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西定边 / 樊兴茂 【散文】/《我的父亲和母亲(一)》



作者简介

       樊兴茂:男,陕西定边人,退休干部,89岁。平时以“玩”为主,偶尔写点家史、村史、生活回忆等。



我的父亲和母亲

(一)

樊兴茂

我的父亲樊文富,中共党员,生于一九0九年,一九六七年古历十一月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我的母亲高生贤,生于一九0九年,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六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我的老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五十六年之久,老母親离别我们也已四十二年了,二老双亲善良、勤劳、慈祥的形象及令人敬佩的品德,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五十六年前,我只生有四个女孩,我的儿子还没有出生。为了让我的子女、我的侄子、侄女和以后世世代代都能知道,我父母亲年轻时因贫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中年为建家立业造福后人所付出的劳动与心血,以及他们为社会为集体所作的贡献。89岁高龄的我,将我父母亲的生平事迹作以总结,让我们的后代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莫要忘记先祖的付出。

我父亲是一個普通的农民,没上过学,没文化。他爱好文艺,喜欢看戏本,学唱戏词时认得几个字。

生养我母亲的热土是原堡子湾乡芦草沟村的一個普通农民家庭,在我的记忆中,我小时我外奶每年都来我家好多次,每次来总是给我们带来熟的、生的,好多好吃的食物和做衣服的新旧布料,还有她亲手捻的绵羊毛线。

那时我家早已失农事,靠打工为生,缺吃少穿,外奶带来吃的能改善生活,带来布料能穿新衣服,所以我们盼望外奶多来我们家。

我们见到外奶,格外亲切,也显得勤快听话,讨外奶喜爱,外奶肚子里装有好多好多故事,她每次来时都给我讲好多故事。其中有《丈母娘给女婿毛野人治眼睛》、《三个嫁不出去的秃舌子姑娘》、《老丈人考女婿》、《傻女婿行礼》等等,至今我都能背下来。

特别是外奶讲我妈妈的童年,我记忆最深。我母亲她们姐弟兄妹五人,两男三女,她是老大,外奶说我妈妈从小就聪明懂事,从五岁起就能给她帮忙,先是帮她领孩子,我母亲的两个弟弟、两个妹妹都是她带大的。

我妈妈从七岁就能帮助外奶喂羊喂猪,九岁就能帮忙做饭,十四岁就能加工面和做针线活。

夏、秋季,我妈妈还下地帮忙收割粮食。外奶还讲我妈妈童年在芦草沟村里尊老爱幼,很有礼节,人人都夸奖她是一个懂事、有礼貌的小姑娘。

1925年我母親十七岁,嫁到樊塬村和我父親结为夫妻,从此在樊塬村渡过了五十七个春秋。

在五十七年漫长、坎坷的人生道路的上,二老双亲经历了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的苦乐年华。

我母親和我父亲是同龄夫妻,他们成亲后没过几年就挑起了建家立业的千斤重担。

据我母親讲,我奶奶对她说,我们这個家庭,过去是个比较富有的家庭。我爷爷十二岁与我奶奶结为夫妻,我奶奶十四岁,比我爷爷大两岁,我爷爷十八岁执掌家事,就作出种地、养羊和经商三业并举的宏伟铺排,养羊近百只、种地近百亩,开的小百货门市,雇工四人。年仅18岁的青年,有如此治家谋略,可算有胆识有志之人,让人敬佩。

但事与愿违,当时正处在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战乱不断,风冻、旱涝等各种自然灾害连年发生。我爷爷轻财重义,年轻无经验,管理不善,仅仅十来年就生意亏本,门市倒闭。加上家中又遇一大灾难,羊生瘟、牲畜死亡殆尽,导致农业失耕,一落千丈,伦为破产。一个较为富有的好家一下子变为缺吃少穿的穷家。

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是一次百年不遇的特大灾年。据我父母親说,这年下了十多场面,每次只滴几点连地面都未撒遍,就云散天晴,全年干旱、农业颗粒无收,我家本来就缺粮,又遇上如此特大灾年,到当年腊月中旬就断了口粮。无奈,我爷爷、奶奶和我父母、我叔父一家五口离家到现在冯地坑乡谢墩村逃难。

谢墩村地处交通要道,常有陕西南部各县、甘肃的环县、庆阳、西峰、平凉等地盐商从这里经过,当时我们一家逃荒到谢墩村,就靠我父亲我和我叔父兄弟两人、从定边盐湖背盐到谢墩向过路的监商卖盐维持生活。

民间有句古话:“腊月兔儿不离窝”,而我们一家当时无粮度日,就在三九严寒的腊月逃难离家到了谢墩。

到谢墩不长时间,我母亲就生小孩了,就是我的大姐,我爷爷给起名逃乡。我大姐的名字,一语道破了我家当时万般无奈的艰难困苦。为了给我父亲减轻负担,我母亲说她在坐月子期间还给别人家揽做针线活,挣得一点米面和零花钱。

民国十八年春季即1929年,没有盐商买盐,我家没了经济来源,在谢墩无法立脚,再度准备西逃宁夏吴忠,在走之前我父親把我母親和我大姐母女两人送到我外奶家暂且安身。我父親又回到樊塬借别人家的耕畜给我家种了四亩豌豆,指望逃难回来有点立足的口粮。

我母亲说她到我外爷家后,我外爷又在他家的地里为我家种了十几亩秋田,为我们一家逃难回来准备口粮。外爷的一切安排,我母亲看在眼里,心里明白,每天都参加到外奶家的一切劳动之中。到农历五月中间,豌豆已结上豆角,我外爷把我母亲和我大姐母女两人送回樊塬看管豌豆角。

我母亲说民国十八年的庄稼长势很好,是丰收年,但由于十七年颗粒无收,十八年春正是青黄不接之时,是穷人最难渡的难关。

我母亲说她回到樊塬,姬塬的塬上每天都爬满了挖苦菜的灾民,他们肚子饿了就进到豌豆地摘豆角吃,主家好说歹说全无用,摘豆角的难民,一边祷告一边摘吃。我妈妈本来心底善良,看到和自己同命运的穷人心就软了,人家在我家地里摘吃豆角,她站在一边流泪。没过几天,豆角被人摘光了,只剩一些半死不活的豆蔓蔓了,豆角没管住,回家时带的粮也吃完了,无奈只能再回娘家。

我家到我外奶家30华里,我妈妈是三寸小脚,还要背着小女步行,空着肚子上路是走不动的,但是家中米无一粒,面无一匙。她就抱着小女到户家我毛胡子大爷家,实指望能借一碗米,做的吃了上路。没想到米没借到,反被毛胡子冷嘲热讽一番,让我妈妈伤心之极。我妈妈无奈锁了门,背着小女步行十多里,到左坑我姨家吃过午饭,我左姨把我母亲母女送到我外奶家。(待续)



精彩专辑

《九州作家》综合专辑

小说专辑

名家名篇

歌词专辑

散文专辑

诗词专辑

杂文专辑

莫言专辑

贾平凹专辑

九州微小说

验方精选

菜谱食谱

百首绝句专辑

《九州作家》小说连载专辑

王福林《河魂》小说连载

短篇小说《父亲的心愿》

长篇小说《世纪初的情恋》

少儿长篇小说《啊,我的桑椹园》

少儿长篇小说《菊花樱桃红》

电影剧本《秦朝明将蒙恬传奇》

中篇小说《乡村魂》

长篇小说《归来的战俘》

短篇小说连载《赵老大家的喜事》

中篇小说《初恋》

中篇小说《血色浮情》

长篇小说《新红日》

中篇小说《口蹄疫》

纪实文学《黑土地》

梦幻小说《我于前天去世》

长篇小说《编外的忠诚》

小说连载《我心里的女人们》

中篇小说《关 山 逃 情》

长篇小说《潮白小八路》

中篇小说《济川王之后》

中篇小说《与老鼠决斗》

小说连载 《魔遇》

中篇小说《古堡》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长篇武侠小说《江湖情仇录》

短篇小说连载 《存旺》

小说连载《她从梦中来》

小说连载《鹡鸰脊念珠》

小说连载《红高粱

小说连载《臭头》

小说连载《这里,何等美好》

精彩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电话
薄荷香浓醉晓晴
【专栏特刊】毛绍科|我的老父亲(河南)
【西散原创】张然作品 | 老柜
夏海银:遗失的亲情
胡文慧:三爷 三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