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快乐就好”?这碗毒鸡汤千万别干 | 教育迷思(2)

上周三,我的“教育迷思”系列文章推出第一篇,讨论面对未来的教育的各种形式,似乎有点曲高和寡(偷笑)。不过,文末的投票,参与的朋友倒是不少,有970位朋友参与投票。


结果如下:

从调查数据看,1000元以下投入的占了41%;1000元-3000元这个区间的最多,约为45%;3000元以上投入的是14%。


大家能够明确感受到,现在投入到教育中的成本是几何级数的提升。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这儿就不多谈了。


今天,“教育迷思”第二篇,我要谈谈“快乐观”,我们究竟要培养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1


你的目标是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身边的爸爸妈妈常常会如此回答


我不求TA有多高成就,我只希望TA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我是个理工狗,一听到“快乐”这个虚无漂渺的词,就有点摸不到北的感觉。


百度一下,“快乐”的定义是这样的——


快乐是灵长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从内心由内到外感受到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问题来了,需求又是什么?根据众所周知的马斯洛需求理论,需求有这么多层次——



作为父母,你希望你的娃达到哪个层次的需求满足,才算一个快乐的人?


你的期许,决定了你的教育方向。


快乐、幸福,这个要求,看起来很简单,其实非常非常难。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大龄男女的求偶标准:我没什么要求,合眼缘就可以了。


关键是,你如何去量化快乐-幸福,而不是忽悠自己一个概念。


2


儿子乐乐从某“爱与自由”幼儿园出来,周围不少爸爸妈妈都是持“快乐就好”的教育观念。


快乐是目标,也是当下的状态。


我看过很多孩子,他现在很快乐,一直没有目的地疯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家长觉得很满意,这是孩子最真实的状态,没有受到环境的压力。


其实,家长满意的是他的积极情绪,我们可以称之为“快乐”(happiness),你也可以称之为“快感”。


快感是短暂的。


很多“快乐”的孩子,进入学校教育后开始不“快乐”了。父母开始埋怨教育体制,忙着换学校,认为是教育制度压抑了孩子。诚然,中国的教育是比较糟糕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父母当初对“快乐”的简单片面理解,是否也是导致孩子进入学校体制后不快乐的原因?父母的言行,是不是对孩子的负面暗示?


除了关注孩子的快乐感受外,如何培养孩子的品格,如自我控制和毅力,是孩子进入学校后,父母应该思考的课题,这些品格的培养与孩子的成就及幸福感息息相关。



3



最近乐乐对我们说,他觉得学校的数学课太简单。我决定在家里给他多一点的数学启蒙。


每次我早点回到家,告诉乐乐我会给他讲讲数学时,他会马上两眼放光,从沙发上跳起来:“太好啊!”


我分明看到,学习,对他而言,是快乐的。


我想起我在大学时,当我大一时在数学系听到博导们讲数学时,我觉得数学是如此美丽。那时,我是快乐的。


我又想起一位在TED上演讲的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他说,他挑战数学难题成功后的快感,跟性爱给他的快感是一样的。


如果这些都是“快乐”,快乐究竟是什么?



4



积极心理学(相对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病态心理学而言)是专门研究人们如何才能幸福快乐的心理学分支。


在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理论中,幸福有两个层次:幸福1.0和幸福2.0


他的幸福2.0理论,提出了简称为“PERMA”的幸福5要素:


积极情绪(我们的感受: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

投入(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

意义(归属于某些超越你自身的东西,并为之奋斗)

积极的人际关系(他人是人生低潮最好和最可靠的解药)

成就(一项终极追求,有些人就是为了赢而赢)


塞利格曼早期在《真实的幸福》中,对“幸福”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当时幸福的要素只包括: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三个。在他认为,这个1.0理论,只有“良好的感觉”、“生活的满意度”一个维度。


这个1.0的幸福,其实特别接近我们很多家长认为的“快乐”——一种良好的感觉。



但到了《持续的幸福》一书中,塞利格曼已经升级了他的观点:满意的生活不是幸福。幸福不能只有主观的感觉,它还要包括真实存在的意义、良好关系和成就。这样才能得到持续的幸福。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更希望TA能得到“持续的幸福”,而非仅仅是“满意的生活”,是吗?


塞利格曼后来反思:获得积极的情绪(愉悦的人生)是有捷径的,比如手淫、逛街、吸毒、看电视。



5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则认为,人类未来的第二大议题,可能是要找到幸福快乐的关键(第一大议题是战胜老死)。



而幸福快乐其实就是一套生化算法,只要我们掌握了这套生化算法,改变人的身心,未来就能掌握快乐和幸福。


根据他的观点,什么能带来幸福快乐?


最极端的就是吸毒嗑药,但目前还无法控制其副作用;


最老司机的说法就是性爱;


最直接的方式是运动,直接产生多巴胺;


还有,回到刚才那个数学家的说法,他解完数学题后也有类似性爱后的快感,天知道是不是也是因为多巴胺?看来对未知的探索,能够掌握抽象的思维工具,探索出更加有价值的思考结晶,最终对整个人类探索宇宙探索真理作出巨大贡献而获得的认同感,本身也是幸福感的来源。



6



广州有一个地铁博物馆,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


现在的技术实在太厉害。


几个人就可以操作盾构机完成大部分工作:挖掘、排土、排水、铺设管道,挖一条几十米宽的隧道。


我直观地感受到,未来劳动力价值将趋于无效甚至是无价值。大部分的底层体力活将会被机器所替代。


未来,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度丰富时,人的幸福快乐从哪里来呢?


我们大胆假设一下——


有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利用未来改进的生化方式来获得快感,可能是完全没有副作用的毒品,或者现在游戏产品,如现在的VR、AR等虚拟现实产品;


有的人可能就如何那位数学家一样,更加努力去学习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成为了各个行业的专家(包括经济学、社会学、考古学、或者是探索外层空间宇宙、或者是新的数学算法等)他们借此体会到另一种幸福感。


他们不愿意沉浸虚拟的幸福里,希望在社会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成就,获得幸福。


他们的行为符合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每个人的幸福一定是跟整个人类社群有关系。否则我们一切的幸福感或者心理健康都是虚无缥缈的。


第一种人获得的可能就是塞格曼所说的“积极的情绪”,幸福的1.0版本;

第二种人获得的可能不是塞利格曼所说的“持续的幸福”,幸福的2.0版本。


最近,很多文章都在讨论社会分层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如何获得快乐的方式,会成为未来社会分层的分割线。



7



塞利格曼认为,持续的幸福离不开“成就”。


这一点也是很多持“快乐就好”观点的家长所不屑,或者忽视的。


他认为:


成就的定义不仅是行动,还必须是朝固定、特殊的目标前进,所以它不只要计算距离。通常有好几条路能够通向目标,有些比较近,有些比较远,有些是死路,决定走哪一条路,是一个缓慢的历程,叫做计划、规划。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孩子为了成就(追求更持续的幸福)而不断练习?


不是智商,而是自律的品格(自控力和毅力)。


据研究,自律对成就(学业成绩)的预测性,高于智商两倍。


研究也表明,受到的教育越多,毅力品格越强。但目前还不了解其中的原因。


由此可见,持续、系统的教育,利于孩子获得持续的幸福感。



8



为什么要终身学习?观点也呼之欲出了。


人类寿命的延长,知识的爆炸都是重要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只有持续学习,才能获得持续的幸福感。


其实,家长们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这一点。


家长要给孩子报学而思,应付应试教育,进而考上好大学,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要提高综合素质,钢琴、滑雪、高尔夫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被阿尔法狗战胜的围棋等等。我们要启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东西。


在经济学理论中有一种说法,市场的反应比我们理性的反应来的要快。我们对教育的投入恰恰应和了这个观点。


有人说,既然有了这么多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还需要为“高等教育”准备什么?


我姑且还是称之为“高等教育”,无论未来形式会如何变化。


从目前看来,教育需要个性化、系统化,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虽然多,却很难达到这一境界。


能够引领社会变革,产生伟大的科学成就,最终能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本质的改变的科学家,都是在高等教育中产生高度抽象的智慧,才可能做出成果。


我相信,高等教育或其变体(另一种高度浓缩智慧结晶的教育产品),依然是主流,而它不可能是无价、免费被使用的。



9



回到我对孩子的教育规划。


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希望TA们都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为了TA们能具有持续幸福能力,我就必须给他持续的教育,让TA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儿子乐乐的课内学习比较轻松,他又是一个好奇心爆棚、精力充沛的孩子,课外班报得特别多——


儿子最喜欢的是小区里的外教课。外教带着他用英语学,学编程、学瑜珈、学烘焙、学观察自然、学简单的物理化学知识。。。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熟练掌握对于全球沟通至关重要,这也是终身学习起码的起点;


他一周有三天足球训练,运动有利于健康,多巴胺分泌直接产生快感,集体运动项目提高孩子的协作能力;


他每周有半天的钢琴课,艺术可能是人工智能暂时无法替代的;


此外,他还经常参加妈妈组织的自然课。。。


我偶尔跟他聊一聊数学的美在哪儿。。。


在我认为,应试教育需要的机械记忆的能力,正是未来社会最不需要的能力,也是最容易被机器所取代的。正如现在很多创新教育所提倡的,未来需要的能力可能是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


塞利格曼说,幸福离不开成就,要有所成就,自律很重要。


在我认为,自律不仅是对孩子品格的要求,也是对父母的要求。


要托住孩子向下滑落的底部,需要坚持、持续投入物质和时间成本。


如果作为父母没有自律,沉溺于当下的快乐,孩子的未来的幸福其实是岌岌可危,交给无常的。


作为父母 ,我们一方面要对当下孩子的兴趣进行引导,在年少时快乐成长(积极情绪),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快乐感受绝不是幸福的一切,在当下随性、快乐的素质教育和未来的成就型教育(高等教育的升级版?)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当然,可能孩子特别优秀,不需要我的物质准备了;也可能未来教育进化发展到不需要钱。但我还是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张通向未来的船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国平VS俞敏洪:倾听孩子的声音,成就家庭的幸福
教育,应该给人类幸福和希望。而我们现在的孩子普遍觉得,教育没有给他们幸福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我们用心良苦,孩子却不领情。因为我们没有体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要玩,要快乐,要美,然后,在快乐中把孩
所有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或许终将平凡
白老师语丝1079:走出教育中的两个怪圈,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幸福快乐
都想让孩子幸福感爆棚,但你真的会与青春期的他们相处么?
观《你好,李焕英》,谈健康快乐就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