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研读概况

    一、文献写作背景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写于1936年12月,是为着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曾在建于陕北的红军大学作过讲演。撰写此篇文献的社会背景大致如下:

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农红军胜利结束长征,到达陕北根据地。为了迎接新的革命斗争,全党迫切需要从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上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清算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回答党内在指导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问题上的重大争论和原则分歧。

193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1936年12月,又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系统地解决了党的军事路线问题。1937年7月和8月,又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这四篇著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以此为基础,全面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路线问题。

二、文献的主要内容

文献对古今中外著名战例旁征博引,深刻剖析,而对北伐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尤为重视,在自身革命实践基础上,系统阐释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目的、特点、形式以及战略防御阶段的诸原则。内容由五部分构成:①如何研究战争;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③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④“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⑤战略防御。

(一)如何研究战争

这一章节区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战争规律是发展的;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论述,论述了研究战争问题的方法论,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反对唯心论和机械论,这实际上也是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

在“战争规律是发展的”部分,文献首先摆出并列的三个定义:战争的规律、革命战争的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如此着手,主要考虑是:由于此文献是为了系统地解决党的军事路线问题,因此从关照现实的角度批判了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又从哲学高度批判其教条主义和战争机械论。战争规律说明的是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的军事理论,革命战争的规律说明的是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的革命军事理论,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说明的是不能照搬照抄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的规律:长驱直入和夺取大城市。最后结论道:“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在“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部分,文献指出,“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所以,我们的社会的发展终久要把它消灭的。但消灭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革命战争。这就指出了战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为实践者看到了希望。在此基础上,文献鲜明地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的两类。”一切反革命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的。“我们所进行的战争,毫无疑义地是属于最后战争的一部分。但是我们所面临的战争,毫无疑义又是最大的和最残酷的战争的一部分。”此段精彩论述,指出了战争的性质,明确指出革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相当于给战争正名,以便“师出有名”,这是历来战争组织者都必须做的。同时,我们也从这段论述方式上看到了毛主席的写作手法,既看到一面,又看到另一面,总是从相近的两个侧面,也或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看问题,这是在文献论述的战争本身之外,很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在“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部分,文献指出,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在此基础上,文献向各级指挥员指明:“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

在“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部分,文献强调指出,要达到智勇双全这一点,必须学习一种方法,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文献在此部分,提出了诸多唯物主义战争观。文献指出:一是主观上避免不犯错误,主要在于主观指导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二是“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三是“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四是“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五是“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文献在此部分,还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观点,即:“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此部分结尾部分,文献以形象的比喻说明指导战争的规律,强调指出:“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达到彼岸。指挥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的游泳术。”

(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

在这一章节,文献系统总结了自1924年大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文献总结性指出,中国革命斗争中的伟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有了一个为大多数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长时间内考验过因此选中了的政治领导者。现在共产党的话,比其他任何政党说的话,都易于被人民所接受。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十五年间的艰苦奋斗,挽救新的亡国危险是不可能的。文献继而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而且继续领导着轰轰烈烈的光荣的胜利的革命战争。这一部分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是被人民选择的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三)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了解中国战争的特点很重要,“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的途径。”文献鲜明指出,中国革命战争有四个特点:一是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这个特点,指出中国革命战争有发展和胜利的可能性。二是敌人的强大。国民党军队数量之多超过中国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军队,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常备军。这个特点,使红军的作战不能不和一般战争以及苏联内战、北伐战争都有许多的不同。三是红军的弱小。这个特点和前一个特点是尖锐的对比,红军的战略战术,是在这种尖锐的对比上发生的。四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这个特点是第一个特点的必然结果。文献进一步指出: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我们的战略战术是什么呢?文献不仅在军事上更在政治上,规定了当时的战略战术,这就是:“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反对红军的游击主义,却又承认红军的游击性;反对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反对固定的作战线和阵地战,承认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运动战;反对击溃战,承认歼灭战;反对战略方向的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主义;反对大后方制度,承认小后方制度;反对绝对的集中指挥,承认相对的集中指挥;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主义,承认红军是中国革命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反对土匪主义,承认严肃的政治纪律;反对不正确的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承认正确的干部政策;反对孤立政策,承认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最后,反对把红军停顿于旧阶段,争取红军发展到新阶段。”

以上这些指导当时政治和军事的战略问题,在实践意义上又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四)“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文献指出,红军的战略退却(长征)是红军的战略防御的继续,敌人的战略追击是敌人的战略进攻的继续。强调中国内战的特点,是“围剿”和反“围剿”的长期地反复和攻防两种战斗形式的长期地反复,并且包括着一次一万多公里的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这样一种东西在里面。

文献在批判否认“围剿”反复的“左”倾机会主义直接联系的同时,批驳了“红军根本不应该采取防御手段”的意见,指出: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这种说法当然有它的正确性;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这种说法才是完全正确的。

(五)战略防御

这是文献的重点内容。此章中,文献指出,中国革命战争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使得战略防御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如何进行战略防御,文献指出:

①要积极防御。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真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它把防御和进攻有机结合起来,即在强敌进攻时,我军不以保守地方为目的,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判断形势,而相机主动出击,打破敌人包围,威胁敌之后方,或大胆诱敌深入,聚而歼灭,以此达到防御或保存自己有生力量的目的。文献指出,当前是要反对的是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单纯防御,是假防御,节节抵御是其主要表现,它属于军事保守主义的一种。

②要做好反“围剿”准备。面对计划有序的强敌,要充分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文献指出,要选择好开始准备的时机,并准备好应对其他问题。

③必要时要有计划的战略退却。战略退却,是敌强我弱时,为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有计划的战略步骤。文献指出,当着我们向战略上取守势的敌人进攻时,红军往往是分散的。一旦敌人大举向我进攻,红军就实行所谓“求心退却”。这种求心退却,能够使全部红军主力完全集中起来。文献强调,战略退却的全部的作用,在于转入反攻,战略退却仅是战略防御的第一阶段。全战略的决定关键,在于随之而来的反攻阶段之能不能取胜。

④战略反攻。战略反攻是战略退却的主要目的,也是防御战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要取得反攻的胜利,要注意:第一,慎重初战,把握好必须打胜、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第二,集中兵力,反对“两个拳头打人”“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的军事平均主义;第三,运动战,指出红军作战没有固定的作战线,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强调的是服人于红军作战方向的流动作战;第四,速决战,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是两个同时并重的军事原则,只有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中速战速决,才能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第五,歼灭战,不能与强敌拼消耗,要积极打歼灭战,不公能很好地体现杀敌效果,而且能充实我军的补给。

总之,文献由防御到反攻,由初战到歼灭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构成了战略防御思想的整体内容。

三、文献历史意义

战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战略,则是中国革命成败之精髓。在中国革命极端艰难的年代,《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辟的见解,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原则,从而解决了以弱小红军战胜强大敌人的中国革命最艰巨的课题。这部文献几乎包括了此后抗日战争,乃致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绝大部分战略战术原则,被称为“半部兵书定天下”。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研究战争,如何战胜敌人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原则。这部研究和指导战争的伟大军事著作,不仅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而且集中了古今中外的有益经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这部文献的发表,为中国共产党和在她领导下的军队迎接新的革命高潮,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同时,它对于我们党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不断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毛泽东选集》之七
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战略思维的光辉典范
长征出发的第一个公开信号在瑞金发出,《红色中华报》为证!
运动战——红军作战原则
郭汝瑰回忆录-10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