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西延安 / 杨文礼 【散文】/《礼 趣》

作者简介:

       杨文礼,陕西志丹人,陕西省委党校退休人员。

礼  趣

杨文礼

“礼”,会意字,从示,从豊(li)。“豊”是行礼之器,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的一种仪态,《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福致富也”。可知“礼”原来并没有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意义。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礼就产生了,它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用外之物以饰内情,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礼物,行礼所用的物质的东西;礼仪,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礼意,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这就要求礼物和礼仪必须适当,在逐渐完善的礼曲实践中证明为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在阶级社会出现后,人类开始有等级之分,作为宗教祭祀仪态的“礼”便开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内容。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身份制度。“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商代已经存在;但是 ,作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公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礼乐,将其制度化、系统化。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动的标准和要求。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著有《礼赋》,认为“致明而约,其顺而体,请归之礼”,“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礼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之一,荀子还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我们说的封建礼教的“礼”有着作为政治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强调的是“名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理论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礼之用,和为贵”,国家讲和平,家庭讲和睦,社会讲和谐,人生讲和顺。也是现代人们最高的价值追求和取向。

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己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的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主体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随着社会的发展,“礼”无以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中国的形象将会因“礼”而更加靓丽清新。

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礼节”、“礼宾”、“礼仪”等的代名词。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属于道德范畴,是社会公德中的极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总和。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它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良好的教养和道德品德是礼貌的基础。在有教养的人们中间,礼貌应该是出于自然的。因此,我们应该自觉的培养和训练自己良好的礼貌习惯。从道德、社会风尚方面来研究礼貌,可以将它分为三类:各种公共场所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各种个人交往中最起码的礼节;个人私生活中起码应有的行为习惯。礼貌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秩序,言必有信,敬老尊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讲究卫生。礼貌的内容既是社会公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商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礼貌在言语、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需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它具有严格的仪式;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虽然现代社会的交际礼节有从简及趋向一致或相通的趋势,但是,各国人民的文化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起来就存在着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习惯。因此,我们平时应十分注重不同礼节的具体运用,在交往时必须注意尊重对方,以避免出现“失礼”的行为。

礼仪作为一种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要求,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应。从礼的历史沿革看,现代社会的礼仪主要是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中,为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行为、道德、社会规范和惯用形式。狭义的礼仪通常是指举行的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即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从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在较大或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等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体现了对交往礼节的认识和应用;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一种交际艺术;是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即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是一种相互沟通的技巧;是一种形式美,使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礼,礼貌,礼节,礼仪,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礼包括礼貌、礼节、礼仪,其本质都是表示对人的尊重、敬意和友好。礼貌是礼的行为规范,礼节是礼的惯用形式,礼仪是礼的较隆重的仪式,它们都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真正懂礼仪讲礼仪的人,决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这是因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化的细节,早已在他们的心灵的历练中深入骨髓,深入血液了。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我们发展发扬光大其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仪容有整等,加以改造和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价值。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物质文明建设举世公认,但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虽然投入巨大,但成效难以令人满意。从中国学到文明礼貌的日韩民群,现在成了中国人的老师,礼仪有致的程度令我们仰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假如在精神上颓废,道德上沦丧,注定会走向衰落和灭亡。无论你有多么悠久的历史,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文化,有过多少优秀的人物,都难阻挡精神与道德的滑坡。一个贪腐辉煌先富,足以让你三十年的宣传教育付之东流,不堪一击。我们党已看到这个现实的危机,也在不遗余力地反腐倡廉,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有决心改变举国上下腐败成风的精神极不文明的现状。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三个倡导”最新概括,公开亮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建设精神文明角度看,是比较与国际接轨,与国内接地气的伟大举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核心价值观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人讲,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该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该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该体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对我国的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江苏省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省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这在全国尚属首创。省文明委制定下发专文,强调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的“八礼四仪”:仪表、餐饮、言谈、待人、行走、观赏、游览、仪式之礼;入学、成长、青春、成人仪式。都有较为详尽的内容要求。笔者认为就是一句话,我们现在要真正讲“礼”了。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从古到今的“讲礼”观,“礼仪之邦观”;从某种意义上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礼仪观——价值观,也就是世界的精华——普世价值观。

普世价值观,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有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它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人的行为和事物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逻辑、合乎道德规范。更通俗地讲,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脱离了公平正义,自由是不能成立的;没有公平和自由,正义无从谈起。因此,公平、正义、自由,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个完整性的概念。

在哲学和社会学上,普世价值意思是一些数量有限的,所有人都应认同的观念的集合,一般内容有:人类应追求长远和短期兼顾的安全、进步、快乐、自由、法制、公正、人权、民主、合法地新建和发展党派团体和宗教组织、合法适度地方自治、高效率和效果、节约、环境保护、适度博爱和互助、合作、善良、仁慈、宽宥、和平、讲信用、对话讲逻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德),防止不顾他人和整体利益的极端自私行为。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基本人权,是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不可剥夺、不可授让的,人权是天赋,不是统治者的恩赐,更不是法律能赋予的,法律只是用来保障人权的工具而已。权利特指基本人权,权力则指国家主权。主权服务于人权、从属于人权,主权的存在就是为了保障民众的基本人权,任何把主权凌驾于人权之上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主权是人权的让渡与集合,是人权的衍生品,现实中,尽管利益和权利经常被混同使用,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权利是天赋,而利益不是。权利不可受让,而利益可以转移。比如你可以把10万元钱送给我之后,这钱就属于我了,这叫利益转移;你拥有思想的自由,这是天赋人权,但谁也无法把你思想的自由转移到我身上,这叫不可受让。从本质上讲,法律不保障任何人的利益,它只是保障权利,尽管很多时候是依靠利益来体现的。

礼是人们的道德规范。狭义的道德就是人的社会伦理、行为规范、判断善恶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现实意义,就是约束人的恶性,发扬人的善性。所谓的良知,就是礼,就是道德水准在人心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法律的制定,不能违背人性,不能违反伦理道德和普世原则,也就是不能有悖于“礼”,否则就是恶法,就是黑帮的帮规、邪教的教规。这样的法律毫无遵守的必要。一个社会,如果只讲道德,不讲法律,那就等于没有底线,没有惩恶的机制。如此,权力就会成为法律的替代品,社会的走向将取决于掌权者的个人操守;如果只讲法律,不讲道德,则是非善恶无从分辨,法律或将背离道德准则,那时候任何人间惨剧都有可能发生,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就是例证。

“礼”只有走向世界,普世价值得到所有国家和人们的承认和遵守,“和”才有可能出现和谐,和睦,和顺,和美,和解,和平的境界,这不知得要经过多么漫长的跋涉和奋斗过程。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2017年7月18日       

↓点此观看

《九州作家》会员专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以礼仪为载体的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国人的伦理观(下)
礼仪的道德功能
学习礼仪的作用和意义
社交礼仪的重要意义
与中学生谈社交场合中的文明礼仪——陈乾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