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赏月品文 人生乐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又是一年月圆时

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赏月品文

领略人文大师们的中秋情怀~



《爱生如爱子》

——忆1951年的中秋节

                                           邓志伟 社会学家


龙城画派的领头人、安徽省国画院前院长萧龙士先生是我们萧县中学的美术老师。那时,共和国成立不久,正在医治战争的创伤。我们萧县原是淮海战役的战场,战后到处是断壁颓垣。国民党军队开不动,扔下的坦克车到50年代中期都还在地里趴着。小朋友们玩耍常常会捡到子弹,踩到炮弹。家乡的经济十分困难。温饱问题,当时不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都还没有解决。


萧老师是全校最年长的老师,他虽然说话不多,可我们作学生的都爱跟他说话。 1951年中秋节的下午,凉风习习,石榴遍山。我从校门口走过时,看见萧老师,深深鞠了一躬。等我抬起头来时,见萧老师向我招手。我以为是我画得不好,把我叫进去批评、指教。我惴惴不安。只见萧老师打开抽屉,从里边拿出一只月饼,掰了一半递给我,说:“还有一半留给震霈。”

我万分激动。中秋节自然是要吃月饼的,可是,在那年月,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家,大多是自己用发酵的白面粉包一些黑芝麻,加点糖,再用带有花纹的模子一“铸”,然后放在蒸笼里一蒸,就是极好的土式月饼了。亲朋之间往来,一般也都是送这种“自产”的月饼。至于说商店里那种精致、价高的苏式月饼,对我们来讲,是只能看,不能买,吃不到的。吃不到不等于不知道店里的月饼好吃。萧老师递给我的月饼就是我想吃而吃不到的。我有点难为情,说:“都留给震霈吧!”萧老师说:“已经掰开了,你们弟兄俩(指我与震霈)一人一半吧!”


萧老师自己有没有吃这月饼,我不知道,也没好意思问,抽屉里反正就这么一个。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我估计他只买一只,自已没有吃。一半给儿子,一半给了我这个穷学生。想到这里我把我那一半再掰了一半递给萧老师。萧老师说:“你自己吃吧!”半个月饼,要是在平常,我可以一口吞下去。可我想到老师可能没有吃, 吃了一口就不忍再吃下去了。萧老师看我迟迟不吃,说:“包好,带给你弟弟吃吧!”


快60年了,萧老师这段爱生如爱子的故事,我一直铭记心田,激励我奋进,提醒我爱老师,爱人民,爱祖国。古人云:“年弥高而德弥劭”。我看,我的老师是德弥劭而年弥高。萧老师1990年仙逝时103岁。年过百岁,是同他一生都心平气和、待人宽厚有直接关系。德者寿。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古文字学家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秋   声》节选

                                                                                                   罗竹风 语言学家


一天早晨,突然有股傻劲儿催我下楼走走,于是拄上手杖,出东门,进西门,还在院子里蹓跶了一阵子。忽然听到花坛里的蟋蟀吟唱,不仅使我想到:纵然今年热得早,热得长,连续二十来天高温一直徘徊在35度左右;但时序总是具有规律性的。呵!秋天终于来临了......


人对季节变换的感受是相当灵敏的,加以老年最喜回忆,过去的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四季轮转,春华秋实,秋是收获季节,也称“金秋”。它含有喜悦和成功的色彩,使人发生好感。欧阳修写过《秋声赋》,行文用了不少“也”字,可谓出奇制胜。他把秋天从各个不同角度渲染得有声有色,气势澎湃,文气贯通,在唐宋八大家古文中也是少有的佳作。


秋天的使者无疑是蟋蟀了,在北方俗称“蛐蛐”。这名字与他的叫声真够和谐的了。青岛八大关一带,林木葱郁,到处是草坪,杂花遍野。每当秋季,正是蛐蛐欢腾、活跃的季节,在草坪,在墙角,在窗前,在床边......到处欢唱,有合唱,有双重奏,也有独唱,那抑扬有致,自然合拍的叫声,给人以无限愉快。在蛐蛐奏乐声中,不觉进入梦乡,那更是人间难得的享受。


有一年中秋,我有幸是在青岛八大关过的,人逢佳节精神爽。中秋夜万里无云,皓月当空,不觉雅兴大发,沿着太平角海边信步漫游,远方薛家岛的阴影依稀可辨,近处波涛汹涌澎湃,卷起千堆雪,有如生命力的大搏斗,使人有说不出的兴奋。这又是另外一种秋声吧。


月已偏西,我才回去,躺在床上,闭目冥想;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是何等慷慨!现在绿化大破坏,城市温室效应......想着想着,窗前床边的蟋蟀正在gugu—gugu地低吟着,此起彼伏,沁人心腑,不知不觉就催人入睡了。


打开更为遥远的“尘封”,我还清晰地记得三十年代在北平读书的情景。有一年暑假后期,我曾在西山租赁了一间民房,那人家是小学教师,兼营两三亩土地,主要种蔬菜和花卉。有一个相当大的天井(院落),可以吃饭、乘凉,房边墙脚栽了不少枣树,每当深秋,在深绿的叶丛中挂满累累果实,玛瑙一般红。红绿相间,显得特别匀称,醒目。


北国的秋天,秋高气爽,那碧蓝深邃的天空,星星眨着眼睛,夜晚把张草苫铺在地上,仰望凝视,令人心旷神怡,同时又感觉无限神秘,给人以天地永恒的启示。蛐蛐叫了,深感秋意阑珊。不久学校开学了,我又回到了北大宿舍。


以后几十年,我虽无数次去北京,每到碧云寺,总会想起当年住民房时的闲情野趣。秋声啊,它多么值得令人怀念!



《又到中秋》

                          程乃珊 作家

 

又到中秋!


中秋是除了过大年之外,中国传统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主题同样是阖家团圆,但总觉得,如果过大年的色彩是大红的喜庆色,那么中秋则是带点淡淡清凉和忧郁的蓝色,正如那首著名的流行曲Love is blue中的blue,大约和嫦娥的凄美传说有关系。


提到中秋,首先令人联想到的就是月饼。月饼最初都是家制,互送邻里亲友尝新和联络感情的。现今的月饼包装越来越豪华了,但笔者还清楚记得,直到六十年代,月饼包装大多是纸盒,铁盒装属于十分奢贵,买的人极少。老上海有种油纸袋装的一筒六只的月饼,直到五十年代还有售,纸袋用红丝线一串一抽,无论是自吃还是作为礼品送人,这种包装实惠的月饼都是最受欢迎的,后来不知为啥,这种简易包装的月饼在市场上消失了。


都说中国从来就是一个熟人社会,讲究人际关系学。民间就有一种叫“供月饼会”的组织,就是每月向熟悉的有品牌的饼店供一笔钱,就像现今银行的零存整取一样,如是到了八月半前夕,就可以如愿一次性拿到所需量的月饼,大大冲缓了这笔买月饼送礼的支出。香港电影《岁月神偷》中再现了这种延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间组织,可怜小小老百姓:每个月节衣缩食,省出供月饼的钱,到了八月半,终于可以拎回所需的月饼。小孩子不懂事,盼到这天,看到爸爸妈妈拎回成叠的月饼回来,欣喜若狂,结果七大叔八大婶、李经理王科长,分到最后,小孩子只分到四分之一双黄莲蓉月饼,失望地大哭一场。


说到月饼,好像一直是广式月饼在唱主角。诚然,广式月饼只只饱满油光锃亮,饼面满是吉祥如意的图案,十分抢眼。其实,上海老百姓更钟情老大房等百年老店现做现卖新鲜出炉的鲜肉月饼。虽然它们外形没有广式月饼那么霸气抢眼,只是在饼面上敲上一个红红的印章,但已是十分喜气,讨人喜欢,伙计根本无需做任何吆喝,那四周弥散的香气就是最好的广告。约在节前,各老大房的分店门口都会排起长队买鲜肉月饼,大多是退休老市民,也只有他们有时间排这个队。鲜肉月饼,有盒装,也有散装,但大多老百姓都选散装,排了半天队,喜滋滋热辣辣地捧回家,那份开心满足之情,满脸洋溢。鲜肉月饼经济美味可口,那才是真正的老百姓自己享用的月饼。


中秋团圆饭,虽不及大年夜丰富,但也是一年中很隆重的一顿晚餐。上海人的中秋团圆饭桌上,唱主角的大多是一只嵌宝鸭,也称百宝鸭:是将鸭子破胸开膛后,塞入预先炒熟的糯米饭,饭中拌着切成丁状的香菇、腊肉、火腿、红枣、莲心和鸭子的内脏等,塞得鼓鼓囊囊的,然后用棉线将鸭肚缝起来,用文火红烧,炖得香酥却不烂,热炙火烫香喷喷、红彤彤地端上桌。八月半的百宝鸭犹如大年夜饭桌上的满家福大火锅,象征着一家团圆平和,生活富足。


其实,真正传统的中秋节,祭奠祖宗才是头等大事。至于祭奠方式,大有大做,小有小做,但几乎每个家庭都要做。


小时候最开心的是,中秋晚上烧香斗。整个香斗都是用大香编成的,内嵌檀香木,烧起来香飘万里,一点不熏人也不会污染环境。老上海有种香烛店专门做这种生意。香斗完全是用香编就,祭奠后由主持家长将酒和祭文放入香斗,然后燃烧。为安全起见,大都放在家中的天井或花园里,一般小百姓没有这么大的私人空间,就放在弄堂里最空旷的地方。因为是中秋之夜,常会有几只大香斗同时火光熊熊地燃烧,边上满是看热闹的邻居,小朋友更是特别兴奋。香斗可以燃上一昼夜之久,这好像是另一种风味的圣诞树。一只只燃烧的香斗,在中秋之夜显得格外壮观,令人对天地日月、大自然不得不生出一种莫名的敬畏之心。我们小孩子吃着祭奠的月饼,围着香斗互相追逐。这种虽然没有中秋联欢电视直播的童年,但那种欢乐,哪是现在的小孩子能体会到的。


祝读者中秋快乐,花好月圆!


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源:新浪微博等

微信编辑:杨小路、小从

微信投稿: sssayanglin@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要写中秋,就不要只写中秋(不只写系列42)
故乡三十六意象(1):蛐蛐
折一段香思,寄故乡
美文赏析:赞美中秋节的优美散文(四篇)
月是故乡明
中秋遇教师节:月是故乡明,师恩深似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