鲜明指出:所谓太平时代,受益最大的是官吏,最苦的还是农民和工人。这种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透过唐朝繁荣的外表,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剥削制度不消灭,社会再怎么发展,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绝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

第二,站在“中原之国”是正统的中国的观点撰写《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始终认为,“中国”是居住在中原地带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国,而不是其他边域地区少数民族的中国。所以,在有关的朝代更替时,作者自主不自主的指出,哪次朝代更替是中原的汉族接替其他民族统一中国,还是其他边域少数民族侵入中原推翻汉族统治,哪次是推动历史发展,哪次是阻碍社会发展等,都给出了清晰的评论。

《中国通史简编》在讲到中华民族发展进程时,率先确立了“中原地区”就是中国的概念,书中这样写道:“到春秋末期,居住中国的异族差不多完全消灭子。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中国奠定了居住权,是经过艰苦斗争才更得到的。”这里的居住权无疑是指居住在中原地区。按此,在后续的撰写中,均以此观点为基准展开。

比如,“五胡乱中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在统治中原的汉民族腐败无能势力薄弱之时侵入中原,推翻汉民族统治,分别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持续时间达100多年。《中国通史简编》把这一历史称为“五胡乱中华”,显然是把中原的汉民族看作主体,其他少数民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旁支,他们入主中原那就是违反了常规,是客体“乱”了主体。

对于元朝消灭南宋统一了中国这一事件,《中国通史简编》这样写道:“偷安东南的宋,接着也灭亡,中国人民恢复祖国的时机,又延迟了一百年。”这里的“中国人民”显然指中原地区汉民族为主的中华民族,“祖国”显然是中原之国,能够恢复祖国的只有生活在中原地带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其他民族即使统一了中国,也只能是外族。

北宋时期,统治者软弱无能,以“恩施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为统治指导思想,外交上始终采取“养兵防内”的政策,致使北边外族入侵。在这种情形下,《中国通史简编》有这样一段描写:“契丹入寇,沿河乡民自备兵械,团结成社,保卫地方,号乡社兵,击契丹夺回德州。十六州割让后,人民多聚众守险,不降契丹。这证明抵御外患只有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心理是纯洁的。”这种团结,是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的表现,是中华民族身份地位的认同,达到此,团结就成为一种自发了。

再比如,在写到满族入关侵入中原时,即使在中国历史上,满族打败了汉族,明朝被大清取而代之,《中国通史简编》也认为这是一次外族的入侵,书中这样描写:“如果没有野蛮的满族侵入中国,明工业可能有巨大的发展,也许同欧洲一样,产生资本主义的社会。”可见,中原之国是“中国”的主人在作者脑海里是根深蒂固。

以上两个方面,是读者在阅读《中国通史简编》应该把握的地方,按此,可更好理解作者撰写的初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庆伟 | 郭沫若和范文澜对于中国上古史的基本态度
中国历史上鲜卑族建立的13个政权
绍兴百景:范文澜故居
一叶书香(10)《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 第三十七集 北周武帝(1)
第四节《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