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程序员,敏捷开发防坑指南请查收!

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和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瀑布式软件开发模型因其漫长的开发与反馈周期,在抢占市场先机和快速满足用户需求方面日渐失去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敏捷开发以其快速迭代,持续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虽说敏捷开发更加适合现代快速变化的软件开发行业,但是想要真正贯彻敏捷思想却非一件易事,在敏捷的实践过程中有很多常见的误区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协作就意味着更多的会议

开会,开会,开会!程序员最烦的就是开会,而敏捷开发的会议实在太多了:每日的站立会议,每个迭代开始前的需求讨论会议,迭代开始时的计划会议,迭代结束时的验收会议,之后还有回顾会议,以及各种数不清的小范围会议。通常一个迭代为期两周,十个工作日,80个小时,这些会议就要占到20个小时以上,程序员哪还有时间写代码。更加讨厌的是,代码写到一半被叫去开会,一下午都没有效率可言了。

大家有这样的感受,说到底还是没有从思想上转变过来。敏捷思想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变革,真正的敏捷需要团队成员以及客户之间及时的沟通与紧密协作。一味低着头写代码,回头才发现做出来的功能不是客户想要的;又或者写了半天前端代码,才发现后台的API已经变了,原来的参数都不能用了;又或者调查了半天的bug,第二天才知道整个功能都被删除了;你不禁在心里怒吼:“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而敏捷就是要通过及时频繁的沟通,快速地对变化做出反应,将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

完整的跨职能团队就意味着很多人

理论上来讲,一个完整的敏捷跨职能团队应该具备完成业务目标的所有专业角色,包括:产品经理、前端开发人员、后台开发人员、设计师、测试人员等等。各队人马加到一起必然形成一个庞大的团队,规模如此庞大的团队一起开会,分分钟都是烧钱的感觉。

然而,敏捷开发虽然要求角色齐备,但在规模上应该有严格的控制,Scrum推荐的团队规模在5-9人之间。这样做目的在于:需要做出任何决策的时候,团队可直接做决定,不需要请示领导,也不需要正式的会议,在工作桌旁找一个空地,或大家围在白板前,一边讨论一边做笔记,不会超过30分钟就可做出决策,简洁高效,而且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亚马逊著名的两个披萨原则,就是两个披萨能够吃饱的一个团队规模。简单来说,大概就是十来个人的团队。只有在这样的小团队里面,成员最具有活力,摩擦也最小,沟通成本又最低。而这样的一个团队有独立的自主能力,所以最能产生出创新。

项目经理应该发挥领导的作用

正如第2条所述,一个完整的敏捷跨职能团队要求角色齐备,但各个专业角色上的人数却有严格的控制,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时甚至一个人负责多个角色(比如全栈开发人员),每个人都要负责好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是横向的组织结构,并没有层级。程序员不仅要写好代码,更重要的是与团队人员沟通——分析和理解需求,讨论解决方案,做好前后端以及其他接口,与测试人员分析和解决bug,向客户演示并说明产品的使用方法等等。

而项目经理在团队内的作用应该是协调和辅助,而不是上级对下级的领导。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应该鼓励程序员多多沟通,而不是做他们的“代言人”,更不能下达指示。哪怕对方是客户或设计师,也应该由程序员与他们面对面的直接沟通,项目经理需要做的是帮他们联系相关的人员或安排会议(更像助理的角色);或者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关注。

每日的站立会议是汇报工作

敏捷开发最简单也最容易实施的莫过于每日的站立会议,但是人们往往把这个会议当成了工作汇报会议,这其实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一般,每日的站立会议包含三个问题:

  • 昨天的工作内容;

  • 今天的工作计划;

  • 遇到的困难。

实践过程中常见的形式:

  • 昨天的工作成果汇报(昨天我忙了一整天);

  • 今天的工作计划(今天我也很忙);

  • 没有困难(我只负责写代码);或困难很多(抱怨……)。

然而,这个会议真正的目的是促进团队之间的沟通:

  • 昨天的工作内容:这个API我做完了(前端可以用了);这个功能我做完了(测试可以开始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谢谢各位的帮助);等等。

  • 今天的工作计划:今天我要做这个画面(如果API有问题我可能会找后端开发);今天我要做这个API(前端很快就能拿到了);今天我要做这个测试(有问题可能会给你们bug票);今天我要和客户开会(可能需求或计划会有变化);等等。

  • 困难:我的这个画面在等API(后端你可能需要调整工作优先顺序或加快速度);我的设计在等客户反馈(你们可以先看看设计,但可能还会有变化);我今天会联系客户(帮你问问那个问题);等等。

这个短暂的会议应该更像一个小广播,每个人都可以接收到与自己的工作相关的最新消息。同时在你遇到困难时,也可以通过这个小广播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完美的工作成果

每个人都希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通过展示完美的工作成果赢得领导的赞赏和同事们的钦佩。然而,在敏捷开发流程中,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完美的工作成果几乎不存在:

  • 时间限制:通常每个迭代只有两周的时间,这其中包括设计、开发和测试等所有工作。

  • 需求的不完整:敏捷是在迭代循环中不断改善和扩展的过程。项目初始,我们只需要构建最小可行性产品,然后在它的基础上通过迭代不断改善和扩展。

  • 框架的不完备:在迅速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无法考虑周全每一种极端情况或边缘用例,也无法一次性将所有可能用到的技术和框架都包含进来,只能在必要的时候一点点添加和完善。

  • 无时无刻不在的变化:客户的需求会变,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敏捷旨在迅速对这些变化做出响应,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随时迎接即将到来的变化。

除了受种种的因素制约之外,提前向别人展示未能尽善尽美的工作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在你展示的过程中,有人注意到了某些问题并及时提供了反馈,这样你就可以及时修正,从而减少返工。在与同事探讨的过程中,也许你会想到更方便更省事的解决办法。所以,团队成员之间应该展开亲密的合作,也许你走到同事的座位旁看一眼就能帮他发现一个bug呢。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点: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下,我们需要按照重要程度与紧急程度来划分工作优先级。相信大家都熟悉时间“四象限”,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为客户提供最重要最紧急的功能。我知道这一点很难,但是我们都要学会放手不重要不紧急的工作,容忍“不完美”。

实施敏捷方法论就是向敏捷转型

很多公司举行每日的站立会议,以两周的Sprint为迭代周期,再加上Jira等管理工具,就堂而皇之地说已成功转型成了敏捷开发。然而仔细一看却发现:在分任务的时候,有的用户故事(user story)只有一个故事点(story point),而有的却有十几个(两周的时间只有十个工作日!);在定义需求的时候,一个页面上有几十个字段,也不管这些字段的重要性以及将来会不会使用,就与客户挨个进行讨论;在讨论解决方案的时候,所有边缘案例都要讨论到,比如移动开发中考虑所有的设备类型;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本质上依然在遵循瀑布式开发流程!

这种形式主义根本无法贯彻敏捷的基本思想,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团队成员在两种模式的夹缝中束手束脚。

一个迭代周期内的工作不均衡

在软件开发项目中,开发需要等设计,测试需要等开发,前端需要等后端,所以在迭代的头几天里,设计和后端忙的不可开交,前端和测试无所事事;而迭代的最后几天,测试加班加点,设计无聊得发慌;所以大家常常抱怨工作不均衡。

其实,这只是因为大家还没有完全摆脱瀑布式的阶段开发流程。在敏捷开发中,设计必须以开发人员提出的解决方案为基础,同时测试人员也必须明白客户的原始需求(而不是根据设计“推测”);API等接口定义应该是由前后端共同商议决定,而且在接口确定下来(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由测试人员提供一份模拟数据)之后,前后端可以尝试并行开发;测试人员写完测试用例也应该分享给所有人,一则帮助开发人员思考用户用例,也可以向设计师确认需求;在迭代快结束的时候,我想测试的bug票也够开发人员(代码bug)和设计师(设计bug)忙了。

总结

敏捷开发是企业的一次深刻的文化变革,我们要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最高原则,促进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协作,增强团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高效地应对一切变化。同时,我们也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优先级,按照轻重缓急,持续交付最重要最紧急的功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团队的敏捷开发方式及工作环境
一个老程序员的30年生涯回顾(译文)
敏捷测试需注意的五种危险行为
高效程序员的40个好习惯和行为方式
敏捷开发流程详解
敏捷开发项目管理规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