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来“圣水金泉”源于圣泉公

     历史悠悠,泽被了芸芸众生,流淌出说不尽、看不够的风情、古迹、美景。沧桑变故,却不知遮掩在其中的美丽故事;沧海一鳞,有时亦能放出奇光异彩,让人赞叹不已。宁阳古八景,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淹没在桑田碧海之中,有些已经无法再现,而刻在文海里的记载也时隐时现、时断时连。


    “ 圣水金泉”为宁化宁阳八景之一。该泉在城东三里圣水庵,庵内有井水,其水洁清甘冽,水质厚,无论冬季或是夏日都不枯竭,名冠一邑,其景也叫“圣水金泉”。坊间还有一说:莫神仙的徒儿回宁化经圣水清泉时,双手伸进井中捧水喝,不小心将師傅给他做路费的铜钱掉进井中,再也撈不起,从此水中就有一闪闪发亮的金钱,据说有不少人看到过呢。从此,人们就改此景为“圣水金钱”了。据李世熊《宁化县志》记载:“ 圣水庵 在城东三里,嘉靖四年(公元1525)重建,崇祯七年(公元1634)重修。康熙元年(公元1662),僧省超改建丛林,鼎创法堂、方丈、藏阁、塔院。七年七月十五开塔基,掘得断碣。上镌“伭沙禅师髟”,当是“发塔”字也,旁镌“梁开平二年(公元908)” ,僧众咸以为异。今遂选于原基仍建发塔焉。按开平戊辰,宗一备禅师示寂于伭沙,闽帅王公为之树塔。及将示灭时,与闽帅子问答语,载在《传灯> ,凿凿无可疑者。不知此地何以有发塔,岂伭沙高足弟子为之乎?何历时六七百年,诸方无有称宁阳为祖庭者,可怪也!又考《福州志》云,昇山下有贤沙寺,以在怀贤里故名。开平元年置。寺前有“飞山”二字,刘提刑峤书,本宗一备禅师塔院也。塔院既在贤沙,此院为弟子所为无疑矣。释门迁固,必能核其详也。此庵以泉水清洌得名,旧志列为八景之一,标曰“圣水清泉"。既圣水又清泉,题亦可嗤矣。唐世济诗: "灌木回环落午阴,濯缨于此涤烦襟。凉飙忽送千峰雨,清响如闻子夜琴。暂解簿书耽胜赏,稍从鱼鸟惬幽寻。山灵犹笑风尘客,二载蓝舆乍一临。”

       阅志可知,圣水庵第一次重建是公元1525年,1634年又重修,公元1662年由僧省超改建成丛林的,也就是此时起“庵”的意义才升华,成为出家众聚居之处,因“庵”是丛林的一种。建庵时有建院塔,开塔基时掘得断碣,碣上镌刻有“伭沙禅师髟”,即所谓“发塔”,碣上标明时间是“梁开平二年”,即公元908年。李公甚疑,从《传灯》记载中证实,“发塔”本是闽王为本宗一备禅师所树之塔。从《福州志》再次证实,其地址在昇山下的贤沙寺,因此怀疑此“碣”应该是伭沙高足弟子所为。除此“断碣”外,史料并无圣水庵其他建筑痕迹记载和发现。不管怎么样,都证实在公元908年时候这里有人迹活动。但从908年到1525年似乎成为正史的历史空白,苍白得很,却又很难叙说出“圣水金泉”的源流。

       机会从来就是垂青于缘份,近日竟然从黄氏化公族谱中找到答案。根据宁化黄氏化公族谱记载:化公后六世祖圣泉公炜衍,又名四五郎,号四五居士,生于宋,季间遭晏寇之逆,忿宋纲之驰,避居五铺松山之原。并在此建有读书别墅,书院依山而建,院内有清泉,系当时邑内首屈一指的雅憺之处,圣泉公自赞曰:”竹兰君子器,荆棘小人枝,君子与小人相违几千里,材疎学浅,性直而愚,诵李杜句,读孔孟书,恶谗佞口喜,君子儒囹圄,弗入公门不趋,有田可耕,有庐可居,不求不巧,无欠无余,若身后事,未知何如。”公卒后,其子孙改书院为“祠堂”,称圣水祠,祠内井水洁清甘冽依旧,冬夏不枯,乃名祠也。此处的五铺松山正是“圣水金泉”的地点。泰宁邹应龙(今福建泰宁人,字景初。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状元。端明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宻院事赞公曰:夫士固有志不可以穷达而限之也,尝远慕乎香山居士凿龙门入节滩为逰赏之乐,观其诗所谓炮笋烹鱼,餐饱后拥袍枕臂醉眠时,此则司宼致仕以居士自号者也,……吾侄济有友号四五居士者,非有官如乐天,非有文如永叔,特自惭其四十五十无闻,徒怀粹抱志,欲排巢父拉许,由不逐红尘习真肥遯,吾因其志之高而乐取之也,亦尝闻其五铺松山之原阴地结茅背南向北,开蓬窻焚睡鸭,左图右史,口不绝吟哦声画,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孳孳然,恐恐然,不敢有拂于心,有时着东山展破晓云逐寒雨僊㒨于畴垅之区,有时抱五柳琴憇松阴竹坞诉诉于睦阜之隈哉,放鹤追孤山叟之趣,或泛舟效元真子之游,傅理乱于不知,齐荣辱于毫芥,衡门自适圣水自娱,迨夫南取西成,坚好颖粟,则千仓万箱崇墉比栉,旧之邻赖以周,戚之贫赖以给,客至则陈酒殽以娱之,虽酩酊而不厌,兴浓则咏诗歌以和之,虽呕心而不乱,是真亭亭,物表皎皎,霞外睥睨一切,松山无异于香山,四五有同于六一,奚论乎彼之达,而此之穷也,居士与舍侄同师事黄灏先生,至绍定三年夏避晏宼之乱,又同予侄济潜身吾邑之凤栖山,随治乱与侄同,怡怡相好如兄弟,然是以吾知之稔也,居士宁化人,黄姓名衍、初号圣泉,居城中之仁和坊,峕淳佑十年孟冬豰旦观翁之自赞与二贤之颂翁,翁之盛德若揭,宜子孙蕃远不媿名宗,翁洵为百世不祧之祖也。由此可见,圣泉公过着一种逍遥自在,以有田可耕、有庐可居,不求不巧,不入公门为知足,遭世人羡慕极了。谱又载:“圣泉公秉性贞忠,聪敏笃学,天性孝友,识见超越,左图右史,樊香赋诗,足迹不入公门,处心不愧屋漏,得黄灏居敬之㫖,修道探乎渊源,乡里称为懿德先生,享年八十余而终。元大德三年己亥(公元1299年)卒而葬于宁化城关五铺松山。”其子孙有贤达者,弃雅墅而迁茅舍,改书院而成祠堂,祭祀圣泉公,从此,圣水书院成了“圣水祠”,书院的主人成了祠堂的主人,坐于中堂之上,接受子孙后裔的供奉,青烟袅袅,寄托了后人对先辈的追思和敬仰!

        祠庵均为供奉之地。百度查询得知: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庵是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比丘尼师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在宁化,古时建家庙的不足为奇,吉祥寺就是伊氏家庙而来。而祠无常住而庵有常住,从圣水祠到圣水庵的转变,也是从无常住到有常住的转变,也是祀和供奉的升级罢了!也许红尘中,圣水庵却有过凋零或颓废,1525年重修前的历史同样璀璨,同样有位历史隐士——圣泉公在此默默耕耘!圣水祠也罢!圣水庵也罢!圣水金泉也罢!都已经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之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回首往事当是百年弹指间,慕与不慕荣华终将归结尘土,归零!

(网络配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邓氏倡议书】重建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坑(永安市地界)邓氏祖祠倡议书
张大千《松山观瀑图》
盲派八字——寅象
重修刘氏宗祠碑记
《六爻入门》第六卷第三章占财运(一)
寅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