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眸:宁化传统手工业之春秋



        "宁化手工业历史悠久。很早就有糕饼、酿酒、砖瓦、陶瓷、榨油等作坊,以及矿冶、造纸、纺织等手工业。民国初,私营工业有铁炉、锅炉各1座。民国16(1927),城内南门下开办群力印刷厂,有石印机、8开机、16开机各1台。民国27年成立纸工同业工会和纸商公会,造纸作坊(纸槽)300,平均年产纸3万多担。民国34,练平、马贻谦等人合资创办民生工厂特种股份有限公司,设碾米、化学、榨油、印刷、营业六部,资金约500万元,邀集民商合股筹足(每股5万元),因股金有限,半年后停办。40年代末,城关有罗姓一家开业生产肥皂,阴氏等合办袜子厂。1949,有一家私营碾米厂,年产值18.6万元。此外,均为手工业。据1952年调查,全县手工业共有549(其中食品业76,织布制鞋业6,竹木制品业102,金属制品业56,文化用品业256,化学工业1,日用杂品业6,修理业2,其他手工业44)。从1953年起,人民政府通过经销、代销、加工订货等方式把轻工业、手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5年私营工业仅有3,年产值5.28万元。1958年“公社化”运动后,私营工业几近于销声匿迹。1980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私营工业才重新发展起来,家庭手工业大量出现。迄1985,私营工业总产值达到300.3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1987年私营工业总产值926.3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17%"

    时间定位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当时的手工业可是一派繁荣景象,家庭中的吃喝拉撒,锅碗瓢盆勺,件件都离不开手工业产品。手工业是那个时期展现和培养社会能工巧匠的平台,是千家万户的生活用品来源处,是农业生产的后备军。手工业与农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传统农业时期,手工业比比皆是,家庭作坊的,个体组合的,工场生产的,田庄形式的,它是农业生产的保障,是农业成果转化的出路,是农民经济收入辅助形式。有一段时期,手工业甚至支撑了县域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虽然手工业从家庭作坊走向集体组合,又退出舞台似乎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主要是社会进程规律决定,当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后,一个行业必将销声匿迹 ,手工业也使然。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进化,电脑的普及,交通的发达,塑料的时兴,商品流通渠道的拓宽,手工业逐渐被强势取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代手工业主,他们对其立世谋生的职业,对世代相传的绝技,是刻骨铭心的;作为受益于手工业的传统农业耕作者,对手工业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的收获果实中有手工业劳动者汗水,手工业者生产的工具,直接影响着农业耕作人员的生产效率、劳动强度和艺术享受。因此,农业生产者与手工业制造者,情同手足,彼此不可分离。

    宁化手工行业琳琅满目,可谓五脏俱全,娓娓道来,还真有些语塞,非能所能及,选几个代表性的试着叨吧!

  铁器社。解放初期是各立门户,各自为阵,二三人开一店,一位师傅,二位徒弟,打打锄头、镰刀等常用的农业生产工具。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铁器社正是这个时候的代表,通过自愿原则,开始是三台炉灶起家,慢慢又吸引了一大批的铁匠,建立了集体性质的企业,初期地址在小溪下游末端,也就是后来的老干活动中心地址,交通不是很便利,起先也多半是生产一些常用农具,随着进入人民公社化后,企业的集体凝聚力和创造力明显提高,劳动工具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改宁化铁器社为宁化第二农械厂,开设了铸造车间,铸造犁头、犁壁,打铁基本以机械的冲床代替,产品也更新换代,自主创新,此时产品有粉碎机,碾米机,打谷机,铁犁,鼓风机,拖拉机配件等。碾米机、粉碎机成了三明市内的拳头产品,向江西幅射。打谷机的问世,农民哥卸下肩上的谷甲,在稻田里手脚并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赢得了农民哥的欢迎。此时的铁器社炉火通红,人气很旺,工厂也繁荣景气。改革开放后,农业实行土地承包,大批青年农民外出务工。铁器社也顺应形势,转轨生产矿山机械和水利设备,厂名也更改为宁化矿山机械厂,地点迁移到金鸡山 ,鼎盛时期工人达到130多人,厂房建设也有一定规模,其厂颇受县里重视,许多方面甚至与县企不差上下,颇有竞争的架势。那个年头,虽然铁器社很有名气,依然有许多铁匠不愿并入,还是“一加二”的单干形势,即一位师傅带二个徒弟,师傅受尊重又自由,徒弟学手艺,拜好师求精手艺。这时期,你走在小街小巷,尤其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闲步一段,便可听到那叮叮铛铛的打铁声,场面是“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师傅一把小锤,时而打坯,时而点砧,二个徒弟,在师傅的小锤指挥下,使劲地打坯,节奏悠然,声音清脆,三把锤子,就这样挥舞在空间,炉火和通红的毛坯,映照在三位铁匠脸上,红光满面,整个身心都溶入在打铁之中。

   竹器社。地点是伍氏祠,坐南朝北,主要产品是谷箩、背篓、簸箕、畚箕、米筛、糠筛、蒸盖、蒸箅、 菜篮、茶罩、竹椅、谷笪、凉席........。厂房矩形,厂房外堆着许多大竹,厂房内有众多篾匠。篾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竹器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久耐用,所以当时做篾匠的人很吃香,我们通常称为师傅、匠人,当然要做个好篾匠,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篾匠有自己的一套基本功: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样样得练得扎实。编的筛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要光滑细腻,凉爽舒坦。做根扁担,要上肩轻松,刚韧恰当……做出来的竹器结实耐用又美观大方,农民哥们都很喜欢,自己心中也满意就有成就感。篾匠手艺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好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开,一筒青竹,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析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剖出来的篾片,要精细均匀,青白分明。青篾丝柔性差,难以剖成很细的篾丝,故多用来编制大型的竹制品。那时,我常在此游玩,篾匠们的手艺亲眼目睹,篾匠先用篾刀旋剐去节筋,再揽竹于琴凳上,“刺啦刺啦”地锯去老硬的竹头,抬起又手执背厚刃薄的篾刀,对准毛竹顶部,就是一刀,篾刀吃入毛竹,用木槌将篾刀向下锤,毛竹顶部被掰成两半了,篾匠又用脚踏下半段,又手用巧劲往上一掀,刹那间,“噼里啪啦”一番爆响,毛竹便被掰成两半。又坐在小竹椅上,置放两条八仙竹凳于前,在篾刀娴熟的进退中,鹅黄色的一捆薄篾黄和细篾黄便剖好了。篾匠手抓一扎丈许长的薄篾,随手一扬,柔韧细长的篾条发出“哗啦啦”的声音,金光闪闪,如婆娑起舞的小龙。手脚麻利,动作轻快。加工好的篾分篾黄、篾青、篾绒,各有用处。篾黄是编织竹器的主料,篾 青韧性最强,是编扎竹器边框的材料。编制的竹制品很受市场欢迎,经常产品供不应求。

   棕棉社。地址是伍氏祠,坐东朝西,与竹器社隔着一条小巷,大门之间成九十度曲尺状。社之面积仅后者的三分之一左右,却有二层。棕棉实际是两类产品,棕指棕榈,棕榈是常绿乔木。干高而直,外被棕皮,不分枝,叶大,集生于干顶。棉即棉花,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植株灌木状,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棕棉社即以此为原材料,棕皮生产绳索、毛刷、床垫、蓑笠等。棉花生产棉被。有意思的是那编棕绳,首先得撕扯棕衣,将从野外采集或收购的棕皮,晒干,用手撕掉粗皮,取板凳一头绑着五齿或六齿的尖角铁扒,尖角朝上,工人手上将棕皮捆得园园的,反复在齿扒上敲打,棕丝就从棕皮上分离出来,留下棕丝,这棕丝就算半成品了。编织棕绳一般在室外进行,两头各置一打绳机,打绳机其实很简单,由简易木架、长板凳、摇柄组合成。木架有多孔,并安装了钩针。一头是1212个钩,另一头是4个孔4个钩,每4根绳胚打成1根绳索,打绳机之间的距离就是绳索的长度。棕棉工人在4孔的打绳机这边摇转,那头12孔钩钩住的细长棕绳毛胚,由12股转成4股,全部完成后,就完成了4条棕绳的编织工作。还有就是蓑衣制作,从缝制领口开始,首先把棕片折叠起来,领口部位大概要排列十五六张,给领口塑型可以用一个瓷碗。然后把这些棕片简单地缝起来,这个过程是先穿针后引线,利用棕片向外伸展的形状,确定摆放的位置。蓑衣的制作主要是依靠拼接,定位准确是做好一件蓑衣最关键的步骤。弹棉被仿佛弹古琴。弹棉被的工人称为弹匠,弹棉花是个细巧活,所谓“四两棉花八把弓——细弹细弹”,大概说的就是这门手艺的特性。弹匠的工具很特别,一把木制的大弓,四五尺长,弓的腰身不弯,两头装弦处向前微翘,弦一般是耐磨的牛筋,有纳鞋底的棉线般粗;一只木制的响锤,圆柱形,七八寸长,柄细锤粗,用来击打弓上的弦;一只淘米篮大小的圆木磨盘,五六寸厚,多为檀木或黄楝木等结实木料做成,用于压实蓬松的棉絮;另外就是一个顶端带有叉线凹槽的竹片,弹好后的棉絮容易松散,需要在棉絮的两面蒙上棉纱。响锤击打弓弦时,发出“嘣砰砰,嘣砰砰”的声响,如一首激情四射的乡间民谣,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嘣砰砰,嘣砰砰”,弹匠师傅左手把持弹弓,弓弦贴近皮棉,右手执住响锤,用力击打弓弦,震动的弓弦不断地亲吻着皮棉,板实的皮棉在一次次震动中逐渐蓬松起来。棉絮弹好后,要蒙上一层纵横交错的棉纱线,一般都是白色的,结婚用的棉被蒙的是红绿线,讲究的人家还要配上花纹图案。接下来就是压线,圆木磨盘在棉絮上旋转、碾压,为的是让纱线和棉絮黏合在一起。每一道工序,弹匠师傅都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弹匠是个苦差事,虽然没有日晒雨淋之忧,但是日复一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弹匠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夏天再热,也不能开电风扇,湿淋淋的身上沾满了棉絮;冬天再冷也不能烤火,冻得手上满是皲裂和冻疮,有时连弹弓也把持不住。有一首古韵《弹棉花》写得好:“腰身弯作一张弓,横拨箜篌气若虹。不藉吹拉看成成曲,待加击打更生风。搅来滚滚飞云舞,铺就皑皑积雪融。情意缠绵犹未了,心将和暖絮其中”。寥寥数语道尽了弹匠劳作时的辛酸,弹棉花手艺,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印记却是温暖的、诗意的、久远的。

   斗笠社。地址在原横街靠南大街处,坐北朝南,就一间小平房,沿翠江河岸。“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箬笠就是斗笠,用箬或棕铺在中间,里外用青篾夹杂两层,圆边用篾包上,斗笠里系上一根麻绳,戴在头上,不怕风,也不怕雨。常说蓑衣与斗笠是一对兄弟,但斗笠较之与蓑衣还是用得多。一般的斗笠都是用竹子编起来的,中间夹着竹叶,这种竹叶须包粽子用的大竹叶才行,农家人出外干活都要把它顶在头上,即可避雨又可遮阳,是每户农家必有的一件家什。斗笠社编斗笠,小平房一楼,工人两排对面而坐于一小矮櫈上,大家围坐一起,一边手上编织着斗笠,一边议论着村前村后的新鲜事,议论着年前年后该添置物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儿女事........,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趣事,给工作带来温馨的环境。

   雨伞社。地址在城内太平巷,是座有上厅下廊的古厝,显然,这种“厂房”,属于家庭作坊式的,足见其规模不是很大。产品是油纸伞,即是手工业产品,也是艺术品。油纸伞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不光要手巧,还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首先要把竹子浸泡在水里三个月,再削成伞骨,彩线编过伞骨架,穿上五颜六色的线,有红的,绿的,金色的,色彩丰富。最有趣的要数在纸上画油画了,有的在上面画一朵朵婀娜多姿的梅花,有的画着亭亭玉立的荷花,还有的画着青花瓷,花色多样,形态各异,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据说,油纸伞有着丰富的文化涵义,比如“油纸”与“有子”谐音,圆形伞面寓意美满、团圆、平安。那时避雨工具主要是斗笠和雨伞,雨伞可以说是一种身价,只有那种无须在野外参加体力劳动的,才有可能撑雨伞。那时,我去一中上学的路上,好奇而绕道,曾有几次绕到这里,绕几个厅堂,转几个天井,竟然成了近道。古厝的上厅堂几位师傅,坐于小矮櫈上,正在给成品的纸伞作画,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手上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各夹一支油画笔,正在认真地上画,整个厅堂里,空气中充斥着浓浓的油料气味,好难闻,其专心神专注,竟然经常没有察觉我们的到来,或者说知道我们来了,根本无暇顾及。

   藤椅社。地址在太平巷口。藤椅是一种采用粗藤制成的椅子架体,主要是用藤皮藤芯藤条缠扎架作制成的各种椅子,有藤凳、藤圈椅、藤太师椅等。藤椅不仅古朴而不乏情趣,并且其造型非常强调艺术性,既有中式的孔雀形、鸡心形、太阳形,也有欧美的宫廷型、皇冠形及规则和不规则的几何形等,因而藤质家具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这种艺术造型藤质家具需求量少,要度身定做。藤椅社主要制作常用式的简单藤椅,轻巧大方,那些细密交织的藤条古朴、清爽,坐其上而四平八稳,安其身而舒适惬意,观其形而圆融大方。我就最喜欢坐藤椅,有种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繁杂,感觉反璞归真的享受,身亲大自然的融合。那些藤椅及其藤制家具,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富有泥土气息的小藤条做成的装饰品,其造型和构图完全可以随心所欲。藤椅社人数不是很多,藤椅销量却大,一段时间,机关里可说是人人坐下都是藤椅,虽然有些是比较陈旧了,有些是补丁补丁的,颜色各异,这也正是藤椅的优势,也是当时机关作风的一个侧面。

   文具社。地址在南大街北端,原影剧院隔壁。文具社在手工业系统中虽然不是很突出,却是不温不火,不卑不亢,人家红红火火 ,高歌猛进时,它不显山不露水,扎扎实实过日子;人家关闭、歇业或者拍卖时,它依旧是雪中红梅,高山青松,挺拨于艰难的环境中。它是手工业中现在依然维续经营的企业,一座屹立于南大街繁华地段的楼宇,一直支撑着这家企业生存,一楼店面是雕刻印章和修理钟表,那些年,店面排矩形桌三排,每排二至三张办公桌,第一排前面有一柜台,算是接纳业务处。那时候,刻印章不管你是要楷体仿宋体,还是篆体隶书,材料或革、或木、或塑料,到了他们手里,持一支小号的狼毫沾上淡淡的掺了水的墨汁,有的也时常不用墨汁而是在嘴唇上沾点口水,然后在打磨平了的章骨子上一气呵成地写上“反笔”人名,然后根据字的大小和繁简程度挑选一把大小不一的刻刀,左手捏着有固定盘的章骨子,右手持着刻刀,左按右挑、斜提直割,刀尖在章骨上精雕细刻,一会儿便成一章。手艺好点的师傅,其成品颇具欣赏价值。修理钟表是一门细心活,钟表师傅靠那母指大的放大镜,插在眼皮底下,便可洞察那丝发大小的零部件,在五元硬币大小的手表平台上游刃有余。雕刻,当电脑取代了人工,他们又很快掌握了这门技术,便赢得了继续生存的空间。

   缝纫社。地址在中山路水门巷交叉路口, 一砖木结构房,坐南朝北,沿翠江河一排与对面一排夹着一条鹅卵石街道,算是当时比较繁华的商业店面。缝纫是涉及千家万户的行当,虽经济拮据,各家各户为小孩添置一套新裳过年是正常的,一到年关缝纫社就生意兴隆。那时,布料比较单一,无非就是卡其、涤卡和的确良、灯芯绒之类。裁缝师傅忙着为前来定制衣裳的顾客量身裁衣,肩宽、身长、腰围、裤长、袖长等,一 一用裁缝语言记录在布上,然后,三下五除二,就剪下一份待加工布料。这些布料往往堆积“成山”,等待分配给缝纫工加工。记得二张裁缝桌截布,十几张缝纫机,一排排地摆着,缝纫机边灯光映照在缝纫机前,缝纫工娴熟地驾驭着缝纫机。缝纫工多数是中年妇女和嬷嬷,一个劲地脚缝纫机板,手送衣料毛坯,工作紧张而有序。除了缝纫社外,民间还有些走家串户,服务上门的裁缝,一些全部手工制作,不用缝纫机的,主要是嬷嬷们做“大巾裳”和老人拆腰裤的,一针一线,全部靠手工缝成。这行当呢?现在不仅未沉默,依然是红红火火,就是形式不同了,裁剪电脑化,缝纫规模化,多数是私营企业老板经营着,品种多了、款式多了、布料门类也全了,设计的款式反倒复古了,补丁、窟窿成了年青人的时髦。

    还有许多像木器社那样不太露脸的企业,同样有许多能工巧匠,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新鲜故事,但末学孤陋寡闻,无法付诸笔端。掩卷沉思,行业,人生,乃至万事万物,没有永远的辉煌。当尘埃铺盖了最后一道亮光时,也就黯然失色了,唯有顺其势而谋其生,改变一种生存方式,依然前行不缀。但手工业将作为一个时代的贡献主,记载于史册。

2022111日于厦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工匠】夏家埠头竹器社
竹塘村的篾匠——篾器加工
篾匠老何
老巷子里,最后的手艺人
落巷修竹器的师傅
闽南竹编:薄薄篾片编就“古早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