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基本概况

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始于公元前770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一、春秋周王年表

春秋周王朝共传12代14王,具体情况如下:

1.周平王姬宜臼(前781-前720),周幽王之子,前770-前720年在位,在位50年,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郑武公与晋文侯股肱周室,辅助平王。

2.周桓王姬林(前742-前697),周平王之子,前719-前697年在位,在位23年。周桓王压制郑庄公的权力,两军在繻葛开战,郑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桓王负伤战败而回。

3.周庄王姬佗(前722-前682),周桓王之子,前696-前682年在位,在位15年,前693年平定王子克之乱。

4.周釐王姬胡齐(前705-前677),周庄王之子,前681-前677年在位,在位5年,前681年尊齐桓公为霸主,前678年晋武公被立为晋国国君。

5.周惠王姬阆(前689-前652),周釐王之子,前676-前652年在位,在位25年,在位期间,五大夫作乱,立王子颓为天子,后郑国与虢国攻入周朝,平定王子颓之乱,恢复王位。

6.周襄王姬郑(前673-前619),周惠王之子,前651-前619年在位,在位33年。在位时期,其弟王子带叛乱被晋平息。

7.周顷王姬壬臣(前652-前613),周襄王之子,前618年-613年,在位5年。继位时财政紧张,到了无法安葬襄王的地步,后在鲁国帮助下得以安葬周襄王。

8.周匡王姬班(前633-前607),周顷王长子,前612-前607年在位,在位6年。

9.周定王姬瑜(前630-前586),周顷王次子,周匡王弟,前606-前586年在位,在位21年。即位时,诸侯对天子不礼遇,中央权力继续削弱。前594年楚围宋时,造成易子而食的惨剧,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10.周简王姬夷(前609-前572),周定王之子,前585-前572年在位,在位14年。前575年在鄢陵展开大战,晋国制服齐国,与楚国势均力敌。

11.周灵王姬泄心(前586-前545),周简王之子,前571-前545年在位,在位27年。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商丘会盟,调停两国的战争,晋楚、宋、鲁等十国大夫参加会盟。会盟约定各国停止战争,奉晋楚国为共同霸主,史称弭兵会盟。

12.周景王姬贵(前563-前520),周灵王次子(太子姬晋此时已病死),前544-前520年在位,在位25年。

13.周悼王姬猛(前542-前520),周景王之子,王子朝之弟,前520继位,被王子朝叛军劫持,晋顷公将其救出后病死。

14.周敬王姬匄(前536-前477),周景王之子,周悼王弟,前519-前477年在位,在位43年。在位期间,与王子朝时有交战,前504年,王子朝支持者举事,敬王出逃,前503年得到晋国帮助返回都城。

二、春秋简要历史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春秋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前770年至前680前后。近一百年时间,主要是郑国称霸时期,大致相当于周平王至周庄王期间。此时期,郑国国君任周朝辅臣,内部肃清了反叛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此时,周王朝渐次衰落,其他诸侯国尚未成气候,郑国一枝独大。

第二阶段:约前7世纪中叶至前6世纪中叶。一百多年的时间,主要是春秋五霸时期,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大致相当于周釐王至周灵王时期。这段时期也可以看作以齐、晋为代表的中原诸侯力量与南方楚国之间的霸权之争,南北势力基本保持在相当的水平,保证了整体上的均势。这期间,通过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

第三阶段:约春秋后期的近百年时间。主要是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的多次霸权之争。北方各诸侯国君主势力逐步消弱,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直到韩、魏、赵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周王室越发衰弱,逐次转入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有360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余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鲁国朝王3次,聘周4次。

三、春秋社会概况

(一)军事制度。“兵农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周礼·地官·大司徒》在谈到周代居民组织时说:“令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小司徒》谈到周代军事组织时说:“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比”、“闾”、“族”、“党”、“州”、“乡”与“伍”、“两”、“卒”、“旅”、“师”、“军”就是村社居民行政组织与军队的军事编制两两相应、互相统一的。而这种村社组织与军事组织的统一,正是“兵农合一”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经济。春秋时期,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鲁成公元年(前590年)秦国于简公七年(前408年)实行“初租禾”的实物地税制度。战国时,各国税制不一。秦国首先实行户口登记制,并据以征收田地租税和接人头征收“头会”(人口税)。春秋后期,我国已经发明生铁自炼技术,这比欧洲早1900年,对于铁工具的推广有决定意义。铁工具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三)政治。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四)文化。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中国人将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五)科学。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被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灵枢·四时气》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术。春秋时期,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铁制农具开始使用(但未普及,战国时期开始普及推广),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墨子》一书记述了类似秤的杠杆原理,这是最早的杠杆原理理论。

四、春秋主要诸候国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周朝已弱之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等。

(一)齐国。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子牙之族,他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已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特别是在齐桓公执政期间,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齐国国富民强。到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齐国已称霸北方。公元前567年,齐国消灭东夷大国——莱,土地扩大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

(二)宋国。宋国是周朝三恪之一,国君子姓,国都亳(今河南商丘)。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后,另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公元前487年,宋景公出兵灭亡曹国。战国时期,宋国君主宋康王推行王政,使宋国再次强盛起来。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楚、魏三国趁机举兵灭宋。

(三)晋国。晋国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东周初期,晋献公(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636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晋国灭亡。

(四)郑国。姬姓诸侯国,初都郑邑(今陕西渭南华州),后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叛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郑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郑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郑国重新富强。郑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郑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郑幽公。郑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

(五)楚国。又称荆、荆楚,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楚怀王时期攻越国,尽得越国故吴地,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正式灭亡。

(六)曹国。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国,建都陶丘(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西周初封,曹国“襟带河济,扼控鲁宋”,居于要冲,诸侯四通,成为各国往来的必经之地。在春秋诸侯纷争的政治舞台上,曹国扮演着一个活跃的角色,这里的会盟和征伐频繁,使得曹国成为诸侯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春秋时期,曹国成为晋楚争霸的受害者。晋楚城濮之战(今山东鄄城西南),晋国伐曹、卫救宋,把曹共公俘虏。楚国失利后,曹国听命于晋国。春秋晚期,曹伯阳背弃晋国,又干预宋国政务,导致宋景公伐曹,而晋国见死不救。前487年,宋国虏杀曹伯阳,曹国灭亡。

(七)秦国。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养马之功,“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作为周朝的附庸,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秦人善战,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地处偏僻,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春秋早期秦还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一直到公元前361年商鞅变法,秦才逐步发展强大起来。

(八)吴国。吴国,也叫勾吴、工吴或攻吾,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现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并令伍子胥自杀,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吴王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馀杭山(苏州南阳山),向越王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吴地尽属越国。

(九)越国。越国,姒姓,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春秋末年,越逐渐强大,其王勾践经常与吴国对抗,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败于夫差,向吴臣服。但经过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重新崛起,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雄,横行江淮,号称霸王。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五、春秋著名诸侯君主

(一)齐桓公(?-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在位43年,春秋时代齐国第15位国君,姜姓,齐氏,名小白。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为霸主(史称“春秋首霸”)。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霸主会盟的制度。但齐桓公生活糜烂,《史记》明确说:“桓公好内。”如此多的儿子也为以后的内乱埋下了隐患;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二)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22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在位9年,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之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在晋国历史上,晋文公虽只在位9年,但他的政绩最为突出。他的霸业只是政绩的一部分,他的主要政绩是通过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为晋国以后的繁荣富强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法令,并确定了会盟制度,不仅使晋国由甸服偏侯发展为雄踞中原的超级大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局面,把诸侯间的征战控制在了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

(三)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在位23年,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是中华尚武第一人。楚庄王亲政后,励精图治,对内分令尹之权,压制若敖氏,任用苏从、蒍贾、伍举等贤臣。后子越政变,庄王沉着应对,一战定乾坤,稳定后方;对外与晋国赵盾、郤缺多次争霸受挫,却能屡败屡战,任用孙叔敖大胆革新,楚国大治。邲之战,军令统一的楚军大败政出私门的晋军,宣告着楚庄王霸业的功成名就,其雄才大略使楚国称霸于中原,号令诸侯,打破了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矢志不渝的维护着霸业的延续,时刻盯防着晋国的反扑。楚庄王的强势北进,客观上促使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与个性独特的荆楚文化的交相融合,也为先秦时代华夏文明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丰功伟绩足以永载史册,千古传颂。

(四)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还是缪氏先祖。被史家之绝唱—《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以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人为良将。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司马迁《史记》:“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五)宋襄公(?-公元前637年),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共计24年。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周朝主要诸侯国的首都
古史今说:春秋时期搏出不同名声终得一霸的诸侯国(第132期)
一口气看完春秋的历史:春秋混战到底有多乱?带你梳理春秋的历史
你不知道的春秋时代,按下葫芦浮起瓢
西周诸侯之长,卫国为何会衰落?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享国907年
春秋十大诸侯国,传统霸主新兴强国,一起逐鹿天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